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猊

鎖定
唐猊,讀音táng ní,漢語詞語,意思是猛獸,出自《三國演義》。
中文名
唐猊
注    音
táng ní
解    釋
猛獸
出    處
《三國演義》

目錄

唐猊解釋

即“唐夷”。古代傳説中的猛獸,皮堅厚,可制甲。後因藉以稱良甲。(單解猊:ni,陽平音。也稱“狻(suān)猊”,即獅子 [lion]或者,傳説中的一種猛獸。) [1] 

唐猊出處

《三國演義》第三回:“兩陣對圓,只見呂布頂束髮金冠,披百花戰袍,擐唐猊鎧甲,系獅蠻寶帶,縱馬挺戟,隨丁建陽出到陣前。”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 越王 乃被唐夷之甲,帶步光之劒,杖屈盧之矛。”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裹一頂紅巾,珍珠如糝飯;甲掛唐夷兩副,靴穿抹綠。” 凌景埏 校注:“唐夷,就是‘唐猊’,古代一種兇猛的野獸,用它的皮製甲,非常堅厚。後來一般就用‘唐夷’作為甲的代詞。”
《水滸傳》第56回:徐寧道:“單單隻盜去了先祖留下那副雁翎鎖子甲,又喚做賽唐猊。昨夜失了這件東西,以此心下不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