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喬治·伯納德·肖

鎖定
喬治·伯納德·肖,出生在愛爾蘭的都柏林愛爾蘭劇作家。1925年「因為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而獲諾貝爾文學獎,其喜劇作品《賣花女》(Pygmalion)因被好萊塢改編為賣座電影《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而家喻户曉。他的《貝多芬百年祭》已經選入高中課改教材。

喬治·伯納德·肖簡介

父親是法院小官吏﹐後經商破產,酗酒成癖,母親帶同他離家出走去倫敦教授音樂。受到母親的薰陶,喬治·伯納德·肖從小就愛好音樂和繪畫。中學畢業後,15歲便當了抄寫員,後又任會計,並在報章寫劇評和樂評、從事新聞工作。刻苦自學期間,他會瀏覽倫敦美術館及國家畫廊﹐又去大英博物館圖書室讀書,在那兒讀到馬克思的《資本論》。1884年他加入費邊社﹐為該社編小冊子及演説﹐以社會改良為己任。1892年發表了劇本《鰥夫的房屋》以後共寫了52個劇本,控訴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和帝國主義侵略政策的不義﹐其作品常常突出婦女在社會中的作用﹑自我奮鬥的精神以及對習俗的反叛。
喬治·伯納德·肖的文學始於小説創作,但突出的成就是戲劇。蕭伯納傑出的戲劇創作活動,不僅使他獲得了“ 20世紀的莫里哀”之稱,而且“因為他的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勵和諷刺往往藴含着獨特的詩意之美”,於1925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他主張藝術應當反映迫切的社會問題,反對“為藝術而藝術”。其思想深受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尼采的影響,而且又曾讀過馬克思的著作,不過他卻主張用漸進的方法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反對暴力革命。喬治·伯納德·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把獎金七千英鎊捐作創立英國瑞典文學基金會之用。

喬治·伯納德·肖作品列表

* 《鰥夫的房產》Widowers' Houses (1892)
* 《聖女貞德》,歷史劇
* 《賣花女》Pygmalion (1912)
* 《魔鬼的門徒》
* 《人與超人》Man and Superman (1904)
* 《傷心之家》
* 《華倫夫人的職業》Cashel Byron's Profession (1886)
* 《巴巴拉少校》
* 《蘋果車》 Apple Cart (1929)
* 《武器與人》
* 《薄情郎》
*《康蒂妲》Candida (1895)
*《凱撒和克里奧帕特拉》Caesar and Cleopatra (1898)
*《醫生的窘境》The Doctor's Dilemma (1906)

喬治·伯納德·肖詳細介紹

喬治·伯納德·肖生平

喬治·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 愛爾蘭作家,,戲劇家,評論家。1856年7月26日生於都柏林,1950年11月2日卒於英格蘭東部海瑞福德郡一小村鎮。其母是優秀女中音歌手。蕭伯納中學畢業後在地產公司當小職員。1876~1898年在倫敦從事新聞工作,在《明星報》、《星期六評論》上寫了很多關於音樂和戲劇的評論文章。他在易卜生影響下,一貫反對王爾德“為藝術而藝術”的觀點,大力倡導和創作以討論社會問題為主旨的“新戲劇”,並於1891年發表了評論文集《易卜生主義的精髓》。蕭伯納的第一部劇作,是揭露和批判資產階級如何靠經營貧民窟房產重利盤剝的《鰥夫的房產》。2年後寫出的《華倫夫人的職業》則是對資本主義另一條生財之道的鞭撻和剖析。劇中的華倫夫人出身貧苦,靠開妓院發家後,供養女兒受高等教育,指望女兒能憑身分和教養找個“有錢的男人”,從而躋身上流社會。但卻對女兒隱瞞了身世,女兒在洞悉原委後儘管諒解了母親,卻不再接受其供養和教訓而自去獨立謀生。以上兩劇是典型的易卜生式社會問題劇,也是蕭伯納早期批判現實主義戲劇的代表作。包括這兩齣戲在內,蕭伯納1892~1939年共寫了51部戲,其中除《聖女貞德》是描寫法國青年女愛國者在英法百年戰爭中領導農民反抗英軍被俘犧牲的唯一一部悲劇外,大都是喜劇或帶有喜劇意味的笑劇、鬧劇、狂劇以及歷史劇、哲理劇、政治幻想劇等,題材、手法雖有變化,諷刺、暴露的精神則始終如一。其他小説詩歌文學作品有《武器與人》《康蒂妲》《風雲人物》《魔鬼的門徒》《凱撒與克莉奧佩特拉》《人與超人》《英國佬的另一個島》《巴巴拉少校》《醫生的困境》《安德洛克勒斯與獅子》《皮格馬利翁》《傷心之家》《回到瑪土撒拉》《蘋果車》等。
父親做過法院公務員,後經商失敗,釀酒成癖,母親為此離家去倫敦教授音樂。受母親薰陶,蕭伯納從小就愛好音樂和繪畫。在都柏林美以美教會中學畢業後,因經濟拮据未能繼續深造, 15歲便當了繕寫員,後又任會計。1876年移居倫敦母親處,為《明星報》寫音樂評論,給《星期六評論》週報寫劇評,並從事新聞工作。
作為英國現代傑出的現實主義戲劇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長幽默與諷刺的語言大師。蕭伯納的一生,是和社會主義運動發生密切關係的一生,他認真研讀過《資本論》,公開聲言他“是一個普通的無產者”,“一個社會主義者”。蕭伯納的戲劇性最突出的特點是緊密結合現實政治鬥爭,敢幹觸及資本主義社會最本質的問題,把剝削階級的醜惡嘴臉暴露在公眾面前。在藝術手法上,他善於通過人物對話和思想感情交鋒來表現性格衝突和主思想。蕭伯納的戲劇性語言尖鋭潑辣,充滿機智,妙語警名脱口而出。他的最著名的劇作有:《鰥夫的房產》、《華倫夫人的職業》、《武器與人》、《真相畢露》等。三十年代初,蕭伯納訪問蘇聯和中國,與高爾基,魯迅結下誠摯友誼。

喬治·伯納德·肖艱難的青年時期

著名作家蕭伯納的童年、青年時代是很不幸的。
他的父親不僅形象極醜,而且是個誰都不喜歡的懶惰者,多半是整天醉醺醺的。老婆孩子的事情一概不管。
蕭伯納15歲時就不得不出去找事做。
20歲時,蕭伯納去了倫敦,卻不知到何處尋找工作,後來他參加了許多討論社團。
起初他總是感到困窘,逐漸地情況好了起來,他知道怎麼把話説得通曉明白,不久他就被各種集會邀請前去做專題演講。在12年的時間裏,他是靠演講過日子的。
然而蕭伯納並沒有滿足於眼前的成功,他想將這新發現的才能應用於寫作。
於是,他給自己規定每日必寫5頁東西,不管好壞,一概不拘。
就這樣過了4年,他從自己的那些文章裏總共才得到30美元的稿費,這不免使他很失望。
但他仍然沒有放棄寫作,他接着寫了5部長篇小説,然而全部被60家出版社所拒絕,這令他更加沮喪。
之後他吸取了當初演講從失敗到成功的經驗,堅信自己這次也不會失敗。他鼓勵自己,仍然每日寫一定數量的文章。
就這樣全力以赴,未受過正規學校教育的蕭伯納成了世界上最有名氣、收入最多、最為人們所喜愛的作家之一。
成功是主動的進取,不是被動的乞求施捨。

喬治·伯納德·肖思想

蕭伯納的世界觀比較複雜,他接受過柏格森、叔本華和尼采的哲學思想,又攻讀過馬克思的《資本論》。 1884年他參加了“費邊社”,主張用漸進、點滴的改良來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反對暴力革命。在藝術上,他接受易卜生影響,主張寫社會問題,反對奧斯卡·王爾德的“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主張。

喬治·伯納德·肖作品

蕭伯納的文學始於小説創作,但突出的成就是戲劇,“他的戲劇使他成為我們當代最迷人的作家”(頒獎辭)。 1885至1949年近64個創作春秋中,他共完成了51個劇本。前期主要有《不愉快戲劇集》,包括《鰥夫的房產》(1892)、《蕩子》(1893)和《華倫夫人的職業》(1894)等;《愉快的戲劇集》由《武器與人》(1894)、《康蒂妲》(1894)、《風雲人物》(1895)和《難以預料》(1896)組成。第三個戲劇集名為《為清教徒寫的戲劇》,其中有《魔鬼的門徒》(1897)、《凱撒和克莉奧佩屈拉》(1898)和《布拉斯龐德上尉的轉變》(1897)。
進入 20世紀之後,蕭伯納的創作進入高峯,發表了著名的劇本《人與超人》(1903)、《芭芭拉少校》(1905)、《傷心之家》(1913)、《聖女貞德》(1923)、《蘋果車》(1929)和《真相畢露》(1932)、《突然出現的島上愚人》(1936)等。其中《聖女貞德》獲得空前的成功,被公認為他的最佳歷史劇,是“詩人創作的最高峯”(頒獎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