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詩三百首

(清代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選集)

鎖定
《唐詩三百首》是清代蘅塘退士孫洙編選的唐詩選集,成書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此書共八卷(或作六卷),選詩三百一十首,後四藤吟社本又增補杜甫《詠懷古蹟》三首。全書收錄了七十七家詩,基本上按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樂府等詩體編排,所選多為描寫生活瑣事、個人情懷之作,反映了唐代社會生活風貌,其中有不少是唐詩中的名篇。原書有註釋,專注典故;還有評點,指點作法,説明作意,品評工拙。 [1-4] 
《唐詩三百首》原本是為童蒙學習詩歌而編的家塾課本,但因編者汲取了《千家詩》易於成誦的優點,此書問世不久就“風行海內,幾至家置一編”,被視為唐詩入門讀物的首選,一直影響至今。 [2]  [5-6] 
作品名稱
唐詩三百首
作    者
蘅塘退士
創作年代
清代
文學體裁
字    數
250000

唐詩三百首內容簡介

《唐詩三百首》共八卷(或作六卷),選詩三百一十首,不同刻本有三百二十一首、三百一十七首、三百零二首等多種,常用底本光緒年間的四藤吟社本為三百一十三首。稱“三百首”可能是沿襲“詩三百”的説法,只是取其整數而已。此書分體編排,有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及樂府諸體,其中古體詩佔三分之一,近體詩佔三分之二。雖然全部作品只佔全唐詩的一百六十分之一,但不少是唐詩傳世佳作。此書收錄作者七十七人,包括帝王、士大夫、僧人、歌女、無名氏等,大多數為唐詩代表作家。其中杜甫三十九首,王維二十九首,李白二十九首,李商隱二十四首,孟浩然韋應物杜牧各有十多首。從體裁來看,李白多收五、七言古詩和樂府,韋應物多收五言古詩,王昌齡多收七言絕句,李頎多收七言歌行;而且古體詩以盛唐為主,近體詩則多選中、晚唐。入選詩作有不少是唐詩中的名篇,大都通俗易解,藝術性較高,便於吟誦;其中不乏描寫生活瑣事、抒發個人情懷的詩作,間有內容空洞、形式呆板的應制酬答之作。編者對入選的詩作還有選擇地加以批語,簡明扼要,對讀者多有啓發。有的批語雖只點一下,但頗耐回味。 [5]  [7]  [8] 

唐詩三百首作品目錄

原序
凡例
唐詩三百首補註卷一
五言古詩
張九齡
感遇
李白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月下獨酌
春思
杜甫
望嶽
贈衞八處士
佳人
夢李白二首
王維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送別
青溪
渭川田家
西施詠
孟浩然
秋登蘭山寄張五
夏日南亭懷辛大
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王昌齡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丘為
尋西山隱者不遇
綦毋潛
春泛若耶溪
常建
宿王昌齡隱居
岑參
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
元結
賊退示官吏
韋應物
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
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
寄全椒山中道士
長安遇馮著
夕次盱眙縣
東郊
送楊氏女
柳宗元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
溪居
樂府
王昌齡
塞上曲
塞下曲
李白
關山月
子夜吳歌
長幹行
孟郊
列女操
遊子吟
唐詩三百首補註卷二
七言古詩
陳子昂
登幽州台歌
李頎
古意
送陳章甫
琴歌
聽董大彈胡笳兼寄語弄房給事
聽安萬善吹觱篥歌
孟浩然
夜歸鹿門歌
李白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夢遊天姥吟留別
金陵酒肆留別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岑參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
杜甫
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寄韓諫議
古柏行
唐詩三百首補註卷三
七言古詩
杜甫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元結
石魚湖上醉歌並序
韓愈
山石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謁衡岳廟遂宿嶽寺題門樓
石鼓歌
柳宗元
漁翁
白居易
長恨歌
琵琶行並序
李商隱
韓碑
唐詩三百首補註卷四
七言樂府
高適
燕歌行並序
李頎
古從軍行
王維
洛陽女兒行
老將行
桃源行
李白
蜀道難
長相思二首
行路難
將進酒
杜甫
兵車行
麗人行
哀江頭
哀王孫
唐詩三百首補註卷五
五言律詩
唐玄宗
經魯祭孔子而嘆之
張九齡
望月懷遠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駱賓王
在獄詠蟬
杜審言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沈佺期
雜詩
宋之問
題大庾嶺北驛
王灣
次北固山下
常建
題破山寺後禪院
岑參
寄左省杜拾遺
李白
贈孟浩然
渡荊門送別
送友人
聽蜀僧濬彈琴
夜泊牛渚懷古
杜甫
春望
月夜
春宿左省
至德二載,甫自京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乾元初,從左拾遺移華州掾,與親故別,因出此門有悲往事
月夜憶舍弟
天末懷李白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別房太尉墓閬州
旅夜書懷
登岳陽樓
王維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山居秋暝
歸嵩山作
終南山
酬張少府
過香積寺
送梓州李使君
漢江臨眺
終南別業
孟浩然
臨洞庭上張丞相
與諸子登峴山
宴梅道士山房
歲暮歸南山
過故人莊
秦中寄遠上人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留別王維
早寒有懷
劉長卿
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寺即陳將吳明徹戰場
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
餞別王十一南遊
尋南溪常山道士
新年作
錢起
送僧歸日本
谷口書齋寄楊補闕
韋應物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
賦得暮雨送李胄
韓翃
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
劉眘虛
闕題
戴叔倫
江鄉故人偶集客舍
盧綸
送李端
李益
喜見外弟又言別
司空曙
雲陽館與韓紳宿別
喜外弟盧綸見宿
賊平後送人北歸
劉禹錫
蜀先主廟
張籍
沒蕃故人
白居易
杜牧
旅宿
許渾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早秋
李商隱
風雨
落花
涼思
北青蘿
温庭筠
送人東遊
馬戴
灞上秋居
楚江懷古
張喬
書邊事
崔塗
除夜有懷
孤雁
杜荀鶴
春宮怨
韋莊
章台夜思
僧皎然
尋陸鴻漸不遇
唐詩三百首補註卷六
七言律詩
崔顥
黃鶴樓
行經華陰
祖詠
望薊門
崔曙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
李頎
送魏萬之京
李白
登金陵鳳凰台
高適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岑參
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
王維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
積雨輞川莊作
贈郭給事
杜甫
蜀相
客至喜崔明府見過
野望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登高
登樓
宿府
閣夜
詠懷古蹟五首
劉長卿
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
長沙過賈誼宅
自夏口至鸚鵡洲夕望岳陽寄元中丞
錢起
贈闕下裴舍人
韋應物
寄李儋元錫
韓翃
同題仙遊觀
皇甫冉
春思
盧綸
晚次鄂州
柳宗元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劉禹錫
西塞山懷古
元稹
遣悲懷三首
白居易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樑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李商隱
錦瑟
無題
隋宮
無題二首
籌筆驛
無題
春雨
無題二首
温庭筠
利州南渡
蘇武廟
薛逢
宮詞
秦韜玉
貧女
樂府
沈佺期
獨不見
唐詩三百首補註卷七
五言絕句
王維
鹿柴
竹裏館
送別
相思
雜詩
裴迪
送崔九
祖詠
終南望餘雪
孟浩然
宿建德江
春曉
李白
夜思
怨情
杜甫
八陣圖
王之渙
登鸛雀樓
劉長卿
送靈澈
彈琴
送上人
韋應物
秋夜寄丘員外
李端
聽箏
王建
新嫁娘
權德輿
玉台體
柳宗元
江雪
元稹
行宮
白居易
問劉十九
張祜
何滿子
李商隱
登樂遊原
賈島
尋隱者不遇
李頻
渡漢江
金昌緒
春怨
西鄙人
哥舒歌
樂府
崔顥
長幹行二首
李白
玉階怨
盧綸
塞下曲四首
李益
江南曲
唐詩三百首補註卷八
七言絕句
賀知章
回鄉偶書
張旭
桃花溪
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昌齡
芙蓉樓送辛漸
閨怨
春宮怨
王翰
涼州曲
李白
送孟浩然之廣陵
下江陵
岑參
逢入京使
杜甫
江南逢李龜年
韋應物
滁州西澗
張繼
楓橋夜泊
韓翃
寒食
劉方平
月夜
春怨
柳中庸
徵人怨
顧況
宮詞
李益
夜上受降城聞笛
劉禹錫
烏衣巷
春詞
白居易
宮詞
張祜
贈內人
集靈台二首
題金陵渡
朱慶餘
宮中詞
近試上張水部
杜牧
將赴吳興登樂遊原
赤壁
泊秦淮
寄揚州韓綽判官
遣懷
秋夕
贈別二首
金谷園
李商隱
夜雨寄北
寄令狐郎中
為有
隋宮
瑤池
嫦娥
賈生
温庭筠
瑤瑟怨
鄭畋
馬嵬坡
韓偓
已涼
韋莊
金陵圖
陳陶
隴西行
張泌
寄人
無名氏
雜詩
樂府
王維
渭城曲
秋夜曲
王昌齡
長信怨
出塞
李白
清平調三首
王之渙
出塞
杜秋娘
金縷衣 [9] 

唐詩三百首創作背景

唐詩以其獨特的藝術成就,不僅被歷代詩評家不斷研究,而且為廣大人民所喜愛。為了滿足普通人欣賞的需要,從宋、明時就有人編輯通俗唐詩選本,現存最早的是成於宋謝枋得、明王相之手的《千家詩》。此書雖是唐宋詩合集,但以唐為主,依體編排,收一百二十三家詩二百二十六首,全是五、七言律絕。入選之作,大多通俗易懂,詩味濃郁,情趣盎然,對初學者有益,因此出版後風行全國。但由於選擇不精,體例不當,詩體不全,此書也有明顯不足。 [10] 
康熙年間,曹寅主持編訂的《全唐詩》共收錄二千二百餘人,詩作四萬八千餘首,“唐三百年詩人之菁華,鹹採薈萃於一編之內,亦可雲大備矣”。但是常人難以遍讀。其後又有沈德潛以《全唐詩》為基礎選編的《唐詩別裁》,共收錄詩作一千九百餘首,也是鴻篇鉅著,並不適宜作為普及讀本以供賞讀。直至乾隆年間,蘅塘退士孫洙以《唐詩別裁》為藍本,進一步精選詩作三百一十首編訂成書,成就了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唐詩普及讀物。 [11] 
孫洙從小性敏好學,有感於用作家塾課本的《千家詩》選詩標準不嚴格,體裁不完備,全書體例也不統一,希望以新的選本取而代之,成為合適的、流傳不廢的詩歌普及讀本。乾隆二十八年(1763)春,他與夫人徐蘭英開始編選唐詩,鑑於編書的初衷,他們二人擬定了選詩的標準:“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也就是説,所選的詩歌必須兼顧內容和形式——既是精品中的精品,同時還要朗朗上口,易於誦讀。在編訂體例上他們確立了以體裁為經,以時間為緯的綱領。最終《唐詩三百首》於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完成。關於此選本的題目“唐詩三百首”,據説是脱胎於民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11] 

唐詩三百首作品鑑賞

唐詩三百首主題思想

《唐詩三百首》選篇的內容題材頗為廣泛,其中最多的是寫詩人自身的生活感受和情趣,包括仕宦出處、憂國憂民、遷謫退隱、感傷身世、羈旅遊覽、登臨懷古、親朋聚散、歡會相思,以至酬贈應答、聽音樂、題畫圖等,無所不有。在表現社會現實方面,則涉及國家喪亂、人民苦難、邊塞從軍、閨中憶念、男女愛情、烈女遊子,以至宮廷朝會、帝王生活、宮女怨情等,方面也多種多樣。 [12] 
《唐詩三百首》中的作品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會風貌,表現出新的藝術和思想特色。唐代詩歌,尤其是盛唐詩歌的一個重要主題,是強烈地追求“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無比嚮往建功立業的不凡生活。《唐詩三百首》中的大量詩作就是表達作者的政治理想的,充滿積極樂觀的精神。 [13] 
邊塞詩在《唐詩三百首》中佔很大比重,岑參高適等邊塞詩人歌頌了將士們抵禦外族侵擾的英雄氣概,譴責了統治者的窮兵黷武,揭露了軍中苦樂不均的尖鋭對立,同情人民的苦難。山水田園詩在《唐詩三百首》中也佔有一定地位。唐代詩人以王維、孟浩然為首,形成了田園詩派。因為這些詩人的隱居田園,有的是政治失意後的歸宿,有的是仕途告退優遊養性,有的是當作仕進的捷徑,所以書中的寫景詩有兩類,一類是描寫祖國山河的壯麗,如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給人以雄渾的藝術感受。另一類則幽然寂寥,如王維、孟浩然、劉長卿、韋應物等人的一些作品,給人幽邃閒寂的感覺。 [13] 
《唐詩三百首》中也有一些揭露社會矛盾、同情人民疾苦的詩篇。這些作品對於統治階層的黑暗,大膽地予以揭露和譴責,或委婉譏諷,或尖鋭揭發。有些作品還提出了婦女問題、商人問題以及其他社會問題,如描寫宮女生活的詩篇,一方面寫出了這些失去青春和自由的女子的哀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宮廷中爭寵奪愛、勾心鬥角的現象。 [13] 
《唐詩三百首》中還有一批歌頌愚忠、粉飾太平的作品。總之,唐代初、盛、中、晚的時代風貌、社會風情,唐代人的人生意識、生命追求,生活與審美的體驗等,無不真實而生動地熔鑄進《唐詩三百首》的高唱之中。這裏有愛祖國、愛山河、愛鄉土的眷眷熱忱,有關注百姓疾苦的人道主義的慷慨之音,有寒士的不平之氣,有美好的愛情和純真的友誼。 [13] 

唐詩三百首藝術特點

淺易通俗,便於吟誦,是《唐詩三百首》的重要特點。編者的初衷是為世俗童稚就學家塾編選一本學詩讀本,故所選大都是語言流暢、字句淺顯,又便於記誦的佳作。一方面是詰屈難解的少選或不選,如韓愈的詩多“橫空排硬語”,只選了四首;李賀盧仝的詩風格奇險,乾脆不選。另一方面是篇幅簡短、容易上口的儘量多選,尤其體現在所選的五、七言絕句中。五言絕句如孟浩然的《春曉》、王建的《新嫁娘》、張祜的《何滿子》、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金昌緒的《春怨》、李白的《夜思》(即《靜夜思》)等,七言絕句如賀知章的《回鄉偶書》、王翰的《涼州曲》(即《涼州詞》)、岑參的《逢入京使》、劉禹錫的《烏衣巷》等,都明白如話,人人能解。律詩、絕句多為名家所作,音韻鏗鏘,節奏和諧,意境深遠,詞語淺易。樂府和古詩,也多為清新自然,流麗上口之作。和諧的音韻和精煉的語言、深遠的意趣互相結合,更增加了藝術美,使人反覆吟誦,回味無窮。 [7]  [12]  [14] 
其次,取材廣泛,體例分明。《唐詩三百首》的選詩標準其實很簡單,即序中所説“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所以既選了不少名家的名作,也選了一些非名家的名作。後者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崔顥的《黃鶴樓》,陳陶的《隴西行》等。編者選詩不受什麼神韻、格調、性靈之類門户之見的束縛,他只是選那些內容上能打動人心、藝術上又細膩入微地寫出了“人人心中所有,筆下所無”的心靈實感的名篇佳作。特別是對於愛情詩,沈德潛就囿於“和性情,厚人倫”的傳統詩教,他編的《唐詩別裁》對李商隱那些膾炙人口的愛情詩一首不選;而《唐詩三百首》就能打破這種偏見,不僅選了李商隱的《無題》《錦瑟》詩共七首,而且還選了杜牧的《贈別二首》和《遣懷》,這是他比沈德潛高明的地方。所以書中所選少見宗派意識和個人偏好,而能兼顧各種流派和風格。全書雖只選三百餘首,但包括了樂府、古詩和律詩、絕句各種體制。入選作品上自初唐,下迄唐末。各體、各家作品分門別類,井然有序,相映成章,諸體並陳,眾家爭豔,唐詩概貌盡收眼底。 [7]  [14] 
再次,中心突出,主旨明確。先是它的選詩篇目適度。以前的選本,選詩篇目不是太少(如《篋中集》選詩僅二十四首),不能反映唐詩的全貌,就是選詩篇目太多(如《唐詩品彙》選詩達六千七百餘首、《唐詩別裁》選詩一千九百餘首),難以普及。《唐詩三百首》選詩三百餘首,數目比較適中,也適合廣大普通讀者。同時,編者重視詩的藝術性,並竭力突出“盛唐氣象”。凡入選之作,多為藝術精品,同時又以盛唐為主。盛唐詩人幾乎無一漏選,對初學者“從頂門入手”,大有裨益,對初、中、晚唐詩人,取其以藝術見長者,都佔有相應的數量。對同一位詩人,也能做到主次兼顧。如王維,既選其山水詩,也選其《老將行》和《洛陽女兒行》,於幽閒恬靜之外另有雄健與清麗;又如李商隱,既選其六首《無題》,也選其《韓碑》,於風華綺麗之外另有雄渾蒼勁。因此,此書既體現出唐詩的盛況,也反映出編者寬闊的襟懷。 [5]  [7]  [14] 
值得注意的是,《唐詩三百首》所選的大部分作品,表現感情都很真摯深入,從肺腑中流出,又配上精美的語言藝術,因此往往具有強大的感染力。例如五言古詩中所選李白的《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杜甫的《贈衞八處士》兩篇,均寫作者和朋友的會晤,通過明白精煉的語言、巧妙的剪裁,把日常生活情景表現得十分真切生動,感人至深。又如五言古詩中韋應物的《送楊氏女》一篇,寫作者和女兒的感情,也是如此。至於孟郊的《遊子吟》名篇,就更不用説了。此書所選詩歌,頗多這類抒寫日常生活中所見所感的篇章,由於它們寫出了起初的情景和真摯的感情,表現生動,因而能夠扣動千千萬萬讀者的心絃,喚起他們思想情感上的共鳴。 [12] 
當然,此書也存在一些缺點和問題。一是過分重視藝術性而忽視思想性,又受傳統詩教影響,對一些思想價值高而藝術性稍弱的作品有所輕視,如杜甫的《三吏》《三別》、白居易的《秦中吟十首》《新樂府五十首》等均不見選。又如五言律詩選了唐玄宗的《經魯祭孔子而嘆之》、杜甫的《春宿左省》《至德二載,甫自京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乾元初,從左拾遺移華州掾,與親故別,因出此門有悲往事》二篇,以上三首詩藝術性不高卻入選,表現了編者對帝王的尊重照顧和對杜甫忠君思想的肯定。關於馬嵬驛兵變題材的詩,選了鄭畋馬嵬坡》一詩,中有“終是聖明天子事”句,而不選李商隱諷刺較為辛辣的《馬嵬二首》,也流露出編者對帝王的“温柔敦厚”之情。二是選詩因襲別人的多,自選的少。據近人考證,《唐詩三百首》實際是以沈德潛的《唐詩別裁》為藍本。兩書完全相同的多達二百二十二首,佔總數三分之二以上,次序編排及突出李杜等盛唐詩人也大致相同,只不過《唐詩三百首》另立樂府一體,又不選長律。某種程度上《唐詩三百首》可視為《唐詩別裁》的一個簡編本。這大概也是書成之後編者不用真名的原因之一。此外,此書還偶有一些失誤。例如五言律詩選劉眘虛詩一首,劉眘虛是盛唐詩人,此書把他置於大曆詩人當中,屬時代之誤。又如李白《夜思》(即《靜夜思》),屬樂府中的“新樂府辭”,見於郭茂倩樂府詩集》,此書把它列入一般五言絕句而不入五絕樂府,屬體例之誤。 [7]  [12]  [14]  [15] 

唐詩三百首後世影響

由於《唐詩三百首》所選作品精美,照顧到了不同時期的詩人、各種詩歌體裁和風格,既有代表性,又較通俗易懂,所以刊行之後廣為流傳,在當時“風行海內,幾至家置一編”,收到了老幼皆宜、雅俗共賞的效果。它是幾百年來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唐詩經典選本之一,對普及唐詩知識、傳承唐詩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説是兒童最成功的啓蒙教材,它對中國詩歌選編學和中國人的審美心理都有一定的影響。 [16-19] 
《唐詩三百首》問世七十多年後,於慶元在其基礎上補入四十八家,選詩歌三百二十首,編為《唐詩三百首續選》。此後,又出現了一些唐詩通俗選本,如劉文蔚唐詩合選詳解》、胡本淵《唐詩近體》等。但是,從影響來説,它們都比不上《唐詩三百首》。又有1853年刊朱梓、冷昌言編《宋元明詩三百首》、近人錢仲聯編《清詩三百首》之類紛紛出現,都用“三百首”做書名,可見《唐詩三百首》的影響實在是多方面的。 [10]  [15] 

唐詩三百首作品評價

清代姚瑩《〈唐詩三百首〉序》:《唐詩三百首》為蘅塘退士定本,風行海內,幾至家置一編。惜箋註太疏,讀者病之。上元陳伯英女史手輯補註八卷,字梳句櫛,考核精嚴,能令讀者不假祭獺,而坐獲食蹠。津逮初學,功匪淺鮮。
清代陳婉俊《〈唐詩三百首〉凡例》:是書原刻旁批,往復周詳,有譏其淺陋者,然意在啓迪初學,並非概語宏通,其誘掖苦心,不可沒也,今悉仍之。
中國現代作家朱自清《〈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唐詩三百首》正是一般的選本。這部詩選很著名,流行最廣,從前是家弦户誦的書,現在也還是相當普遍的書。但這部選本並不成為古典,它跟《古文觀止》一樣,只是當年的童蒙書,等於現在的小學用書。不過在現在的教育制度下,這部書給高中學生讀才合適。無論它從前的地位如何,現在它卻是高中學生最合適的一部詩歌選本。……本書選詩,各方面的題材大致都有,分配又勻稱,沒有單調或瑣屑的弊病。這也是唐代生活小小的一個縮影。可是題材的內容雖反映着時代,題材的項目卻多是漢魏六朝詩裏所已有。只有音樂,圖畫似乎是新的。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從整個選目看,此書選擇非常精,在每一詩體中,大量詩人均人各一首,許多大家、名家亦不例外。雖然漏掉了不少名篇,但一般的名篇都還包括在內。從浩如煙海的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唐詩中,能選出一部數僅三百的選本,且範圍廣,許多詩又經得起推敲,耐人咀嚼,具有鮮明的代表性,確實是不太容易的。後來竟成了一部影響最大、讀者最多的唐詩讀本。
學者、原嶽麓書社編審鍾叔河念樓集》:平心而論,在出現現代人編選的更好的唐詩選本以前,《唐詩三百首》仍不失為一個可讀的選本。
文史學家羊春秋《〈新編唐詩三百首〉序》:清代蘅塘退士所編的《唐詩三百首》(實選三百一十三首),流傳很廣,影響極大,幾乎家喻户曉,人手一編,有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的謠諺,説明它在弘揚我國的優良文化,普及我們的傳統詩歌方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時代的侷限,在內容上選了一些封建性的糟粕;在題材上偏重於生活瑣事和個人抒情之作,而對於貼近當時社會鬥爭和時政得失的諷喻之詩,則往往有所忽視。 [20-23] 

唐詩三百首出版信息

《唐詩三百首》自問世以來,流傳既廣,版本亦多,各本卷數及所收詩數互有差異,主要有以下幾大系統:
一是蘅塘退士原編本不分卷(六個部分實為六卷),收七十七家詩三百一十首,末有題辭。今存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旌德李光明刊本(所謂乾隆江南狀元閣刻本或即此本),藏上海圖書館。
二是章燮唐詩三百首註疏》六卷本,補收十一首,共三百二十一首,除釋名物外,兼解析章法、疏通文意。有道光十五年(1835)漁古山房刻本和二十一年(1841)姑蘇會文堂重刻本。此書後經子墨客卿校訂,刪削章注,恢復孫氏原評,更輯入前賢諸家評語於眉端,以資品鑑,有光緒十年(1884)湖南學庫山房刻本,1983年安徽人民出版社據以印行。
三是陳婉俊《唐詩三百首補註》八卷本,篇數仍為三百一十首,補入詩人小傳與名物典故詮釋。與章燮的注本不同,此本註釋十分精當、簡潔,而且註釋方法也已貼近現代的解釋法,而不再是傳統類型的訓詁學。有道光二十四年(1844)燦花閣刻本和咸豐六年(1856)重刻本,光緒十一年(1885)四藤吟社重刻陳婉俊注本,增詩三首,共三百一十三首,中華書局1959年曾據以整理印行,1984年修訂再版。
另有清李盤根撰《註釋唐詩三百首》六卷,有咸豐十年(1860)三元堂刻本;清文元輔撰《唐詩三百首輯評》,有光緒十一年(1885)排印本;清李國松撰《唐詩三百首箋》,有光緒七年(1881)刊本;清夢僑氏撰《唐詩三百首旁訓》,有光緒二十三年(1897)刊本。
現代注本中,朱大可《新注唐詩三百首》(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版)、喻守真唐詩三百首詳析》(中華書局1957年版)、金性堯唐詩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比較有影響,這三種注本被稱為《唐詩三百首》新三家注。此外,還有王啓興、毛治中《唐詩三百首評註》(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王步高唐詩三百首匯評》(東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等不下百種。 [5]  [7]  [19]  [24] 

唐詩三百首作者簡介

孫洙(1711—1778),字臨西(一作苓西),號蘅塘,晚號退士,無錫(今屬江蘇)人。自幼家貧,性敏好學,乾隆九年(1744)舉人,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歷任盧龍、大城、鄒平知縣和江寧府教授等職。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十七年(1762)兩次主持鄉試,推掖名士。少工制義,學詩宗杜甫。著《蘅塘漫稿》行世。竇鎮《名儒言行錄》有傳。 [24] 
參考資料
  • 1.    譚好哲,於良春主編. 大學生中外名著導讀[M].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0:387.
  • 2.    斗南主編. 國學知識全知道[M]. 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8:563.
  • 3.    夏徵農主編. 辭海 文學分冊[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8:202.
  • 4.    錢玉林,黃麗麗主編. 中華傳統文化辭典[M]. 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9:392.
  • 5.    劉洪仁著. 古代文史名著提要[M]. 成都:巴蜀書社, 2008:45-48.
  • 6.    東籬子編著. 國學知識全鑑[M].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9:198.
  • 7.    汪湧豪,駱玉明編. 中國詩學 第3卷[M].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2008:81-83.
  • 8.    朱宏恢主編;徐州師範學院中文系《中國古典文學辭典》編寫組編. 中國古典文學辭典[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7:258.
  • 9.    (清)蘅塘退士編選;(清)陳婉俊補註;施適校點. 唐詩三百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目錄頁.
  • 10.    陳伯海主編;查清華,胡光波,文師華,劉曉平,傅蓉蓉,許連軍編撰. 唐詩學文獻集粹 下[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1119-1121.
  • 11.    (清)蘅塘退士編選;(清)陳婉俊補註;施適校點. 唐詩三百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前言.
  • 12.    王運熙著. 望海樓筆記[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287-293.
  • 13.    王美春著. 古今名作品鑑[M].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9:92-93.
  • 14.    霍松林主編;張連第,林珂,梅運生,漆緒邦編著. 中國曆代詩詞曲論專著提要[M]. 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1991:315-316.
  • 15.    張滌華著. 張滌華語文論稿[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3:233.
  • 16.    唐子恆,趙宇紅主編. 國學精粹 下 諸子卷、文史卷[M]. 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 2017:95.
  • 17.    李明,杜正華主編;李杉,陳志勇,陳國和等編. 文史哲通論[M]. 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 2012:72.
  • 18.    滕浩編著. 青少年世界名著讀本[M]. 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 2015:347.
  • 19.    賀嚴著. 中國古代文學史基礎書目概述[M]. 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 2012:66-67.
  • 20.    (清)蘅塘退士編選;(清)陳婉俊補註;施適校點. 唐詩三百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序, 凡例.
  • 21.    徐林祥著. 百年語文教育經典名著 第9卷[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7:144-145, 155.
  • 22.    孫琴安著. 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M]. 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453.
  • 23.    羊春秋著. 春秋文白[M].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9:319.
  • 24.    陳伯海,李定廣編著. 唐詩學書系 唐詩總集纂要 下[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782-78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