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商銅縱目面具

鎖定
商銅縱目面具為商代中晚期青銅器,該面具於1986年出土於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是三星堆出土青銅器中形體最大的兩件面具之一。現收藏於三星堆博物館
商銅縱目面具通高66釐米,寬138釐米。呈方型,倒八字形刀眉,眉尖上挑,雙眼斜長,眼球極度誇張,呈柱狀外凸達16釐米;耳尖部呈桃尖狀;鷹鈎鼻,口角深長上揚,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狀;下頜前伸;額部正中有一方孔。
因為大型青銅縱目面具最為誇張的是凸出的雙眼和舒展的大耳,因此有人稱之為“千里眼”“順風耳”,誇張的造型表明它具有超人的神通。結合有關“蠶叢縱目”的記載推斷,此像可能是第一代蜀王蠶叢的神像。又據其兩頰上下各有一長方形穿孔推測,此像可能是蜀民嵌於宗廟內木柱之上作供奉用的。在當年三星堆王國的祭祀或信仰活動現場,這件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極有可能被放置在重要的中心位置,當為王國重器。 [1-2] 
還原
放大
縮小
中文名
商銅縱目面具
館藏地點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出土時間
1986年
所屬年代
商代中期至晚期
出土地點
四川德陽廣漢市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
文物別稱
縱目大耳銅面具、青銅縱目人面具
文物尺寸
高66cm,寬138cm
文物類別
青銅器
文物級別
國家一級文物

商銅縱目面具文物特徵

商銅縱目面具通高66釐米,寬138釐米,闊眉大眼,眉尖上挑,勾鼻,眼球誇張,呈柱狀外凸達16釐米;眼球直徑13.5釐米,眼柱中部還有一個條形帶箍;鼻高而寬,鼻溝呈勾雲紋狀內卷,鼻孔呈上圓下方的馬蹄形;口角深長上揚,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狀;下頜方正,有一匝粗短的絡腮鬍須;雙耳尖長,上端尖斜伸出,長達70釐米,向兩邊充分伸展並向上聳起,耳廓中裝飾着勾雲紋。面具額部正中為一方孔,原來可能有裝飾。 [2-3] 
商銅縱目面具 商銅縱目面具

商銅縱目面具流傳歷史

商銅縱目面具於1986年出土於四川德陽廣漢市三星堆二號祭祀坑,是三星堆出土青銅器中形體最大的兩件面具之一。
現收藏於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2] 

商銅縱目面具文物鑑賞

商銅縱目面具 商銅縱目面具
商銅縱目面具的體態之大超乎尋常。面具線條流暢優美,輪廓清晰明快,體現出靈動的美感,其超現實的造型又透露出神秘肅穆,威嚴大氣,給人以強烈的震憾感。向外突出的眼睛與碩大耳朵,三條突出的線條鑄成的扁實的嘴巴。面具眼球誇張、雙耳尖長,表現了這尊面具它是具有特殊能力。這尊銅像也是極其富有藝術魅力,眼睛雖是向外突出,但並未非常突兀,表現出了他的威懾力,這種造型雖然誇張,卻非常平衡。鼻翼兩側鑄成有美感形式的雲狀,這是這個造像最出色的地方。這尊造像有祭祀的戲劇感以及形式美觀,使造像富有了藝術氣息。面具的耳朵也非寫實的耳朵,上翹,同突出的眼睛像呼應,耳朵裏面轉折彎曲的地方鑄造者也用了形式代替真實,有鈎型紋,這是中國古代常用的一種形式。面具的嘴也相當誇張,扁平沒有厚度,概括為三條線,延伸至耳際,嘴的造型使整個面目看上去並不猙獰,反而面露微笑。但是這個作品是處於相對來説比較早期的,在當時鑄造過程中,鑄造師表現的靈話性及創造性展示出同時期三星堆人們對藝術美感的欣賞,同時,反映出當時造型技術的高度發展。直目人的形象,顯示了其在象徵意義文化上的複雜性和豐富性,融合了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神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多重內涵,可以説直目人像展示了人類從自然崇拜向擬人形態的社會神過渡的中間形態所應有的特點。 [4] 

商銅縱目面具文化寓意

關於商銅縱目面具的內涵,學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説,這是“千里眼”,它還有一雙“順風耳”,表現了身兼巫師的部族頭領有超過凡人的本領。這樣説,似乎也有一些道理,但是這只不過是一種浪漫的想象。多數學者認為其是古代神話中的直目人:燭龍部族的圖騰描摹圖騰崇拜。燭龍是蜀人的始祖,是人神的混合體,是半人半動物的神,也是蜀族信奉的祖宗神圖騰。表現了蜀人的始祖圖騰的崇拜心理。古祖先的形象在人們的心目中往往被神化,並表現為具有人獸合一特徵的圖騰。
在研究青銅縱目面具的功能過程中,神靈崇拜也是諸多學者關注的一部分。對直目神的崇拜,是有民族信仰為背景。這種特殊的宗教信仰,起源於蜀族的圖騰崇拜。作為蜀人的始祖燭龍直眼,蜀人即以“縱目神”為圖騰。一方面崇拜祭祀縱目神,一方面也設法把自己打扮成圖騰物的樣子。以祖先崇拜、神靈崇拜為主要內容的大型祭祀活動,也成為團結和凝聚古蜀國各部族階層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執掌神權和王權的古蜀國統治階層,正是依靠這種富有地域特色的宗教號召力、等級結構和凝聚方式,從而有效地統治古蜀國各部族。 [4] 

商銅縱目面具文物價值

商銅縱目面具是國家一級文物,有“面具之王”之稱 [5]  。也是三星堆遺址六件國寶級文物之一及鎮館之寶。 [4] 
通過考察巴蜀古史和古蜀族羣的神話,結合三星堆發現的眼球外凸的青銅人面像,直目人形象應該為一個種族的圖騰,其實質是對“縱目”神的崇拜。青銅縱目人像本身與上古蜀族的燭龍、蜀王蠶叢,以及與蜀有密切族源的有關民族如彝族有着必然聯繫,因此,縱目的青銅人面像包含了關於蜀國始祖的若千個神話,也表現了對“蜀”的崇拜。而且商代中原銅器與古蜀國銅器在紋飾題材和裝飾風格上的許多相通之處,表明中國古老的民族文化自其誕生之日便相融在一起。 [4] 

商銅縱目面具出土環境

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出土現場
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出土現場(2張)
三星堆古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分佈面積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 [6]  1986年7月至9月,考古學家在三星堆遺址發現兩個祭祀坑。按發掘時間的先後,這兩個坑分別被定名為“一號祭祀坑”和“二號祭祀坑”。商銅縱目面具出土於二號祭祀坑。二號坑是長方形上坑,位於一號坑東南方約30米處,未設坑道。坑口略大於坑底,坑底長5米、寬2-2.1米,坑深1.4-1.68米。坑內器物的堆積擺放有一定的規律,上層為象牙,中層是人型的青銅器,下層是小型的青銅器和玉石器。這些器物同一號坑一樣,在掩埋前曾經人為的砸碎和焚燒。但沒有發現一號坑那樣的燒骨渣,甚至連火燒的灰燼也極少帶入坑內。經清理,二號坑出土青銅器735件、金器61件、玉器486件、綠松石3件、石器15件,另外還有象牙67根、海貝約4600等。坑內出土器物的種類,除部分中原地區夏(約前22世紀末21世紀初-約前17世紀初)商(約前17世紀初-約前11世紀)時期常見的一些青銅容器,玉石器和巴蜀文化遺址常見的陶器外,大多是過去從未發現過的新器物。 [7] 

商銅縱目面具重要展覽

2016年9月20日,長沙博物館中華文明特展系列“神秘的古蜀王國——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出土文物精華展”,在長沙博物館免費面向公眾開放。展覽為期3個月,共展出包括商銅縱目面具在內的137件(套)來自三星堆、金沙遺址出土的文物珍品。 [8] 
2018年7月19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文物局共同舉辦的“古蜀華章——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三星堆的50件文物將主要在第一章節“伴月三星”中展出,包括以青銅縱目面具、戴金面罩的青銅人頭像等具三星堆文化特色的代表型器物。 [9] 
2018年9月30日-11月18日,由廣東省文化廳、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文物局共同舉辦的“古蜀寶藏——四川文物精品展”在廣東省博物館展出。此次展覽展出包括商銅縱目面具在內的210件來自四川博物院、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等四川省內多家文博單位的文物。 [10] 
2018年12月14日(意大利當地時間),“神與人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開幕。三星堆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四川博物院等7家重量級博物館130件(套)珍品登陸意大利。此次展出,三星堆有青銅縱目面具,青銅大立人、太陽輪等40多件有代表性的文物參展。除了大立人、金杖為複製品,其他都是原件。 [11] 

商銅縱目面具社會影響

李克強總理贈送希臘文物複製品青銅縱目面具原文物照 李克強總理贈送希臘文物複製品青銅縱目面具原文物照
2014年6月21日中希兩國總理共同出席希臘伊拉克利翁博物館新館開館儀式。李克強總理向博物館贈送了三星堆出土商銅縱目面具複製品和一本英文版書籍《三星堆:古蜀王國的神秘面具》。 [12] 

商銅縱目面具相關爭議

面具原型之謎
關於商銅縱目面具的原型,學界有不同看法。有學者根據《華陽國志·蜀志》中“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的記載,認為這就是蜀人的始祖神——蠶叢的形象。其推斷的理由是,遠古時代,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主要是動物,於是便產生了動物崇拜,同時也對祖先進行崇拜。圖騰崇拜就是以上兩者崇拜的結合。這一造型奇特的青銅大面具,可能就是遠古蜀人的自然崇拜向祖先崇拜過渡的產物。而文獻記載中所謂的“縱目”,應是古代蜀人對自己祖先形象的追記,即來取極度誇張的藝術手法塑造的蠶從縱目的圖騰神像。 [13] 
在進一步考察中,有學者根據《山海經》所謂天神燭龍“直目正乘”的記載,認為這件青銅縱目面具並不是什麼所謂的古蜀始祖蠶從,而很可能就是《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記載的“燭龍”。《山海經》説它“直目正乘”。“正乘”之意,語焉不詳,歷來頗多分歧,對於“直目”,大多數注家都贊成晉代學者郭璞的説法,即“目縱”之意。傳説燭龍的身軀很長很長,一伸腰就能達到千里之外。它渾身通紅,雖是蛇身,卻長着人的面孔,但眼睛不是橫着長,而是豎立起來。從“燭龍”的眼睛聯想到這青銅縱目面具,有的學者便認為,這就是燭龍“直目”的真實寫照,也是三星堆遺址為什麼在出土的器物中有不少龍的形象的原因。如出土的大型青銅立人像左衽上的龍,青銅爬龍柱形器上的龍,以及青銅神樹復原後上面那條長達三米多長的巨型盤龍等等,都應與燭龍這個神物有關。 [13] 
另據當代學者王兆乾等人的研究,認為神話傳説中的火神、光明之神和南方之神祝融讀音與燭龍相近,因而燭龍又可視為祝融。《山海經·海內經》説:“炎帝之妻,赤水之子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岷江)。”《蜀王本紀》則説:“蠶從始居岷山石室中。”以此來看,傳説中的祝融同蠶叢一樣,最早都活動於四川西北的岷山和岷江一帶。由此,古蜀人很可能將他們合為一個神,並引為自己的先祖來崇拜。三星堆出土的龍形器物,便是蜀人將自己的先祖與神靈融為一體的具體表現。 [13] 
蠶叢“縱目”的猜想
雖然商銅縱目面具所代表的形象有一些爭議,但學術界幾乎一致公認這就是傳説中古代蜀族的老祖宗蠶叢的形象。至於面具為什麼是鼓眼睛,而且鼓眼睛的程度有些不一樣,學者莫衷一是。一般認為,古蜀族是氐羌體系的一支,“縱目”是他們特有的一個體徵。這個説法佔有絕對主流的地位。如此説來,在這個特殊的種族內,所有的人都應該是鼓眼睛了。 [14]  除了《華陽國志》記載蜀人始祖蠶從“其目縱”及“縱目人冢”等語外,《楚辭·大招》亦有“豕首縱目”的記載。因而有學者認為“縱目”應該是“豎眼”的意思,也就是和神話人物二郎神額中的第三隻眼睛差不多。但這個看法遭到了許多學者的反對,認為這樣的聯想未免相差過大,很有些胡思亂想的味道。“縱”應該是“向前”的意思,或解釋為“前伸”,也就是人們常説的縱身、縱箭、縱深發展、縱目遠眺等等。如果將“縱”理解為“豎”。顯然是隻知皮毛而未解其本質。 [13] 
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從蜀説到了巴。認為建立三星堆文明的魚鳧族,不是從西邊岷山裏出來的蠶叢的後裔,而是從東邊來的,是濮越系統的巴人的一支。蠶叢縱目是朝兩邊分開的螃蟹眼。巴人祖先廩君的眼球,像二郎神楊戩一樣豎起來,那才是真正的縱目。 [14] 
也有研究者對各類眼形器進行了分類研究,認為縱目屬於鳥形眼球,屬於方形鳥眼球的外延,而縱目面具的眼睛與其他青銅人頭像一樣也是外眼角斜挑的杏眼形,説明也是當地本民族形象;根據文獻記載,早期蜀王多以鳥為名,如柏鸛、魚鳧、杜宇等,推測蠶叢縱目,或也是鳥類,由此認為杜宇以前的蜀人都以鳥為圖騰。 [2] 
也有學者從生理醫學的角度分析“縱目”,推測古蜀國王蠶叢很可能患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簡稱“甲亢”)。例如三星堆出土的商銅立人像,它的眼球凸出,脖子腫大,身材消瘦,這正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的三大鑒定性的體徵。如果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商銅縱目面具和商銅立人像,真的就是蠶叢本人,説明他患有嚴重的甲亢。 [14] 
也有學者認為這些面具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手法的不同表現。觀察三星堆青銅頭像和麪具,縱目程度有很大區別。三星堆博物館裏的青銅頭像的眼睛只是微微突出,即便在青銅面具中,也有眼球並不太凸出的,和一般的頭像相同。眼睛像竹筒一樣極其凸出的商銅縱目面具,只是個別現象。頭像是以現實主義手法如實塑造的,所以眼球的凸出的程度不大。面具則是一種典型的浪漫主義手法,為了突出某一特徵而特別誇張。二者的性質有極大的差別,不可以混為一談。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