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善學者

鎖定
原文:善學者,師逸②而功倍,又從而庸之③;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④之。善問者如攻⑤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⑥,及⑦其久也,相説⑧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⑨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⑩,然後盡其聲⑪。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⑫進學⑬之道也。
作品名稱
《善學者》
作品別名
《小戴禮記》
作    者
戴聖
創作年代
戰國時代
作品出處
禮記
文學體裁
文言文
選    自
《禮記·學記》

善學者作品註釋

⑴本節選自《禮記·學記》。
②逸:安閒,這裏指費力小。功:效果。
③又從而庸之:但歸功於老師;庸,功勞。
④怨:埋怨,抱怨。
⑤攻:治,指加工處理木材。
⑥節目:“節”是指樹的枝幹交接處,“目”是指紋理不順處,泛指節疤。
⑦及:等到。
⑧説:同“脱”,解脱,脱落。
⑨叩:敲。
⑩從容:同“舂容”,即撞鐘。
⑪盡其聲:使它的聲音響完。
⑫此皆:這些都是,“此”是指這些,“皆”:都是。
⑬進學:增進學問。

善學者作品譯文

善於學習的人,老師費力小,而自己受到的效果卻很大,這要歸功於老師教導有方。不善於學習的人,老師費力大,而自己的收穫卻很小,學生會因此埋怨老師。善於提問的人,就像加工堅硬的木材,先從容易處理的地方下手,然後對節疤和紋理不順的地方下手,時間長了,就會相互解脱分開。不善於提問的人與此相反。善於回答問題的老師,就像撞鐘一樣,輕輕敲擊則鐘聲較小,重重敲擊則鐘聲大響,等鐘聲響起之後,讓它的聲音響完,不善於回答問題的老師與此相反。這些都是增進學問的方法。 [1] 

善學者作品讀解

應答如同敲鐘,這是個很不錯的比喻。敲鐘者應當瞭解鐘的特點和性能,然後以適當的方法去敲擊。瞭解鍾是前提,掌握敲鐘的技巧次之。沒有對鐘的特點、性能的熟悉,技巧本身就無從談起。因此,敲鐘是一個雙向的過程,老師回答學生的提問,同樣也是一個雙向的過程,需要對學生的問題、心態等等有較準確的把握,答問才會説到點子上。
從學生的角度説,也同敲鐘一樣,倘若是好鍾,用不着重重地敲和反覆地敲。常言道,響鼓不用重捶。這就要取決於鍾、鼓本身的性能了,破鍾、破鼓,共鳴不好的鐘、鼓,無論怎麼敲,聲音都不會洪亮,不會聲若雷鳴。就人而言,有兩方面的因素影響到接受老師的指點,一是本身的悟性,一是已掌握的知識水平。這兩個方面總是相互關聯的。光有悟性,缺乏必要的知識作支撐,便找不到立足之處;只有滿肚子書本知識,不能將它們融會貫通,知識就成了擺設和點綴。
所以,做一個好的敲鐘人不容易,同樣,做一個好的鐘也不容易。好的敲鐘人遇上好的鐘,自然是天作之和的美事。 [2] 

善學者作品出處

《善學者》出自《禮記·學記 [1]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現如今所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説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
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全書用記敍文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闢而深刻。

善學者作品寓意

在擁有好的老師的前提下,要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且真正用心學習的人,才能取得好的成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