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啖助

鎖定
啖助(724~770),字叔佐,唐趙州(州治在今河北趙縣)人,後遷居關中。唐代儒家學者,經學家。
叔佐
所處時代
唐朝
出生地
唐趙州(州治在今河北趙縣)
出生日期
724年
逝世日期
770年
本    名
啖助
性    別

啖助人物生平

啖助博通經學,唐玄宗天寶(742~755)年間末,曾歷任臨海尉、丹楊主簿。啖助長於《春秋》學,好標新立異,所論多異於先儒。如其言孔子修《春秋》的立意:"是知《春秋》用二帝、三王法,以夏為木,不壹守舊典,明矣。"(《新唐書·儒學下·啖助傳》)又以為,《左傳》非左丘明一人所作,"蓋左氏集諸國史以釋《春秋》,後人謂左氏,便傅著丘明,非也"(《新唐書·儒學下·啖助傳》)。認為公羊名高、轂梁名赤,不知何據,未必是實。又指出,《春秋》之文簡易,先儒各守一經,互不相通又互相攻擊,所以其弊端日甚。因此,他主張為學不必嚴守"師法"和"家法",應該變《春秋》學專門之學為通學。他以十年的功夫,撰成《春秋集傳》和《春秋統例》二書,後又由其弟子趙匡陸淳加以補充完善。其主要思想保存在陸淳編定的《春秋集傳纂例》之中。

啖助個人作品

啖助的著作已佚(保存在陸淳編定的《春秋集傳纂例》之中的內容已非其原著),清馬國翰的《玉函山房輯佚書》中輯有啖助的《春秋集傳》一卷。

啖助人物評價

《新唐書》作者曾評論啖助之學曰:"啖助在唐,名治《春秋》,摭詘三家(即《左傳》、《公羊傳》、《榖梁傳》),不本所承,自用名學,憑私臆決,尊之曰:'孔子意也。'趙(匡)、陸(淳)從而唱之,遂顯於時。"(《新唐書·儒學下·啖助傳》)這一評價有失公允,啖助的治學風格雖有異於先儒,但卻是當時經學變古的先聲。因為自魏晉南北朝以來,隨着道教的建立和佛教的東宋,儒學遭到了十分嚴峻的挑戰,已經無法再按照舊有的方式維持下去了,儒學必須改變自己原有的形態,才有可能進一步發展下去。而啖助的學風,正是表現出了儒學變化的趨向,它對後來宋代的經學變古和理學的興起具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