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問卷調查

鎖定
問卷調查是指通過制定詳細周密的問卷,要求被調查者據此進行回答以收集資料的方法。所謂問卷是一組與研究目標有關的問題,或者説是一份為進行調查而編制的問題表格,又稱調查表。它是人們在社會調查研究活動中用來收集資料的一種常用工具。調研人員藉助這一工具對社會活動過程進行準確、具體的測定,並應用社會學統計方法進行量的描述和分析,獲取所需要的調查資料。 [1] 
中文名
問卷調查
外文名
Questionnaire
起    源
起源於心理學研究
產生時間
19世紀20世紀初
發    展
在社會調查的各個領域廣泛應用

問卷調查簡介

問卷又稱調查表,是社會調查研究中收集資料的一種工具,其形式是以問題的形式系統的記載調查內容的一種印件,其實質是為了收集人們對於某個特定問題的態度行為、特徵價值觀點或信念等信息而設計的一系列問題。問卷調查也稱問卷法,是設計者運用統一設計的問卷向被調查者瞭解情況或徵詢意見收集信息的調查方法。
調查問卷 調查問卷

問卷調查種類

問卷調查,根據載體的不同,可分為紙質問卷調查和網絡問卷調查。紙質問卷調查就是傳統的問卷調查,調查公司通過僱傭工人來分發這些紙質問卷,以回收答卷。這種形式的問卷存在一些缺點,分析與統計結果比較麻煩,成本比較高。
而另一種網絡問卷調查,就是用户依靠一些在線調查問卷網站,這些網站提供設計問卷,發放問卷,分析結果等一系列服務。這種方式的優點是無地域限制,成本相對低廉,缺點是答卷質量無法保證。目前國外的調查網站surveymonkey提供了這種方式,而國內則有問卷網問卷星調查派提供了這種方式。
問卷調查,按照問卷填答者的不同,可分為自填式問卷調查和代填式問卷調查。其中,自填式問卷調查,按照問卷傳遞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報刊問卷調查、郵政問卷調查和送發問卷調查;代填式問卷調查,按照與被調查者交談方式的不同,可分為訪問問卷調查和電話問卷調查。這幾種問卷調查方法的利弊,可簡略概括如下表:
問卷種類
報刊問卷
郵政問卷
送發問卷
訪問問卷
電話問卷
調查範圍
很廣
較廣
較窄
可廣可窄
調查對象
難控制和選擇,代表性差
有一定控制和選擇,但回覆問卷的代表性難以估計
可控制和選擇,但過於集中
可控制和選擇,代表性較強
可控制和選擇,代表性較強
影響回答的因素
無法瞭解、控制和判斷
難以瞭解、控制和判斷
有一定了解、控制和判斷
便於瞭解、控制和判斷
不太好了解、控制和判斷
回覆率
很低
較低
較高
回答質量
較高
較高
較低
不穩定
很不穩定
投入人力
較少
較少
較少
較多
調查費用
較低
較高
較低
較高
調查時間
較長
較長
較短
較短

問卷調查分類

從問卷調查的實際應用來看,可以分為學術性問卷調查或應用性問卷調查。前者多為學校或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所採用,後者則由市場調研人員或其它機構的人員所採用,來解決實際中的問題。

問卷調查調查內容

問卷調查問題的分類
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
按答案看,問題的答案可以是開放式的(比如:你為什麼喜歡這家商店?) 或封閉式的 (比如:你在多大程度上喜歡這家商店?請選擇非常喜歡、有點喜歡、既不喜歡也不討厭、有點討厭、非常討厭),可以是主觀的 (比如:你們在廣告上的投資大嗎?請選擇很大,比較大,中等,比較小,很小) 或客觀的 (比如,你們2012年在廣告上投資了多少錢?),也可以是分類性的(比如:公司的行業類型,nominal) 或序列性(比如:很大,比較大,中等,比較小,很小) 或連續性的 (你們2012年在廣告上投資了多少錢?)。在心理計量中,比較常用的是主觀的封閉式的問題。雖然這類問題往往是序列性的,在統計中往往被視作連續性。我們的討論將以主觀的封閉式的問題為主。我們假定社會調查是通過調查對象自助填表的方式 (self-administeredsurvey)進行的。在自助填表的社會調查中,調查對象主要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獨立回答調查問卷中的所有問題。
問卷調查問題的類型
一般地,一個問卷要包括三類的問題:理論模型中的變量、輔助變量、與人口統計學特徵。以下我們逐一解釋。
顯然,一個問卷必須首先包括理論模型中的所有變量。在行為研究中,這些變量往往是心理變量。一個心理變量是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測度問題 (measurement item) 來測量的。一個心理變量往往對應於一組、而不是單一的語義。我們把這樣的心理變量叫作一個理論構件或構件 (construct)。這些相關的細化的語義往往被叫作這個心理變量的概念空間 (concept space)。用多個問題來測量這個概念,就是要從這個概念空間中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使這些表達方式作為一個整體可以更好地反映一個不可以直接測量的心理變量。這些被使用的問題又叫作測度項 (measurement item)。相應地,它們的記分標準叫做刻度 (scale)。心理計量學中有兩種常見的刻度:李克特量表 (Likert scale) 與語義對比刻度 (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前者往往用“同意/不同意”來表示對一個測度項的認可程度,而後者則讓調查對象在一組反義詞中選擇合適的位置。比如,為了測量滿意度,我們的李克特量表問題可能是:
1. 這個產品的讓我滿意。
1. 非常不同意
2. 有點不同意
3. 既不反對也不同意
4. 有點同意
5. 非常同意
第二類變量是人口統計特徵(年齡、性別、種族、教育程度、省份、職業等)。這些變量在心理學研究中往往並不佔據主要位置。它們可以用一個測試項來測定。而且,這些變量大多比較客觀,報告誤差不大。在一個問卷中包括這些變量的目的往往是為了檢驗一個樣本是不是與羣體有相似的組成,從而具有代表性
第三類變量是輔助變量。一類重要的輔助變量是控制變量 (control variables)。控制變量並不是理論模型中的主角。但是因為一個理論模型往往只從一個角度出發,所選變量有時不能有很好的充分性。這時,包括一些控制變量就可以用來表明即使另外一些重要的變量在場,所選的理論變量仍具有重要性,並表明理論變量具有有別於控制變量的額外作用。舉例來講,在組織中,如果我們的模型是信任度影響一個人向另一個人問取知識的頻率,信任度是我們的理論變量。我們的控制變量可以包括私人友誼與業務上的相關性。這樣,如果我們用統計方法先去除私人友誼與業務上的相關性對知識問取行為的影響後,我們還能夠表明信任度可以解釋這兩個變量沒法解釋的知識問取行為,我們就可以更有力地表明信任度的作用。這樣的控制變量雖然不是一個模型的主角,卻是包括在統計分析中的。

問卷調查測度

設計測度項的措詞
測度項設計的基本目的是為了測量調查對象在一個理論變量上的真實值。所以,測度項的質量可以用幾個標準來衡量:
§ 一個測度項反映了理論變量嗎?這個一個有效性標準
§ 一個調查對象能否對一個測度項能做出可靠的回答?
§ 多個調查對象對一個測度項的理解是否一致?後兩個問題是可靠性標準
測度項的措詞會同時影響有效性與可靠性。簡單而言,有效性 (validity) 指一個或一組測度項可以真實地測量一個理論構件。在方法學中,有效性往往被稱作是構件有效性 (construct validity)。有效性的第一個要求是測度項在語義上是針對於一個理論構件。有效性是“問了該問的問題”。它首先要保證的是測度項語義內容上的正確性,或稱為內容有效性 (content validity)。比如,研究者要測度消費者對一個產品的質量評價,有兩個測度項:“這個產品的使用壽命如何? (很長—很短) ”,“您是還覺得這個產品是否值得買?(很不值得—很徝得) ”。第一個測度項反映了質量的一個方面:使用壽命(durability)。第二個反映的是產品的價值(product value)。產品價值營銷學中是一個與質量不一樣的概念,它指的是質量與價格的綜合考慮。所以第二個測度項雖然與產品質量有關係,卻已經因為它的語義範圍過大而不合適。
可靠性 (reliability) 是“把該問的問題問好”,是一個測度項可以得到所有調查對象的真實可靠回答的程度,它的反面是測度值中偏差的程度。在這一節,我們先關注可靠性。可靠性是有效性的必要但不充分條件。可靠性與有效性不是平等概念。可靠性是有效性的一部分。有時,有效性也狹義地指不包括可靠性的那一部分。
錯誤類型
在調查對象回答一個測度項時,不準確的測度項措詞會引入以下錯誤:
§ 調查對象缺少相關知識
§ 措詞過於學術化、晦澀難懂
§ 測度項不完整
§ 語義不明確
§ 一個測度項內含有多重語義
§ 一個測度項內含有多個變量之間的關係
第一,調查對象缺少相關知識。如果調查對象缺少一個測度項中所要求的知識,結果就會不可靠。這個“對牛彈琴”的錯誤罪在研究者。比如你如果問一個普通市民:您覺得本市進行轉基因作物研究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非常小—非常大)。一個市民通常不會有這方面的知識。更多時候,一個調查對象沒法回答一個問題是因為他沒有相關的經歷,比如在商場中進行抽樣調查時,你可能會問一個根本不會用電腦的老人家:“您覺得通過網站購買日用品方便麼?(非常方便—非常不方便)。
第二,措詞過於學術化、晦澀難懂。這是另一類“對牛彈琴”的錯誤。“您所在的項目小組的內聚性有多高?(非常低—非常高) ”。什麼是“內聚性”(cohesion) ?除非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寫在問卷中,調查對象不會知道你在問什麼。
第三,測度項不完整。假定測度項是:你的年齡?如果年齡對這個研究很重要,這個問題就是不完整的。在國內,有人可能報虛歲,也有人報週歲。比較好的措詞是:你的出生年份?
第四,語義不明確。假定測度項是:過去一個月你向上司諮詢過幾次?這裏有幾個方面是不明確的。第一,哪些上司?是任何比你更高層的人還是你的直屬上司?第二,怎樣算是諮詢?是詢問工作中的問題還是生活中的問題?是面對面還是包括電話與電郵?一個更明確的測度項可能是:不管是以面對面還是電話或電郵的方式,過去一個月你向你的直屬上司諮詢過幾次關於你工作中的問題?這個例子也説明測度項的準確性簡潔性往往是矛盾的。
第五,測度項內含多個問題。假定測度項是:工作帶給我很高的自信心與安全感(非常同意—非常不同意)。到底是自信心還是安全感?這種問題的一個特點是其中有“與”或“或”。如果研究者對這兩個方面都感興趣,就應該把這個問題分成兩個來問。再假定測度項是:你每個月在這家商店購物超過50元的次數是多少?調查對象要進行兩次計算:一次是一共去了幾次,另一次是超過50元的次數。分開來問會更明確。再假定測度項是:公司領導對你們的項目支持的程度是:(很高—很低,不知道)。如果研究者預計有很多人會回答“不知道”,這個問題就應該拆分成兩個:您對公司領導對這個項目的態度有沒有了解?如果有,領導對你們的項目支持的程度是:(很高—很低)。
第六,測度項內含有多個變量之間的關係。這是初學者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比如為了測試報酬與工作態度之間的因果關係,有人會為報酬設計這樣的測度項“豐厚的報酬對於增加我的工作積極性十分重要,(非常不同意—非常同意) ”。 這樣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但在研究中,為了驗證報酬與工作態度之間的關係,我們必須把它們分開來測量。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要驗證的是報酬水平與工作態度的水平之間的關係,所以我們應該測量這兩個水平的本身。在數據收集過程的本身,我們不能預先設定立場而應保持中立(但在提出假設時我們的確有一個立場)。而這種關於“重要性”的直接提問已經預先有了一個立場。這樣一個預設的立場會產生幾個問題。一,調查對象會沿着調查者的立場去回答,因而不反映他們的實際行為。二,這樣的直接測試雖然可以測量到兩個變量之間的關係水平,但反而無法在統計上支持這個關係水平的顯著程度。假定刻度細度是7,即非常不同意=1,非常同意=7。如果得到的均值是5,這個值説明了什麼呢?難道因為它大於中間點4就表明這兩個變量之間有關係了嗎?因為我們不知道在這兩個變量真的沒有因果關係時調查對象的均值是多少(也許是4,但也可能是4.5或3.6),我們無法在統計上有信心説5就表明有關係。相反,如果這兩個變量分別測量,我們可以計算它們之間的統計上的相關係數,並進行顯著度的檢驗 (比如t-test)。要注意的是,這種“重要性”並不是在所有的情況下都不可取。有時,研究者的變量就是關於重要性的感知水平,這時,這樣的測度項是可以,比如:工作的穩定性會影響報酬對於工作態度的重要性。
測度項的設計還以有其它多種多樣的問題。以上所提到只是一些最典型的錯誤。關鍵是研究者要有對測度項質量的敏感性

問卷調查測度來歷

測度項從哪裏來?
在討論測度項的可靠性時,我們似乎是在自己設計測度項。在很多論文中,作者會提到:我們儘可能從已有的文獻中採用別人已經測試過的測度項。我的學生會説:“我在文獻中找不到這個理論構件的測度項,你能不能告訴我哪裏有?”沒有文獻支持,他們會非常不安。測度項一定要從文獻中來嗎?顯然不是。如果測度項都是從文獻中來的,那麼大家會不斷在重複前人的課題,研究就不會有進步。正常情況下,你的研究會引入新的理論構件,併為它們設計測度項。如果你沒有新的理論構件,你就要問問自己的研究新意在哪裏。同時,大部分的研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會採用一些前人的理論構件。對於這些理論構件,在採用過程中,你必須先看看別人以前是怎樣設計測度項的。首先,你要檢查前人的理論構件的定義與你的定義是否一致。如果是,你要判斷他的測度項的可靠性與有效性如何。如果有效與可靠性都好,你要判斷他的測度項的措詞是否可以直接套用、還是需要進行修改以適應你的特定研究環境與研究對象。你要問:以前的研究與你的是不是針對同一個目標羣體?是不是在相似環境下測試個體的心理現象?你也要決定是否要採用一個構件的全部測度項還是一部分。你也要分析這些測度項會不會與其它理論構件的測度項因語義過近而產生混淆。所以採用已有的測度項是一個選擇與修改的過程。
那麼新設計的測度項又從哪裏來?有幾種不同的方法。第一,對於一個理論構件,研究者可以邀請一些調查對象進行焦點小組討論 (focus group discussion)。這些調查對象必須是目標羣體中的成員。研究者介紹理論構件的基本定義,讓調查對象針對這些現象進行討論。這討論中間所得的記錄往往可以用來產生測度項。這樣的測度項是用生活言語對一個概念的闡述。比如,我們請討論對“信任”的看法,有些人會説他信任一個人因為那個人“本事大”,另外有人會説“可靠”,也有人會説“我們關係好”、“他一定會盡他最大的努力來幫我”等等。這些言語可以成為測度項的第一手素材。研究者會檢查這些説法與理論構件的概念一致性,去蕪存菁,得到一組測度項。有時,可能其他的研究者通過案例研究或採訪得到了一些調查對象的評論與反饋,這些評論與反饋中的語言也可以成為素材。第二,研究者也可以根據理論構件的定義直接產生一個測度項。如果我們已經知道信任涵蓋一個“能力”因素,一個“可預測性”因素,與一個“好意”因素,我們就可以針對這些因素提出一些測度項。這兩種方法可以相輔相成。還有一種需要特別小心的做法是使用詞典。有的學生會説:既然多個測度項反映同一個理論構件,我只要在詞典中找一些同意詞就好了。詞典本身並不失為一種尋找素材的資源,它反映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對一個概念的不同理解。但是,第一,它只是一個“素材”。研究者要有基於定義的仔細篩選。你對一個理論構件的定義往往不同於詞典中對這個單詞的定義。第二,多個測度項是要從不同方面反映一個構件,如果是同義詞,它們很有可能因為語義重複過多,反映了一個構件的同個方面,從而不能很好覆蓋一個理論構件的內涵。第三,如果語義重複過多,調查對象會説:這些問題翻來覆去在問同一個問題,這個調查表真囉嗦!沒有好的態度,調查對象就不會在填表時思考,數據質量就會出問題。

問卷調查有效性

保證測度項的有效性
我們已經提到測度項要有可靠性。但有效性不止於可靠性,還有更多的要求。有效性的基本要求是“問該問的問題”。要達到這一要求,首先,研究者對一個理論構件的定義要十分明確 。一個常犯的錯誤是研究者對一個理論構件還不熟悉就急於設計問卷。只有明確一個理論構件的定義(它的內涵),它的適用範圍 (外延),研究者才能判斷測度項的好壞。第二,測度項的產生過程要符合理論構件的定義。我們在討論測度項的產生方法時已經提到了一些好的與不好的做法。這些做法歸根到底是在保證測度項的有效性。第三,測度項設計好之後要進行內容有字面效性檢查、預試 (pre-test) 、測度項分類、或預調查(pilot test)。為什麼測度項按着明確的定義與合適的產生方法設計以後還要再做預試等等呢?這是因為產生步驟中考慮的主要是測度項與理論構件之間的關係,但沒有考慮不同理論構件的測度項之間可能的混淆。這些方法具體的操作與統計分析可以參看《社會調查研究

問卷調查調查意義

問卷調查的意義
問卷調查是一種發掘事實現況的研究方式,最大的目的是蒐集,累積某一目標族羣的各項科學教育屬性的基本資料,可分為描述性研究及分析性研究兩大類。在決定是否採用問卷法作為研究工具,應考量是否能順利達成研究目標以及注意研究樣本在問卷上的配合度,另外,問卷調查也有其優缺點,檢視其特性配合研究主題,方能達成其目標。
研究者把所要研究的事項,做成「問題」或「表格」,再以郵寄或訪問的方式,請有關的人照式填答的一種形式。問卷調查法,能使研究者直接由受試者獲得資料,以測量受試者個人的所知所聞,個人的喜好與價值觀或個人的態度信念,亦可以用問卷調查法去發現事實及經驗或正在進行的事。

問卷調查問卷調查方法

二維碼調查方法及系統是問卷調查的一種訪問方式,改變了傳統的面對面調查、電話調查郵寄調查電子郵件調查等方式,打破了傳統的被動式調查方法在設備、時間和環境上限制;受訪者可以隨時隨地使用隨身攜帶的移動終端設備掃碼參與調查,大大減少調查對象參與調查的阻力與成本;通過斷點續答功能(回答部分內容退出後下次登錄可繼續回答),還能有效地利用調查對象的碎片化時間。
參考資料
  • 1.    蕭浩輝. 決策科學辭典: 人民出版社,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