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喬治·米勒

(美國心理學家)

鎖定
喬治·米勒,男,出生在美國西弗吉尼亞州的查爾斯頓,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曾經擔任洛克斐勒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心理學教授以及哈佛大學心理學系主任。他也是牛津大學的Fulbright 研究夥伴,以及美國心理學會會長。他最著名的著作是《神奇的數字 7+/-2;我們信息加工能力的侷限》,1956年發表於《心理學評論》(The Psychological Review)。 [1] 
中文名
喬治·米勒
國    籍
美國
出生地
美國西弗吉尼亞州
職    業
醫生
專    業
心理學
性    別
學位/學歷
博士/博士研究生

喬治·米勒人物生平

喬治·米勒,1937年進華盛頓大學,次年轉學進亞拉巴馬大學,主修語言學,1940年獲文學士學位,次年獲理學碩士學位。由於他在校期間曾參加過心理學的討論會,因而對心理學感興趣,是故畢業後應母校之聘擔任普通心理學講師,每週任課16小時,重複教授同一科目16次之多。就這樣使得未曾專修心理學的米勒,在“教學相長”的情況下進入心理學領域。1942 年他接受該校資深心理學教授建議,到哈佛大學進修。進哈佛大學後,他進入該校心理聲學實驗室,從事有關軍用雷達電話系統方面的研究,1946年即以心理聲學研究為題,獲得心理學哲學博士學位
1948年應哈佛大學之聘擔任助教授,講授語言溝通方面課程,1950年為研究語言溝通的數理理論,曾專程赴普林斯頓大學高級行為科學研究所做訪問學者一年,次年再進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研究。1955年晉升為哈佛大學副教授,三年後升為正教授。1958年任該校高級行為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1960年與另一著名認知心理學家J.布魯納聯合成立哈佛大學認知研究中心,並在那裏工作一直到1967年,其中在1963年曾任牛津大學研究教授。1968-1978年,他任紐約洛克菲勒大學實驗心理學教授,1979年赴普林斯頓大學執教,任詹姆斯·麥克唐納心理學教授,1990年退休後任榮譽教授。1986年,米勒與哈曼(Gilbert Harman)共同組建了普林斯頓大學認知科學實驗室。1986-1994年,他任麥道基金會贊助的認知神經科學計劃的負責人。此外,他還開發了自己的研究項目-WordNet。
在20世紀40到50年代米勒開拓自己的學術生涯時,正值行為主義鼎盛時期,舉凡心理學學術機構、專業團體、研究資源及出版機會等,全部為行為主義所壟斷,有志於從人性本質觀點真正從事科學心理學研究者,幾乎無法找到立足之地。如果有人不遵循行為主義路線研究心理學,恐將根本找不到職業。米勒本來也認同行為主義的科學取向,但在他根據研究資料出版《語言與行為》一書之後,他感覺到行為主義只重視外顯行為的研究取向,不足以瞭解人類語言的複雜性;尤其是行為主義的學術霸道作風,使他感到厭惡。1960年他與另一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聯合成立哈佛大學認知研究中心,該中心的命名目即帶有向行為主義挑戰的意味。惟米勒在解釋他們成立該中心的目的時,並不同意一般人將他們的心理學思想解釋為認知革命。他認為認知心理學的興起並非完全創新,只能説是舊思想的復甦,使心理學恢復了原來研究內在心理活動的本來面貌。惟其如此,自認知心理學興起後,心理學的定義也隨之由行為主義時代的“心理學是研究行為的科學”,改變為“心理學是研究行為與心理歷程的科學”,接下來介紹米勒在心理學上的兩項貢獻:

喬治·米勒神秘七加減二

以信息處理論為基礎的認知心理學在 20 世紀 60 年代初萌芽時,電腦的資訊處理功能是影響因素之一。米勒在訊息記憶上的研究成就,為新興的認知心理學提供了理論的證據。當時的心理學家雖然已將訊息處理的歷程大致區分為感官記憶(sensory memory,2 秒以下)、短時記憶(short - term memory,15 秒以下)及長時記憶(long - term memory),但短時記憶的性質及其重要性,則是在米勒 1956 年發表研究報告《神奇的數字 7+/-2;我們信息加工能力的侷限》之後才被確定的。他的主要觀點之一就是信息編碼的概念。他認為編碼最簡單的方式是將輸入信息歸類,然後加以命名,最後儲存的是這個命名而非輸入信息本身。編碼是一個主動的轉換過程,對經驗並非嚴格地匹配,因此編碼以及之後的解碼往往會導致錯誤發生。米勒的研究有兩點要義:
在不得重複練習的情形下(如看電視字幕),在短時記憶內,一般人平均只能記下 7 個項目(如 7 位數字、7 個地名),是故從電話簿上查到電話號碼後,待要撥號時往往會不復記憶。
短時記憶的量雖不能增加,但此 7 個事項的性質則可經由心理運作使之擴大。如 2471530121987 是一長串數字,遠超過 7 的限制,但如經心理運作將之意義化,變成 24(小時)-7(一星期)-15(半個月)-30(一個月)-12(一年)-1987(年),然後再記這長串數字就比較容易。米勒稱此種意義單位為組塊(chunk)。學習英文時由字母而單字,由單字而短句,由短句而長句,都是將零碎信息 經心理運作變成多個組塊之後記下來的。
自米勒的研究之後,短時記憶才在現代認知心理學中成為特別受到重視的主題。他為以信息加工理論研究記憶開創了道路,自此出現了一系列對記憶錯覺定量研究

喬治·米勒計劃與行為

為了解釋人在接觸到信息(亦即刺激)時如何處理而變成他的知識,米勒與其同事在1960年出版《計劃與行為的結構》一書,書中他用“TOTE”四個字母來表示人在處理信息時,其行為是有結構的,是按計劃進行的。這四個字母的整個意義是測試-操作-測試-停止(Test-Operate-Test-Exit)。試舉進浴池洗澡的過程説明其意義。浴池放好水之後,先用手測試水温是否適合;如發現太冷(或太熱),即操作龍頭加放熱(或冷)水;操作後再行測試,如覺得水温適當,處理水温的問題即告停止。當然,米勒所説的TOTE所指者只是行為結構中的一個單元而已。複雜的連續性行為,那就需要多個單元連續使用才能處理完畢,這時候TOTE就變為:測試-操作-測試-操作-測試-操作……測試-停止。米勒《計劃與行為的結構》一書中TOTE的觀念,後來在信息處理論中,將人接受信息後的處理歷程解釋為:刺激(信息)→感官記憶→選擇性注意短時記憶中心理運作→複習長時記憶中分類組織後永久儲存。雖然米勒的TOTE觀念只是人類吸收知識的假設,但其假設後來經過認知心理學實驗研究之後,證明他的假設是正確的。

喬治·米勒獎項榮譽

米勒於1962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63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69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71年當選美國哲學會主席,1971年獲實驗心理學會華倫獎章,1976年獲美國語言聽力學會傑出服務獎,1982年獲紐約科學院行為科學獎章,1991年獲美國最高榮譽的科技獎-美國國家科學獎,2003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心理學終身貢獻獎。

喬治·米勒學術貢獻

1960年,米勒和心理學家傑羅姆·布魯納一起創立了哈佛大學認知研究中心。同年他出版了與加蘭特(Eugene Galanter)、普里布拉姆(Karl H. Pribram)合著的《計劃和行為的結構》(Plans and the Structure of Behaviour),概述了他們的認知心理學的概念。
在語言學領域,米勒以負責開發英語的語義網絡WordNet著稱,該項目開始於1985年,主要由於政府機構對機器翻譯的興趣,獲得了300萬美元經費。他花費後半生來建立、擴展這一數據庫。他還基於WordNet開發了許多商業應用軟件,例如和布朗大學的許多教授和研究生,開發了早期網絡搜索和交易工具Simpli,Google廣告技術AdSense就直接源自於WordNet和Simpli.。
他還以提出Miller's Law著稱:為了理解別人所説的,你必須假定這是真的,並設法想象 what it could be true of.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