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陶俑

鎖定
現藏於慶城縣博物館盛唐時期的100多件彩陶俑;是2001年在慶城北部開發區出土的,已被文物專家鑑定為國家一二三級珍貴文物。這批文物的發現,一時成了省內外專家、學者和新聞媒體關注的焦點。慶城北部封家洞的趙子溝由此而名揚省內外。
2001年至2002年,在甘肅省考古研究所文物專家的指導下,慶城縣博物館的專業人員共發掘清理土洞式和磚砌墓葬22座,出土以盛唐時期為主的文物242件,其中以粘土燒製成型、上施彩繪的武士俑、鎮墓獸、文官俑、仕女俑、駱駝及馬牛羊等彩繪陶俑就多達100多件。這批文物絕大部分隨墓主人下葬於“開元盛世”,且個別墓主等級較高,對研究盛唐時期歷史和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中文名
唐陶俑
出土時間
2001年在慶城北部開發區出土
年    代
唐代
通體高
1.2米

目錄

唐陶俑簡介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發展,為陶俑的製作提供了物質基礎。現藏於慶城縣博物館盛唐時期的100多件彩陶俑;是2001年在慶城北部開發區出土的,已被文物專家鑑定為國家一二三級珍貴文物。
2001年至2002年,在甘肅省考古研究所文物專家的指導下,慶城縣博物館的專業人員共發掘清理土洞式和磚砌墓葬22座,出土以盛唐時期為主的文物242件,其中以粘土燒製成型、上施彩繪的武士俑、鎮墓獸、文官俑、仕女俑、駱駝及馬牛羊等彩繪陶俑就多達100多件。這批文物絕大部分隨墓主人下葬於“開元盛世”,且個別墓主等級較高,對研究盛唐時期歷史和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1] 

唐陶俑人文歷史

遊擊將軍穆泰墓出土的兩件彩繪描金天王陶俑,通體高達1.2米,是唐代陶俑中罕見的作品。天王陶俑身材魁梧,肌肉健美,造型比例合理;他一手握拳上舉,一手叉腰,立眉虎眼,牙咬下唇,顯示了武士藴藏着的無窮力量;他頭戴盔,身披甲,鎧甲上飾龍首護膊和蘭色護鏡,十分富貴華麗,不愧是唐代同類陶俑中的傑出作品。
穆泰墓還同時出土了兩件鎮墓獸:一件是人面獸身,另一件是獅子形。它同前兩件的天王俑對稱置於墓門內,用以避邪壓勝。為了表現避邪壓勝的主題,民間匠師在製作中沒有采取塑造人物俑和動物俑所通用的寫實的形態和手法,而是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和豐富想像,着力刻畫了作品的威猛和獰厲,表現了與其他彩繪陶俑迥異的藝術風格。獅子形鎮墓獸兩足前伸,身軀後蹲,抬頭挺胸,呲牙咧嘴,全身毛髮呈放射狀豎起,面部和螺旋狀上豎的鬚髮佔據了整個作品高度的二分之一。人面獸身鎮墓獸,工匠巧妙地把人面和獸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人面刻畫得非常細膩逼真:兩眼直瞪,嘴唇緊閉,專注地看着前方。從側面看,兩件鎮墓獸,整個作品造型呈三角形,顯得非常穩健,表現了鎮墓獸的“鎮”;同時,靜中有動,又有隨時準備躍起撲向敢於來犯者的動態。整個作品大有威鎮邪惡、氣吞萬夫的威懾力量。
編號1540的參軍戲俑,頭戴頂如矛頭的高頂黑帽,身着圓領長袍,足蹬長筒翹頭靴。左眼圓睜,右眼緊閉,咧嘴大笑作滑稽狀;顴骨與下頜骨肌肉高凸,兩嘴角下陷,頗顯機警詼諧。造型洗練,技法成熟,生動傳神,是唐俑中的極品。
編號1548的仕女俑,雙鬢烏髮遮耳,頭頂高髻上翹若雞冠狀;面部豐滿,額繪紅色花飾,彎眉細目,直鼻小口,面帶微笑,生動傳神,具有貴夫人的氣度。外披黑色風衣,內着紅色長裙,雙手籠袖於胸前;衣紋簡練,流暢灑脱。盛唐的仕女俑以豐肥為尚,隨形體誇張而神情微妙。
編號1541、1536的彩繪胡人牽駝俑,由胡人俑和駱駝俑組成。胡人俑頭戴高帽,帽頂平而微彎,猶如牛舌;凸眉圓目,鷹鼻大耳,嘴角下撇,蓄絡腮鬍,揚頭作觀望狀;左臂屈肘握拳置於腹側,右臂高舉作牽駝狀;身着圓領窄袖袍,前擺挽於腰部,後襬下垂至膝窩;下着緊身皮褲,上施彩繪;足蹬翹頭靴,雙腿叉開立於長方形台座上。駱駝頭偏向左,昂首作嘶鳴狀;雙駝峯左右分張,極富動感;駝尾高翹,四腿直立於長方形台座之上。綜觀整體,人、駝造型不但精細美觀,而且兩者之間的動態呼應連貫,極為傳神。
唐墓的發掘和保護,彩繪陶俑的出土,為考古工作者研究唐墓的歷史和我國墓葬歷史,以及陶藝史的發展、演變,提供了真實可靠的依據。大量的彩繪陶俑不但種類齊全、組合完整,而且還包括了盛唐時期社會生活諸多方面的信息。它們製作精美、工藝高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是研究唐代音樂、舞蹈、雕塑、服飾、習俗以及對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寶貴資料;同時,也進一步印證了慶陽大地歷史的久遠和輝煌的文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