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商於古道

(夏駿總編導紀錄片作品)

鎖定
紀錄片《商於古道》由夏駿擔任總編導。商於古道,是一條由古楚先民開闢的道路,沿着陝西境內秦嶺南坡的丹江河谷逶迤行向東南,連接着關中地區與南襄盆地。秦漢時期,這條古道曾作為進取天下的兵家要地,歷經烽火,鏖戰不止。
中唐之後,這條通道又成為轉運錢糧貢賦的國道命脈,維繫着帝國的穩定和安危。明清時代,這條遠離政治和硝煙的西北要道更是迎來了商業的繁榮,成為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商貿交流的一個紐帶,也是近代西方文明進入古老中國內陸和西部的骨幹通道。
而自漢唐至明清,文人墨客們在這條千年古道上留下諸多的名篇佳句。這條參與創造歷史的重要道路就是商於古道。 [1] 
中文名
商於古道
類    型
歷史文化類紀錄片
集    數
3 集
總編導
夏駿

商於古道分集劇情

商於古道第一集 烽煙古道

商於古道是一條兵家必爭的戰略要道。秦楚在這裏決勝霸業;劉邦經這裏巧勝項羽,先取咸陽;李自成從這裏再起雄威,撼動大明江山。
從先秦到明末,多次影響歷史走向的重大事件證明,誰掌控了這條道路,誰就在爭奪天下的王圖霸業上獲得主動優勢。這是一條烽煙之路,也是一條命運之路。

商於古道第二集 國脈商道

商於古道是一條維繫國家安危的經濟通道,一度成為大唐帝國溝通東南的次路驛。到了明清之際,商於古道因獨特的區位優勢,成為西北地區的一條繁華商道。
來自海上的新文明,自東南沿海通過長江、漢江進入屬於商於古道的丹江流域,再經水陸兩路進入黃河流域,進入大西北。商於古道溝通了中國的西北東南。

商於古道第三集 文華詩路

商於古道是中國隱逸文化的發源地,更是唐代官員文人宦海沉浮的名利路。千百年來,歷代文士墨客在商於古道上或為隱士高歌,或為遷謫抒懷。
商於古道也是一條詩歌之路,如果沒有這條道路,中華文學的作品庫中將會有五百多首精品詩詞缺席。這條千年古道,是中國文化當之無愧的一個精神家園。

商於古道獲獎記錄

陝西省第15屆電視金鷹獎
入圍第30屆中國電視金鷹獎
陝西省第15屆“五個一工程”獎
中國視協第12屆旅遊類優秀節目獎 [1] 

商於古道主創團隊

總編導
夏駿
導演
何苗
執行導演
戴磊
撰稿
夏駿 馬賽屏 戴磊
攝影
趙志偉
剪輯
曹愛珍 翟惠文
解説
蘇揚
音樂編輯
劉悦
以為部分主創人員名單,完整名單參考片尾字幕 [6] 

商於古道幕後製作

大型紀錄片《商於古道》是商洛市委、市政府確定的2016年廣播電視重點工程,由商洛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牽頭策劃組織,由央視中影集團著名編導夏駿擔任總編導,由商洛廣播電視台協助拍攝。紀錄片將從軍事、商貿、文化三個重要方面入手,系統的全面表現商於古道的形成發展變化過程。2015年10月中旬舉行了開機儀式。 [2] 
夏駿總編導工作照 夏駿總編導工作照
紀錄片《商於古道》攝製組歷經嚴寒酷暑跨越崇山絕谷行程數千公里再現了連接關中平原與南襄盆地的國道命脈在軍事、經濟和文化等方面承載的滄桑歷史 [4] 
2016年5月1日,夏駿團隊在結束了紀錄片《長江》的拍攝後,顧不上休整,犧牲節假日緊急轉場陝西,緊鑼密鼓地投入到《商於古道》的拍攝當中。從5月2日開始,一個多月裏,攝製組馬不停蹄地奔波於商山洛水之間以及商於古道貫穿的西峽、淅川、藍田等地,行程上萬公里,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對與商於古道有關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生活場景、歷史遺蹟、重要文物、重大歷史故事等內容,分別採取低空拍攝、地面拍攝、現場再現拍攝、影棚再現拍攝、採訪專家學者和歷史傳承人等拍攝手段,力求客觀、真實、豐富、生動,富有表現力。
《商於古道》工作照
為了達到最理想的拍攝效果,攝製組常常對一個場景、一個物件採取多角度、多景別反覆拍攝,直到滿意為止。 [5] 

商於古道作品評價

該片以“商於古道”的歷史變遷為線索,從軍事、商貿、文化及民俗等方面立體式展現了商洛歷史文化的豐富內涵。整個紀錄片共分《烽煙古道》《國脈商道》《文華詩路》三集,從自然地理、歷史考據、文化溯源、人文積澱、地緣風物等不同視角,對商於古道做了全新的影像檔案詮釋,既講述其參與王朝創造、決定歷史走向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又顯露其融入“一帶一路”格局中的取向和使命。(商洛市人民政府網評)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