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喬治·艾涅斯庫

鎖定
喬治·艾涅斯庫,羅馬尼亞作曲家、音樂表演藝術家和音樂教育家。在1881年8月19日生於摩爾多瓦北部利汶尼村一個農民家庭。艾涅斯庫自幼便迷醉於民間樂師演奏的家鄉民間音樂,這童年生活的音響世界,後來屢次在他的作品中得到生動的反映。由於非凡的音樂天賦顯露極早,七歲時他便被送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1893年,當他出色地修完學院課業之後,根據院長的勸告,他又前往巴黎,從1895-1899年,在巴黎音樂學院隨法國作曲家馬斯內和福萊等學習作曲,又隨比利時小提琴家馬爾錫克(M . Marsick,1849-1924)等學小提琴,畢業時獲得了學院的歷史悠久的大獎。 [1] 
中文名
喬治·艾涅斯庫
國    籍
羅馬尼亞
出生地
摩爾多瓦北部利汶尼村
出生日期
1881年8月19日
職    業
作曲家
代表作品
羅馬尼亞狂想曲
演藝經歷
畢業後,艾涅斯庫以小提琴演奏為職業,因為這可使他的生活有所保障,正如他後來所説的那樣,“小提琴能夠給我以自由,使我不必受別人的操縱而創作樂曲”。作為一位小提琴家,艾涅斯庫的足跡幾乎遍及歐洲所有國家的首都和美國所有大城市,他以純熟的技藝、樸素自然的演奏風格和對所演奏作品的深刻理解而贏得聽者的熱烈歡迎。1915-1916年間,他在布加勒斯特舉行一套共十六場的“小提琴音樂史音樂會”,演奏二十八首小提琴協奏曲、十七首小提琴奏鳴曲和古組曲以及大量小提琴小品,音樂會轟動一時。作為一位指揮家,艾涅斯庫也以他的卓越藝術——緊緊吸引住樂隊和聽眾的能力而獲得榮譽和受人愛戴;他指揮過歐洲和美國的一些最好的樂隊。艾涅斯庫在他的音樂表演活動中,非常注意介紹羅馬尼亞音樂——他不但首次演出過許多本國作曲家的作品,而且從不放過向國外介紹羅馬尼亞音樂的機會,另一方面,他也致力於提高本國人民的音樂文化水平,擴充他們的音樂視野,在他的指揮下,布加勒斯特首次演出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柏遼茲的戲劇交響曲《羅密歐與朱麗葉》和瓦格納的歌劇《羅恩格林》等,此外,他還跑遍祖國各大小城鎮,培養和壯大古典音樂愛好者的隊伍。
艾涅斯庫熱愛本國音樂事業,從1912年開始,他便把自己在國內演出的全部收入,用作鼓勵民族音樂創作的基金(1946年為止);1920年,他還參加籌建羅馬尼亞作曲家協會的工作,1944年,當羅馬尼亞從法西斯鐵蹄下解放出來時,他更積極參與復興祖國文化生活的活動。晚年、艾涅斯庫僑居國外,由於身患重病,沒能實現他長久以來一直期待着的何歸祖國的願望,1955年5樂4日在巴黎逝世。
艾涅斯庫的創作深深植根於羅馬尼亞民間音樂的土壤,他的音樂語言多方面地吸取了民間音樂的因素、但又明顯帶有作者本人所特有的真正革新的印記。他的作品數量雖不太多(一共只有三十三個作品編號),但幾乎包括所有的音樂體裁:三部交響曲(還有兩部沒有完稿)——其中的《第一交響曲(1905年),有時被稱為艾涅斯庫的“英雄”交響曲,後來成為“涅斯庫國際音樂節”必演曲目,《第三交響曲》(1916-1921年)加用合唱和鋼琴獨奏,最富哲理意味,三首組曲—其中的《第一組曲》(1903年》經奧地利作曲家馬勒在美洲指揮演出,在二十世紀初世界樂壇引起巨大轟動,《第三組抽》(1937-1938年)取名“鄉村”,反映出羅馬尼亞風格的印象主義浪漫激情,兩首《羅馬尼亞狂想曲》;一首合唱交響詩《大海之聲》(1929-1951年)和作者最心愛的一部抒情悲劇——歌劇《俄狄浦斯王》(1922-1931年)等。室內樂作品方面,比較突出的有標朝為“羅馬尼亞民間特點”的《小提琴與鋼琴第三奏鳴曲》(1899年),小提琴與鋼琴組曲《童年印象》(1940年)和為十二件獨奏樂器而寫的《室內交響曲》(1954年)等。《室內交響曲》是作者的最後一部作品,它的語言嶄新,其中以十二個半音為基礎寫成的曲調別具匠心,把全音階和半音階的不同旋律風格揉合一起,具有強烈感人的效果,這首作品是二十世紀中葉世界音樂的重要成就之一。艾涅斯庫在各類音樂體裁中雖然都有其突出的成就,遺憾的是他的作品中最為人所熟知的至今還只限於兩首《羅馬尼亞狂想曲》。
艾涅斯庫還是一位公認的音樂教育家,他有一系列不同樂器組合的樂曲,就是為適應教學的需要而寫的,他教出一大批傑出演奏家中,有梅紐因、費拉斯、格留米奧和伊達·亨德爾等。
艾涅斯庫是羅馬尼亞交響音樂的奠基者,由於他對羅馬尼亞做出傑出的貢獻,他出生的利汶尼村、布加勒斯特交響樂團、布加勒斯特音樂學院和雅西音樂學院,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從1958年開始,每隔三年舉行一次的“喬治·艾涅斯庫國際音樂節”,已經成為世界各地音樂家和文化界人士對艾涅斯庫和他的音樂遺產表示尊重和敬意的盛會。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