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喬治·斯穆特

鎖定
喬治·斯穆特(George Fitzgerald Smoot III),1945年2月20日出生,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物理學教授,天體物理學家、宇宙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和約翰·馬瑟因“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形式和各向異性”而分享了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個使用 COBE(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 宇宙背景探測)衞星的工作,有助於鞏固宇宙大爆炸理論。據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記載,“此 COBE 計劃,堪稱是宇宙學步入精確科學的一個起點”。他是柏克萊的物理教授。在2003 年,他曾獲頒愛因斯坦獎章。
現任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系講座教授、高等研究院趙氏廷箴懷芳教授;廣藥集團廣藥醫療器械研究院院長;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名譽教授 [1]  [5-6] 
中文名
喬治·斯穆特
外文名
George Fitzgerald Smoot
出生日期
1945年2月20日
畢業院校
麻省理工學院(本科,碩士,博士)
職    業
天體物理學家
主要成就
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喬治·斯穆特人物生平

喬治·斯穆特 喬治·斯穆特
喬治·斯穆特於1970年在麻省理工獲物理學博士,隨後在加州大學成為一名科研工作者,開始研究大爆炸的有關問題。 [2]  他在加州大學工作至今,任大學物理學教授,從事天體物理學、宇宙學。參與一項稱之為下一代實驗的“普朗克探測器”計劃,該計劃將致力於研究早期宇宙,並將於2007年發射升空。
喬治·斯穆特(George Fitzgerald Smoot III,1945年2月20日—),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物理學教授,天體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喬治·斯穆特和約翰·馬瑟因“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形式和各向異性”而分享了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6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雙學士學位(數學和物理);1970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粒子物理學博士學位。在生活大爆炸第二季第17集客串。

喬治·斯穆特初期研究

約翰·馬瑟(喬治·斯穆特的同事) 約翰·馬瑟(喬治·斯穆特的同事)
喬治·斯穆特不久轉投宇宙學的研究,並前往威廉·勞倫司國立實驗室繼續他的研究。在威廉·勞倫司國立實驗室,他與Luis Walter Alvarez合作進行了HAPPE實驗,利用一個平流層氣球來探測大氣層上部的反物質
隨後,他對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於1964年發現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產生了興趣(CMB)。當時,有許多關於宇宙結構等充滿爭議的基本問題。 一些宇宙模型推測宇宙是一個不停旋轉的整體,因此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就會受到影響:觀察的方向不同,它的温度就應該不同。 在Alvarez和Richard A. Muller的幫助下,斯穆特製作了一個輻射差值測量計,用於觀測兩個夾角為60度的方向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差別。
這個儀器被安裝在洛克西德的 U-2 偵察機上,併成功地測定了宇宙的整體旋轉是零(不超出儀器的精確範圍)。同時,這個儀器探測到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温度上另一種形式的變化——偶極異向性
這個偶極的圖案(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在天空的一側温度較高,另一側的温度則較低)是一種地球相對於背景輻射的運動帶來的多普勒效應,它被稱作最後散射面。 這個多普勒效應產生的原因是由於太陽(實際上整個銀河系)並非靜止的,而是以接近於600 km/s的速度相對最後散射面運動。這可能是由星系和巨引源(又被稱為“大引力子”)之間的萬有引力引起的。

喬治·斯穆特背景知識

喬治·斯穆特 喬治·斯穆特
John C Mather 和 George F Smoot因為他們“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形式和各向異性”而獲得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個發現被認為是宇宙誕生於大爆炸的有力證據。
他們的工作始於上個世紀90年代,基於NASA宇宙背景探測衞星(COBE)傳回的數據。John Mather整理和分析了從COBE得到的數據,而且在揭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形式的實驗中承擔主要工作。George Smoot主要負責測量背景輻射中温度的微弱變化。
宇宙學家們認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產生於130億年前,大爆炸發生之後的瞬間。那時宇宙是一個非常熱的物體(3000K),發出的輻射帶有很明顯的温度信號——黑體頻譜。這個輻射至今仍然存在那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雖然因為宇宙的持續膨脹其温度已經降至2.7K,但Mather確定這些輻射仍然殘留有黑體信息。他還觀察到這種黑體輻射在宇宙的各處非常接近(等方向性)。這兩項觀測結果為宇宙的起源提供了第一個清楚的認識,支持了大爆炸假説。在Smoot分析了COBE的數據之後,他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各向異性,使人們有可能明白地瞭解象星系、星體這樣的結構是如何從各向均勻的大爆炸中產生,而這是宇宙學中最令人着迷的迷題之一。大爆炸之後的各向異性,作用於星系的發展,形成今天這個狀態。

喬治·斯穆特參與COBE

喬治·斯穆特 喬治·斯穆特
1974 年,馬瑟提議發射專門用於探索宇宙背景的衞星,宇宙背景探測者(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簡稱 COBE 衞星),對微波背景進行探測。提議獲得 NASA 的批准。NASA 最初打算用航天飛機將 COBE 衞星送入太空。
但 1986 年挑戰者號失事後,航天飛機停飛數年,COBE 衞星的前途莫測。為了能讓 COBE 早日飛上天,馬瑟和斯穆特與同事們專門爭取到一枚火箭,最終於 1989 年11月將 COBE 衞星送入太空。馬瑟作為 COBE 衞星科學項目的首席科學家自始至終領導和協調了 COBE 的觀測以及對 COBE 觀測資料的分析研究。
藉助 COBE 衞星,馬瑟領導的研究團組,首次完成了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太空觀測,精確地測量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各個波長的黑體譜形。利用太空的有利條件,他們一次完成了各個波長上的測量。彌補了過去由許多人的觀測結果拼湊出並不完整的黑體譜這一遺憾。
他們對 COBE 衞星測量結果進行分析計算後發現, COBE 衞星觀測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譜與温度為 2.74K 的黑體輻射譜非常符合,與大爆炸宇宙學所預言的結果非常一致。換句話説,他們更精確地驗證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譜形的特徵。

喬治·斯穆特在華投資

2015年9月9日,諾貝爾獎獲得者喬治·斯穆特在北京確立了其在華的第一筆投資計劃,與3D打印機智能應用及創意教育開發企業O.ME(北京清大致匯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 [3] 
斯穆特博士會見中關村主任 斯穆特博士會見中關村主任
2015年4月斯穆特在中國正式成立斯穆特(中國)科技有限公司,他的投資團隊確立了在華的第一筆投資計劃,並最終選擇了3D打印機智能應用及創意教育開發企業O.ME。 [4] 
與O.ME簽訂合作協議 與O.ME簽訂合作協議

喬治·斯穆特科研探索

在 COBE 衞星項目中,斯穆特主要負責測量微波背景輻射微小的温度波動。
喬治·斯穆特 喬治·斯穆特
1977 年,以斯穆特為首的天文學家小組,曾經將靈敏輻射儀放置在退役的 U2 高空偵察機上,在大氣層上面飛行,得到了關於背景輻射中温度變化的第一個證據,叫做偶極異向性現象。天空的微波輻射在沿着地球運動的方向熱一些,在反方向冷一些。這是由於地球隨着太陽在宇宙當中向前穿行所產生的。
地球繞着太陽運行,太陽繞着銀河系的中心轉動,銀河系在本星系羣中運動,本星系羣又朝室女座星系團運動。本星系羣相對於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運動速度是最快的。偶極異向性是一種多普勒效應,並不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本身的異向性。
和同事在一起 和同事在一起
斯穆特在 1977 年觀測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叫做差動微波輻射計(Differential Microwave Radiometer,簡稱 DMR)的特殊的精度更高的儀器,放置在 COBE 衞星上。
DMR 由 3.3mm、5.7mm 和 9.6mm 三個不同射電波長的三個輻射計組成。在這三個波長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強度大大高於其他波長的強度。
斯穆特又為這個儀器設計了一對天線,使用這對天線去測量兩個不同天區的温度差,能夠測出 1% 的温度差,獲得比其他輻射計精度更高的觀測結果。

喬治·斯穆特科研成果

喬治·斯穆特 喬治·斯穆特
1992 年4 月,斯穆特激動地宣佈了,他們利用 COBE 衞星的觀測結果--發現了期待已久的宇宙微波背景中的微弱的異向性現象,這是在 1 億光年大小的天區內的熱的和冷的變化。這些區域內的温度變化相對於平均温度為 2.74K 的微波背景來説,變化幅度僅有百萬分之六。這微弱的温度起伏是由引力起伏造成的,也就是由物質密度的不均勻造成的。
馬瑟和斯穆特領導的團組,利用 COBE 衞星所進行的觀測和研究,更精確、也更全面地驗證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兩個特徵,他們的工作使宇宙學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更為精確的新時代。
約翰·馬瑟和喬治·斯穆特獲得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於2006年12月10日,赴斯得哥爾摩接受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對他們的頒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