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喜山蟾蜍

鎖定
喜山蟾蜍(學名:Bufo himalayanus)為蟾蜍科蟾蜍屬兩棲動物。分佈於喜馬拉雅山脈區域,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國大陸西藏等地,多見於田邊石下或石縫中、稻田以及泉水旁石下。
喜山蟾蜍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3] 
中文學名
喜山蟾蜍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蟾蜍科
蟾蜍屬
分佈區域
喜馬拉雅山脈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國大陸西藏

喜山蟾蜍簡述

喜山蟾蜍 喜山蟾蜍
體較大。吻端鈍圓而高,鼻孔近吻端;眼間距大於上眼瞼 寬;頭頂深陷;頭部骨質稜低而寬,鼓膜小或不顯;頭寬 大於頭長。後肢粗短,脛跗關節前達肩部,左右跟部不 相遇。皮膚粗糙,背面滿布大小瘰粒,腹面滿布小疣。耳 後腺大而隆起,與頭長几相等或略小。液浸標本背面褐色 或黑棕色;腹面肉黃色,有淺灰細斑或大理石斑紋;雌蟾 全身綴有土紅色斑紋,多分散在瘰粒、疣粒上。雌蟾體長 超過90mm。棲於海拔1400—2700m山地河谷地帶,白 天隱匿田邊石下或石縫中。4—5月間產卵,卵徑1.5mm, 卵黑色。蝌蚪黑色,唇齒式Ⅰ:1—1/ Ⅲ。國內分佈於雲 南、西藏;國外分佈於錫金、尼泊爾、印度。 [1] 

喜山蟾蜍形態特徵

喜山蟾蜍 喜山蟾蜍
雄蟾體長85~90 mm、雌蟾體長91~107 mm。頭寬大於頭長,頭頂深陷; 頭部骨質稜寬,吻鈍圓而高; 鼓膜小或不顯,耳後腺大而隆起,緊接於眼後,幾乎與頭等長或略短,枕部不隆起; 上頜無齒,無犁骨齒。皮膚粗糙,背面滿布大小瘰粒; 頭部、體側和體腹面均為小疣,肛周圍疣粒較大。前臂及手長約為體長之半,指側緣膜窄,掌突圓,外側者大;後肢粗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無股後腺,無跗褶,趾側緣膜明顯,具半蹼,關節下瘤單枚,內蹠突較長,外蹠突小。背面灰黃色、灰褐色或黑棕色; 腹面肉黃色,有淺灰色細斑或大理石雲斑; 雌蟾背面無對稱斑紋,瘰疣上綴有黃紅色斑紋。雄蟾皮膚瘰粒較光滑,內側3指及內掌突具黑色婚刺; 無聲囊,無雄性線; 雌蟾皮膚很粗糙,瘰粒密集具黑刺。解剖觀察雌體卵巢內卵已成熟,直徑1.5 mm左右,動植物極黑色; 第31~32期蝌蚪頭體長11 mm,尾長15 mm; 體黑色,尾部無細紋; 唇齒式為Ⅰ:1+1/Ⅲ,僅兩口角有唇乳突。 [2] 

喜山蟾蜍生物學資料

該蟾生活於海拔1 680~2 800 m的山區,成蟾白天棲於泉水邊石下。4月中旬的雌體腹部豐滿,卵巢內卵已成熟; 解剖6月下旬的雌體,卵巢內卵粒甚小,説明該蟾已產過卵。在吉隆縣海拔2 800 m處見到蝌蚪。 [2] 

喜山蟾蜍種羣狀態

該蟾在中國分佈區狹窄,其種羣數量較少,但在國外分佈較寬。受脅等級:無危LC。 [2] 

喜山蟾蜍分佈

西藏(聶拉木、吉隆); 國外分佈於錫金、不丹、尼泊爾、印度(大吉嶺)、巴基斯坦。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