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犧支

鎖定
唐犧支(1887一1924),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人,土家族。字以祀,又字洗恥。曾為湖北新軍士兵,後升排長。先後參加羣治學社、振武學社和文學社。武昌起義前隨軍調駐宜昌。宜昌光復後,任宜昌軍司令部司令長。後參加攻克荊州(今江陵),1912年2月任統制,3月改為師長,9月被髮世凱授予陸軍中將。二次革命後去日本。袁世凱稱帝時,回國到漢口策劃反袁。1920年黎元洪再任總統,應召入京,授將軍府將軍,兼趙恆惕駐京代表。1924年3月在北京病逝。 [1-2] 
中文名
唐犧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土家族
出生日期
1887年
逝世日期
1924年
主要成就
領導辛亥革命宜昌起義及攻佔荊州之役
出生地
湖南省慈利縣

唐犧支生平年表

唐犧支(1887~1924),土家族,湖南張家界市慈利縣三官寺人。
1907年入湖南西路公立師範學堂,後考入武昌湖北陸軍小學堂。肄業投湖北新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第四十一標第一營,後副目、正目升至排長。
1908年加入同盟會,為羣治學社發起人,先後參加了蔣翊武組織的羣治學社、振武學社和文學社等革命團體。為反清革命組織骨幹。
1911年8月,隨新軍駐防宜昌。10月12日,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宜昌,在宜昌率部響應,與宜昌革命黨人胡元龍等約同宜昌“公益會”和地方人士代表召開秘密會議,籌劃於10月18日舉義。19日,宜昌易幟後,被推為民軍司令部司令長。12月16日,唐率部攻荊州,荊州光復後,湖北軍政府委任唐為荊宜施鶴總司令,為當時鄂西數十縣最高軍政長官。
1912年2月南北議和後,唐所部編為鄂軍第七鎮,唐任鎮統。3月鎮改師建制,任師長。9月,袁世凱政府授予陸軍中將銜,勳二位,二等文虎章。同年冬,赴京任將軍府諮議。二次革命失敗後,唐於1913年東渡日本。
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唐憤然回國,在漢口策劃反對袁世凱復闢帝制。
1917年後任湘西靖國軍援川司令官。
1918年改任湖北靖國聯軍招討使。
1919年至恩施任靖國聯軍參謀長。
1921年任湖南討賊軍司令官。曾一度任慈利團練局局長,發起組織溥利公司開採雄黃礦。
1922年應孫中山電召赴廣州任別動隊總司令、湖南勞軍使。時黎元洪再任總統,唐應召入京,授將軍府將軍,兼湖南督軍趙恆惕駐京代表。
1924年3月,唐因肺結核在北京將軍府病世,葬於北京西門外天主教義地。 [2] 

唐犧支宜昌起義

武昌起義前,川漢鐵路正籌劃修建,宜昌駐有1萬多川漢鐵路公司職工,革命黨人利用這裏良好的羣眾基礎開展革命活動。1910年,胡冠南、嚴紹陵等在宜昌組織公益會。共進會領導人張百洋也到達宜昌,在工人中宣傳革命,秘密發展組織,且與公益會取得聯繫,在四川會館成立川漢鐵路研究會。
清湖廣總督瑞徵有所察覺,為防範革命黨人暴動,1911年7月派新軍41標駐防宜昌。7月20日,文學社在41標調防前召開代表會議,制定調赴宜昌新軍的發難計劃,確定唐犧支負責與已出防四川之31標曹子清,胡冠南及32標葉正中聯絡,謀佔宜昌。新軍駐防宜昌後,以唐犧支為首的文學社和以胡云龍為首的共進會,聯合傾向革命的宜昌地方人士,與武昌革命黨人保持密切聯繫,積極進行響應武昌起義的準備工作。那時,駐宜昌附近的巡防營和水師,都秘密監視新軍,但由於傾向革命的新軍力量雄厚,他們也不敢輕舉妄動。
辛亥武昌起義消息傳到宜昌後,唐犧支與胡元龍等革命黨人,約同宜昌公益會和地方人土表召開秘密會議,決定10月28日反正,宜昌巡防營統領崇歡聞訊逃遁,新軍管帶戴壽山、隊官施化龍也棄軍離隊,新軍指揮權落入革命黨人手中,起義條件成熟。唐棲支當機立斷,不失時機地組織、領導革命力量,分別派遣部隊監視重要機關,控制城門等重要場區。28日夜起事,翌日宜昌光復。“全城高懸漢幟,萬民歡呼。”
宜昌各界召開會議,推舉唐犧支為司令官,將舊鎮署改設司令部,唐派員分赴所屬各州縣,勸令反正,各州縣均聞風響應。自此,湖北軍政府無“西顧之憂”。宜昌城裏的滿族官員,除敵對分子參將倭和布等人外,凡願意投降的均免死罪。唐又致電並派員到施南,促令陸軍第32標營管帶李汝魁反正。為適應革命戰爭的需要,擴編了新軍武裝,把會黨起義部隊改編為新軍,還招募新兵將部隊擴建為兩個協,吸收川漢鐵路工人1000多人蔘加民軍。同時又派阮桂芬率1個營駐防巴東,並去巫山一帶策動反正。
荊州為鄂西戰略重鎮,向為兵家必爭之地,唐犧支鑑於奪取荊州後宜昌才有出入門户,武漢也才能解除側擊的威脅,於是先傳檄荊州,招降滿員,並促漢籍府、縣官歸順。湖南都督應湖北都督之請,派湖南西北路安撫使王正雅率軍1700多人增援,飛抵沙市,與鄂軍會師。唐犧支立即與王正雅會商攻城計劃,分析敵我力量。兩人一致認為:荊州城防堅固,敵眾我寡,宜智取,宜夜戰。唐犧支令所屬於荊江上游收購毛竹,內盛煤油,以為火炬,放置江中,浮江而下。荊州城頭清軍遙望長江火光燭天,疑是敵方援軍,情緒更加沮喪,鬥志更加低落。12月9日,唐下令向荊州城發起總攻擊,經一個多星期的激烈戰鬥,唐犧支與王正雅於12月18日率部進入荊州城,荊州光復。
唐犧支部攻拔荊州後,聲勢大振,當時武昌方面流傳唐有野心,使黎元洪心存芥蒂,唐也有了戒心,黎借在荊、宜兩地籌集軍餉之機,委甘績熙、丁人傑為荊宜特派專員,藉以疏通雙方意見,甘力其辯誣,對唐説:“待宵小鼓簧,都督絕不置信。”黎又致電唐犧支説:“足下全副精神經營荊、宜,勇敢仁毅,鄙人素所欽佩。所傳種種,不勝詫異,對足下豈有歧視。”唐遂疑懼冰釋,與甘等洽商籌集軍餉40萬元,接濟武昌鄂軍。 [3] 

唐犧支從政經歷

鄂西大局既定,唐犧支從革命全局考慮,請示湖北軍政府揮師北伐,並從荊州,沙市軍中挑選勇敢善戰的將士約1標,編為北伐第1軍,奔赴襄陽,準備進改河南。當時袁世凱向黎元洪誘和,雙方已達成停戰協議。黎元洪電令唐:“南北和議,可以期成,荊宜軍隊,暫時毋庸調動,以待後命。”北伐軍遂回原地駐紮,荊州光復時,正值陽夏危機(武漢保衞戰),荊州遠離武漢,湖北軍政府無暇顧及,黎元洪特委任唐犧支辦理荊州善後事宜,並命令制荊州、宜昌、施南、鶴峯四屬軍隊和負責司法、民事、財政等政務。設荊宜施鶴總司令部,唐犧支任總司令。唐委派前沙市檢察廳監督方忠源為司法司長,組織荊沙臨時司法署,以朱純經、餘鼎城為協理,辦理提工、善後等事,並在荊州城內設縫紉工廠,以興工藝。1912年2月,宜昌、荊州唐部改編為鄂軍第7鎮,唐犧支任統制。3月,鄂軍第7鎮改為師,唐由統制改稱師長,同年9月,袁世凱政府授予唐陸軍中將銜,授勳“二位第二等文虎章”。年底,唐犧支離開軍職,赴北京就將軍府諮議職,然後回慈利小住。
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唐在國內不能存身,遂於1914年東渡日本,寓下北豐島郡,其寓所署名為囂囂子寄廬。袁稱帝,忿然回國參加討袁行列。袁死,黎元洪任大總統,曾電召唐犧支入京,未行。1917年,唐充任湘西靖國軍援川司令官。1918年改任湖北靖國聯軍招討使,出川時曾取道桑植回慈利三官寺原籍,在洪家關識結了賀龍。稍後,賀龍率100餘人到三官寺訪唐,唐送賀龍步槍20餘支,唐女博文拜賀龍為義父。以後他倆常有書信來往。
1919年,柏文蔚在施南任靖國聯軍總指揮,邀請唐犧支任參謀長。1921年,陸海軍大元帥孫中山任唐為湖南討賊軍司令官。此時,唐在家鄉居留時間較久,曾一度兼任慈利團練局長,對開發家鄉自然資源頗具雄心,且設想了開發藍圖。當時,以北山、磺場(1952年劃歸石門縣)和汩湖(1958年劃歸桑植縣)為慈利三利,很有開發價值,唐犧支等發起組織薄利公司開發磺場,又計劉在竹葉坪汩湖泄水處橫築一堤,使湖水不致乾涸,在湖水淺處種蓮、菱,深處養魚,終因籌措資金不易等原因,計劃未能實現。
1922年,孫中山電唐赴廣州任別動隊總司令、湖南勞軍使。行次永州,適黎元洪再任總統,唐應召入京,與邑人孫道仁同授將軍府將軍,唐兼湘軍趙恆惕駐京代表。
1924年3月,唐犧支因肺結核在北京將軍府逝世,年僅36歲。葬於北京西門外天主教義地。當時北洋政府段祺瑞為臨時執政,黎元洪下野後寓屋天津,唐死後,黎致電弔唁並送葬儀1000銀元。 [3] 

唐犧支人物故居

唐犧支故居位於三官寺土家族鄉三坪村十二、十三組,現存房屋建築面積佔地約三千平方米。坐西朝東,二層木樓,三進二廳,七開間,四個天井,左右對稱。現存兩進一廳,保存完好。木構架為八柱七瓜穿鬥式,瓜柱全落在第一匹穿枋上,過廳為三架樑,樑上有浮雕圖案,石礎四角圓雕獅子形象,中間浮雕人物圖案,門窗有簡易裝飾。 [4] 
2010年11月湖南省慈利縣文物局將慈利縣三官寺土家族鄉的唐犧支故居已被納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行列。 [5] 
參考資料
  • 1.    李盛平.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599
  • 2.    張家界除了賀龍你還知道哪些歷史人物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張家界市委員會官網.2017-03-06[引用日期2022-10-07]
  • 3.    政協慈利縣張家界市文史學習委員會.近代珍貴文史資料 武陵名人奇事錄:慈利,1994:146-149
  • 4.    湖南省文物局.湖南革命文化遺產圖典.長沙:嶽麓書社,2016:65
  • 5.    湖南省文物局.湖南名人故居與遺蹟圖典.長沙:嶽麓書社,201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