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喀斯特水

鎖定
喀斯特水(karst water)賦存於可溶性岩層的溶蝕裂隙和溶洞中的地下水。又稱岩溶水(cavern water)。其最明顯特點是分佈極不均勻。
中文名
喀斯特水
外文名
karst water
別    名
岩溶水
特    點
分佈極不均勻

喀斯特水補給方式

在可溶性岩層裸露於地表的補給區,入滲補給有兩種方式:
灌式補給
一種為灌式補給,在低窪處彙集一定量的降水,通過漏斗或落水洞灌入地下,有時,整條河流通過這類洞穴潛入地下。
滲入式補給
另一種為滲入式補給,通過地面上微小的裂隙,較緩慢地滲入地下,匯入岩溶通道和地下河系之中。在岩溶地區,往往在幾百乃至上千平方千米之內,喀斯特水可通過一個泉或泉羣集中排泄。 [1] 

喀斯特水埋藏特徵

根據喀斯特水的出露和埋藏條件不同,可將喀斯特水劃分為3種類型。
裸露型喀斯特水
岩溶化地層廣泛出露地表,特點是以潛水為主。其主要接受降水入滲補給,地下水循環交替快,常以泉河地下河形式排泄。動態變化大、水化學成分簡單、礦化度低。
覆蓋型喀斯特水
岩溶含水層之上有鬆散岩層覆蓋厚度不同,分為兩個亞型。淺覆蓋亞型:上覆第四紀堆積物,厚度一般不超過30m。其特點是:賦存潛水,但有承壓現象;埋藏受基岩面幾地貌控制;接受降水、地表水和淺部地下水補給。有類似裸露型的徑流、排泄及動態特徵,但變化幅度小。 深覆蓋亞型:第四紀覆蓋層厚度大於30m。其特點是:分佈範圍較大,賦存承壓水或部分自流水。補給來源廣泛,徑流條件複雜,天然排泄點少。地下水動態對降水反應滯後,水化學成分稍複雜,但礦化度仍較低。
埋藏型喀斯特水
岩溶含水層被固結的岩層覆蓋。常以向斜、單斜等蓄水構造等形式出現。其特點是:埋藏、徑流主要受構造控制,賦存承壓水或自流水。補給主要來源於相鄰的其他含水層,徑流緩慢,極少見有天然排泄點,動態變化幅度小,水化學成分複雜。 [2] 

喀斯特水分佈特徵

岩溶含水層的富水性總的來説是較強的,但是含水又極不均勻。因喀斯特水並不是均勻地遍及整個可溶岩的分佈範圍,而是埋藏於可溶岩的溶蝕裂隙、溶洞中,所以往往同一岩溶含水層在同一標高範圍內,或者同一地段,甚至相距幾米,富水性可相差數十倍至數百倍。例如在廣西拔良附近進行水文地質勘探時,在石灰岩和白雲岩分佈區利用人工開挖的方法,兩個點上都被找到了豐富的集中湧出的地下水。一個點水位下降8m是出水量為15600m3/d;另一點水位下降5.2m出水量仍達2600m3/d。兩點相距1000m左右。而在兩點之間打的7個鑽孔,降深大於5m時出水量都不到40m3/d,富水性之差達60~360倍。
岩溶的發育具有向深部逐漸減弱的規律,使含水層的富水性相應也具有強弱的分帶性。昆明附近鑽探結果説明,該地區石灰岩分佈地段,深度不超過100m範圍內地下水較豐富。
喀斯特水在水力聯繫上也具有明顯的各向異性。廣西某礦在疏幹煤層底板喀斯特水時,所形成的疏幹漏斗為橢圓形,長短軸相差在3倍以上;最特殊的是距離水位下降中心很近的一個鑽孔,水位不受疏幹影響,成為沒有水力聯繫的“孤島”。可見,喀斯特水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富水性及水力聯繫變化都很大。 [3] 

喀斯特水循環特徵

在裸露岩溶區,喀斯特水的循環常以徑流交替為主,從分水嶺到河谷的方向上,表現為由垂直運動為主的補給過程逐漸變為水平運動為主的徑流彙集與排泄過程,並且以集中徑流和集中排泄為特點。
喀斯特水在河谷地區有較明顯的垂直分帶現象。垂直滲入帶( Ⅰ)發育垂向溶洞,為雨水下滲的通道,有事出現上層滯水,旱季易乾枯;水位季節變動帶(Ⅱ)括高水位與低水位之間的範圍,垂直與水平溶洞均發育,旱季此帶乾枯,豐水期可充滿潛水;水平循環帶(Ⅲ)於最低潛水位一下,主要發育水平溶洞,地下水在此帶中水平運動顯著,循環交替強烈,是開採利用的主要對象:深循環(Ⅳ)帶溶洞不發育,一般只有微小的溶孔,水量小,交替遲緩。
開發利用時,要注意掌握其垂直方向的分帶規律。無論是岩溶潛水或岩溶承壓水都有相當大接受地表水補給的能力,因此石灰岩裸露山區不僅缺乏地表水,而且地下水露頭也很少,常表現出嚴重的“缺水”景象。缺水有兩種情況:一是地下水位埋藏很深,不易開採;二是地下徑流條件極好,大都流失不易存儲。
而補給區則成為地表水缺乏,喀斯特水又埋得很深的缺水地區。呈現出喀斯特水空間分佈極不均一的奇特現象。喀斯特水水位動態變化幅度大而且變化快。岩溶泉往往雨季流量急增,而雨後又驟減,呈現出喀斯特水時間分佈極不均一的奇景。喀斯特水由於循環交替快速 ,一般為礦化度小於1克/升的重碳酸鈣鎂型淡水。喀斯特水同時存在於由大小懸殊的孔隙、裂隙、洞穴和通道組成的同一含水系統中,無壓水流與承壓水流並存,層流與紊流並存。但總體上喀斯特水以層流為主。岩溶含水系統一般水量豐富、水質優良,常作大中型供水源。位於喀斯特水分佈地區的礦坑,容易突然產生大量湧水,甚至造成淹礦事故。
賦存於岩溶化巖體中的地下水的總稱。碳酸鹽巖喀斯特水常有較高的方解石或白雲石飽和指數。分為潛水或承壓水。可溶性岩層大面積出露的地區,喀斯特水的上部常是潛水。由於岩溶發育不均勻,岩溶潛水分佈亦不均勻。它既具有相互聯繫的統一自由水面,又存在徑流相對集中的暗河通道。岩溶強烈發育的山區,岩溶潛水比較集中於地下暗河系統中,地下水位較深,常形成地下富水而地表缺水的現象。在平原地區以及受某些地質結構控制所形成的匯水地區,由於暗河、溶蝕孔洞發育相連,岩溶潛水的分佈比較均勻,水位較淺。喀斯特水是良好的供水水源,但對於礦坑和地下建築工程施工,常造成災害性突然湧水。大量抽取喀斯特水時要注意防治地面塌陷。 [4] 
參考資料
  • 1.    何宇彬. 關於“喀斯特水系統”研究[J]. 中國岩溶,1997,(01):68-74.
  • 2.    何宇彬,鄒成傑. 中國南北方喀斯特水特徵對比[J]. 中國岩溶,1996,(03):54-63.
  • 3.    何宇彬. 試論喀斯特水動力剖面模式[J]. 地球科學,1994,(01):119-127.
  • 4.    何宇彬. 試論喀斯特水特徵[J].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1989,(0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