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喜馬拉雅蹄蓋蕨

鎖定
喜馬拉雅蹄蓋蕨(Athyrium fimbriatum (Hook.) Moore [1]  )為蹄蓋蕨科蹄蓋蕨屬下的一個種,簇生鱗片葉。
中文名
喜馬拉雅蹄蓋蕨
拉丁學名
Athyrium fimbriatum (Hook.) Moore [1]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1] 
蹄蓋蕨科
蹄蓋蕨屬
喜馬拉雅蹄蓋蕨

喜馬拉雅蹄蓋蕨形態特徵

喜馬拉雅蹄蓋蕨植物形態

喜馬拉雅蹄蓋蕨
喜馬拉雅蹄蓋蕨(5張)
根狀莖短粗,直立,先端密被深褐色或紅褐色、線狀披針形的鱗片;葉簇生。 [2] 

喜馬拉雅蹄蓋蕨葉子形態

喜馬拉雅蹄蓋蕨
喜馬拉雅蹄蓋蕨(5張)
能育葉長 (25-) 60-80 (-130) 釐米;葉柄長(10-) 20-25 (-40) 釐米,直徑 (1-) 2-3.5 (-8) 毫米,基部密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常帶淡紫紅色;葉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 (15-)40-50(-80) 釐米,寬 (4-)15-30(-40) 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近圓形,一回羽狀,羽片全裂至三回羽狀,末回小羽片淺裂;羽片10-12(-20)對,互生,斜向上或略彎弓,有柄(長5-8-10毫米),下部1-2對稍縮短或幾不縮短,中部羽片披針形,長約15-30釐米,寬2-3(-10)釐米,先端漸尖,尾狀,基部不對稱,上側有耳狀凸起與葉軸並行,下側斜截形,二回羽狀。一回小羽片12-14(-22) 對,互生,上先出,斜展,有短柄,基部上側1片較大,近三角狀披針形,長約3釐米,與葉軸並行,其餘的長圓狀披針形,長1.2-2.5釐米,寬8-12毫米,短漸尖,基部不對稱,上側耳狀凸起與葉軸並行,下側狹楔形,羽裂幾達小羽軸。二回小羽片4-5對,長圓形,長5-6毫米,寬2-3毫米,鈍頭,基部彼此以狹翅與小羽軸相連,全緣或有短尖齒。葉脈在二回小羽片上為羽狀,側脈單一。葉幹後紙質,淺褐綠色,光滑;葉軸、羽軸和小羽軸常帶淡紫紅色,下面被披針形或纖維狀的鱗片。

喜馬拉雅蹄蓋蕨孢子形態

孢子囊羣橢圓形和馬蹄形,少為彎鈎形,在上側小脈,每小羽片1-3枚,基部上側1片常有3對;囊羣蓋大,同形,深褐色,膜質,邊緣齧蝕狀,宿存。孢子周壁有少數褶皺。

喜馬拉雅蹄蓋蕨染色體

染色體數目n=40。
喜馬拉雅蹄蓋蕨 喜馬拉雅蹄蓋蕨

喜馬拉雅蹄蓋蕨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650-3800米常綠闊葉及針葉混交林下。

喜馬拉雅蹄蓋蕨分佈範圍

分佈於湖南、四川(峨眉山)、雲南(師宗、元陽、新平、雙柏、景東、大姚、漾濞、大理、麗江、瀘水、福貢、貢山、維西、德欽)和西藏東南部(察隅、吉隆、聶拉木、波密、工布江達、錯那、定結、南迦巴瓦)。緬甸北部、錫金、尼泊爾和印度北部也有分佈。模式標本採自尼泊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