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啓蟄

(節氣名稱)

鎖定
啓蟄,節氣名稱。動物經冬日蟄伏,至春又復出活動,故稱“啓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這個時節,陽氣上升、氣温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它在農耕上有着相當重要的意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很重視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 [1-2] 
中文名
啓蟄
別    名
驚蟄

啓蟄節氣劃分

上古時代依據斗轉星移規律制定節氣,北斗七星循環旋轉,這斗轉星移與廿四節氣有密切關係。北極星位於地球地軸的北端,在北斗七星中的天璇與天樞連線的五倍延長線上。由於地球的自轉,而北極星正好處在天球轉動的軸上,所以相對不動,而在軸邊上的北斗星看起來就象圍繞着北極星轉一樣,這就產生了“斗轉星移”。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國位於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轉星移時北半球相應地域的自然節律亦在漸變,因此成為古人判斷節氣變化的依據。北斗七星的斗柄順時針循環旋轉,當斗柄指向丁位時為啓蟄(驚蟄)。
西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納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採用立杆測影(圭表)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測定日影最長、白晝最短(日短至)這天作為冬至日,以冬至日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均分24等份,每“節氣”之間的時間相等,每個節氣間隔時間15天,因此亦稱為“平均時間法”。“平均時間法”確定的節氣,冬至後75天為啓蟄。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確定,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排序上仍把立春列為首位),按黃經度數編排。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氣”,每“節氣”的“度數”均等。也就是視太陽從黃經0度出發(此刻太陽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當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迴歸年。太陽黃經度數確定的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為啓蟄。 [1-2] 

啓蟄節氣特點

啓蟄 啓蟄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干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節令。廿四節氣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這斗轉星移與自然節律變化有着密切的關係。當鬥指丁時為驚蟄,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驚蟄時節,春氣萌動,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民諺雲:“春雷響,萬物長”以及“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等等,這些均為啓蟄節氣的特徵。
啓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越冬的蛇蟲鼠蟻。蟄是藏的意思。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大自然節律才是使各種蟄蟲有感,因此開始活動的原因。驚蟄時節,春雷乍動、雨水增多、氣温回升,萬物生機盎然,是萬物生長的好時光,該種的農作物都可以開始種了。啓蟄是耕種的好時節,我國各地隨着氣温回升,日照增加,由南向北漸次進入春耕時節。 [1-2] 

啓蟄啓蟄真義

啓蟄真義是指在啓蟄節氣的時候,那些尊天敬地、無為而治的應候之蟲,順四時之度而冬眠的蟲類,還沒有真正完全甦醒,但是已經開始進入甦醒的開啓狀態中。 [3] 

啓蟄重要意義

在二十四節氣中,啓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着相當重要的意義。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在傳統文化中,方位和八卦以及干支時間是聯繫在一起的。當斗柄指向東,卦在震位,是為卯月(仲春之月),萬物之所出達也,萬物出則天地變化可現矣。啓蟄(驚蟄)時節,春氣萌動,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萬物生機盎然。 [1-2] 

啓蟄啓蟄與雨水的次序

中國現存最早的歷法《儀禮·夏小正》中記載:“正月啓蟄。” 《永樂大典卷之五千四百五十六·郊》:“右丞具操之議曰:傳啓蟄而郊,當在立春之後。”啓蟄乃正月之中氣也。啓蟄而龍騰,龍行興雲施雨,雨澤而水,所以先啓蟄後雨水。
《陔餘叢考》的記載二十四節氣在周公時期就有承傳,而且漢初以前,一直是立春以後緊接着就是啓蟄,自漢景帝開始,就變成了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已經對節氣次序進行了改動。
在唐代曾經恢復了古制,採用道法治世,必然又把啓蟄搬到雨水之前;而宋朝又恢復了儒法治世,必然又繼續將其顛倒過來為用,因此,道法治世與儒法治世的國策決定着曆法的顛三倒四。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