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商鴻逵

鎖定
商鴻逵(1907年1月23日—1983年11月10日),字子上,祖籍河北省清苑縣,漢族。
1924年考入中法大學文科,1929年又考入國立北京大學國學門研究所(後改為“文科研究所”)為研究生,師從學者、詩人劉半農學習文學,劉半農病故後又跟隨著名明清史專家孟森學習史學,從此開始治明清歷史終生。 [3] 
全    名
商鴻逵
子上
所處時代
近現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保定府馬號市場華記鞋店 [1] 
出生日期
1907年1月23日 [1] 
逝世日期
1983年11月10日 [1] 
主要作品
《賽金花本事》,《清會要》
本    名
商鴻逵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中法大學
國立北京大學國學門研究所 [3] 

商鴻逵人物生平

商鴻逵9歲入私塾學習。1921年8月考入保定崇真中學。1924年7月入北京中法大學文科。1929年修業期滿後留任該校圖書館館員。
1932年9月,商鴻逵考入國立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後改為文科研究所)作研究生,師從劉半農攻讀文學。當年10月和11月,他便在《中法大學月刊》先後發表《梅文鼎年譜》《清初的理學界》,在學界嶄露頭角。爾後,商鴻逵每年均有論文問世,得到所內導師和同學的讚許。 [4]  劉半農病故後,商鴻逵又拜孟森為師,專習史學。之後,執教於中法大學、中國大學,歷任講師、教授,還曾在北平(今北京)大同中學教過兩年書。曾加入中國國民黨。後投身於國民黨地下組織(即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前身)的進步活動。
1948年底,北平解放前夕,拒絕親友要他去台灣的規勸,毅然留在北平。1949年北平解放後,周揚代表人民政府聘請他為中法大學教授。1950年中法大學停辦,被分配到北京大學歷史系任教,歷任副教授、教授。“文革”期間受迫害,但他仍堅持教學與科研工作。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團結委員、北京市委委員。關心祖國統一,每逢新春佳節,他都揮毫賦詩寄台灣諸友,熱望骨肉同胞早日團圓。
研究領域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諸方面,重點在於研究政治制度史和經濟史,探討明清社會的演變與發展。他治史注重詳細、全面地佔有史料,並注意真偽的考證。但他又能從舊史學煩瑣的純考證中擺脱出來,使史料的辨證為史論服務。
1979年在《文獻》第1期發表《倡議編纂〈清會要〉》一文。之後,應上海古籍出版社之邀,主編《清會要》。開了現代史學家編纂會要的先河。
1978年到1983年這五年當中,他在報刊上先後發表40餘篇文章。其中《關於康熙捉鰲拜》《清初內地人民抗清鬥爭的性質問題》《論康熙》《康熙收復台灣及其善後措施》《康熙南巡與治理黃河》《孝莊文皇后小記》《清代孝莊孝欽兩太后比評》《論清代的尊孔和崇奉喇嘛教》《康熙平定三藩中的西北三漢將》等論文,在史學界都有較大影響。鄭天挺先生曾經説:“商先生治清史30餘年,成績斐然。”“他蒐集不少資料,互相比證,得出正確結論,又不陷於考證。”除去撰寫論文和參加學術活動外,這幾年當中,他還開始撰寫《康熙傳》,主編《清實錄中的滿名漢釋詞典》、《清代筆記中的史料類鈔》和《清會要》等書。1979年,商鴻逵在《文獻》雜誌上發表了《倡議編纂<清會要>》一文,雄心勃勃提出組織人力,動手編纂這部大政書。上海古籍出版社決定出版這部書後,他又先後發表了《簡談關於編纂<清會要>》及《編纂<清會要>的例説和門類子目及採用資料》等文,並親手撰寫了《清會要》中的《紀元篇》。這些工作引起了海內外學者們的重視。
1983年11月因病去世。

商鴻逵主要影響

他自上世紀30年代師從明清史大師孟森先生開始,繼承老師衣缽,從事明清史研究。新中國成立後,他學習和掌握了馬克思主義,使研究向更深廣的層次發展。他的史學論著表現出明顯的特色:一方面繼承孟森先生尊重史實的優良治史傳統,避空戒虛,去偽求真,力圖建立充分、可靠的史實基礎;另一方面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方法,進行分析、概括,探索歷史事件的性質和發展規律。他研究的範圍十分廣泛,尤其關注明清歷史上的重要和關鍵問題。《明清之際山海關戰役的真相考察》《清初內地人民抗清鬥爭的性質問題》等論文,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充分反映出第二代清史學家與時俱進的精神風貌和學術風格。

商鴻逵歷史評價

  • 馮佐哲:子上師一生勤勤懇懇,治學嚴謹,篤實求新,與時俱進,永不滿足;曾被著名史學家楊向奎先生譽為“孟門高第”。就在他“出事”的前幾分鐘,他還在書案上,寫完了他最後一篇文章《關於明末三案問題》,實踐了子上師經常説的“我寧願死在書桌上、講台上,也決不死在病牀上”的諾言。子上師教書育人,盡心盡責,猶如慈父,關愛備至,可以説其道德文章,實為今人之楷模。回憶起來,往事一一浮現在眼前。他的心態始終是平常的,在受壓抑、挫折,身處逆境時,他表現得豁達、開朗、樂觀、幽默和堅強;在順境時,他表現得冷靜,清醒,毫無自滿自驕之表現。總之,子上師可以説是一位“外圓內方”、“外柔內剛”的忠厚長者,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強人,永遠值得人們懷念。 [3] 
  • 徐凱:先生繼承了孟森先生的治學傳統,學識淵博,著述頗豐。他治史的特點之一,是注重翔實而全面地佔有資料,關注新史料,從事實出發,撰寫具有見地的論著,不發空論。先生精讀專業主要典籍,博涉羣書,做到眼勤手勤,筆錄不輟。……辨正史實為其論證服務,不迷信成説,從撲朔迷離的歷史現象中,揭示事物的本來面貌,這是先生治史的特點之二。先生身受傳統史學的薰陶,深諳舊史學之方法。他善於史料真偽的考證,又不拘泥於舊史學繁瑣的純考據,主旨在於證明研究的結論,闡述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學風謹嚴、踐履篤實、謙虛謹慎、提攜後學,這是先生治學的又一特點。 [4] 

商鴻逵軼事典故

商鴻逵立傳妓女

從左至右:單士元、商鴻逵、孟森師、張鴻翔、吳豐培。1937年 從左至右:單士元、商鴻逵、孟森師、張鴻翔、吳豐培。1937年
商鴻逵撰寫的《賽金花本事》一書是部對於研究賽金花頗具價值的書籍。1936年,商鴻逵是北京大學文學研究院研究生,劉半農是他的老師。劉曾説過:中國有兩個“寶貝”,慈禧與賽金花,一個在朝,一個在野;一個賣國,一個丟臉。為此,他曾和商鴻逵一同訪問賽金花,由賽口述,商執筆寫了這本書。為了寫書,劉半農約賽金花在王府大街古琴家鄭穎蓀家中會面,參加談話的有戲劇家余上沅等上,商鴻逵任記錄。賽金花來時,由傭媽攙扶,賽雖年近60,但薄施脂粉,尚綽約有姿。談話時賽説蘇州話,劉半農系江陰人,為表示接近,也操吳語。談到吃晚時刻,就共進晚餐。鄭家離東安市場近,就在東安市場大鴻樓叫了幾個菜。賽金花有阿芙蓉(鴉片煙)癖,晚飯後該吸鴉片煙提提精神,於是就到後室休息,煙榻橫陳,噴雲吐霧後再談下去。如是者三次。《賽金花本事》一書是賽本人口述其親身經歷,應該説有很大的可信程度。世人對賽的身世感興趣的地方:一是她系洪狀元的寵妾,出過洋,後來淪為妓女;二是庚子事變時,她與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有染,傳説中她與瓦德西同居3個月,一夕火起,兩人裸體跳窗户外逃。對於這些情節,賽是矢口否認的。她認為這是寫書人嚼舌糟踏她,她卻承認與瓦德西接觸過數次,確曾為聯軍籌措過軍糧,確曾勸聯軍勿蹂躪北京這座古城。但她要見一次瓦德西也不易,瓦德西那時已68歲,在聯軍中頗有威信,很知自重,沒有同居的事。《賽金花本事》一書問世後,歷史學家尹達、鄧之城都予以肯定。之後,上海影星胡蝶曾致函商鴻逵,要求商伴賽金花去滬,商量拍電影的事,被商婉言謝絕。北京大學文學研究院院長鬍適認為研究生不該為妓女立傳,要處分商鴻逵,商作了檢討才罷。

商鴻逵治史軼事

20世紀80年代初,先生在家中辦起了每週一次的明清史專題研討會,師生報告研究課題,切磋學術,點評指導。他風趣地説:“我們這是‘宏道館’,要練就一身治學的本領,每個人出來都像個樣子!”為了幫助本科高年級同學提高學習斷代史的能力,先生髮表《清史研究初步》一文,深入淺出,學生受益頗多。先生時常關注明清史的學科建設與國際學界前沿動向,得知外國人説“滿學”中心不在中國時,他很氣憤,説:“滿文的發祥地在中國,要建立我們自己的滿學中心!”先生積極推薦青年教師、研究生去校外參加滿文班學習。之後,自己出資,又在家中舉辦教師滿文學習班,鼓勵大家學好滿文,利用滿文檔案,拓寬清史研究領域。在推動清代制度史研究上,先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從1979年至1982年,他在報刊上連續發表了三篇文章,倡導編纂《清會要》,發凡起例,開闢先河,為海內外學界同仁所矚目。對編寫大型《清史》規劃,先生也積極地進言獻策,傾注了不少精力。他寫出專文,就《清史》編寫體例、內容、文字、編纂人員等七個問題進行論證,得到大家的稱許。 [4] 

商鴻逵主要作品

主要著述有《康熙傳》、《賽金花本事》、《清會要紀元篇》、《明清賦役制度》、《清代史籍滿語解》(與劉景憲等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筆記中清史資料類鈔》、《明元清系通記》(由他補嘉靖至崇禎六朝)。標點整理了孟森的《滿洲開國史》、《明清史講義》(中華書局1980年出版)、《明清史論著集刊》(上、下冊,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明清史論著續刊》(上、下冊)。
此外,商鴻逵花了人量心血,整理了他的老師孟森先生的全部著作。他先後編輯了《明清史論著集刊》和續刊,整理出版了《明清史講義》、《滿洲開國史講義》。他為孟森先生的許多文章寫了《贅言》,進行了補充研究,補訂了《滿洲開國史》,還續完了《明元清系通紀》。 [1] 
作品名稱
出版期刊或出版色
出版日期
期、卷
備註
梅定九年譜
中法大學月刊
1932、10
二卷一期
-
清初的理學界
中法大學月刊
1932、11
二卷二期
中國茶事叢考——歷代的茶政
中法大學月刊
1933、2
三卷五期
國茶事叢考——造茶與飲茶之沿革
中法大學月刊
1933、11
四卷一期
桃花扇傳奇
1934、8
五卷五期
賽金花本事
北平景雲堂書店
1934年
-
與劉半農合著
清代要籍編年
中法大學月刊
1936、3
八卷五期
-
顏元
中法大學月刊
1936、10
九卷五期
明代援朝最後勝利中的大將陳璘和鄧子龍
進步日報
1951、8、3
-
略論清初經濟恢復和鞏固的過程及其成就
北京大學學報
1957
總七期
論康熙平定三藩
歷史教學
1963
八期
談明末袁崇煥堅守寧錦敢的敢戰勝精神
史學月刊
1964
10月號
從假海瑞談到真海瑞
文匯報
1966、1
-
關於康熙捉鰲拜
1976
四期
明清之際山海關戰役的真相考察
歷史研究
1978
三期
清代皇商介休范家
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1980年
-
論康熙
社會科學輯刊
1980
二期
清初內地人民抗清鬥爭的性質問題
中華文史論叢
1980
一輯
康熙爭取台灣及其善後措施
中國史研究
1980
四期
姚啓聖與施琅
中國歷史文獻研究集刊
1980
一集
嘉靖宮變述略
故宮博物院院刊
1980
三期
康熙南巡與治理黃河
北京大學學報
1981
四期
清“孝莊文皇后”小記
清史論叢
1982
三期
清代孝莊孝欽兩太后比評
故宮博物院院刊
1982
三期
論清代的尊孔和崇奉喇嘛教
社會科學輯刊
1982
五期
康熙平定三藩中的西北三漢將
北京大學學報
1984
一期
康熙傳待印
-
-
清會要·紀元篇初稿
明代中朝友好關係
《五千年中朝友好關係》一章
清代北京
《北京史》一章
明清賦役制度待印
-
清代史籍滿語解
與劉景憲等合著
清代筆記中清史資料類抄
待印
倡議編纂《清會要》文獻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一輯
-
簡談關於編纂《清會要》
光明日報
1982、3
-
編纂《清會要》的例説和門類子目及採用資料
清史研究通訊
1982
一期
整理出版孟森遺著
明元清系通紀補嘉靖至崇禎六朝
-
-
-
滿洲開國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
明清史講義
中華書局
1980年
明清史論著集刊上、下冊
中華書局
1959年
明清史論著集刊續編
中華書局
1986年
(資料來源:徐凱《商鴻逵先生學術傳略》,載《商鴻逵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