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老圩

鎖定
唐老圩是淮軍故里圩堡羣之一,又稱唐五房圩,是晚清淮軍將領唐殿魁唐定奎兄弟倆所建。坐落於合肥西鄉(今肥西縣境內)袁店鄉,始建於同治四年(1865年),佔地數十畝。圩子呈方形,佔地百餘畝,四面環水。
中文名
唐老圩
外文名
tanglaoyu
又    稱
唐五房圩
創建者
唐殿魁、唐定奎兄弟

唐老圩建築佈局

在肥西縣眾多的圩堡建築中,其最大特色就是壕溝相圍,四面環水,而在唐老圩,其壕溝卻沒有挖通,坊間流傳説,當年唐氏兄弟建圩挖壕時,在其圩堡西南側有一宋氏老墳安葬於此,但此宋氏後人堅決不遷墳地,唐氏無法,只好在圩子西南角建個佔地數畝的大炮台,駐兵防守。
關於是否真有宋氏老墳安葬於此,已無從考證。唐五房圩經過200多年曆史的沖刷,所能看見的只有一座樣式別緻中西合璧式的轉心樓保存完好。
“轉心樓北面是三套內室,唐定奎三個兒子各住一套,圩子北段為唐殿魁後人住宅,中間用花廊隔開。圩子東南另闢一座花園,與溝壕外用石橋相通,園內有蓮池亭閣、紫竹林、參化堂等建築。”對於已被歷史湮滅的古建築,肥西縣旅遊局局長湯從新,根據有關史料的記載和知情者的回憶,把唐五房圩的原貌在頭腦中早已修葺一新。
“據有關資料顯示,轉心樓並非是由唐氏兄弟所建,而是在宣統年間由唐定奎的兒子唐治隆興建的,此樓曾作為他的卧室。在興建轉心樓時,還有兩幢平房作為附屬建築,後來年久失修坍塌了”。
湯從新所説的轉心樓,被袁店中學所佔,其樓共兩層,上下32間,成為唐五房圩的標誌性建築,對於轉心樓當作教室,湯從新的解釋是因為“學校校舍緊張所致”。
採訪中記者還得知,2004年底,轉心樓被安徽省文物局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唐老圩建築風格

從其建築風格來説,轉心樓為四合院式徽式房屋,四面迴廊可騎着馬走一圈,所以又叫做“走馬轉心樓”,憑欄而立,對面及上下講話可以清晰地聽見。從後窗向外遠眺,田野風光盡收眼底。東門額有“紫氣東來”四字,據説是李鴻章所題。
在袁店中學,記者看見昔日曾經昭示着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轉心樓,已被學校當作教室,一邊懸掛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邊卻掛着某某班級的牌子,讓人看過後心裏不禁產生一絲悲涼。
在地方政府大力倡導打造“淮軍旅遊路線”的大氛圍下,對淮軍旅遊景點的重新包裝已顯得迫在眉睫……

唐老圩淮軍將領

唐殿魁清道光十二年四月生,咸豐年間在家鄉與弟唐定奎等興辦團練,曾參與攻打壽州、三河、六安等地的太平軍,後隨淮軍劉銘傳部鎮壓太平軍、捻軍唐殿魁最後在湖北尹隆河被捻軍張宗禹部包圍,死於亂軍之中。清廷賜其太子少保銜、予騎都尉雲騎尉世職,諡忠壯。
唐定奎,先前與其兄共同對抗太平軍,後又入淮軍,鎮壓捻軍。日本入侵台南時,經李鴻章推薦,唐定奎率所部“銘軍”赴台,與日軍對峙。1883年,法軍侵略越南,定奎帶病佈防。中法戰爭結束後,定奎因病辭職歸鄉,建唐五房圩閒居。光緒十三年(1887年)春病逝,諡“果介”,著有《戌餘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