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善哉行其一

鎖定
《善哉行 其一》是魏晉時期詩人曹操的作品之一。
作品名稱
善哉行
作    者
曹操
創作年代
魏晉
作品出處
善哉行 其一
文學體裁
四言體

善哉行其一作品全文

古公亶甫,積德垂仁。
思弘一道,哲王於豳(1)。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
行施百世,斷髮文身(2)。
伯夷叔齊,古之遺賢。
讓國不用,餓殂首山(3)。
智哉山甫,相彼宣王。
何用杜伯,累我聖賢(4)。
齊桓之霸,賴得仲父。
後任豎刁,蟲流出户(5)。
晏子平仲,積德兼仁。
與世沈德,未必思命(6)。
仲尼之世,王國為君。
隨制飲酒,揚波使官(7)。

善哉行其一註釋

(1)古公亶dǎn甫:亦作“亶甫”。周文王的祖父,周武王追尊為太王。亶,忠厚、誠信、實在的意思。積德:積累仁政或善行。垂仁:施仁愛。垂降仁愛。思弘:思想弘揚。一道:道家天一為尊的思想。專一天道也。唯我為一為大。哲王:賢明聖哲的君主。豳:豳州。古地名,在今中國陝西省旬邑縣西南。同“邠”。今陝西郴縣。
(2)太伯仲雍:《史記·吳太伯世家》載: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犇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然登位,這就是王季,而姬昌就是文王。太伯逃奔到荊蠻,自稱句吳。荊蠻人欽佩他的品德高尚,追隨並且歸附他的有上千家,被擁立為吳太伯。太伯卒,無子,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後成為禮讓天下的典範典故。王德:王者之德行。行施:猶施行。行使佈施。斷髮:截短頭髮;剪斷頭髮。人之髮膚授於父母。短髮意為不孝。文身:紋身。在身體上刺畫有色的花紋或圖案。意喻野蠻。
(3)伯夷叔齊: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願登位,先後都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叩馬諫阻。武王滅商後,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於首陽山。遺賢:遺留下來的賢人。讓國:禮讓國家。禮讓王位。不用:不採用。不聽從;不採納。餓殂cú:餓死。首山:首陽山。陝西省周至縣首陽山。
(4)智哉:智慧啊。山甫:即仲山甫。周宣王時的賢臣。後因用以代稱賢臣。相彼:任宰相輔助那。宣王:周宣王。杜伯:為杜地(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的領主。周宣王大夫,無辜被殺,死後魂射王於鄗。累:累及。拖累於。聖賢:聖賢的大王。指周宣王。
(5)齊桓: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賴得:依賴着。仲父:春秋時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楊倞注:“仲者,夷吾之字;父者,事之如父。”後因用以稱管仲。豎刁:春秋時齊桓公的宦官寺人貂諛事桓公,頗受寵信。桓公卒,諸公子爭立,寺人貂等恃寵爭權,殺羣吏,立公子無虧,齊國因此發生內亂。後世用“豎刁”或“豎刀”蔑稱寺人貂。亦以泛指閹宦奸臣。蟲流:春秋齊桓公不聽管仲的話,任用豎刁,專權亂政。桓公死,諸子爭立,陳屍三月不收,屍蟲流出户外。後因以“蟲流”為死不得葬的典實。
(6)晏子平仲:名嬰,字仲,習慣上多稱平仲,春秋後期齊國的國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兼仁:兼有仁義。與世:舉世。隨着人世。與世沉浮,隨波逐流。沈德:亦作“沉德”。謂喪失道德。未必:不一定。思命:思慮自己的性命。當崔杼殺死齊莊公時晏子臨危不懼怒斥於他。不怕死也。
(7)仲尼之世:孔子的時代。春秋時期也。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名丘,春秋魯國人。王國:稱王於國家。有説‘主國’。主持國政,為君:為了國君。隨制:隨着制度。按照制度。隨便制度。揚波:掀起波浪。比喻內心激盪。有説‘揚彼’。使官:使用官員。使臣。“揚波使官”與“隨制飲酒”意思差不多。在官職、體制之內施用權力,催動內心揚起波瀾以完成此官職之責。概乎此意也。

善哉行其一白話譯文

古公亶甫積德行義,因廣施仁愛,得到老百姓的擁護。
一心想着發揚光大后稷、公劉廣施仁政的治國方略,
古公亶甫遷徙到豳地以後,成為受大家愛戴的賢明君主。
太伯和仲雍都有王者仁義的德行。讓國的德行流傳百世。
他們來到南方之後,尊重當地的風俗,剪斷了頭髮,在身上刺上了花紋。
伯夷和叔齊是古代的聖賢。他們互相讓國,不為世用,餓死在首陽山上。
仲山甫是多麼地有智慧啊,他輔佐周宣王,從而使周王朝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為什麼殺害杜伯,就會損害周宣王和仲山甫君臣的好名聲呢?
齊桓公稱霸,依靠的是管仲。後來,齊桓公任用小人豎刁,
他的五個兒子又爭權奪利,致使齊桓公死後無人收斂,屍體腐爛後生出的蛆蟲爬到門外。
晏嬰廣積善德,而且 具有仁義的品質。
他在世上保持高潔的德行,從沒有考慮過要做一些迎合君主的事情。
孔子生活的時代,王室衰微,出現了諸侯打着周天子的旗號稱霸的局面。
管仲平定西戎有功,周天子用上卿之禮招待他,他只接受下卿之禮,
飲酒時不越制度。君子聽説後,高度讚揚管仲。

善哉行其一作品賞析

古公亶甫,積德垂仁——古公亶甫積德行義,因廣施仁愛,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古公亶甫:周文王的祖父。“古公”是他的稱號,後被尊為“太王”。甫,一作 父。垂仁:施仁愛。漢·司馬遷《史記·周本紀》:“古公亶父復修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載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已復攻,欲得地與 民。民皆怒,欲戰。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 乃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
思弘一道,哲王 於豳——一心想着發揚光大后稷、公劉廣施仁政的治國方略,古公亶甫遷徙到豳地以後,成為受大家愛戴的賢明君主。弘:發揚光大。一道:同一道理,此指廣施仁 義的治國方略。漢·班固《漢書·董仲舒傳》:“是以禹繼舜,舜繼堯,三聖相受,而守一道。”豳:地名,在今陝西彬縣、旬邑一帶。哲王:賢明的君主。以上為 第一解。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太伯和仲雍都有王者仁義的德行。太伯:古公亶甫的長子。仲雍:虞仲,古公亶甫的次子。當時,太伯和仲 雍得知古公亶甫準備把王位傳給他們的弟弟季歷,進而將王位傳給季歷的兒子姬昌,於是,二人離開國家,來到南方的荊蠻之地。《史記·周本紀》:“長子太伯、 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髮,以讓季歷。”
行施百世,斷髮文身——太伯、仲雍讓國的德行流傳百世。他們來到南方之後,尊重當地的風俗,剪斷了頭髮,在身上刺上了花紋。斷髮文身:剪斷頭髮,在身體上刺花紋。這是中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的習俗。以上為第二解。
伯夷叔齊,古之遺賢——伯夷和叔齊是古代的聖賢。伯夷:殷朝末年孤竹君的長子。孤竹君死後,因與其弟叔齊互相讓國,棄國逃走。《孟子·萬章下》:“伯夷,聖之清者也。”
讓國不用,餓殂首山——他們互相讓國,不為世用,餓死在首陽山上。殂:死。首山:首陽山,舊説不一,在今山西運城永濟南。以上為第三解。
智哉山甫,相彼宣王——仲山甫是多麼地有智慧啊,他輔佐周宣王,從而使周王朝出現了中興的局面。山甫:仲山甫,周宣王的大臣。他輔佐宣王革新政治,使周王朝出現了中興的局面。相:輔佐。
何用杜伯,累我聖賢——為什麼殺害杜伯,就會損害周宣王和仲山甫君臣的好名聲呢?何用:為什麼。杜伯:周宣王的大臣,無罪被殺。累:連累。聖賢:聖君賢相。這裏指周宣王和仲山甫。以上為第四解。
齊桓之霸,賴得仲父——齊桓公稱霸,依靠的是管仲。齊桓:齊桓公。賴:依靠,依賴。仲父:指管仲。
後任豎刁,蟲流出户——後來,齊桓公任用小人豎刁,他的五個兒子又爭權奪利,致使齊桓公死後無人收斂,屍體腐爛後生出的蛆蟲爬到門外。豎刁:齊桓公寵信 的宦官。管仲死後,齊桓公不聽管仲臨終時的遺言,任用豎刁等奸佞之輩,致使朝政出現混亂的局面。《史記·齊太公世家》:“桓公病,五公子各樹黨爭立。及桓 公卒,遂相攻,以故宮中空,莫敢棺。桓公屍在牀上六十七日,屍蟲出於户。”以上為第五解。
晏子平仲,積德兼仁——晏嬰廣積善德,而且 具有仁義的品質。晏子:晏嬰,字仲,諡平,春秋時齊國的大臣。《史記·管晏列傳》:“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於 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抗拒)命。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
與世沈德,未必思命——他在世上保持高潔的德行,從沒有考慮過要做一些迎合君主的事情。與:從,隨着。沈德:潛德,保全德行。一本沉浮。以上為第六解。
仲尼之世,王國為君——孔子生活的時代,王室衰微,出現了諸侯打着周天子的旗號稱霸的局面。仲尼:孔丘,字仲尼。王國:指諸侯之國。君:君主。
隨制飲酒,揚波使臣——管仲平定西戎有功,周天子用上卿之禮招待他,他只接受下卿之禮,飲酒時不越制度。君子聽説後,高度讚揚管仲。制:禮制,周代的禮 樂制度。揚波:當作揚彼。使臣:一作使官。據《左傳·僖公十二年》,管仲平定西戎保護了周王室的安全,周天子用上卿之禮款待他,管仲遵守禮制,只受下卿 禮。為此,君子稱讚他。以上為第七解。
詩具有詠史的品質。在這首詩中,詩人一是讚美了開創周王朝基業的古公亶甫,表明以德服人的政治 態度;二是在讚揚太伯、仲雍、伯夷、叔齊等讓國的品質時,提出以古人風範律己的思想;三是用周宣王、齊桓公任用小人之事,思考其身亡國亂的經驗教訓;四是 通過讚揚晏嬰、管仲,表明尊奉漢室、謙虛禮讓的政治態度。其中,暗寓了詩人以晏嬰、管仲自居的心意。也就是説,詠古的目的旨在抒寫情懷。

善哉行其一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人(現安徽亳州市)。父曹嵩過繼給宦者曹騰,本姓夏侯。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統一了中國北方,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其為魏武帝。曹操的詩歌被後世論者稱“有幽燕老將之風”。在文學史上,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合稱“三曹”,又有與其子孫合稱“三祖陳王”。
曹操擅長四言體詩歌,四言體又稱“詩經句”,曹操所處的時代已經是五言詩盛行,七言詩出現了,但是曹操還是善用四言句。曹操之後,罕見四言句。所以我們可以把曹操看作是最後一位四言詩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