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商周考古

鎖定
商周考古與史前時代不同,商代、周代已經出現了比較完善的文字體系,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明,興起了一批城市。這些特點説明商周時期的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相對其過去而言,出現了重大變化。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掘和研究,特別是50年代以後,商周考古取得了很大成就,補充了歷史文獻的不足;但也有不少問題尚未解決,有待繼續探索。
中文名
商周考古
通    過
考古發掘對商周歷史進行的研究
研究範圍
相當於歷史上的商、西周

商周考古發展歷程

自北宋時期形成的金石學,以零星出土的古代銅器和石刻為主要研究對象,偏重於著錄和考證文字,目的用以“證經補史”,仍屬於古物學範疇。20世紀20年代,近代考古學傳入中國,此後才有科學的、全面的商周考古。1928年開始的殷墟發掘,為商周考古奠定了基礎。
經過幾十年的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已經初步建立起商周文化發展的完整序列;對夏文化及商周文化淵源的探索已使問題逐漸明晰;所積累的大批資料,對商周時期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瞭解不斷深入;同時,對華夏族周圍的少數民族與方國文化也開始了研究。隨着研究的發展,還出現了甲骨和青銅器分支。

商周考古研究成果

分期
通過對商周考古學文化的研究,明確了商文化序列和西周、東周文化分期。簡言之,商代文化可分為早、中、晚3期,通常以偃師二里頭、鄭州商城和安陽殷墟的文化為三者的代表,但也有人認為二里頭文化自1~4期均屬於夏文化。西周文化據豐鎬遺址分為早、晚兩期;據西周青銅器則分為早、中、晚三期,分屬於武王至穆王、恭王至夷王、厲王至幽王3個階段。東周文化,春秋自公元前770~前476年,分作3期,每期約100年;戰國自前475~前221年,也分作3期,每期約85年。
都城與聚落
城的出現可上溯到龍山文化時期,都城則以偃師二里頭遺址為最早。那裏發現的大型宮殿和各種作坊遺址,揭示出中國早期都城的面貌。鄭州商城和安陽殷墟的發掘則使人們對商代中、晚期的都城有了認識。偃師商城發現於1983年。黃陂盤龍城遺址則是商代的方國城址。西周的都城一在周原(見周原遺址),一為豐鎬。前者是周人滅商之前的都邑,後者是西周時期的京城。
東周時期經濟發展,城市迅速興起,列國都城成為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齊、魯、燕、晉、趙、秦、楚的都城及東周洛陽城、鄭韓故城城址中,有的未發現城牆,如二里頭、殷墟、周原、豐鎬;有的則發現了用夯土築起、進行防衞的城牆,如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及東周列國都城。但它們都有一定的佈局,對宮殿區、作坊址、平民居住區、王陵區和平民墓地等具有統一安排。宮殿常建在地勢較高的地點,並築成高台,在都城中佔據特殊的位置。在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宮殿建築,由堂、廡、門庭等組成,其格局形式為後世的宮殿所繼承。在偃師商城中已出現大城中有小城的格局;至東周時期都城均包括宮城和郭城兩部分,國君居宮城,平民區與作坊則在郭城內。商周時期的村落遺址也有大量發現,多見小型居址和手工作坊及墓葬等。其中有少數規模較大,如河北的藁城台西遺址。
墓葬
發現當時社會成員與其生前生活狀況相對應,死後的葬制也反映出他們的等級差別。君主與大貴族的墓規模宏大,還設有墓道,已知有的四條、有的兩條或一條。隨葬品極豐富,包括青銅、玉、漆、象牙等各種質料的珍貴物品,許多大墓中有殉人。在殷墟的侯家莊商王陵區還發現大規模的祭祀場所。中型墓一般無墓道,但有棺有槨,並有較多的青銅禮器和玉石器、骨牙器及漆器等。晚商至西周早期,殉人之風頗盛,在一些中型墓中也發現一至數個殉人。商周貴族還以隨葬青銅禮器的組合與數量,顯示死者生前所屬的等級 。小型墓一般有棺,隨葬品以陶器和少量兵器最為常見。在各個遺址中幾乎都發現被丟置於坑穴中的屍骨,有的身首分離或殘缺不全。商周時期墓葬的情況,與奴隸社會的階級關係是一致的。
經濟生活
商周兩代歷時千餘年,通過考古發現社會經濟獲得了可觀發展。農業作為主要經濟部門,已能提供較多剩餘產品,去滿足手工業者的需要,並使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分離。手工業的分工更細。科學技術也有較快發展。這一時期創造了輝煌的青銅文化。東周時期還完成了青銅時代向早期鐵器時代的轉變。
商周時期的手工業有采礦、鑄銅 、冶鐵、製陶、琢玉、制骨、紡織及漆工、木工等門類。
青銅手工業
青銅手工業在商周時期處於繁盛階段。工匠們從礦山採掘銅礦石進行冶煉,提取銅金屬後,與鉛、錫等合理配比,鑄造出不同用途的青銅器具,如禮器、樂器、兵器、工具、車馬器、裝飾品及貨幣、建築構件等。品種之多,涉及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尤以禮器的數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在各個都城遺址中幾乎都發現了鑄銅作坊址。工匠們使用泥範,熟練地採用分鑄法,鑄造了數以萬計的青銅器。東周時期還出現了失蠟法鑄造工藝,並將焊接、鎏金、嵌紅銅等技術用於製作青銅器。這時的青銅鑄造業已達到很高的水平(見銅綠山古礦冶遺址,侯馬鑄銅遺址)。
冶鐵製品
冶鐵製品出現於西周晚期,但對鐵的認識可上溯至商代,當時工匠們已將隕鐵嵌在兵器的刃部加以利用。春秋時期,鐵金屬被用於製作劍、鼎等器具,並出現了生鐵與銅製品。其中生鐵的發明比國外要早1800多年。戰國中期以後,鐵工具已在農業和手工業中起支配作用,從而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陶器是古代居民日常使用的物品,遺址中發現的陶窯與製陶工具很多。從商代中期開始,工匠們用高嶺土燒製出原始瓷器,向日後發明青瓷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漆器的出現可上溯到史前時期。西周漆器已出現了鑲嵌螺鈿的工藝。東周漆器除木胎外,還有夾紵胎,工藝更精。戰國中晚期出現了扣器,即在漆制器皿的口緣附加金屬扣套的器皿。
商代與西周的絲織品,已知有絹、羅等。東周時期的南方楚墓保存隨葬品的條件較好出土有絹、紗、羅、錦、刺繡等不同品種的絲織品。它們織造精良,色澤鮮豔,紋樣華麗表明2000餘年前中國的紡織技術已達到很高的水平。
製作玉器也是重要的手工行業。商代的治玉技術已相當成熟,製作出各種色澤、不同用途的器具與裝飾品。特別是利用原料天然色澤的變化而製成的俏色玉器,更是反映了工匠們的才智和玉器工藝的成就。商代與西周的玉器均為軟玉,東周時期已用硬玉,並將玉器與金銀器工藝結合起來,生產出包金、鑲銀的精美華麗玉製品。
隨着商品交換的發展,金屬鑄幣在東周列國中流行起來,黃金也成為交換的媒介,度量衡器得到了廣泛應用。
文化與藝術
文字的使用是這一時期的突出特點。通過考古發掘,發現當時的文字多刻在甲骨、銅器及玉石器、陶器上,也有部分寫在玉石片、簡牘、絲帛上。其中甲骨文和金文的資料相當豐富,記錄了社會生活中的許多大事,是研究商周歷史的重要資料。
商代與西周的樂器除陶壎外,還有鼓、鍾、磬等。東周墓中還出有箎、笙、排簫、琴、瑟等絲竹樂器。戰國早期的曾侯乙編鐘,總音域達五個八度,且十二個半音俱全,能奏出完整的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樂曲。其發現把中國音樂史的研究推進了一大步。
商周時期的藝術品,以青銅禮器最具代表性。如四羊尊、象尊、鴞尊等銅器,無論從造型還是裝飾方面看,都是上乘的藝術品。以裝飾風格而論,西周中期以前的花紋崇尚繁縟,給人以莊嚴和神秘的感覺;其後獸面紋之類的紋飾逐漸絕跡,代之而起的是風格清新、流暢、纖巧、華麗的花紋。
商周時期的雕塑以玉雕、石雕最多,另有陶塑、骨牙雕、木雕等。婦好墓出土的一批玉石雕像和雕花象牙杯,是晚商雕塑藝術的代表。南方的東周墓中則出有精美的漆木雕。長沙出土的帛畫是中國保存最早的繪畫作品。
周邊地區的青銅文化
在中原地區居民創造燦爛青銅文明的同時,周邊地區的居民也先後跨入青銅時代。如北方草原地帶有夏家店下層文化、夏家店上層文化、西團山文化及晉北地區的青銅文化;西北地區有辛店文化、寺窪文化、卡約文化;西南地區有巴蜀文化、雲南青銅文化;東南地區有湖熟文化(見吳越文化)、吳城文化、百越文化及湖廣地區的石門皂市下層文化等。這些青銅文化與中原的商周文化存在交流,又各具特色,已達到較高的水平。如四川廣漢三星堆發現的祭祀坑(見三星堆遺址)、江西新幹商墓中出土的大批青銅器及其他遺物,都同時包含有中原文化的因素與地方文化的因素。商周時期千餘年間華夏族與少數民族在經濟、文化方面的交往與融合,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歷史的前進,促使秦漢時期出現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