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喚醒

(漢語詞語)

鎖定
喚醒(arousal)是指個體受到刺激而產生的感知覺的反應,喚醒可分為生理喚醒與心理喚醒。傳統的喚醒概念主要是生理喚醒(physiological activation),指的是生理的激活或自主性反應 [1]  。伴隨情緒與情感發生時的生理反應,它涉及一系列生理活動過程,如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內外分泌系統等活動。 [2]  心理喚醒(mental arousal)是個體對自己身心激活狀態的一種主觀體驗和認知評價。
心理喚醒不僅包括負性心理喚醒,也包括正性的心理喚醒。
中文名
喚醒
外文名
arousal
心理學
情緒情感

喚醒心理喚醒與生理喚醒

心理喚醒與生理喚醒是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的。生理喚醒是心理喚醒的基礎和重要喚醒源。但心理喚醒並非是生理喚醒在心理上的簡單反映。生理喚醒主要與個體的物質能量代謝相聯繫,其喚醒水平的高低由物質能量的代謝水平決定。心理喚醒主要與個體的心理狀態相聯繫,受多方面的因素影響,如生理、認知、情緒等。心理喚醒不僅有強度高低之別,而且心理喚醒還有方向之分。例如,人的狂喜狀態可能使個體處於高喚醒水平,而個體在暴怒時也會處於高喚醒水平。 [1] 

喚醒喚醒理論

喚醒Daniel-Karne喚醒模型

Daniel-Karne喚醒模型 Daniel-Karne喚醒模型
Daniel和Karne在研究喚醒與動作表現的關係時指出,喚醒可以定義為機體的一種普遍的生理和心理激活狀態,是從深度睡眠到極度興奮的一個連續體。並提出了一個心理喚醒的概念模型。在這一模型中,喚醒是一個最高層次的概念。它是指機體在從深度睡眠到極度興奮這一連續體上變化的一種普遍的生理和心理激活狀態。生理喚醒和喚醒的認知解釋評價是喚醒概念模型的第二層次的概念。生理喚醒可以通過心率、呼吸或皮膚導電性來測量。而喚醒的認知解釋與評價還可進一步分為身體焦慮、認知狀態焦慮(消極狀態)和積極狀態三個要素。身體狀態焦慮是對個體生理喚醒的知覺和評價,認知焦慮是對喚醒的消極認知評價。積極狀態是對喚醒的積極的認知評價。認知焦慮還可進一步區分為人際間狀態焦慮和團體內狀態焦慮。 [1] 

喚醒喚醒的三因素模型

Gray的三因素喚醒理論為心理喚醒具有強度和方向兩種屬性提供了生理心理學依據。Gray認為喚醒存在着兩個相互拮抗的系統:一個是行為激活系統(BAS),一個是行為抑制系統(BIS),而個體的行為是被激活還是受抑制是由這兩個相互拮抗的系統決定的。當這兩個系統中的任何一個系統被激活時,它都會抑制另一個系統的活動,並同時激活一個非特異性的喚醒系統(NAS),NAS的激活被認為會增加行為能量或強度。BIS對懲罰性信息作出反應,而BAS對獎賞性信息作出反應。因此,當懲罰線索出現時BIS被激活,從而抑制BAS的活動,並向NAS提供興奮性輸入。相反,當獎賞性信息出現時BAS被激活,從而抑制BIS的活動,並激活NAS。Gray的三因素喚醒理論實質上是從強度和方向兩方面來説明喚醒,Gary的喚醒系統指的是喚醒的強度,表現於行為活動的強度上;而BAS和BlS分別代表着正向和負向兩種喚醒方向。簡而言之,BAS和BIS控制着行為的方向,而NAS調節着行為的強度。

喚醒情緒與喚醒

任何情緒都伴隨着一系列的生理變化,這種生理變化使得我們產生獨特的情緒體驗。情緒不僅與心理喚醒狀態息息相關,也與生理喚醒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20世紀80年代,艾克曼等研究人員讓被測試者用面部肌肉來表達愉快、發怒、驚奇、恐懼、悲傷或厭惡等情緒,同時給他們一面鏡子以輔助他們確定自己面部表情的模式,要求他們把每一種表情保持10秒鐘,並對他們的生理反應情況進行測量。結果表明,各種面部表情的生理反應存在明顯差異。保持發怒和恐懼的表情時,被測試者心率都會加快;保持發怒的表情時,被測試者的皮膚温度會上升;保持恐懼的表情時,被測試者的皮膚温度則會下降。另一些研究表明,許多情緒都使人的心率加快:發怒時,被測試者脖子以下發熱,感覺熱血沸騰;恐懼時,被測試者骨子裏發冷、渾身發涼等。 [2] 

喚醒漢語詞彙

喚醒釋義

(動)①叫醒:輕聲喚醒。②使覺醒:十月革命喚醒了千百萬勞苦大眾。 [3] 

喚醒出處

宋 蘇軾 《東坡志林·夢中作祭春牛文》

喚醒例句

宋 蘇軾 《東坡志林·夢中作祭春牛文》:“吏微笑曰:‘此兩句當復有怒者。’旁一吏雲:‘不妨,此是喚醒他。’”
宋 真山民 《春遊和胡叔芳韻》:“棠醉風扶起,柳眠鶯喚醒。”
元 楊維楨 《明皇按樂圖》詩:“海棠花妖睡初著,喚醒一聲紅芍藥。”
清 曹雪芹 《紅樓夢》第四八回:寶釵聽了,又是可嘆,又是可笑,連忙喚醒了他。 [5]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佟觭角》:“誰能喚醒其良心。”
《老殘遊記》第一回:“今日被先生喚醒,我們實在慚愧,感激的很。”
陶行知 《第二年的曉莊》:“我們深信戲劇有喚醒農民的力量。”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