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商都

(夏代商國及商朝的都城)

鎖定
商都,指的是夏代商國以及商朝的都城。商族頻繁遷都,多因於河患和戰亂。東漢張衡在《西京賦》中説:“殷人屢遷,前八後五”。 [1]  所謂“前”指的是從商的始祖成湯遷都於亳準備滅夏的這一時期,又稱“先商”時期,共有四百多年,商國在這一時期共進行了八次遷都。所謂“後”就是從成湯滅夏返回亳建立商朝到周人滅商這一時期,共有五百多年,商朝在這段時間共進行了五次遷都。 [2] 
清代 馬徵麟《歷代地理沿革圖》記載商朝六都是:南亳、隞、相、耿、邢、殷。 [43] 
中文名
商都
行政區類別
都城
所屬地區
商國商朝
地理位置
中原
政府駐地
、囂、、耿、

商都歷史沿革

商都 商丘 商都 商丘
先商時期,部族與都邑的頻繁遷徙是一個顯著的現象。《尚書·盤庚下》雲:“蕩析離居,罔有定極。”又《尚書序》説:“自契至於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關於“八遷”之地望,唐以前的學者一直“不得其詳”,孔穎達《尚書序》疏中,亦僅列出“四遷”:“契至成湯,十四世凡八遷國都者:《商頌》雲‘帝立子生商’,是契居商也;《世本》雲‘昭明居砥石’;《左傳》稱‘相土居商丘’及今居亳。事見經傳者,有此四遷,其餘四遷,未詳聞也。”
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與此説相同:“八遷之書,史唯見四。”到了清代,梁玉繩在其《史記志疑》中明確提出“八遷”的具體地點。王國維在梁玉繩的基礎上,又重新作了考證,他在《説自契至成湯八遷》中指出商先公八遷的順序是:契居商(河南商丘)、昭明居砥石、昭明又遷商丘(河南商丘)、相土遷東都、相土復居商丘、上甲微遷殷(河南安陽)、上甲微復歸商丘、湯居亳(今河南商丘東南)。
商都 商都
上述的商地,即今河南商丘。在相土復歸商至上甲微遷於殷之間,沒有遷都的記載,只是在《山海經》和《竹書紀年》中提到王亥曾“託於有易”或“賓於有易”,這説明在昌若曹圉、冥、王亥(王恆)期間,商先公仍居於商丘。通過對“八遷”地望的考察可知,商先公活動的範圍主要是在今河南、山東兩省交界的地帶;而且,先商民族雖然經歷了8次遷徙,但其中的4次都與商丘有關,每次遷徙後都又回到了商丘。由此可見,商族由契至湯14世都是以商丘為根據地或主要經營地,然後不斷向外拓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商丘為商族的發祥地。
商朝建立後,又有過數次遷徙,即仲丁自亳(今河南鄭州)遷於隞(今河南鄭州西北)、河亶甲自囂遷於相(今河南濮陽北、內黃南)、祖乙自相遷於耿(今山西河津)、祖乙自耿遷於邢(今河南温縣東)、祖乙自邢遷於庇(今山東鄆城北、範縣東南)、南庚自庇遷於奄(今山東曲阜)、盤庚自奄(今山東曲阜)南渡大河遷於亳(今河南商丘東南),盤庚十四年遷於殷(今河南安陽)。可以看出,僅祖乙在位時,就遷了3次都城。商朝建立後的幾次遷徙,其範圍亦在今河南、山東境內,一次涉及到山西境內,但總不外黃河南北、距黃河不太遠的地方。 [3] 

商都商國之都

商都

杜預《春秋釋地》雲:“宋、商、商丘三名一地,梁國睢陽縣也。”唐 張守節史記正義》以及《路史·國名紀》、《括地誌》等書,均承襲此説。 [4] 
辭海》:“商,古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商始祖所居。” [5]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甲骨文中的商、丘商,是在今商丘附近。” [6] 

商都砥石

世本》雲:“昭明居砥石。” [7] 

商都歸商丘

竹書紀年》:“帝相十五年,商候相土作乘馬,遂遷於商丘。” [8] 

商都商候遷殷

《竹書紀年》:“帝芒三十三年,商候遷於殷。” [9] 

商都復歸商丘

《竹書紀年》:“帝孔甲九年,商候復歸於商丘。” [10] 

商都商丘遷亳

亳在今河南商丘商丘古城東南四十五里,是商湯在夏桀十五年至仲丁元年時期的商國及朝都城,商朝前期有十位君主在這裏登基建都。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歸德府:“《禹貢》豫州地。古曰商丘《左傳》:高辛氏子閼伯居商丘。商湯為亳邑地。” [40] 
《大清一統志》卷一百五十四 歸德府 建置沿革:“禹貢豫州之域,商為亳都地,周為宋國都,戰國屬魏,秦置碭郡,漢髙帝五年改置梁國......。” [41] 
東周《左傳·哀公十四年》:“宋有亳邑。”又載宋景公雲:“亳,宗邑也。” [37] 
《尚書序》:“自契至於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 [31] 
《史記·殷本紀第三》載:“成湯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作帝誥,湯徵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集解孟子曰:“湯居亳,與葛伯為鄰。地理志曰葛今梁國寧陵縣之葛鄉。” [32] 

商都商朝七都

商都滅夏返亳

商朝都城亳在商丘 商朝都城亳在商丘
亳在今河南商丘商丘古城東南四十五里,《史記》等文獻記載商湯滅夏後返回亳建立商朝,亳是商湯在夏十五年至仲丁元年時期的商國及朝都城,商朝前期有十位君主在這裏登基建都。北魏酈道元否認偃師為亳。
西漢 司馬遷《史記·殷本紀》:“湯歸至於泰卷陶,中𤳹(虺)作誥。既絀夏命,還亳,作《湯誥》。” [35] 
《國語·周語下》:“滅夏後,湯回師亳邑,大會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於亳。” [36] 
南朝宋 裴駰《史記集解·殷本紀第三》載:“成湯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作帝誥,湯徵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孟子》曰:“湯居亳,與葛伯為鄰。地理志曰葛今梁國寧陵縣之葛鄉。” [34] 
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汳水》:“如孟子之言湯居亳,與葛為鄰,是即亳與葛比也。湯地七十里,葛又伯耳,封域有限,而寧陵去偃師八百里,不得童子饋餉而為之耕。今梁國自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非偃師也。” [33] 
東周《竹書紀年》記載:“沃丁既葬伊尹於亳,咎單遂訓伊尹事,作《沃丁》。” [38]  商丘有伊尹墓。
西漢 司馬遷《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 宋湣公十一年秋,南宮萬與湣公因口角用棋盤誤殺湣公後,誅太宰華督,立新君遊,宋國內亂,“諸公子奔蕭,公子御説奔亳。萬弟南宮牛將兵圍亳。” [39] 
《商丘縣誌》亳城位置 《商丘縣誌》亳城位置
宋 樓鑰《北行日錄》:“六日丁亥,霜晴,車行四十五里。沙山岡換驢,三十五里谷熟縣早頓。縣即商之南亳,湯所都也。縣外有虹橋跨汴甚雄,政和中造,今兩傍築小土牆,且敝損不可行,絕河以入。又二十二里至金果園,果木甚多。馬行十八里,入南京城,市井益繁,觀者多閉户以窺。夾道甲騎百餘,城外及驛前皆步兵。大樓曰睢陽,製作雄古,傾圮已甚,驛曰睢陽。谷熟甲卒自言,「西人月請五百短錢。」聞本朝養兵之豐,嘆感不已。南京城樓側有亭,名「解愠」。承應人有自言姓趙者,不欲窮問之。雲,「城中猶有徐太宰、路樞宻、鄭宣徽等大宅,多為官中所佔,亦有子孫居者」。按此地即高辛氏子閼伯所居,商丘也,武王封微子啓是為宋國。後唐以為歸德軍節度,本朝以王業所基,景德四年升應天府,祥符七年升南京,金改曰歸德府,漢梁孝王所都。兔園、平台、雁鶩池、蓼堤皆在此。春秋隕石五猶存。七日,戊子,晴。車行六十里,寧陵縣早頓。古葛伯國,湯所徵也。” [42] 

商都仲丁遷囂

內城為清代鄭州城,外城為西周管國都城
內城為清代鄭州城,外城為西周管國都城(1張)
隞又作囂,為商朝第十位君主仲丁所建的囂都。位於鄭州市區西北,疑似是小雙橋遺址。
仲丁自亳遷於囂,在此定都9年;仲丁之弟外壬在此定都10年。仲丁、外壬葬於囂。 [11] 
竹書紀年》:“仲丁,名莊。元年辛丑,王即位,自亳遷於囂,於河上。” [12] 
《竹書紀年》:“仲丁六年,徵藍夷。九年,陟。” [13] 
鄭州商城遺址城牆保護工程 鄭州商城遺址城牆保護工程
《竹書紀年》:“外壬,名發。元年庚戌,王即位,居囂。邳人、姺人叛。十年,陟。” [14] 
《竹書紀年》:“河亶甲,名整。元年庚申,王即位,自囂遷於相。” [15] 

商都

仲丁三弟河亶甲,即位元年,自囂遷於相(今河南北部),在相定都9年。葬於相。 [16] 
《竹書紀年》:“河亶甲,名整。元年庚申,王即位,自囂遷於相。三年,彭伯克邳。四年,徵藍夷。五年,姺人入於班方。彭伯、韋伯伐班方,姺人來賓。九年,陟。” [16] 

商都

文獻記載的商朝六都 文獻記載的商朝六都
祖乙元年,自相遷於耿;祖乙遷至耿的第二年,因發生河患,耿城被摧毀而遷都至庇。耿只做了商朝1年都城。 [17] 
《竹書紀年》:“祖乙,名滕。元年己巳,王即位,自相遷於耿。命彭伯、韋伯(見上)。二年,自耿遷於庇。 [17] 

商都

祖乙因耿城被摧毀而遷都至庇(今山東鄆城北、範縣東南)。祖乙在此建都18年;祖辛在此建都14年,商朝開始復興,死後廟號為“中宗”。 [18]  後來,開甲在此建都5年 [19]  祖丁在此建都9年 [20]  南庚在此建都的第3年遷都於奄。 [21] 
竹書紀年》:“祖乙,名滕。二年,圮於耿,自耿遷於庇。三年,命卿士巫賢。八年,城庇。十五年,命邠侯高圉。十九年,陟。祖乙之世,商道復興,廟為中宗。” [18] 
《竹書紀年》:“祖辛,名旦。元年戊子,王即位,居庇。十四年,陟。” [22] 
《竹書紀年》:“開甲,名逾。元年壬寅,王即位,居庇。五年,陟。” [19] 
《竹書紀年》:“祖丁,名新。元年丁未,王即位,居庇。九年,陟。” [20] 
《竹書紀年》:“南庚,名更。元年丙辰,王即位,居庇。三年,遷於奄。六年,陟。” [21] 

商都

奄是南庚陽甲盤庚的都城。南庚三年自庇遷都於奄,南庚六年駕崩。陽甲建都四年駕崩。盤庚自奄遷都於亳。 [23]  [24] 
《竹書紀年》:“陽甲,名和。元年壬戌,王即位,居奄。三年,西征丹山戎。四年,陟。” [23] 
《竹書紀年》:“盤庚,名旬。元年丙寅,王即位,居奄。” [24] 

商都

盤庚自奄(今山東曲阜)南渡大河遷於成湯故都亳(今河南商丘古城東南四十五里),行成湯之政,此後百姓安寧,商朝開始復興起來。 [25] 
《史記·卷三·殷本紀》:盤庚乃告諭諸侯大臣曰:“昔高後成湯與爾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則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 [25] 

商都

安陽殷墟 安陽殷墟
盤庚十四年,自亳都(今河南商丘東南)遷都於北蒙,改“北蒙”名為“殷”。盤庚十五年,營建殷都。此後歷時8代12王二百多年。 [26]  [27] 
殷墟,古稱“北蒙”,是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迄今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併為考古學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由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構成。1961年3月,國務院將殷墟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殷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7] 
安陽殷墟 安陽殷墟
竹書紀年》:“盤庚,名旬。十四年自亳遷於北蒙,曰殷。十五年,營殷邑。十九年,命邠侯亞圉。二十八年,陟。” [26] 
《史記.衞康叔世家》:“……以武庚殷餘民封康叔為衞君,居河淇間故商墟。” [28] 
酈道元水經注》:“洹水出山東,逕殷墟北……。” [29] 
通鑑地理通釋》:“安陽縣本殷墟,所謂北蒙者,亶甲城在西北五里四十步,洹水南岸。” [30] 
參考資料
  • 1.    東漢張衡在《西京賦》中説:“殷人屢遷,前八後五”。
  • 2.    史念海.《中國古都和文化》:中華書局,1998:(二)中國古都概説
  • 3.    三商之源:商丘  .網易新聞[引用日期2017-03-24]
  • 4.    晉 杜預《春秋釋地》雲:“宋、商、商丘三名一地,梁國睢陽縣也。”唐 張守節《史記正義》以及《路史·國名紀》、《括地誌》等書,均承襲此説。
  • 5.    《辭海》:“商,古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商始祖契所居。”
  • 6.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甲骨文中的商、丘商,是在今商丘附近。”
  • 7.    《世本》雲:“昭明居砥石。”
  • 8.    《竹書紀年》:“帝相十五年,商候相土作乘馬,遂遷於商丘。”
  • 9.    《竹書紀年》:“帝芒三十三年,商候遷於殷。”
  • 10.    《竹書紀年》:“帝孔甲九年,商候復歸於商丘。”
  • 11.    鄭州故事之——古代文物遺址  .中國文明網[引用日期2017-03-21]
  • 12.    《竹書紀年》:“仲丁,名莊。元年辛丑,王即位,自亳遷於囂,於河上。”
  • 13.    《竹書紀年》:“仲丁六年,徵藍夷。九年,陟。”
  • 14.    《竹書紀年》:“外壬,名發。元年庚戌,王即位,居囂。邳人、姺人叛。十年,陟。”
  • 15.    《竹書紀年》:“河亶甲,名整。元年庚申,王即位,自囂遷於相。”
  • 16.    《竹書紀年》:“河亶甲,名整。元年庚申,王即位,自囂遷於相。三年,彭伯克邳。四年,徵藍夷。五年,姺人入於班方。彭伯、韋伯伐班方,姺人來賓。九年,陟。”
  • 17.    《竹書紀年》:“祖乙,名滕。元年己巳,王即位,自相遷於耿。命彭伯、韋伯(見上)。二年,自耿遷於庇。
  • 18.    《竹書紀年》:“祖乙,名滕。二年,圮於耿,自耿遷於庇。三年,命卿士巫賢。八年,城庇。十五年,命邠侯高圉。十九年,陟。祖乙之世,商道復興,廟為中宗。”
  • 19.    《竹書紀年》:“開甲,名逾。元年壬寅,王即位,居庇。五年,陟。”
  • 20.    《竹書紀年》:“祖丁,名新。元年丁未,王即位,居庇。九年,陟。”
  • 21.    《竹書紀年》:“南庚,名更。元年丙辰,王即位,居庇。三年,遷於奄。六年,陟。”
  • 22.    《竹書紀年》:“祖辛,名旦。元年戊子,王即位,居庇。十四年,陟。”
  • 23.    《竹書紀年》:“陽甲,名和。元年壬戌,王即位,居奄。三年,西征丹山戎。四年,陟。”
  • 24.    《竹書紀年》:“盤庚,名旬。元年丙寅,王即位,居奄。”
  • 25.    河南省鄭州商城遺址被人挖坑 成攀巖愛好者練手場所  .網易新聞[引用日期2017-03-21]
  • 26.    《竹書紀年》:“盤庚,名旬。十四年自亳遷於北蒙,曰殷。十五年,營殷邑。十九年,命邠侯亞圉。二十八年,陟。”
  • 27.    安陽殷墟 中國目前歷史上被證實的第一個都城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7-03-22]
  • 28.    《史記.衞康叔世家》:“……以武庚殷餘民封康叔為衞君,居河淇間故商墟。”
  • 29.    酈道元《水經注》:“洹水出山東,逕殷墟北……。”
  • 30.    《通鑑地理通釋》:“安陽縣本殷墟,所謂北蒙者,亶甲城在西北五里四十步,洹水南岸。”
  • 31.    《尚書序》:“自契至於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
  • 32.    《史記·殷本紀第三》載:“成湯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作帝誥,湯徵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集解孟子曰:“湯居亳,與葛伯為鄰。地理志曰葛今梁國寧陵縣之葛鄉。”
  • 33.    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汳水》:“如孟子之言湯居亳,與葛為鄰,是即亳與葛比也。湯地七十里,葛又伯耳,封域有限,而寧陵去偃師八百里,不得童子饋餉而為之耕。今梁國自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非偃師也。
  • 34.    南朝宋 裴駰《史記集解·殷本紀第三》載:“成湯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作帝誥,湯徵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孟子》曰:“湯居亳,與葛伯為鄰。地理志曰葛今梁國寧陵縣之葛鄉。”
  • 35.    西漢 司馬遷《史記·殷本紀》:“湯歸至於泰卷陶,中𤳹(虺)作誥。既絀夏命,還亳,作《湯誥》。”
  • 36.    《國語·周語下》:“滅夏後,湯回師亳邑,大會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於亳。”
  • 37.    東周《左傳·哀公十四年》:“宋有亳邑。”又載宋景公雲:“亳,宗邑也。”
  • 38.    東周《竹書紀年》:“沃丁既葬伊尹於亳,咎單遂訓伊尹事,作《沃丁》。”
  • 39.    西漢 司馬遷《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 宋湣公十一年秋,南宮萬與湣公因口角用棋盤誤殺湣公後,誅太宰華督,立新君遊,宋國內亂,“諸公子奔蕭,公子御説奔亳。萬弟南宮牛將兵圍亳。”
  • 40.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歸德府:“《禹貢》豫州地。古曰商丘《左傳》:高辛氏子閼伯居商丘。商湯為亳邑地。”
  • 41.    《大清一統志》卷一百五十四 歸德府 建置沿革:“禹貢豫州之域,商為亳都地,周為宋國都,戰國屬魏,秦置碭郡,漢髙帝五年改置梁國......。”
  • 42.    宋 樓鑰《北行日錄》:“六日丁亥,霜晴,車行四十五里。沙山岡換驢,三十五里谷熟縣早頓。縣即商之南亳,湯所都也。縣外有虹橋跨汴甚雄,政和中造,今兩傍築小土牆,且敝損不可行,絕河以入。又二十二里至金果園,果木甚多。馬行十八里,入南京城,市井益繁,觀者多閉户以窺。夾道甲騎百餘,城外及驛前皆步兵。大樓曰睢陽,製作雄古,傾圮已甚,驛曰睢陽。谷熟甲卒自言,「西人月請五百短錢。」聞本朝養兵之豐,嘆感不已。南京城樓側有亭,名「解愠」。承應人有自言姓趙者,不欲窮問之。雲,「城中猶有徐太宰、路樞宻、鄭宣徽等大宅,多為官中所佔,亦有子孫居者」。按此地即高辛氏子閼伯所居,商丘也,武王封微子啓是為宋國。後唐以為歸德軍節度,本朝以王業所基,景德四年升應天府,祥符七年升南京,金改曰歸德府,漢梁孝王所都。兔園、平台、雁鶩池、蓼堤皆在此。春秋隕石五猶存。七日,戊子,晴。車行六十里,寧陵縣早頓。古葛伯國,湯所徵也。”
  • 43.    清代 馬徵麟《歷代地理沿革圖》殷制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