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喀斯特地帶性

鎖定
喀斯特地帶性是指喀斯特作用營力、過程和形態產物受地球表面的太陽能分配所引起自然地帶變化的制約,而具有水平的和垂直的地帶分異。中文名: 喀斯特地帶性 英文名:The karst zonal
中文名
喀斯特地帶性
外文名
The karst zonal
喀斯特作用營力
表    現
地帶分異

目錄

喀斯特地帶性性質

氣候為其主導因素。其中温度、降水及受其影響的水文和生物等自然因素,構成溶蝕作用的環境營力和外動力條件。如生物在喀斯特作用的化學反應中,生物成因CO數量佔重要地位。從而生物活動性不同的各自然地帶,溶蝕強度也不同。喀斯特地帶分為熱帶、亞熱帶、温帶、寒帶或冰緣喀斯特及乾旱區(沙漠)喀斯特。垂直喀斯特分帶隨所處基帶而異。總體而言,森林線以上為高山喀斯特。據雅庫斯(L. Jakucs)1977年計算的全球溶蝕強度比例,熱帶佔72%,亞熱帶(地中海型)12%,温帶9%,冰緣區6%,乾旱區(沙漠)1%。熱帶喀斯特以峯林和石林為代表,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均發育,年均温>20℃。 按降水量和生物地球化學,又分熱帶雨林—季雨林喀斯特和熱帶乾草原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以窪地、鬥淋、矮錐狀喀斯特丘陵為代表,地下喀斯特亦發育,年降水量>800毫米。温帶喀斯特以幹谷和大泉為代表,地下喀斯特較發育,凍裂作用已較明顯,中歐型喀斯特歸此帶。寒帶喀斯特因凍土會阻滯地表水下滲,喀斯特水中CO較大,使地面發育有小溶溝和淺窪地,永凍層以下可出 現洞穴。

喀斯特地帶性分類

中國喀斯特地帶,大體以南嶺北麓、秦嶺—淮河二線為界,分熱帶、亞 熱帶和温帶喀斯特。此外,還有高山與冰緣喀斯特及西北乾旱喀斯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