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喬亭村

(安徽喬亭村)

鎖定
喬亭村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旌德縣蔡家橋鎮。民國期間,喬亭鄉屬於旌德縣第三區,喬安鄉和永樂鄉部分地區,解放後,喬亭鄉屬喬亭區,1956年撤區改鄉,始稱喬亭鄉,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屬東風人民公社,1961年,喬亭鄉分出,稱喬亭公社,1983年取消人民公社建置,成立喬亭鄉人民政府。
2018年5月,喬亭村被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範圍中國傳統村落。 [1] 
中文名
喬亭村
所屬地區
安徽省旌德縣蔡家橋鎮
地理位置
位於旌德縣城北10公里
面    積
12.6 km²

喬亭村村莊地理

喬亭村 喬亭村
2003年11月,根據區域調整,同蔡家橋鎮政府合併,稱蔡家橋鎮人民政府。喬亭鄉改為喬亭村。喬亭村位於旌德縣城北10公里,東與俞村鎮、雲樂鄉接壤,南與華坦鄉毗鄰,西與蔡家橋鎮交界,北與涇縣相連,總面積12.6平方公里,以駐地村得名。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屬丘陵地區。

喬亭村村莊概況

喬亭村轄30個村民組,總户數835户,2008年底總人口2911人。現有水田面積2835畝,旱地面積510畝,年人均收入3400多元,農業以水稻種植為主,主要農產品有優質雜交稻、油菜籽、苧麻、蠶繭、花生、瓜果等。其中“喬亭”牌小籽花生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村地處皖南山區,黃山山脈以北,山多田少,在地質結構上以花崗岩為主,上層覆蓋以花崗岩風化物為主,第四系紅黃壤及河流沖積層也有分佈。屬於典型的山丘地形,境內地形起伏較大,低山丘陵與山間盆地相間分佈。處於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度帶,氣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季風顯著。 [2] 
喬亭村位於縣城北10公里處,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屬丘陵區。

喬亭村標誌建築

文峯塔
為喬亭村標誌性建築之一。該塔又叫“石峯文筆”,建於嘉靖九年(1530)四月。系方形花崗岩石砌成,內填泥沙,呈圓錐形,頂扣葫蘆形石,高11.7米,底徑6米,頂徑1.5米,其形狀如卓筆,因名“石峯文筆”。塔旁有人工開鑿的堃湖,面積約15畝形似墨硯,人稱“文筆投池”。原先在湖塔之間,有座亭,形狀如筆架,再加上“十里三村”(喬亭、湯村、朱旺)地勢空曠,猶如一張巨幅的宣紙,這樣,筆墨紙硯齊全,象徵這裏文風昌盛,人傑地靈。“文房四寶”之説,在這裏顯得豐富而生動起來。如今,堃湖泛波,石峯不語,古亭早已不見蹤影。從喬亭到湯村2.5公里地均由石板鋪就,一路牌坊相屬,一路涼亭相望。僅二里半亭到馬義嶺段,就有牌坊十餘座,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絲毫不遜色於現今保存完好的歙縣棠樾牌坊羣。可惜均毀於“文革”。文峯卻能躲過這場劫難,不能説不是個奇蹟。
喬亭小學
喬亭中心小學位於縣城北10公里,以駐地喬亭村得名。該校南臨大溪河畔,西倚蔡家橋,北障玉屏山脈,東望石鳧,羣巒環繞,溪水中流。蔡大公路橫貫東西,村口明代的“石峯文筆”巍然聳立,風景如畫的堃湖,明鏡宜人。令遊人駐足觀望,歎為觀止。
劉氏宗祠
被譽為“皖南第一祠”。這是一座佔地10畝的龐大建築羣。由下堂、中堂、後堂三部分組成,堂與堂之間大、小天井各一。其中以昭茂堂(中堂)為主體建築。室內雕樑畫棟,氣宇不凡。除棟樑之上掛滿匾額外,堂中央還掛有銅鐘一對,它們莊重古樸,製作精良,通常只在舉行重大活動時,才由族中長老焚香沐浴更衣,足穿草鞋,一一擊打。有人説銅鐘是稀世珍寶,皇帝御賜,一曰鏗,一曰鏘。鐘上密密匝匝、排列有序的“鼓包”,其數目正合古之所謂36音72韻;説銅鐘是件類似戰國編鐘的大型樂器,只不過它全然不像編鐘那樣散漫,而自成一體,渾然天成,甚至有人説若打通“關節”,即使皇帝在京坐朝亦可耳聞。後堂為供奉劉氏祖宗牌位之所。堂前左右兩側,各有一棵説不清有多少年的羅漢松,它們雌雄異株,巍峨竦峙,枝柯縱橫,蔭庇左右。三堂之中,以下堂最為寬敞明亮。與昭茂堂相同,大堂之內、棟樑之上,掛滿了各式匾額。其中,文官為橫匾,武官為直匾,女官為方形鬥。故當地有“喬亭的匾額數不清”之説。下堂前是寬闊的廣場。廣場的前緣各有荷花池一座。廣場上排列有旗杆石無數,上插各色形狀圖案的旗幟,每當族人有取得功名晉封者,便有一面彩旗從此冉冉升起。它們在風中獵獵作響,飄揚着家族的榮耀與威嚴。正是這種氣氛的莊嚴肅穆,這種禮儀的虔誠至尊,給宗祠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於是有關宗祠的傳説不脛而走:有人説劉氏家族之所以如此興盛,是因為有魯班爺親立門面;有人説宗祠歷時幾世而無一絲蛛痕,是因為劉伯温曾夜半造訪;有人説無論人潮如海,也不曾站滿祠堂一角……氣勢莊嚴、富麗堂皇的劉氏宗祠,幾經兵燹,又由族人幾經修繕,最後毀圮於“文化大革命”之中。
説到劉氏宗祠的奇妙,似乎不能不提及有關喬亭風水之説。喬亭地處羣山環抱間的一片窪地,地勢相對平緩,東北略高於西南,兩條小河前溪後溪從村莊兩側潺湲流過,在村口文昌閣舊址交匯,整個地形呈:“筏形”。奇怪的是,由劉氏宗祠往村裏走,本是步步登高,但無論駐足何處,回望四周,劉氏宗祠皆如鶴立雞羣,高於其他任何一處。其實這是因為劉氏宗祠佔據了“筏首”的緣故:“……以村基為筏形,祠為筏首,自祠至村頂,高下相懸無慮數十百仞。而自村前及憑高視之,則見祠屋昂居;其前後之各抱地勢,參差相屬,無高出其上者。亦異境也。”所以當地有此一説,喬亭形同竹筏,前後二溪為船塢,寶塔為竹筏靠岸後的釘樁柱,以此隱喻船靠碼頭、風平浪靜、興旺發達之意。
在喬亭村民中間,至今還流傳着這樣一首歌謠:“先有發人塢,後有喬亭村。五百年前喬亭村,五百年後牛羊坡。”發人塢是喬亭村東北面的一座大山,山上有幾户人家。喬亭相對平整的地勢在給居民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隱患:一旦山洪暴發,這裏便會首當其衝而毀於一旦,最後,繁華的村落成為荒蕪淒涼的“牛羊坡”。流傳於此的另一首民謠也説明了這個道理:“喬亭不怕火不怕刀,就怕發人塢的三條蛟。”至今這裏的老人仍把山洪暴發和泥石流現象習慣稱作為“起蛟”。

喬亭村著名人物

劉氏是喬亭的旺族。喬亭的歷史名人首推明末清初的劉光暘。
喬亭村 喬亭村
劉光暘,字雨若,明末清初篆刻家、鑑賞家。劉光暘聰明睿智,對歷朝宗器和明賢字畫不僅如數家珍,而且真贗立判無疑。順治初,曾以所刻《快雪堂法帖》(此為匯刻叢帖,所收書法上自魏鍾繇、晉王羲之,下至元趙孟頫,計5卷),進呈順治帝。康熙十六年(1677)他又刻畢《翰香館法書》叢帖,由鍾繇、王羲之、董其昌等28家的82件作品集成,以其書齋“翰香館”命名。有關他的傳奇故事在民間流傳既多且廣。
喬亭村 喬亭村
一次,劉外出遊玩,巧於微服私訪的皇帝同乘一舟。當船至長江中流時,忽然江面掀起萬丈巨浪,左右船隻皆飄搖或翻沉,惟此舟巋然不動。皇帝奇怪,劉見此人氣度不凡,便上前稟告原委,説自己身上帶了避風、避火、避水、避邪、移墨五大寶珠,如遇不測可保性命無虞。皇帝舒眉解頤,並與之結為好友。後帶至京城,封官賜號,並撥巨銀敕造劉氏宗祠。
有關喬亭村名,有此一説:旌德東鄉方言,“喬亭”與“朝廷”發音相同。有捕風捉影者,以“另立朝廷”為名,將此事稟報朝廷。皇帝龍顏大怒,立即派員下來調查,一經查實,誅滅九族。身為皇帝近侍的劉光暘得知此事後,派人快馬加鞭,傳信至鄉里,並告知良策。族人接信後,一夜之間,趕做茶亭一座,以此搪塞過去。儘管這些傳説無從考,多有附會,但劉氏宗族的興盛卻是不爭的事實。在此後的幾百年中,喬亭文脈不斷,人才輩出。這當中,就有著名的科學家劉茂吉。
劉茂吉,字其暉,乾隆年間人,精研天文地理,成績卓著。劉茂吉童年就對天文產生興趣,八歲即能立竿觀影測定時刻,塾師驚異,鄉人讚歎,譽為“神童”。後悉心研讀天文輿地、星曆象數諸書,領悟精深,著有《北極高度表》、《天地經緯象數要略》、《坤輿圖説》等著作,所繪蘇、揚、常諸州圖和《京省全圖》全部刊行。其中,《北極高度表》收入《清史稿·藝文志》。劉茂吉不但著述引人注目,還制有“渾天球”、“量天尺”、“日晷”和“自鳴鐘”等天文、計時儀器,精妙準確。喬亭人至今稱時鐘為“自鳴鐘”,足見後人對他的推崇與緬懷。
喬亭人尊教好文,興學育人,恪守道義,講求修身,崇尚節儉,樂善好施。如今,喬亭以苧麻之鄉著稱,這裏的傳統農耕經濟依然,保留着原生態。
喬亭環山皆為鬱鬱葱葱的松木林,風過處,松濤陣陣,氣勢恢宏,述説着遠久的輝煌。

喬亭村教育事業

民國以前,兒童的啓蒙教育多賴私塾蒙館。由富户延聘塾師設管招生。民國期間,國民政府明令廢塾興校,但進展緩慢,塾校並存。民國20年,喬亭尚存私塾一所,至到民國29年(1940)4月,省政府決定每縣創辦1所省立臨時小學,以解決戰時失學兒童的就學困難。省立旌德臨時小學在喬亭村劉氏宗祠成立,教師6人,事務員1人,學生96人,後增至240人。同年,喬安鄉(喬亭)青山保國民學校開設幼稚班,收幼童9人。民國30年下半年,臨時小學奉令撤銷,改為喬安鄉示範中心國民學校,鄉鎮長兼任中心國民學校校長。民國32年(1943),縣政府教育科在縣城舉辦全縣小學生運動會,競賽項目有田徑、團體操等,喬安鄉示範中心國民學校獲團體亞軍。
半個多世紀以來,喬亭中心小學從興辦階段到創業階段,再到發展階段。承各級領導悉心關懷,蒙幾代賢達櫛風沐雨,經數屆師生髮奮圖強。而今的喬亭中心小學佔地面積5472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892平方米,建有教學樓、宿舍樓、食堂等設施,下轄村教學點一所,學校設有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共有6個教學班,學生近200人,教職工22人。
近年來,學校堅持強化學校管理,優化教師隊伍建設,以德立校,以研興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先後獲得“旌德縣校園文化優秀學校”、“宣城市衞生學校”、“宣城市平安校園”、“旌德縣校本培訓優秀學校”、“宣城市書法達標學校”稱號。
隨着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和新課程的全面實施,喬亭中心小學教育理念本着“愉快學習,健康成長”為出發點,全面打造“書香校園”為宗旨,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