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喀西毛束草

鎖定
喀西毛束草(學名:Trichodesma khasian)又名碧果草、假酸漿、毛束草,為紫草科毛束草屬多年生亞灌木,高可達2公尺,全株密被短毛。葉為單葉,對生,具葉柄,柄長0.5~2公分;葉片長9~24公分,寬5~15公分,橢圓形,葉基鋭尖形,葉尖鋭尖形,葉緣為全緣,上表面粗糙。原產印度錫金、泰國、寮國、緬甸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貴州等地;分佈於我國台灣生於中南部低海拔山坡林緣、樹叢、路旁及平野地區。
拉丁學名
Trichodesma khasian C.B.Clarke
別    名
碧果草
假酸醬
毛束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唇形目
紫草科
毛束草屬
亞    綱
菊亞綱
亞    科
紫草亞科
齒緣草族
分佈區域
印度錫金、泰國、緬甸以及中國雲南、貴州、台灣等地。
中文學名
喀西毛束草

喀西毛束草形態特徵

喀西毛束草 喀西毛束草
多年生亞灌木,高可達2公尺,全株密被短毛。葉為單葉,對生,具葉柄,柄長0.5~2公分;葉片長9~24公分,寬5~15公分,橢圓形,葉基鋭尖形,葉尖鋭尖形,葉緣為全緣,上表面粗糙。花序為圓錐花序,具長花序軸,頂生;苞片披針形,先端鋭尖;花萼深五裂,裂片卵狀披針形,先端鋭形,外被絨毛;花冠闊圓筒形,深五裂,裂片闊圓形,先端細長而鋭尖,反捲,白色至粉紅色或粉紫色,通常具鱗片;雄蕊5枚,着生於花冠筒下部;花葯細長;花柱絲狀;柱頭球形。果實為小堅果,球形,熟時呈碧紫色,包於花後增大之宿存之萼內。 [1] 

喀西毛束草產地分佈

原產地:印度錫金、泰國、寮國、緬甸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貴州等地。
‧ 分佈:台灣生於中南部低海拔山坡林緣、樹叢、路旁及平野地區。 [1] 

喀西毛束草主要用途

喀西毛束草 喀西毛束草
園藝用途:其燈籠狀的宿存花萼,如星型,乾燥後如同天然乾燥花,久藏不凋,為坊間常用的打醬油花材,是打醬油高級花材。
重要的民俗植物:原住民採假酸漿嫩葉生食或煮食,有時也可包裹食物,是一種日常的食用野菜。魯凱人、排灣人等原住民所常食用的粽子,稱為“Abai”(魯凱人)或“Lavilu”(排灣人),包裹的食料主要為小米和豬肉,和一般肉粽不同的是,食料先用假酸漿包好,外頭再以月桃葉子包裹,粽子煮熟後,黏附在小米上,此即為假酸漿,食用時連假酸漿葉一起吃,有助於消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