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啓(拼音:qǐ)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及商代金文 [3]  ,其古字形像用手開門,本義是開啓、開門。開門意味着開始,啓便用如開創、開拓、開始之義。也用如一般意義上的開始。教導要開口,故啓也用作教導、啓稟、稟告之義。啓事,即陳述事由。啓事一詞也即從此開始使用。啓在古代又特指一種陳述性的文體。
(*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中文名
拼    音
繁    體
部    首
户、口
五    筆
YNKD [4] 
倉    頡
HSR [4] 
鄭    碼
WMJ [4] 
筆    順
點、橫折、橫、撇、豎、橫折、橫
字    級
一級(編號0886) [1] 
平水韻
上聲八薺 [5] 
異    體
*啟、唘、啔、闙、𢻻、𢼄、𠶶
四角號碼
3026₇
總筆畫
4+3,3+4
統一碼
基本區-542F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半包圍-左上包圍結構
注音字母
ㄑㄧˇ

文字溯源

【甲組】“啓(啓)”字形演變流程圖 【甲組】“啓(啓)”字形演變流程圖 [2]
啓初為會意字。殷商甲骨初文(甲組圖1)從又從户。“”為手的象形,“”為門的象形,兩相會意,表示以手拉門。後來在字形下部增添“口”(甲組圖4、5)。從口,表示以言語啓發教導,上半部分的“啓”是形旁也是聲旁。部分字形亦加日(甲組圖2、3)。或在加“口”的字形上覆加“日”,會意相同(甲組圖6、7,加日者後分化為晵, 《説文解字》訓“雨而晝夝(晴)”。從日,有開門引進日光,用以表示晴朗之義。估計初意表示把太陽比作有門之物,與開門之“啓”在比喻意義上是相似的,它們在造字心理上有着共同的構型。到西周,取得主流地位的是從口從又從户(甲組圖8)。春秋時,構件“又”或作“戈”(甲組圖9),以戈啓門,雖行用不久,楷書卻出現了啔字。當時另一主要變化是構件攴代替了又(如甲組圖10,屬於形義皆近構件的互用),後來一直成為啓字的主流寫法。到戰國時,構件“攴”又有作“殳”者(甲組圖18-20,亦屬於形義皆近構件的互用),此寫法歷經漢代,最終楷書又出現異體𠶳。其時亦有省略口作𢻻者(甲組圖20),或易“口”為“土”作甲組圖23者,或攴下又加飾筆致構件“又”成為上攴下寸的共用者。其時主流寫法雖有微小波動,但基本穩定,併為《説文》所取法。許慎分析為從攴啓聲,當另有所本或理據重構。隸變後楷書主要出現了構意相同而方位不同的“啟”“啓”兩體,還有訛體“唘”。現代整理漢字時,以啓為正體,將啟、唘作為異體,後啟又簡化為“啓”。啔與啟也被自然淘汰。晵被《説文》收錄,立為字頭,一直保存。 [2] 
【乙組】“啓(簡體)”字形演變流程圖 【乙組】“啓(簡體)”字形演變流程圖 [6]
“啓”在甲骨文時代就是一個簡化字。至於《説文》“啓(簡體)”入口部,訓“開也”。目部之“晵”,木部之“棨”,糸部之“綮”,加之日部之“晵”,由於許慎不知有“𢻻”字,説解以上諸字均曰“啟省聲”,而説“啟”為“從攴啓聲”,既誤解“啟”字,而又説誤此四字。“啓”在西周金文中沿用甲骨文之繁體(甲組圖4、5),戰國以後從攴作“啓”(或作啟),這是後世通用之繁體,新中國成立後《漢字簡化方案》確定以“啓”代“啓(啟)”。 [6] 
“啓”的本義正如上面字形分析得出的結論一樣,表示開門,引申為打開。例如《左傳·昭公十九年》中説的:“啓西門而出。”“啓西門”就是打開西門的意思。現代漢語説的“啓封”即打開信封、封口。由“打開”引申可以表示開發、拓展的意思,例如《韓非子·有度》中記載有:“齊桓公並國三十,啓地三千里。”“啓”即指的開拓、擴展的意思。而“啓動”“啓用”當中的“啓”作“開始”講,古人把“立春、立夏”稱為“啓”,大概也是來自於這個意思。
“啓發”的“啓”是由本義引申而來,是用言語來開啓人的大腦智慧,從而使人得到教導。《論語·述而》中記載有:“不憤不啓,不排不發。”其中的“啓”就是教導啓發的意思。這句話是説:不到他想求通曉而不能、想説而説不出時,不去啓發他。教導要開口,於是又引申出啓奏、稟告的意思,例如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中説道:“府吏得聞之,堂上啓阿母。”“啓阿母”就是稟告阿母的意思。 [22]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開;打開。
open
《尚書·金縢》:“王與大夫盡弁,以啓金縢之書。”
啓封;開啓;難以啓齒
〈文言〉分開。

大戴禮記·夏小正》:“啓灌藍蓼。啓者,別也,陶而疏之也。”

〈文言〉開拓;開創。
open up
《詩經·魯頌·閟宮》:“大啓爾宇,為周室輔。”

始;開始。
start
潘勖《冊魏公九錫文》:“君則攝進,首啓戎行。”
章學誠《文史通義·言公下》:“窟巢托足,遂啓璇雕。”
啓用;啓運;啓動
〈文言〉通;開通。

梁書·元帝紀》:“鑿河津於孟門,百川復啓。”

開導;教育。
enlighten;
teach;
educate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天誘其衷,啓敝邑之心。”
《論語·述而》:“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
啓發;啓蒙;啓示
招致;引發。

《左傳·文公七年》:“今臣作亂,而君不禁,以啓寇讎,若之何?”

〈文言〉用在書信的開頭或結尾,表示自謙,相當於稟告或陳述。
inform;
state
韓愈《上鄭尚書相公啓》:“愈啓:伏蒙仁恩,猥賜示問。”
啓奏;啓稟
〈文言〉省視,察看。
observe
《論語·泰伯》:“啓予足!啓予手!”

名詞
〈文言〉指門户;道橋。


古時指立春、立夏。

《左傳·昭公十七年》:“青鳥氏,司啓者也。”

文體之一,較簡短的書信。
letter
太平御覽》卷五九五引漢服虔《通俗文》:“官信曰啓。”
啓事
〈文言〉先鋒。

《周禮·地官·鄉師》“巡其前後之屯”唐賈公彥疏:“軍在前曰啓,在後曰殿。”

〈文言〉指軍隊的左翼。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啓,牢成御襄罷師,狼蘧疏為右。”

(Qǐ)夏朝君主的名字。



(Qǐ)姓氏用字,參看“啓姓”。



形容詞
〈文言〉先進的,前頭的。

商君書·境內》:“其先入者,舉為最啓;其後入者,舉為最殿。”


參考資料: [7-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二】【口部】康禮切(qǐ)
啓,開也。從户從口。 [10] 
【卷三】【攴部】康禮切(qǐ)
啟,教也。從攴啓聲。《論語》曰:“不憤不啟。”
〖註釋〗①《論語》:指《述而篇》。憤,內心求通而未得之意。見朱熹注。 [11] 

説文解字注

【卷二】【口部】
“啓,開也”注:按後人用啟字訓開,乃廢啓不行矣。啟,教也。《玉篇》引《堯典》:胤子朱啓明。《釋天》:明星謂之啓明。
“從户口”注:會意。康禮切。十五部。此字不入户部者。以口户為開户也。 [12] 
【卷三】【攴部】
“啟,教也。從攴。啓聲”注:康禮切。十五部。
“《論語》曰:不憤不啟”注:述而篇文。 [13] 

廣韻

康禮切,上薺溪 ‖啟聲支1部(qǐ)
啓,開也。發也。別也。刻也。《説文》:“教也。”俗作啟。康禮切。十二。 [14]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部】啓(簡)
《唐韻》康禮切。《集韻》《韻會》遣禮切。《正韻》祛禮切,並音棨。《説文》:開也。從户從口。《玉篇》:書曰啓明,本亦作啟。
又《爾雅·釋天》:明星謂之啓明。注:太白星也。晨見東方為啓明,昏見西方為太白。○按《詩·小雅》作啟明。 [15] 
【醜集上】【口部】 啓
《廣韻》康禮切。《集韻》《韻會》遣禮切。《正韻》:祛禮切,並音棨。《説文》本作啟,教也。《玉篇》:開發也。《書·堯典》:啟明。傳:啟,開也。又《大甲》:啟廸後人。
又《爾雅·釋言》:啟,跪也。注:跽也。《詩·小雅》:不遑啟處。傳:啟,跪。處,居也。
又《廣韻》:別也。
又刻也。
又《詩·小雅》:元戎十乘,以先啟行。注:王氏曰:軍前曰啟,後曰殿。先軍行之前者,所謂選鋒也。
又啟事。《晉書·山濤傳》:濤為吏部尚書,凡用人行政,皆先密啟,然後公奏,舉無失才。時稱山公啟事。
又《字彙》:姓也。
又《爾雅·釋畜》:前右足白,啟。注:《左傳》曰啟服。疏:《昭二十九年》衞侯來獻其乘馬,曰啟服。杜預曰:啟服,馬名是也。
又《埤雅》:雨而晝晴曰啟。
又星名。《詩·小雅》:東有啟明。
又與啓通。詳前啓字注。 [16]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排:U+542F;下排:U+5553) 字形對比(上排:U+542F;下排:U+5553)

書寫提示

【筆順】①丶(點)②㇕(橫折)③一(橫)④丿(撇)⑤丨(豎)⑥㇕(橫折)⑦一(橫)
【寫法】❶“户”從上、左包圍“口”底部齊平。❷“户”上部居上半格偏右;首筆點從豎中線上端起筆,第三筆橫在橫中線。❸“口”扁寬,在下半格偏右,右邊略超出上部“户”。 [17]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ər
王力系統
iei
董同龢系統
ieɡ
周法高系統
李方桂系統
kh
igx
西漢



東漢





iəi


iəi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iəi
北魏後期北齊

iəi
齊梁陳北周隋

iæi
隋唐
高本漢系統

iei
王力系統

iei
董同龢系統

iɛi
周法高系統

iɛi
李方桂系統

kh
iei

參考資料: [18-19]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啓、啓
上聲
十一薺

開口呼
次清
康禮切
kʰiɛi
集韻
上聲
六止

開口呼
次清
詰以切
kʰie
啓、啓
上聲
十一薺

開口呼
次清
遣禮切
kʰiɛi
禮部韻略


上聲





遣禰切

增韻


上聲





遣禰切

中原音韻

上聲
齊微

齊齒呼

次清

kʼi
中州音韻


上聲
齊微





丘已切

洪武正韻
啓、啓

上聲
三薺


次清
祛禮切
k‘i

參考資料: [20]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ʰi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ʰi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ʰi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ʰi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ʰi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sʰɿ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ʰi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tɕʰi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tɕʰi
52
上聲
吳語
温州
tsʰɿ
45
陰上
湘語
長沙
tɕʰi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tɕʰi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tɕʰi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kʰi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kʰɐi
35
陰上
粵語
陽江
kʰɐi
21
上聲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ʰe
51
上聲
閩語(閩南語)
潮州
kʰi
53
陰上
閩語(閩東語)
福州
kʰie
31
上聲
閩語(閩北語)
建甌
kʰi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21]  、漢典 [20]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1-30]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46
  • 3.    董蓮池編著.新金文編 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10:375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5-09-26]
  • 5.    平水韻 八薺  .搜韻[引用日期2020-01-30]
  • 6.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86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3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394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022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3[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568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94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35
  • 12.    辭書查詢-啓(簡)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1-30]
  • 13.    辭書查詢-啓(繁)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2-01]
  • 14.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69
  • 1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06
  • 16.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23
  • 17.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73
  • 18.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1]
  • 19.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1]
  • 20.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30]
  • 21.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92
  • 22.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394-39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