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問題解決訓練

鎖定
問題解決訓練是一種行為矯正技術,這裏所説的“問題”,是指使人不能馬上作出合理而有效的反應的那種情境。所以,問題解決訓練就是要求人對原來的問題情境能做出合理有效的認知行為反應。
中文名
問題解決訓練
外文名
Problem solving training
性    質
行為矯正技術
釋    義
訓練人們如何去解決問題

問題解決訓練一般步驟

採用此方法訓練,通常包括以下步驟:

問題解決訓練問題定向

此階段的目的是,努力使人具有積極的解決問題的態度。

問題解決訓練問題定義

要求人對自己所面臨的問題給予明確地表述,為此訓練者要指導人:
(1)收集與問題有關的各種有用的信息;
(2)把事實與觀念加以區分;
(3)對問題加以分析;
(4)確定治療目標。

問題解決訓練產生解決途徑

明確問題之後,訓練者與人討論並找出有效解決問題的途徑。在此階段,訓練者應特別注意:a)延遲判斷;b)以數量求得質量。

問題解決訓練作出抉擇

採用類似“大腦風暴法”產生了大量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之後,訓練者和人一一比較各種方法可能出現的結果,並從中選擇出一個最佳的方法來。

問題解決訓練具體實施

這包括實施觀察評價三個環節。若滿意則進行自我獎賞,若不滿意,則回過頭來檢查前面幾個步驟,進行進一步的矯正。
在上述各階段,問題定向階段要解決的是人的動機問題,而其他階段則為人解決問題指出了必須遵循的思路。其實,我們發現,這種方法是人創造力訓練的遷移。只不過在創造力訓練時,個體面臨的問題來源於外部世界,而在此,人所面臨的問題是來源於自身的。

問題解決訓練具體運用

應激”是引發焦慮的導火索之一。認知一行為治療家在實踐中發現,有些人受情緒困擾,是因為其面臨應激時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不知道如何去解決問題,或採用了破壞性的解決方法。
例如,甲面臨人際衝突時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去解決問題,其情緒體驗可想而知。乙在人際衝突時大打出手,則是使用了破壞性的解決方法,這在當時可能緩解了他內心的焦慮,但從長遠看,卻會使他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
為此,認知一行為治療家提出,要想降低應激時的過度反應,就要從幫助人們具備有效的問題解決能力入手。
首倡“問題解決技術”的是德如瑞勒和高爾德福瑞德。從那以後,許多心理治療家又對此技術進行了擴展和充實。
德氏與高氏的模式(解決應激)
步驟一:準備開始解決問題。
步驟二:定義問題,明確目標。
步驟三:列出各種能想到的解決方案。
步驟四:選擇並確定其中的一種方案。
步驟五:實施此方案。
步驟六:檢驗此方法的有效性。
舉例説,甲在與人合作中遇到了問題,他希望解決此問題。現用下表表示運用德氏與高氏問題解決技術解決問題的過程:
1.問題:甲在與人合作中遇到了麻煩,他希望有效解決此問題
2.目標確立:解決人際矛盾,重新與大家友好合作
3.可供選擇的方法
(1)直接與對方談
能把問題談開並消除誤會
有可能再次衝突
(2)找人調節
有緩衝餘地,可避免再次衝突並有可能解決矛盾
信息丟失、誤傳,進一步造成溝通障礙
(3)暫時放一放
冷處理可避免矛盾激化
有可能使矛盾越積越深
(4)強迫對方與自己合作
別人有可能服從以使工作進行下去
會為日後埋下隱患
4.在列出的方案中選擇一個損失最小、收益最大的方案
5.實施此方案
6.檢驗此方案的有效性
在決策過程中的應用
在德如瑞勒與高爾德·福瑞德的啓發下,卡克胡夫、伊根、廖鳳池、鈕文英等人對問題解決技術中的每一個步驟加以細分和擴展,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綜合他們的貢獻與我本人的實踐,問題解決技術又可以細分作:
步驟一:激發來訪者解決問題的願望。
西方諺語説:“哪裏有願望,哪裏就有道路。”一個有願望的人總能找到最適合他的道路。因此,激發來訪者解決問題的願望,是使其積極掌握問題處理能力的先決條件。
步驟二:使目標既具吸引力,又有現實性和可操作性。
目標有大有小,有長有遠,有虛有實,一個人只有制定既符合自己的願望,又具有現實性的目標,才能為自己的行為帶來持久的動力。
比如一個人希望被所有同事喜歡,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在生活中肯定會碰釘子。但他若把目標換作能和大多數同事有良好的合作關係,這就是一個合理的目標了。
要想使目標具有可操作性,還要將其具體分解為一個小目標。就前述個案而言,可以把目標分解為幾步,如先能和本辦公室的同事友好相處,再和本部門多數同志友好合作。
步驟三:運用“頭腦風暴法”想出儘可能多的對策。
“頭腦風暴法”又稱“集思廣益法“,原用於團體決策中,但後來被廣泛用於問題解決情境。
“頭腦風暴法”實施時的原則是:
(1)儘可能從各種角度去想解決問題的方法或對策。
(2)在列對策時不作任何判斷或評價,換言之,要能允許任何對策的提出,不論其顯得多麼幼稚甚或荒謬,也不加評判,這樣才有可能鼓勵各種想法與觀點。
(3)把所有方法的得與弊對應列出,如前所述。
步驟四:選擇收益最大而損失最小的決策。
這常常是問題解決過程中的關鍵。很多人不乏好點子,但在決策時往往優柔寡斷,舉棋不定,以至於貽誤時機。
為什麼會這樣?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只想得而不想失,或説他總想找一種無痛苦、不需要代價的解決方法。但生活現實是,世界上沒有一個決策不是得失並存的。你選擇得到什麼的同時,一定會失去什麼。舉例説:一個學生選擇努力學習,能得到好的成績,但同時也要付出代價:削減娛樂時間以及被混日子的同學當作諷刺、取笑的對象。而一個學生選擇混日子,他能得到更多的休閒娛樂時間,眼前也會因此減少一些壓力,但他有可能付出更多大的代價,如因不能上大學、無法深造而增加日後就業和保有工作的難度。
既然任何決策都是得失並存的,既然想作出不付代價的決策是完全不可能的,那麼關鍵就在於怎樣以最小的代價贏得最大的利益。因此,對“你到底想什麼”、“你打算為你想要的付出什麼”這兩個問題不想清楚,你就很難在眾多決策中作出選擇。
就操作而言,我們可以為已想出的方案列出對應的利弊,然後把與自己最不願承受的弊端相對應的那條決策劃去,然後再去尋找自己最想要的而代價最小的決策。
步驟五:督促來訪者積極付諸行動。
為促使來訪者坐言起行,知行統一,有必要對已作出的決策再作如下步驟:
(1)把決策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
(2)確定實施每一目標的大致時間表。
(3)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幫助來訪者先做練習以掌握實現各小目標的要點。
(4)鼓勵來訪者到現實中去實踐。
仍以前述甲的方案為例,假如他的決策是“直接與人溝通以贏得別人的理解和合作”,那麼這一決策可以分解為如下系列目標:
*第一週內:學會傾聽,學會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
*第二週內:掌握並熟練運用一般的社交與溝通技術。
*第三週內:學會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
*第四周:去與別人進行實際溝通。
問題解決技能訓練不僅僅可以有效幫助來訪者解決自身面臨的問題,幫助其儲備一系列可以有效應付問題情境的技能,而且可以幫助來訪者培養起一種對選擇負責的意識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