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喬家的兒女

(2012年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喬家的兒女》是2011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未夕。
《喬家的兒女》以南京為背景,講述了喬家五個子女從1977年到2008年間的人生歷程。
中文名
喬家的兒女
作    者
未夕
出版時間
2011年12月
出版社
春風文藝出版社
頁    數
399 頁
ISBN
9787531340478
裝    幀
平裝

喬家的兒女內容簡介

一成、二強、三麗、四美、七七,喬家的五個孩子一路來走得跌跌撞撞又熱熱鬧鬧。
一成想:所謂親兄弟熱姊妹啊,就是説,生命中有些痛苦,他們相互給予,卻又相互治癒。
《喬家的兒女》故事始於喬一成十二歲這年,伴隨着小兒子七七的出生,喬母離開了人世。母親去世後留給一成的是窘迫的家境、年幼無知的弟妹和無所作為的父親。在一成的拉扯下,兄妹五人像一棵大樹的枝幹,向不同方向成長,卻始終緊密相連,彼此支持。
喬家的故事從一九七七年寫到二零零八年,真實得讓人心悸,又讓人眷戀。 [1] 

喬家的兒女書籍評論

《喬家的兒女》以南京為背景,講述了喬家五個子女從1977年到2008年間的人生歷程。喬家老大喬一成12歲起失去母親,面對吊兒郎當的父親和三個弟弟妹妹(還有一個小弟在二姨家),獨自撐起家庭重擔,承擔起養育弟弟妹妹的責任。30年間,世態變遷悲歡離合,讓家裏每個人的命運都幾起幾落,成為這一時期千萬家庭的縮影。作為一個“70後”,我對書中提到的每一處細節都感同身受,那貼有彩色塑料片的黑白電視機、手抄本《少女的心》、翁美玲自殺、費翔熱、出國潮、《大話西遊》等等所有那期間符號性的人與事,都勾起我對往事的無盡回憶。隨着故事情節的推進,我經常會不自覺地跟隨書中人物回到過去,讓思緒穿梭於故事與回憶之間,孰真孰假,連我自己都有些恍惚。只有在合上書的一剎那,才慨嘆時光飛逝與人生的無奈,再無其他想法,相信讀過本書的生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讀者也會有同樣感覺。
本書的人物眾多,且採用第三人稱的方式,需要不斷變化角度去講述每個角色的經歷,難得的是作者把這種變換做得自然順暢,不露痕跡。
此外,故事裏的情緒隱忍含蓄,無論愛情,親情,都很貼合人物的性格。個人感覺最成功的塑造是不成器的老爹喬祖望,他自私勢利,毫無責任感,實在令人厭棄,不過正因為缺點鮮明,他在某些細節裏流露出的細微善意反而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令人印象深刻。或許正因為有了這樣一個父親,喬家的兒女才會彼此扶持,相依為命,手足之情才會成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依靠,那些在無奈和不如意中爭取來的幸福才顯得如此珍貴。
看着喬家的兄弟姐妹們一點點長大,在挫折裏成長、成家,好像真的跟着他們過了一輩子一樣。看着那些真實的家長裏短,人生裏的掙扎與不如意,很難不湧起同理之心。我喜歡這本書,因為作者很實在,生活就是生活,是吞噬一切而令人無法抵抗的,不是瓊瑤小説也不是超級英雄。我們始終還是渺小的大部分,離了少年時拯救世界的夢,終會還原成為生計奔波的血肉之軀。
喬一成説:各人有各人的泥潭。喬一成的泥潭是責任,喬二強的泥潭是羈絆,喬三麗的泥潭是心結,喬四美的泥潭是執念,喬七七的泥潭是依賴。有的人在自己的爛泥潭裏掙扎着,有的人放棄了掙扎直挺挺地撐着,但無論如何,都是自己的選擇,沒有人會來為你承擔後果。
生活會把所有人都培養成哲學家,也許作者並沒有那麼多的意思,但我卻從艱難的細節中看出了很多積極向上的東西。正如項南方所説:生命再痛苦,再無望,總還是有一點光明的東西,值得我們為之掙扎,拼了命似的伸手抓住。
是的,最後的最後,不得不承認,我們還是偶爾能夠在陰溝裏看到光明的;看到窗户縫中透出的一絲光亮,告訴自己,總有個明朗朗的世界存在。所以在作者的故事裏,四美離開那個回頭浪子是必然;南方的回來也是必然;而一成的腎只能來自七七。這個內心柔軟的作者不過是想鼓勵我們,人生匆匆數十年,生老病死、愛別離、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不必用那些無謂的念頭去折磨自己,也沒有什麼心結是無法解開的。
卓別林説:用特寫鏡頭看生活,生活是一出悲劇,但用長鏡頭看生活,它就是出喜劇。這本書也一樣,儘管它描繪了喬家兒女經歷的種種不幸,但它始終充滿着一種動人的温暖,這便是生活總能帶給人希望的原因吧。 [2] 

喬家的兒女作者簡介

未夕小學教師,寫作很有自己的風格,構建故事的能力和表現力突出,已出版長篇小説《糟糠之妻》《煙花易冷》《果果的婚事》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