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喬姓

鎖定
喬姓,是現行常見的姓氏。分佈很廣,今北京上海山東臨沂,江蘇新沂,江蘇連雲港,江蘇宿遷,江蘇鹽城,河南鄭州,河南開封,河南商丘,河南漯河,河南周口,河南滑縣,河北尚義,河北魏縣,山東泰安寧陽泗水平邑龍口內蒙古烏海,山西(介休太原、平遙、祁縣),新疆塔城,安徽蚌埠,安徽涇縣,廣東新會,廣西田林,雲南瀘水,四川合江、河南項城等地均有分佈。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傣族苗族布依族傈僳族錫伯族達斡爾族等多個民族有此姓
唐代有喬知之,馮翊人,左司郎中;元代有著名曲作家喬吉,太原人。當代有喬冠華、喬羽、喬榮章等。
秦漢時期,北方匈奴貴族有四大姓族,為呼延氏(呼衍氏)、氏(須卜氏)、蘭氏(烏洛蘭氏)、喬氏。喬氏也稱丘林氏,世代為匈奴國輔政卿相,匈奴喬姓在東晉十六國春秋時頗為顯赫,族人繁衍興旺,在各國中多任達官顯宦;匈奴之屬稽胡中也有喬姓。直到清朝前,幾乎沒有再發生過外族用喬姓的事件。清滿洲八旗中有喬姓,世居遼陽,也有改用滿姓喬佳氏,後來除一部分稱滿族外,多數與漢族混居成喬姓漢族,因此喬姓的歷史又向前延續了300年。
中文名
喬姓
外文名
qiao
類    型
姓氏
記    載
《元和姓纂》

喬姓歷史發展

喬姓姓氏起源

  • 源流一
源於匈奴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喬姓 喬姓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漢朝時期匈奴民族中有大族丘林氏、當於氏、韓氏、慄籍氏、沮渠氏蘭氏賀蘭氏)、喬氏、呼衍氏(呼延氏)、須僕氏等部落,其中的喬氏為匈奴貴族姓氏,後融合到中原漢族,世代相傳。
  • 源流二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1] 
⑴蒙古族喬噶木克氏,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iaogamuk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喬氏。
⑵蒙古族喬噶穆特氏,亦稱齊嶽噶穆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iyogamu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喬氏、齊氏等。
  • 源流三
源於傈僳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傈僳族喬氏,源出傈僳族刮饒時氏部落。
傈僳族是一個古老民族,其族稱最早見於唐朝時期,並沿用。傈僳族與彝族納西族的關係密切,源於唐時的“烏蠻”。公元八世紀時,傈僳族先民居住在金沙江兩岸。公元十六世紀中葉,因反對掠奪、壓迫和躲避戰爭,大批傈僳族在頭人的帶領下遷徙到怒江地區。
傈僳族現有人口為五十七萬五千餘,主要聚居於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少數分散居住在附近州縣和四川鹽源鹽邊木裏等縣,語言使用傈僳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
傈僳族在歷史上先後使用過三種文字,一種是西方傳教士創制的拼音文字,一種是維西縣傈僳人創制的音節文字,還有一種是新中國成立的後創制的拉丁字母式的新文字,現已在傈僳族人中推行。
傈僳族過去信仰原始宗教,公元二十世紀初傳教士進入後,少數人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
過去傈僳族人居住在偏僻遙遠的高山上,生產力水平低下,以刀耕火種原始農業和狩獵為生,到公元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還保留着明顯的氏族社會殘餘,僅怒江地區就有虎、熊、猴、蛇、羊、雞、鳥、魚、鼠、蜂、蕎、竹、菜、麻、柚木、犁、霜、火十八個氏族名稱,這些名稱取自他們所崇拜的圖騰漢化稱謂。
在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傈僳族蕎氏族的分支刮饒時氏部落統改漢姓為喬氏,世代相傳。
  • 源流四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2] 
達斡爾族瓦蘭氏,亦稱瓦然氏、瓦啊楞氏,達斡爾語為“Walan”,漢義“巧妙”,為古老的託莫氏族的一個分支。達斡爾族的託莫氏族主要有兩個分支,即陶氏和喬氏,世居黑龍江北岸地區,後多冠漢姓為喬氏。
  • 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3] 
⑴滿族鄂爾格氏,亦稱諤爾格氏、厄爾葛氏、額爾德氏、鄂爾克博氏,以地為姓,滿語為Erge Hala,漢義“清早”,世居黑龍江鄂爾格村(今黑龍江流域北岸俄羅斯境內),後多冠漢姓為喬氏、鄂氏等。
⑵滿族喬佳氏,滿語為Ciaogiya Hala,世居黑龍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喬氏。
⑶滿族託謨氏,亦稱託牧氏、託諾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帖暖部,滿語為Tomo Hala,世居伊巴丹(今吉林伊通伊巴丹鄉)、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葉赫(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齊齊哈爾(今黑龍江齊齊哈爾)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後多冠漢姓為喬氏、陶氏等。
  • 源流六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土家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喬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喬氏,世代相傳。
另外,在台灣省台北地區,有一獨特而古老的的貢喬氏族羣,其姓氏淵源情況不明,估計是以地名“貢寮”為姓氏形成的。貢喬氏族人在二十世紀六十代以後,多在户籍登記中簡稱為單姓喬氏,但注括為“(貢喬氏)”。 [4] 
源流七
祁豐藏族稱自己為“博”、“博巴”,“博”指西藏,“巴”為人意,就是“西藏人”的意思,所以有人稱其為“西北的康巴人”。“東納”人原為一部,後因長期分別鎮守不同的關隘,逐漸分為三部。一部為“卯來泉族”,正頭目為喬姓(藏語“周掌印”),以大布施得達賴喇嘛賞賜為世襲頭目,後清廷以該部落距西藏路途遙遠,改為嘉峪關遊擊管轄。主要分佈在今祁豐藏族鄉祁文片、祁青片,該族也稱為“喬家部落”。 [7] 

喬姓遷徙傳播

喬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人口約二百零五萬兩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3%左右。 [5] 
喬氏最早出現於少數民族之中。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北方匈奴貴族有喬氏,代有輔相(宰相)。 [5] 
東漢時期,部分匈奴人南下歸附漢朝,遂與漢人相融。 [5] 
晉朝時有個喬智明,系出鮮卑族。 [5] 
隋、唐時期,喬氏族人主要繁衍於今陝西、山西、河南、安徽等省境,河南商丘喬氏已成望族,以“梁國”為其堂號。 [5] 
五代時期,喬氏人口劇增。 [5] 
宋、元時期,北方喬氏族人有避金人、元人之兵禍而南下者。此期間,浙江、江蘇等南方地區有喬氏名人入載青史。如宋朝有高郵(今江蘇高郵)進士喬執中。東陽人(今浙江東陽)喬行簡,封魯國公。元朝戲曲家喬吉入居浙江。 [5] 
明朝有大槐樹喬氏東遷山東、河北,西入陝西,南下河南、江蘇等地。 [5] 
清朝有沿海喬氏族人入台,進而遷徙海外者。另外,明清之際,喬氏名人以盛於前代之勢湧現,此期喬氏族人達到歷史最為鼎盛時期。 [5] 
喬氏族人以河南、山東、江蘇、河北等省為多,這四省喬氏約佔全國喬氏人口的65%以上。

喬姓人口分佈

宋朝時,喬姓大約有近5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5%,排在第一百八十位以後。喬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約佔全國喬姓總人口的19%。喬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南、浙江、山東,這三省喬姓大約佔全國喬姓總人口的56%,其次分佈於山西、甘肅、江蘇等省。全國初步形成了以河南為中心,向外逐漸梯度分佈狀。
明朝時,喬姓大約有11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1%,排在第一百三十位以後。宋、元、明600年中喬姓人口增長率高於全國人口增長率。喬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西、陝西、河南、河北、江蘇,這五省集中了喬姓人口的91%。山西為喬姓第一大省,佔喬姓總人口的43%。在宋元明期間,喬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中原向西北、東南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北方晉秦冀豫、東部江蘇兩塊喬姓聚集區。 [5]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喬姓人口已達到170多萬,排在全國第一百零八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5%。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喬姓人口達220萬,在全國百家姓中排名88位,正式入圍前百強,約佔全國人口的0.18%。從明朝600年中喬姓人口由11萬激增到170多萬,增長了15倍多。喬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1000年間,喬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江蘇、山西四省,大約佔喬姓總人口的55%。其次分佈於河北、內蒙古、陝西,這三省區又集中了23%。河南為當代喬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喬姓總人口的24%。全國形成了北部豫晉冀、東部魯蘇兩個喬姓聚集區。在600年間,喬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些區別,由東南向中原和北部的回遷成為主流。 [5] 
喬姓分佈很廣,但在人羣中分佈不均衡。喬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內蒙古中部、晉豫、京冀大部、寧夏北部、陝西大部、山東西端和東部、皖鄂北段、黑吉東端,喬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3%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8%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3.6%,該地區居住了大約45%的喬姓人羣。在內蒙古東部、遼寧大部、吉林西部、河北東部、天津、山東東部、江蘇大部、皖鄂中部、陝甘寧南部,喬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2%-0.33%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2.2%,該地區居住了大約33%的喬姓人羣。 [5] 
喬姓人羣的血型分佈總的是:O型佔31.8%,A型佔28.4%,B型佔30.3%,AB型佔9.5%。

喬姓傳統文化

喬姓郡望堂號

  • 郡望
梁國:漢高帝五年設梁國,治所在睢陽。相當於河南商丘、虞城、民權等地。宋朝改為梁郡,移至不邑,北魏又恢復了以前的治所。
頓丘郡:漢朝初期置頓丘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清豐西南一帶地區。頓丘郡始建於西晉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治所在頓丘(今河南清豐),下領四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清豐、濮陽、內黃南樂範縣等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曾廢黜。唐朝至五代十國時期,曾以頓丘為澶州治所。
  • 堂號
梁國堂:以望立堂。
頓丘堂:以望立堂。
文惠堂:宋朝喬行簡,歷任淮西轉運官,參知政事。多次向朝廷上疏論時政。被拜為右丞相,封“魯國公”。死後諡為“文惠”。
純潔堂:資料有待補充。
在中堂:資料有待補充。
三友堂:資料有待補充。
善益堂:資料有待補充。
金陵堂:資料有待補充。
南有堂:資料有待補充。
棗臨堂:資料有待補充。
愛竹堂:主要分佈在安徽北部。
問心堂:主要分佈在揚州
飛鳴堂:主要分佈在揚州。
積慶堂:江蘇常熟梅李鄉積善裏(今萬柳小區),始祖貴山公。
世胄堂:主要分佈在揚州、鹽城、淮陰、泰州
留餘堂:主要分佈在江蘇贛榆縣墩尚鎮

喬姓家譜文獻

湖北孝感喬氏族譜前三卷,(清)喬用遷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
孝感喬氏族譜四卷,(清)喬用選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喬氏載記二卷,(清)喬松年輯,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顯月齋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上海梁國喬氏世譜不分卷,(清)喬廷木纂修,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喬松秀抄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上海喬氏宗譜八卷,(民國)喬先格主修,喬先信纂修,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鉛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河南孟津績纂喬氏族譜二十二卷,(清)喬心田纂修,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石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今僅存第一卷。
續纂喬氏族譜二十二卷,(清)喬心田纂修,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石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喬氏支譜續修不分卷,(清)喬鏞等纂修,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喬氏支譜續修,(清)喬階續修,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山西介休喬氏宗傳九篇,(清)喬元椿等撰,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雲南大學圖書館
雲陽湯綱洲喬氏七修宗譜六卷,(民國)喬大志等主修,喬賢玉等纂修,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善益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四川新都喬氏家乘,(民國)喬明晰編纂,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石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南開大學圖書館。
喬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金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今僅存第七卷、第十~十一卷、第十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山東博山喬氏家譜三卷,(民國)喬廷權、喬廷恆重修,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三友堂石印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圖書館。

喬姓字輩排行

山東東平喬氏字輩:“家、冠、錫、允、秉、鴻、善、遠、培、起、俊、業、吉”
山東無棣大山喬氏字輩:“樹、譜、序、宗、親、本、源、昭、永、世、發、心、成、仕、進、皆、由、茲、推、致”
河南商丘字輩:“宏而時永大,元世澤方正,懋(茂)德傳家寶,同文慶國祥。立新維聖道,勤學繼書香。積善聲明廣,宗儒統緒長。科普登崇峯,培才樹英良。育人承功業,中華久遠昌。”(注:加粗部分為常見輩分,這是商丘地區後續完整版,其中“懋”字輩由於同“茂”,懋字不常用,不易識別,故現多用茂字)
江蘇睢寧一支喬字輩:“西 文 澤 宏 昌 祥 佳 定 康 安 幫”
江蘇高郵喬大莊:“方、松、宗、金、國、正、天、心、順”
江蘇房山喬莊(庫北)支字輩:“風 大 雲 中 開 高 其 洪 光 寨”
江蘇新沂山後支喬氏字輩:“天廷偉,繼增漢,萬業建,滿堂紅”十二字,系“梁郡堂”後人
江蘇贛榆墩尚鎮喬氏字輩:“家乃延宗慶,月可依士紀”
山東泰安喬氏:泰安房村喬氏:(1)若義允永光,恭敬節天方,賢明崇盛世,蘭桂代書香
(2)繼緒建榮田,福祿雲亭落,振業厚春華
(泰安大汶口喬氏:賢恆兆洪慶,學毓榮增祥)
山東肥城喬氏字輩:興學明洪善 忠厚傳家
山東泗水喬氏字輩:“建允修尚志 元立友際長 景顯儀維令 國運承續昌”。
(乾隆三十六年修譜所排第十一至三十代行輩,黑體為現常用輩分。)
山東榮成喬氏字輩:“廷聚文學昌輝茂克行邦山海通吉祥萬年兆序禮”。
山東日照喬氏字輩:“瑞祥徵世運、聖代慶明良、令嗣承宗統、恩榮自久長”。
江蘇彤徒喬氏字輩:“廣林秉文國鴻延旭興德佰顏威明少廷憲人登科”。
江蘇喬氏一支字輩:“慶遠榮華澤康定宗祖賢”。
重慶萬州喬氏字輩:世士承先 道在敦本懋(茂)德正新 光裕榮景家修廷獻 經綸克展燮(xiè)理洪熙 文武同炳長髮其祥 輔國盛鼎億(億)萬斯年 芳徽慶永。
安徽阜南喬氏字輩:“開慶傳如印、恩龍繼世昌、書田昭盛瑞、德壽啓繁祥、懷新承家潤、學道振庭芳”。
安徽樅陽喬氏字輩:“春華秋實東”。
安徽淠西喬氏字輩:“原有字輩(原稱字派):治國山川 春體東多 傳家克世 清正必先
新立字輩(28輩):立秀品 懷宏向 知全行宜 擇善從新,尚文采 習力作 純良明潔 成業濟羣
附註:“傳家克世”之後原是“繼業為賢”現已決定改為“清正必先”。
以上新立、新改的字輩,已由家譜申定代表會通過,可即啓用”
湖南株州喬氏字輩:“世德紹良始家聲肇衞新命道盛庭用萵慶正光明啓迪文禮運大開日升平宗風千古秀孫支萬代寧”。
喬氏一支字輩:“包太必益楚世光啓廷之大開明先志宏昌克永承國正天興順宗相禮義定”。
遼寧朝陽喬氏字輩:“……芳明天……”
遼寧凌源喬氏字輩:“……德林國彥(樹)佔……”
遼寧大連莊河喬氏字輩:“……正毓長安樹德明……”

喬姓宗祠用聯

  • 四言通用聯
學先經術;望重威嚴:上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高郵人喬執中,字希聖,進士出身,通經術。初官須城主簿,王安石執政時,推薦他編修《熙寧條例》,紹聖初年以寶文閣待制知鄆州。為官寬厚,有仁愛之心。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樂平人喬宇,字希大,成化年間進士,明武宗時官南京兵部尚書。寧王朱宸濠反叛時,他嚴為警備,使朱宸濠不敢向東發展。世宗時官吏部尚書。
相推文惠;邑號神君:上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大臣喬行簡,字壽明,婺州東陽人,宋紹熙年間進士,歷官淮南轉運判官宗正少卿秘書監。宋理宗時上疏論朝政得失,提出任用人才,“賢路當廣而不當狹,言路當開而不當塞”。後升任吏部侍郎、刑部尚書、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當時朝中議論要收復河南失地,他提出異議:國力不足,恐引起農民起義。晚年任宰相,封魯國公,死後諡文惠。著有《周禮總説》、《孔山文集》。下聯典指十六國時期的前趙國鮮卑前部人喬智明,字元達,少年時父母雙亡,成年後以德行著稱。歷任隆慮、共二縣縣令,百姓多喜愛他,號稱“神君”。後依附西晉成都王司馬穎,先後任輔國將軍、折衝將軍。永嘉之亂中,又跟隨劉曜攻長安,被晉軍所殺。
  • 五言通用聯
已漏風聲罷;持繩也不禁:此聯為唐朝時期的女詩人喬氏《詠破簾》詩句聯。
  • 六言通用聯
為官厚寬有仁;鈴政聲望猶高: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進士喬執中,字希聖,高郵人。子安石執政,引執中編修《熙寧條例》。宋紹聖初年,以寶文閣待制知鄆州。他寬厚有仁,屢典刑獄,雪活甚眾。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尚書喬宇,字希大,樂平人。成化進士。武宗時官南京兵部尚書,宸濠反,宇嚴為警備,宸濠遂不敢東。世宗初為吏部尚書,銓政清一,聲望日高。
壯士同偕小鳳;淑女俱配乘龍:全聯典指三國時期吳國的名人喬公之女大喬小喬。《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時得喬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喬,瑜納小喬。”喬,原作橋。
  • 七言通用聯
喬公女生成國色;碧玉奴死報主恩: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喬公生二女,都有國色。大喬嫁孫策,小喬嫁周瑜。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馮翊人喬知之,武后時官至左司郎中。有婢女碧玉(又名窈娘),貌美又善歌舞,被武后的侄子武承嗣奪去。喬知之又怨又惜,作《綠竹篇》以表達感情,暗地裏轉送碧玉。碧玉看了,感憤而自殺。
  • 八言通用聯
居官卅年,天下清正;歷令二縣,郡邑愛深: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封疆大吏喬光烈,上海人,被任寶雞令,修成惠民渠,勸民蠶桑,後人稱“喬公桑”,累官湖南巡撫,居官三十年,潔己奉公,譽為天下清正吏。下聯典指十六國時期的前趙國拆衝將軍喬智明,鮮卑前部人,字元達,長以德行著稱。晉成都王穎闢為輔國將軍,歷隆慮、共二縣令,民深愛之,號為“神君”。

喬姓名義圖騰

喬姓圖騰 喬姓圖騰
喬是高而上部彎曲。會意字,上下結構,上面從“夭”,下部從“高”省筆,表示高而上曲之意。甲骨文中的喬字,乃是在“高”字的上端增加一個“彎鈎”,表示主幹挺直,上部可向外擴展,示意基礎十分高大和牢固後可以向外延伸、彎曲和跨越,整體保持平衡,有高遠之意。橋,指架在河溪水面上的橋樑,借喬的形和義,採用木料構築而成,可見最早的橋,先人是用硬木造的。橋氏族以橋命地、命山,進而命氏族名和族徽,最終形成姓。 [6] 

喬姓文物保護

  • 喬家大院
喬家大院 喬家大院
(參見:喬家大院
喬家大院位於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祁縣城東北12公里處,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東觀鎮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屬於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清代全國著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第。是一座具有北方漢族傳統民居建築風格的古宅。始建於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後又經同治、光緒年及民國初年多次增修。佔地8724.8平方米,建築面積4175平方米。整個院落呈雙“喜”字形,分為6個大院,內套20個小院,313間房屋。整個院落是城堡式建築,三面臨街,四周是高達10餘米的全封閉青磚牆。大門為城門式洞式。與大門相對的是磚雕“百壽圖”。大門以裏,一條長約80米、寬約7米的石鋪甬道把6個大院分為南北兩部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藝術水平。

喬姓姓氏名人

喬執中,字希聖,高郵人。入太學,補《五經講書,五年不謁告。
喬松年:清代山西巡撫,徐滿人。
喬琳:(生卒年待考),幷州太原任(今山西太原)。著名唐朝大臣。
喬用遷(?—1851),湖北孝感人。字見齋。嘉慶進士,授內閣中書。充軍機章京。後歷任廣西南寧知府、道員,廣東按察使。1840年,林則徐在廣州禁煙時,曾率軍在穿鼻洋、尖沙角轟擊入侵的英國軍艦和走私船。同年任山東布政使。1845年升貴州巡撫。1852年卒。
喬光烈:上海人,清乾隆進士。為官清正廉明,兩袖清風,歷任寶雞知縣、湖南巡撫、甘肅佈政史等職。做官30多年,仍然兩袖清風。在任知縣時,他親自教農民種桑養蠶,被人稱為喬公桑。著有《最樂堂集》。
喬世植:上海人,著名詩人。
喬林:畫家、篆刻家,如皋人。
喬允升:明代刑部尚書,洛陽(今屬河南)人。
喬宇:著名大臣,樂平(今屬河北)人。
喬中和:太原通判,丘(今屬河北)人。
喬吉元代散曲家、戲曲作家,太原(今屬山西)人,後居杭州(今屬浙江),散曲風格清麗,內容則多消極頹廢,明清人多以他同張可久並稱為元散曲兩人家。
喬達:山水畫家,燕(今屬河北)人。
喬行簡南宋大臣。浙江東陽人,光宗紹熙進士,理宗時曾任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進知樞密院事右丞相左丞相,晚年至平章軍國重事,並被封為魯國公。著有《周禮總説》、《孔山文集》。
喬林:唐代宰相,太原(今屬山西)人。
喬知之左司郎中,馮翎(今屬陝西)人。
喬維嶽:官至太常少卿壽州刺史,南頓(治所在今河南項城西)人。
喬致庸(1818—1907)字仲登,祁縣喬家第三代人。他出身商賈世家,自幼父母雙亡,由兄長撫育。本欲走入仕途,剛考中秀才,兄長故去,只得棄文從商。他是喬家門中最長壽的人,活了89歲,一生娶有6妻,因喬門中有不許納妾的家規,都是續絃。電視劇中的陸玉菡是虛構的,6妻中沒有陸氏,6妻留下6子11孫。當國家到了國將不國的境地,大批銀子流向海外時,他一改往日不治家宅的習慣,於同治初年耗費重金擴建祖宅,修建了著名的喬家大院,被專家學者譽為“清代北方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
喬信明:(1906~1963),湖北大冶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喬冠華:(1913.3.28—1983.9.22),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長(1974.11~1976.12)。江蘇鹽城人。早年留學德國,獲哲學博士學位。抗日戰爭時期,主要從事新聞工作,撰寫國際評論文章。1942年秋到重慶《新華日報》主持《國際專欄》,直至抗戰勝利。
喬清晨,男,漢族,1939年10月生,河南鄭州人,1960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7月參加工作,空軍第六航空學校畢業,大專學歷,空軍上將軍銜。曾任中央軍委委員、空軍司令員。
喬羽:(1927.11.16—2022.6.20) ,山東濟寧人,劇作家、詞作家,曾任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中國音樂文學學會主席、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喬軍,生於1971年,江蘇揚州市。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文工團歌唱演員。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後曾進入中國音樂學院深造。現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曾經榮獲文化部“文華聲樂表演金獎”(國家最高級別政府聲樂大獎),榮獲國家廣電總局“全國聽眾最喜愛歌手金號獎——最佳男歌手”等。
喬紅 喬紅
喬紅湖北人,1975年入選武漢市南垸坊小學乒乓球隊,1980年進入湖北省乒乓球隊,1987年12月入選國家乒乓球隊,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後正式退出國家隊,2003年1月任中國乒乓球隊教練。
喬連升(1917-1984),河南孟津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入陝北公學、延安抗大學習。後任抗大區隊長兼教員、晉冀魯豫軍政大學科長、華北軍政大學大隊長。建國後,歷任第六高級步兵學校大隊長,中共中央馬列學院分院教員、教研室主任、副秘書長,中央統戰部秘書室主任、辦公室主任、副秘書長、機關黨委書記,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副局長、局長。
喬學亭(1924~2011.11.04),男,山東肥城人,成都軍區政治部原主任,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喬學亭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幹部中少有的參加了對日、對印、對越作戰的代表,戰鬥經驗相當豐富。
喬欣:1993年11月23日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國內地女演員。
喬任梁(1987年10月15日-2016年9月16日),出生於上海市,中國內地影視男演員、流行樂歌手。

喬姓研究考證

鄭樵注:“匈奴貴姓。世為輔相。”
鮮卑族亦有喬姓,前趙喬智明是,乃鮮卑前部人,折衝將軍。
達斡爾族之喬姓,出自“窪蘭”,漢意為“巧妙的”,後或取其意譯“巧妙的”之首音“qiǎo”諧以音近之“喬”。而為單姓。
傈僳族之喬姓,出自蕎氏族,因蕎諧以“喬”字而為姓。
參考資料
  • 1.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喬噶木克氏,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iaogamuk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喬氏。 ⑵蒙古族喬噶穆特氏,亦稱齊嶽噶穆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峯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iyogamu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喬氏、齊氏等。
  • 2.    據史籍《黑龍江志稿·人物誌》記載: 達斡爾族瓦蘭氏,亦稱瓦然氏、瓦啊楞氏,達斡爾語為“Walan”,漢義“巧妙”,為古老的託莫氏族的一個分支。達斡爾族的託莫氏族主要有兩個分支,即陶氏和喬氏,世居黑龍江北岸地區,後多冠漢姓為喬氏。
  • 3.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大辭典》記載: ⑴滿族鄂爾格氏,亦稱諤爾格氏、厄爾葛氏、額爾德氏、鄂爾克博氏,以地為姓,滿語為Erge Hala,漢義“清早”,世居黑龍江鄂爾格村(今黑龍江流域北岸俄羅斯境內),後多冠漢姓為喬氏、鄂氏等。 ⑵滿族喬佳氏,滿語為Ciaogiya Hala,世居黑龍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喬氏。 ⑶滿族託謨氏,亦稱託牧氏、託諾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帖暖部,滿語為Tomo Hala,世居伊巴丹(今吉林伊通伊巴丹鄉)、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葉赫(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齊齊哈爾(今黑龍江齊齊哈爾)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後多冠漢姓為喬氏、陶氏等。
  • 4.    喬姓  .中文百科在線
  • 5.    袁義達、邱家儒.中國四百大姓: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 6.    喬姓起源  .大中華族譜網[引用日期2020-02-12]
  • 7.    國家民委政策法規司編:《中國民族鄉概況 4》,民族出版社,2016.07,第32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