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唧筒

鎖定
唧筒也就是水泵。在軍事上用的猛火油櫃,實質上是噴火槍或油泵。它們為風箱的創造解決了關鍵的技術問題。
中文名
唧筒
別    名
水泵
“水龍”

唧筒古代唧筒

北宋曾公亮在其《武經總要》的一幅插圖中畫有唧筒,在這種唧筒中有拉桿和活塞。將其竹筒端放進水中,並將裹絮(即活塞)水杆(即拉桿)往上抽起,水就通過竅(閥)進入水筒中。唧筒在中國起源年代不詳。但在曾公亮之前,產竹地區的兒童,將它當作玩具的歷史一定很久了。

唧筒救火唧筒

又稱“水龍”。故宮博物院現藏有兩種唧筒。一種是水銃式唧筒,其外表象水槍,其實是一個能夠上下伸縮的套筒。將它立放在水缸裏,提上套筒,水便吸入其腔,再壓下套筒,水即從噴口處射出。這種唧筒由兩個人操作,射程可達20多米,能將水射到宮殿的檐口處滅火。現存的唧筒刻有“奧東省太平門外安潤街水龍鋪”、“奧東省仁濟街水龍鋪”等製造廠家的銘記。另一種是槓桿式唧筒。
清雍正五年(1727年)製造的唧筒,上刻有“水龍”二字。這個唧筒桶高154釐米;由壓梁、汽包和水箱組成,水箱長69釐米,寬56釐米,深44釐米。箱底兩側有兩根分別向後伸出的直木,作為抬槓,每根長237釐米,每端各有一個鐵環,這是供太監抬槓杆時拴繩用的。救火時,除另外有人隨時向水箱內供水外,要有4個人分別站在兩端用力一壓一抬,使水沿水帶由水槍噴出,射程可達30米左右。在《清宮述聞》中稱:“紫禁城內禁區飭火蝕,乾清宮等到處機桶(防火器,亦名激桶)70架。”據史料記載,雍正元年(1723年),朝鮮李朝景宗皇帝批准,曾派官員華“入燕中得來”這種“水流器”,得知“救火災者也”,便下令造置,因而傳到了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