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喪(拼音:sàng、sā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形聲字,古字形從口,桑聲。喪的本義一般認為是逃亡,引申為丟失、失去。一説喪的本義是失去,由此義又引申為死亡。喪也指與人去世有關的事情,或指埋葬死者的方式,均作名詞用,讀sāng。 [2] 
中文名
拼    音
sàng,sāng
繁    體
部    首
十、一
五    筆
FUEU(86、98) [4] 
倉    頡
GCV [4] 
鄭    碼
EDUH [4] 
筆    順
橫、豎、點、撇、橫、豎提、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1034) [1] 
平水韻
去聲二十三漾,下平七陽 [5] 
注音字母
ㄙㄤˋ,ㄙㄤ
總筆畫
2+6、1+7
造字法
形聲字
結    構
上下結構
異體字
䘮、𡚏、𠷔、𠸶、𡂤、𡂧、𡴧、𦦦、𦦭、𦱺
統一碼
4E27 [4] 
GBK編碼
C9A5
四角號碼
4073₂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6]
甲骨文中有一形作圖1-3,前人對該字形的解釋有爭議,有説“”字的,有説“(噪)”字的,也有説是“桑”字的,而今學界多將這類字形與“喪”字關聯。甲骨文的“喪”由“”和周圍數量不等的“口”字組成,由於對該字形的理解不一致,所以該字形的理據、字用等問題的認識也頗多分歧。例如:於省吾先生指出,本義是採桑,假借為“喪亡”的喪;何琳儀指出,喪的金文字形,從亡,表示“死亡”;趙平安認為,該字是“死喪”的本字;劉莉認為,喪的原始詞義為“失去”。甲骨文卜辭中的“喪”一般都用作“逃亡、失去”。
甲骨文中間為“桑”字,這很清楚,但是周圍的“口”是如何形成的仍有爭議。聞一多先生認為,“桑”與“喪”是繁簡關係;於省吾先生認為,一個表示“桑樹”,另一個表示“採桑”,“口”表示採桑用的器具,是一個表形構件;谷衍奎認為,眾口喧哭於桑枝之下,是表意構件。也有人認為“口”是區別符號。區別符號是沒有音義的筆畫,主要功能是區別字形,或區別一字多義,或區別形近字體。因為在甲骨文中表示桑樹的“桑”假借為喪,添加的“口”是區別符號,為了區別桑與喪。
金文階段的喪作圖5,字形的下部加了一個要素“”。金文中添加的構件“亡”是聲符還是意符學界看法也是不一樣的。喪、亡讀音相近,“喪”已經有聲符桑,沒有必要再添加音近的聲符“亡”,所以“亡”應是意符。金文“喪”字中添加構件“亡”是對“逃亡”義的強化。
金文中還有一個字形作圖4,在甲骨文字形的基礎上加了“”字。走的古字形像一個人甩胳膊跑步的樣子,本義是“跑”。可見,金文“喪”中出現的“走”與“亡”一樣,是從不同角度對“喪”的“逃亡”義的強化。只不過由於“亡”的意義信息更明顯還可兼具表音,而“止”“走”的奔走義逐漸消失,所以後世逐漸淘汰了圖4、圖6的一類字形。
字形發展到小篆(圖12)階段,象形性淡化,表示桑樹的構件訛變,加上符號的經濟性原則,“口”正好與“哭死去的人”相關,亡與喪的讀音相近,所以小篆將添加“口”的桑樹訛變為“哭”,構件“亡”保留,所以《説文解字》説喪字“從哭從亡,亡亦聲。”
隸書(圖13-17)在小篆的基礎上,將構件“圖A”訛變為“圖B”,表意構件“亡”符號化為“圖C”,字形的表意性減弱。再後來將中間部分拉直為“土”,如圖17。現代通行的簡化字“喪”將繁體楷書字形(圖18)的兩個“口”簡化為一點一短撇。現代漢語文字“喪”的構字理據進一步消失,反過來加大了對“喪”古文字形的認識難度。
“喪”由本義“逃亡”“失去”,引申出“死亡”義,委婉地表達人的死亡。春秋時期“死亡”義就已廣泛使用,成為了常用義。“喪”由“死亡”義進一步引申出與死亡相關的事。 [2]  [7]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sāng
名詞
哀葬死者的禮儀
funeral
《左傳·隱公十一年》:“不書葬,不成喪也。”
王安石《送董伯懿歸吉州》詩:“我來以喪歸,君至因謫徙。”

與人死亡有關的各種事情
funeral

喪事;喪服;弔喪;居喪
人的屍體、骨殖
corpse
《春秋·僖公元年》:“夫人氏之喪至自齊。”
黃宗羲《姜定庵先生小傳》:“倪文正喪在淺土,已數十年。”

指禍難
misfortune
《詩經·邶風·穀風》:“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喪亂
sàng
動詞
丟失,失去
forfeit;
lose
《易·坤卦》:“西南得朋,東北喪朋。”
《孟子·梁惠王上》:“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
喪失;喪身;喪權辱國;
喪盡天良
死亡;失去生命
die
《尚書·金縢》:“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羣弟乃流言於國。”
劉義慶《世説新語·賢媛》:“郗嘉賓喪,婦兄弟欲迎妹還,終不肯歸。”
喪命;喪偶;如喪考妣
滅亡;失敗
perish
《尚書·大誥》:“天惟喪殷,若穡夫,予曷敢不終朕畝。”
《論語·憲問》:“夫如是,奚而不喪?”

逃亡;流亡
escape
《詩經·唐風·葛生序》:“《葛生》,刺晉獻公也。好攻戰,則國人多喪矣。”
《禮記·檀弓下》:“雖吾子儼然在憂服之中,喪亦不可久也,時亦不可失也。”

消耗,耗費

《百喻經·田夫思王女喻》:“徒喪其功,空無所獲。”

忘記,忘掉
forget
《莊子·齊物論》:“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成玄英疏:“喪,猶忘也。”

悲悼,憂傷

《商君書·更法》:“狂夫樂之,賢者喪焉。”

形容詞
情緒低落;失意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三月八號》:“葦弟真的變成了小孩子,喪着臉站起身就走了。”
喪氣;懊喪;頹喪
[8-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二】【哭部】息郎切(sāng)
亡也。從哭從亡。會意。亡亦聲。 [10] 

説文解字注

“亡也”注:亡部曰:亡,逃也。亡非死之謂,故《中庸》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尚書大傳》曰:王之於仁人也,死者封其墓,況於生者乎。王之於賢人也,亡者表其閭,況於在者乎。皆存亡與生死分別言之。《凶禮》謂之喪者,鄭《禮經目錄》雲不忍言死而言喪。喪者,棄亡之辭。若全居於彼焉,己失之耳。是則死曰喪之義也。公子重耳自偁身喪,魯昭公自偁喪人,此喪字之本義也。凡喪失字本皆平聲,俗讀去聲,以別於死喪平聲,非古也。
“從哭亡,亡亦聲”注:此從禮記奔喪之禮釋文所引。息郎切,十部。 [11] 

廣韻

息郎切,平唐心 ‖亡聲陽部(sāng)
𠸶,亡也。死𠸶也。又姓,楚大夫𠸶左。又息浪切。喪,上同。 [12] 
蘇浪切,去宕心 ‖亡聲陽部(sàng)
喪,亡也。蘇浪切。又音桑。二。𠸶,上同。 [13]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部】 喪;部外筆畫:9
古文:𡂤、𡴧、𡂧、𦦦、𡚏
《廣韻》《正韻》蘇浪切。《集韻》《韻會》四浪切,竝桑去聲。《玉篇》:亡也。
又《正韻》:失位也。《論語》:二三子何患於喪乎。注:喪,失位也。《左傳·昭二十四年》:昭公曰:喪人不佞。
又《廣韻》息郎切。《集韻》《韻會》《正韻》蘇郎切,竝音桑。《正韻》:持服曰喪。《禮·檀弓》:故孔氏之不喪出母,自子思始也。又: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釋文》:上喪字平聲,下喪字去聲。
又《廣韻》:喪,器也,今謂之柩。《禮·曲禮》:送喪不逾境。
又姓。《廣韻》:楚大夫喪左。
《説文》本作𠸶。《廣韻》亦作𠷔。 [14] 
古籍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4E27;下:U+55AA) 字形對比(上:U+4E27;下:U+55AA)

書寫提示

“喪”字書寫演示圖 “喪”字書寫演示圖
上半部略寬,下半部略窄。上半部豎筆在豎中線;中間點、撇分寫在豎中線左右;長橫在橫中線下側。下半部提尖輕接豎中線;末筆長捺收筆於右下格,捺腳超出上部。“喪”的左下邊沒有一撇。 [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s
ɑŋ
王力系統
s
周法高系統
s


ang


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ɑŋ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ɑŋ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ɑ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s
ɑŋ
擬音/王力系統

s
ɑ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s
ɑ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s
ɑŋ
擬音/李方桂系統

s
âng
擬音/陳新雄系統

s
ɑŋ
[15]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一唐

開口呼
一等
全清
息郎切
sɑŋ
去聲
四十二宕

開口呼
一等
全清
蘇浪切/音桑
sɑ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一唐

開口呼
一等
次清
蘇郎切
sɑŋ
去聲
四十二宕

開口呼
一等
次清
四浪切
sɑŋ
禮部韻略


去聲





四浪切

增韻


平聲





蘇郎切



去聲





蘇浪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江陽

開口呼

全清

saŋ

去聲
江陽

開口呼

全清

saŋ
中州音韻


平聲
江陽





思臧切



去聲
江陽





思葬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七陽


全清
蘇郎切
saŋ

去聲
十七漾


全清
蘇浪切
saŋ
[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saŋ
55
陰平
喪事
saŋ
51
去聲
喪失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saŋ
213
陰平
喪事
saŋ
21
去聲
喪失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saŋ
21
陰平
喪事
saŋ
55
去聲
喪失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saŋ
55
陰平
喪事
saŋ
35
去聲
喪失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saŋ
44
陰平
喪事
saŋ
13
去聲
喪失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sɑ̃
212
陰平
喪事
sɑ̃
53
去聲
喪失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saŋ
21
陰平
喪事
saŋ
21
陰平
喪失,未註明異讀原因
saŋ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sɒ̃
11
平聲
喪事
sɒ̃
45
去聲
喪失
吳語
蘇州
sɒŋ
44
陰平
喪事
sɒŋ
44
陰平
喪失,未註明異讀原因
sɒŋ
412
陰去
吳語
温州
suɔ
44
陰平
喪事
suɔ
42
陰去
喪失
湘語
長沙
san
33
陰平
喪事
san
45
陰去
喪失
湘語
雙峯
sɒŋ
55
陰平
喪事
sɒŋ
35
陰去
喪失
贛語
南昌
sɔŋ
44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sɔŋ
44
陰平
喪事
sɔŋ
31
上聲
喪失
粵語
廣州
ʃɔŋ
53/55
陰平
喪事
ʃɔŋ
33
陰去
喪失
粵語
陽江
ɬɔŋ
33
陰平
喪事
ɬɔŋ
24
陰去
喪失
閩語(閩南片)
廈門
sɔŋ
55
陰平
“喪事”文讀
55
陰平
“喪事”白讀
sɔŋ
11
陰去
喪失
閩語(閩南片)
潮州
sɯŋ
33
陰平
喪事
saŋ
213
陰去
喪失
閩語(閩東片)
福州
souŋ
44
陰平
喪事
sauŋ
213
陰去
喪失
閩語(閩北片)
建甌
sɔŋ
54
平聲
喪事
sɔŋ
22
陰去
喪失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4-16]
  • 2.    李嫺.從“喪”的詞義演變看“喪”的字形演變[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第3期).74-78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99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09]
  • 5.    平水韻 二十三漾  .搜韻[引用日期2020-04-16]
  • 6.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1
  • 7.    俞水生著.漢字中的禮儀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5.03:136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3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407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120;1121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15
  • 11.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4-16]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80
  • 13.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428
  • 1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28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16]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1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