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唱新聞

鎖定
唱新聞,又稱“鑼鼓書”,因所唱內容多為當下發生的時事,專唱社會新聞而得名,廣泛流傳於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及周邊北侖、鄞州等地的古老曲藝品種。 [1] 
唱新聞形成於清代,在象山境內表演時皆用象山土腔土調説唱,説唱相間,以唱為主,悦耳動聽;內容大多反映本地的風土人情,先有新聞後有戲,唱盡世間百態。唱新聞代表作品主要有《雙蘭英》《鄔玉林》《日月琴》等。 [1-4] 
2011年5月23日,浙江省象山縣申報的“唱新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104。 [5] 
中文名
唱新聞
始興年代
清代
流行地區
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及周邊北侖、鄞州等地
經典曲目
《雙蘭英》《鄔玉林》《日月琴》
代表人物
葉勝建
遺產類別
曲藝
遺產編號
Ⅴ—104

唱新聞歷史沿革

唱新聞 唱新聞
唱新聞歷史較為悠久,由唱“朝報”的官方新聞演化而來。早期從事新聞演唱的都是盲女瞽男,演唱內容多是當地街頭巷尾流傳的一些古今故事。 [4] 
唱新聞自明末清初開始至二十世紀末,一直在寧波地區流行。 [3] 
唱新聞傳入象山的時間,有兩種説法:第一種,據浙江人民出版出版《象山縣誌》記載:“清末,‘新聞’始傳入本縣。”清末期間,多為盲人求乞時念的順口溜,民國初經象山東鄉溪沿村盲藝人“花眼定”(1892年—1971年)等人試念加唱,形式遂趨定型。另一種,據象山民間藝人口傳,唱新聞產生在南宋時期,當時兵荒馬亂,象山人逃荒或被擄在外地,有13個象山有志者,從當時的京都臨安(杭州)發出,想把在外的象山遊子召回故鄉,一路上用象山鄉音演唱來吸引他們,在這過程中吸收了臨安、杭州、紹興等地的民間曲藝成分,逐漸形成了“唱新聞”。 [4] 
民國期間,象山有三個號稱“新聞大聖”的藝人:賢庠鎮海墩村賀根木(1910年-1985年)、塗茨鎮大坦村傅天龍(1901年-1982年)、牆頭鎮吊水眼村周成法(1913年-1988年),以唱傳統作品為主,如《三縣並審》《藥狗記》《雌雄鐲》《玉手墜》《吊發圓》等。 [4] 
20世紀40年代,寧波地區唱新聞從藝者多達百餘人,盲人亦唱亦乞,聊度人生。 [3] 
1949年以後,葉榮彪、董順發創作的象山“唱新聞”主要以現代題材為主,如《互助合作好》《黃繼光》《爬雪山過草地》《軍民魚水情》《抗美援朝》《把餘糧賣給國家》《人人擁護四十條》《共產黨員夏正才》《女共青團員夏秀娣》等。 [4] 
1952年7月,象山縣曲藝協會成立,推選新聞藝人葉榮彪為主席。葉榮彪、董順發等人創作演唱的《人人擁護四十條》《骨肉同胞》等節目參加寧波地區演唱並獲獎。 [4] 
20世紀70年代,葉勝建、李素琴學習“唱新聞”,以編演反映現實生活題材的短篇作品為主,講求語言通俗詼諧,故事情節生動,深受羣眾喜愛。 [4] 

唱新聞藝術特點

唱新聞表演特徵

唱新聞 唱新聞
唱新聞表演説唱相間,以唱為主,藝人演唱時,一般在演出前先敲一陣鑼鼓,以招攬聽眾,俗稱“鬧場”。開演時先唱四句或六句唱詞,叫做“書帽子”,然後轉入以唱為主、間有説白的“正書”表演。正書有説有唱,有時邊唱邊用鼓槌或鑼片有節奏地輕輕叩打鼓殼或小鑼。等到唱罷一段,再敲幾番鑼鼓,接下去説唱。 [4] 
唱新聞的演出方式分單口(一人演出)與雙口(兩人演出)兩種。單口演出時,藝人左手持小鑼、竹板,右手持鼓槌、鑼片(竹片),左腿上放一隻小腰鼓,有時邊敲邊説唱,有時唱完一段敲一陣鑼鼓,然後接着説唱;雙口演出時,一人為主,並自敲鼓板,另一人伴唱。 [1] 

唱新聞唱詞曲調

唱新聞唱詞可長可短,以七字句為主,也有三字句、五字句、九字句,甚至十多字句,可以句句押韻,也可以隔句押韻。唱新聞有三種聲音,盲藝人用手指敲擊漁鼓的鼓邊,發出“篤”的聲音;手掌敲擊漁鼓的鼓心,發出“倉”的聲音;夾板夾擊,發出“吉”的聲音。唱新聞所用曲調很多,多吸收當地的各種曲調發展形成,在寧波地區包括象山一帶,使用較多的唱腔曲調,除了基本曲調《新聞調》,還有《鎮海調》《詞調》《賦調》等。 [1-2] 

唱新聞主要樂器

早期唱新聞沒有樂器伴奏,只有小鼓、小鑼兩種打擊樂器(也有用竹板敲打)。傳統唱新聞伴奏樂器主要有小鑼、竹板、鼓槌、鑼片(竹片)、小腰鼓,後來也可加入樂隊演奏,樂器有二胡、三絃等。 [4] 

唱新聞經典曲目

唱新聞 唱新聞
唱新聞傳統節目除了中長篇的“正書”或稱“當家書”,如《雙蘭英》《鄔玉林》《日月琴》《釘鞋記》《籠箱記》《還金鐲》《白玉帶》《藥狗記》《拆鴛鴦》《元寶記》《楊家將》以及象山獨有的《吊髮圈》等;還有多在正書之前加唱的“開場書”,如《打養生》《勸賭》《光棍調》《瘌頭抬老婆》等。 [1] 

唱新聞流行地區

唱新聞主要流行於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及周邊北侖、鄞州等地。 [1] 

唱新聞傳承保護

唱新聞流傳現狀

唱新聞 唱新聞
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隨着電視機等現代傳播媒體的普及所帶來的直接影響,觀看“唱新聞”的觀眾逐漸減少,很多藝人改行另謀出路。特別是老藝人都年事已高,中青年表演藝人寥寥無幾,唱新聞面臨着嚴峻的生存危機。 [4] 

唱新聞保護措施

2018年6月,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在天津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全國非遺曲藝周,唱新聞參加演出。 [6]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象山縣文化館獲得唱新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7]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保護單位象山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10] 

唱新聞傳承人物

葉勝建,男,1960年出生,漢族。他的嗓音醇厚,悦耳動聽,演唱曲調豐實,打鼓技巧高超,極富感染力。2018年5月,葉勝建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唱新聞代表性傳承人。 [4]  [8] 

唱新聞入選非遺

2011年5月23日,浙江省象山縣申報的“唱新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104。 [5] 

唱新聞曲藝價值

唱新聞 唱新聞
唱新聞是浙東地區流行的一個專唱社會新聞的曲種,是寧波地方曲藝項目之一,因道具簡單,演唱場地無任何要求,藝人絕大多數是盲人,演出成本低,很受當地羣眾歡迎。 [3] 
唱新聞直接反映出特殊地理環境影響下的民俗曲藝文化的獨有表現形態,保存了自身文化所獨具的品格和性質,表演的內容,不管是傳統節目,還是現代的節目,都深刻地反映出當地人們的喜怒哀樂,也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優良、質樸的道德觀念和美學追求。另外,唱新聞許多動人的故事,優美的唱腔,經過歷代民間藝人的錘鍊,已成為中國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精品。 [4] 

唱新聞榮譽表彰

2013年11月19日,浙江省報送的唱新聞《長年葱》,獲國家文化部組織開展的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作品類“羣星獎”。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