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滅高句麗之戰

鎖定
唐滅高句麗之戰,是7世紀發生在高句麗百濟和唐、新羅之間的戰爭,分為唐太宗時期唐朝擊敗高句麗、大幅削弱高句麗,以及唐高宗時期唐朝削弱高句麗、百濟,攻滅高句麗、百濟。
高句麗被滅後,唐朝建立安東都護府管理高句麗故地。羅唐戰爭後,新羅再次長期臣服於唐朝,安東都護府從平壤搬到遼東,成為唐朝管理遼東,以及高句麗、渤海國等地的一個軍政機構。
有唐一代,遼東即鴨綠江南北的高句麗故地其主體部分仍然屬於中原王朝,新羅的疆域仍然在大同江及平壤以南。 [1] 
中文名
唐滅高句麗之戰
發生地點
中國東北,朝鮮半島
參戰方
唐、高句麗、百濟、新羅、日本
結    果
唐朝獲勝。唐朝攻滅百濟、高句麗

唐滅高句麗之戰戰爭背景

隋朝在徵高句麗時遭遇慘敗。高句麗俘獲了大量物資與隋人。 [2-6]  而隋朝楊廣的極度殘暴統治導致竇建德瓦崗軍杜伏威輔公祏林士弘等等大量農民起義,大規模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
然後,李淵李世民起義,逐步攻滅各割據勢力,結束隋末嚴重分裂大亂,做到統一。貞觀年間,唐朝攻滅東突厥國、吐谷渾國、西域諸國,打敗薛延陀國、吐蕃,四夷臣服。
早在武德二年,高句麗君主高建武就派使者朝貢於唐朝。武德四年,高建武再次派使者朝貢於唐朝。 [7]  武德七年,唐朝冊封高建武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 [8]  貞觀五年,唐朝派人去高句麗收殮埋葬隋朝時期戰死的隋人屍體,摧毀高句麗用隋人屍體立的京觀。高建武害怕唐朝攻打高句麗,於是築長城一千多里,東北從扶余開始,西南到海。貞觀十四年,高建武派他的太子到唐朝,進貢於唐朝。 [9-10] 
高句麗榮留王(高建武)的親唐政策,使高句麗與唐朝之間保持了20餘年的和平友好關係。但是,貞觀十六年(642年,高句麗榮留王25年)冬十月,高句麗權臣泉蓋蘇文殺死容留王高建武,另立榮留王弟大陽王的兒子高藏為王,獨專國政,同時出兵進攻新羅,阻斷新羅朝貢於唐朝的通道。泉蓋蘇文破壞了榮留王與唐朝建立的友好關係,導致高句麗與唐朝的關係迅速惡化,最終導致唐朝徵高句麗。

唐滅高句麗之戰戰爭起因

唐朝建國初期,對高句麗、百濟、新羅均採取和平友好的對外政策。
貞觀十七年(643),新羅遣使入朝,述説百濟攻取新羅40餘座城,並且與高句麗聯合,圖謀斷絕新羅入朝之路。乞求唐朝出兵救援新羅。唐太宗李世民派司農丞相里玄獎帶詔書給高句麗,命令高句麗與百濟停止軍事行動,否則唐朝將要攻打他們。 [11]  高句麗不從。高句麗不但與百濟聯兵,進攻新羅,還遣使前往漠北,挑唆薛延陀汗國與唐的關係,大有要抗衡唐朝之勢。唐太宗決定對高句麗用兵。

唐滅高句麗之戰戰爭經過

唐滅高句麗之戰得勝而歸

李勣 李勣 [12]
貞觀十八年(644),唐太宗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江、淮、嶺、硤兵四萬,長安、洛陽募士三千,從萊州走海路向平壤進軍。又以李世勣(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六萬,以及蘭、河二州歸降的胡人,向遼東進軍。 [13]  因為唐太宗動用的軍隊數量遠少於隋煬帝楊廣動用的,給百姓造成的負擔遠小於隋煬帝楊廣造成的,所以隋煬帝徵高句麗時出現百姓打斷自己的手足來躲避出征與徭役,而唐太宗徵高句麗時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唐太宗説:“煬帝無道,徵遼東時,人們打斷自己的手足來躲避出征與徭役。朕現在徵高句麗,都是選那些願意出征的人,募十得百,募百得千,一些沒能跟隨出征的人,都憤嘆鬱邑。” [14] 
貞觀十九年(645),李世勣率軍到達幽州 [15]  三月,唐太宗的車駕至定州。唐太宗親自慰問生病的士兵,把他們託付給州縣治療。有很多人不預徵名,自願以私裝從軍,都説“不求縣官勳賞,惟願效死遼東!”唐太宗不允許。 [16] 
夏,四月,李世勣(李勣)率軍自通定渡過遼水,到達玄菟。高句麗非常害怕,城邑都閉門自守。李道宗率數千士兵到新城張儉率軍渡過遼水,向建安城(今營口蓋州青石嶺)進軍,擊敗高句麗兵,斬首數千級。 [17]  李世勣攻佔高句麗的蓋牟城(今遼寧撫順市),俘獲兩萬多人,糧食十餘萬石。 [18]  張亮率軍從東萊渡海,進攻卑沙城程名振率軍在夜裏到達,王大度為先鋒。五月,唐軍攻佔卑沙城(今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大黑山),俘獲男女八千人。分遣總管丘孝忠等曜兵於鴨綠水。 [19] 
李世勣率軍到達遼東城外。高句麗步騎四萬來救遼東城。李道宗將四千騎兵迎戰,李世勣也引兵幫助李道宗,打敗高句麗軍。唐軍斬首敵軍千餘級。 [20] 
李世勣率軍攻遼東城,唐太宗率精兵與其匯合。唐軍攻佔遼東城(今遼陽市區遼陽老城東北隅),殺敵一萬多人,俘獲敵軍一萬多人,還俘獲男女四萬人。以其城為遼州。 [21] 
唐軍進軍白巖城。李思摩被弩矢射中,唐太宗親自為其吮血。將士聞之,沒有不感動的。高句麗烏骨城(今遼寧鳳城邊門鎮)派一萬多軍隊支援白巖城。契苾何力率八百騎兵去攻擊他們。契苾何力親自殺入敵人的陣地,被刺中腰,薛萬備救出契苾何力,契苾何力捆住傷口,繼續作戰,跟隨他的騎兵奮力進攻,打敗高句麗軍,追殺數十里,斬首千餘級,因為日落天黑而停止。 [22] 
六月,唐軍佔領白巖城(今遼寧省岫巖)。以白巖城為巖州。以蓋牟城(今遼寧撫順市)為蓋州。 [23] 
車駕從遼東城出發,到達安市城(今遼寧省鞍山市海城市營城子鎮)外。高句麗北部耨薩延壽、惠真率高句麗、靺鞨兵十五萬來救安市城。 [24]  延壽率軍到達距離安市城四十里的地方。唐太宗命令阿史那社爾率一千突厥騎兵去誘敵,剛交戰就假裝退走。高句麗軍爭相前進,到達安市城東南邊八里的地方,依山列陣。 [25]  唐太宗親自與長孫無忌等人以及數百騎兵到高處觀察山川形勢,可以伏兵以及出入的地方。 [26]  唐太宗命令李世勣率軍隊一萬五千設陣於西嶺,長孫無忌率精兵一萬一千為奇兵,從山北出狹谷去攻擊敵人的後方。唐太宗親自率領軍隊四千,挾鼓角,偃旗幟,登北山上,命令各軍聽到鼓角聲就一起出擊奮力進攻。延壽看到李世勣佈陣,結陣要作戰。唐太宗望見長孫無忌軍塵起,命令作鼓角,舉旗幟,各路軍隊鼓譟並進,延壽等人大懼,想分兵抵禦。唐將薛仁貴大喊的衝入高句麗軍陣,所向無敵。唐軍進攻,高句麗軍大潰。唐軍斬首兩萬多級。 [27]  (通常殺敵數遠多於斬首數,例如平壤之戰明軍斬首就800百、但是小西第一軍損失卻超過1萬。)延壽等人率領剩餘的軍隊依山自固。唐太宗命令諸軍包圍之。長孫無忌撤了橋樑,斷了高句麗軍的歸路。延壽、惠真率三萬六千八百人投降,入軍門,膝行而前,拜伏請命。唐太宗選出耨薩及已下酋長三千五百人,遷往內地,其他的都釋放,讓他們回平壤,他們都舉起雙手以頭頓地,歡呼聲傳到數十里之外。此外,這一戰還繳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一萬多領,以及其他大量兵器。高句麗全國都非常震驚害怕,後黃城、銀城的高句麗人都自己棄城逃走,數百里沒有人煙。 [28] 
九月,唐軍開始圍攻安市城。由於守軍殊死抵抗,使唐軍未能攻克。時近深秋,唐太宗因為當地變冷早、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而且糧食將盡,所以班師還朝。 [29] 
唐太宗是從容班師。班師時唐太宗還耀兵於安市城下,安市城的人皆屏跡不出,安市城主登城拜辭,唐太宗讚賞安市城主的堅守與忠誠,賜給安市城主縑百匹。之後的返回路上,唐太宗聽説太子來了,為了儘快見到太子,唐太宗還騎馬奔馳,這種情況下騎馬奔馳,由此可見,在徵高句麗以及班師過程中,唐太宗顯然沒有受傷。 [30] 
唐太宗因為沒有攻滅高句麗而認為沒有成功,而後悔,但是唐朝的戰果、收穫遠大於損失、消耗。其實這次出征是唐太宗與唐軍取得了勝利。此次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攻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座城,徙遼、蓋、巖三州户口七萬人到中國,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消滅大量高句麗軍隊,斬獲高句麗軍首級四萬餘級(通常殺敵數遠多於斬首數,例如平壤之戰明軍斬首就八百、但是小西第一軍損失卻超過1萬),唐軍士兵死了接近兩千人,馬匹死了八千匹。(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時,唐軍取得多次大勝,單是其中消滅高句麗的高延壽高惠真15萬軍隊的那次,唐軍還繳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萬領,以及大量其他裝備。) [31-33]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唐朝的戰果遠大於損失。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攻克十座城,佔領了遼東大片土地。之前,遼東被高句麗佔據了二百餘年,而且遼東是高句麗的戰略要地及重要經濟支撐點。自此,唐朝在遼東地區打入了一個厚重的楔子,為以後對高句麗的軍事征伐建立起了牢固的前哨陣地。唐太宗親征高句麗,還大量殲滅了高句麗軍隊的有生力量,高句麗軍隊的精鋭部隊幾乎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而且,這次征伐使高句麗人口鋭減,高句麗的社會生產力遭受嚴重破壞,國力衰落。 [34] 
貞觀二十一年(647)二月,唐太宗決定出兵攻打高句麗。朝議認為高句麗依山為城,易守難攻,應派偏師進襲騷擾,使其國人疲於應付,耽誤農時,幾年後即可使高句麗因糧荒而土崩瓦解。唐太宗採納這一建議。三月,唐太宗命牛進達和李勣率軍從水陸兩路進擾高句麗。 [35] 
貞觀二十一年(647),太宗命牛進達、李勣、李海岸率軍從水陸兩路進擾高句麗。李勣率軍渡過遼水,途經南蘇等數座城,高句麗兵多背靠城牆拼戰,李勣將他們打敗,並焚燒其外城後回師。 [36]  牛進達、李海岸率軍進入高句麗境內,經歷一百多次戰鬥,戰無不勝,又攻克石城(今遼寧莊河市西北五十里城兒山古城)。進軍到積利城(今遼寧瓦房店市北得利寺鎮)下,高麗兵一萬多人出城迎戰,李海岸將其擊敗,斬首二千級(通常殺敵數遠多於斬首數)。 [37]  十二月,高句麗王讓他的兒子莫離支高任武入朝謝罪。 [38] 
百濟與新羅也參與進了唐與高句麗的戰爭,百濟攻破的新羅13座城。 [39] 
貞觀二十二年(648)古神感率唐軍渡海攻打高句麗,遇到高句麗軍步騎5000,唐軍在易山擊破了他們。當晚,1萬多高句麗軍襲擊古神感的船,再次被古神感擊敗。 [40]  薛萬徹率唐軍渡過鴨淥,到達泊灼城(今遼寧省丹東市以北),高句麗人害怕,放棄邑居而逃跑,大酋所夫孫抵抗,薛萬徹擊斬所夫孫,又擊破3萬高句麗援軍。 [41] 

唐滅高句麗之戰剪除羽翼

唐高宗時期。永徽五年(654),安固率領高句麗軍與靺鞨兵攻打契丹,唐朝松漠都督李窟哥在新城把他們打的大敗。 [42]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麗與百濟、靺鞨聯兵入侵新羅,新羅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衞中郎將蘇定方率軍擊高句麗。夏,五月,程名振等人渡過遼水,高句麗見程名振等人的軍隊少,就開門渡過貴端水來迎戰,程名振等人奮力攻擊,擊敗高句麗軍,殺獲千餘人,焚燒了敵人的外城以及村落而返回。 [43]  顯慶三年(658)六月,營州都督兼東夷都護程名振、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將兵攻高麗之赤烽鎮(今遼寧撫順市東),拔之,斬首四百餘級,捕虜百餘人。高麗遣其大將豆方婁帥眾三萬拒之,名振用契丹兵迎擊,擊敗高句麗軍,斬首二千五百級; [44]  顯慶四年(659)年,唐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在橫山擊破高句麗將領温沙門。 [45] 
顯慶五年(660),百濟恃高句麗的援助,多次侵略新羅,新羅王春秋上表求救於唐朝。唐朝以左武衞大將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左驍衞將軍劉伯英等水陸十萬軍隊伐百濟。以新羅王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率新羅之眾。 [46]  蘇定方率唐軍從成山渡海,百濟據熊津江口以抵抗唐軍。蘇定方率唐軍擊破百濟軍,百濟死數千人,其餘都潰逃了。蘇定方指揮唐軍水陸齊進,直接向百濟的都城進軍。百濟傾國來戰。唐軍擊破百濟軍,殺一萬多人,攻滅百濟,百濟王義慈及太子隆、次子以及各城都投降於唐軍。百濟有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户,唐朝在百濟設置熊津等五都督府。 [47] 
唐朝疆域 唐朝疆域
顯慶五年(660)十二月,唐朝派契苾何力、蘇定方、劉伯英、程名振率軍分道進攻高句麗。 [48] 
龍朔元年(661),唐朝募河南北、淮南六十七州兵,得四萬四千餘人,前往平壤、鏤方行營。以鴻臚卿蕭嗣業為夫餘道行軍總管,率領回紇等諸部兵前往平壤。 [49] 
當初,蘇定方打平百濟,留下郎將劉仁願守百濟府城,又以左衞中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王文度渡海時去世。百濟僧道琛、舊將福信聚集人眾據守周留城,從倭國迎來原先的王子豐立之,率軍在府城包圍劉仁願。唐高宗下詔任命劉仁軌檢校帶方州刺史,統帥王文度的軍隊,順便徵發新羅兵,以援助劉仁願。劉仁軌御軍嚴整,所攻擊的都成功打下了。百濟在熊津江口立兩柵,劉仁軌率軍與新羅兵一起攻打,攻破之,殺死、溺死敵人一萬多人。道琛等人解除府城的包圍,退守任存城。新羅糧盡,返回。道琛自稱領軍將軍,福信自稱霜岑將軍,招集徒眾,勢力越來越大。劉仁軌兵少,與劉仁願合軍,休息士卒。唐高宗下詔新羅出兵,新羅王春秋奉詔,派他的將軍金欽統帥軍隊援助劉仁軌。到達古泗,福信截擊,擊敗了金欽。金欽返回新羅。 [50] 
唐高宗派任雅相、契苾何力、蘇定方、蕭嗣業率軍水陸分道並進。 [51]  七月,蘇定方在浿江擊敗高句麗,多次作戰都勝利了,包圍了平壤城。 [52]  九月,契苾何力到達鴨綠水,莫離支男生用數萬精兵守之。契苾何力到達後,正趕上層冰大合,契苾何力率軍乘冰渡水,打敗高句麗軍,斬首高句麗軍三萬級,其餘都投降於唐軍,男生孤身逃回。 [53-54] 
龍朔二年(662),龐孝泰與高句麗在蛇水之上交戰,戰敗,與他的兒子十三人都戰死。另一道的蘇定方包圍平壤卻沒有攻下,遇到大雪,解圍而返回。 [55]  熊津都督劉仁願、帶方州刺史劉仁軌在熊津之東大破百濟:劉仁願、劉仁軌先是攻佔百濟的支羅城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柵,殺死以及俘獲很多敵軍,分兵守之;百濟增加軍隊防守險要的真峴城;隨後劉仁軌仍然攻佔了真峴城,打通了新羅運糧之路。劉仁願上奏請增加士兵。詔發淄、青、萊、海之兵七千人去熊津。 [56]  百濟王派使者到高句麗、倭國(日本)求援軍來抵抗唐軍。 [57] 
龍朔三年癸(663),百濟與日本援助高句麗。孫仁師、劉仁願與新羅王法敏率陸軍前進,沒有遇到日本軍。劉仁軌率水軍與糧船從熊津入白江,在白江口遇到日本軍。劉仁軌指揮唐軍四次擊敗日本軍,焚燒日本船四百艘,“煙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濟王豐逃到高句麗,王子忠勝、忠志等率眾投降,百濟全部被平定,只剩下任存城還沒被唐軍攻下。黑齒常之投降於唐軍。不久之後唐軍攻佔任存城。 [58] 
唐朝攻滅百濟,使高句麗失去了一個軍事盟友。高句麗側翼完全暴露在唐朝的直接攻擊之下,高句麗側翼也失去了戰略防禦屏障。 [1] 
麟德二年(665),高句麗太子福男來唐朝侍祠。 [59] 
乾封元年(666),高句麗泉蓋蘇文死,長子泉男生繼任莫離支,出巡,指派他弟弟泉男建泉男產留下治理國家政事。泉男建趁機取得國家,自任莫離支,發兵討伐泉男生。泉男生逃跑,駐守另外的城邑,讓他兒子泉獻誠到唐朝求救。六月,壬寅(初七),唐朝任命右驍衞大將軍契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領兵救泉男生;任命泉獻誠為右武衞將軍,擔任嚮導。又任命右金吾衞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行軍總管,共同討伐高句麗。 [60] 
九月,龐同善大破高句麗軍,泉男生率領部眾與龐同善會合。唐高宗下詔,任命泉男生為特進、遼東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撫大使,封玄菟郡公。 [61]  冬季,十二月,唐朝任命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司列少常伯安陸人郝處俊為副大總管,以進攻高麗。龐同善、契何力同為遼東道行軍逼大總管並仍兼安撫大使;水陸諸軍總管和運糧使竇義積、獨孤卿雲郭待封等,都受李勣指揮。 [62] 

唐滅高句麗之戰滅國之戰

唐朝對高句麗連續不斷的發動軍事進攻,不斷瓦解着高句麗的基礎。唐朝對高句麗的頻繁進攻,為最後滅亡高句麗奠定了基礎。 [1] 
乾封二年(667),李勣攻佔新城(今遼寧撫順北高爾山城),留契苾何力守城。高句麗十五萬軍隊駐紮在遼水,高句麗還有數萬靺鞨兵據守南蘇城。契苾何力指揮唐軍攻擊,擊敗敵軍,斬首一萬多級,乘勝攻佔七座城。於是率軍返回與李勣匯合,一起攻佔辱夷、大行兩座城。攻克扶余。 [63-64]  李勣攻下高句麗16座城。泉男建派兵攻擊唐軍龐同善、高侃在新城的軍營,被唐軍薛仁貴擊破。高侃進軍到金山(在今遼寧昌圖西),與高句麗交戰,不利,薛仁貴率唐軍橫擊,大破高句麗軍,斬首五萬餘級,攻佔南蘇(今遼寧撫順東蘇子河與渾河交流處)、木底(今遼寧新賓西木奇鎮)、蒼巖(今吉林集安西境)三城,與泉男生軍會合。 [65] 
總章元年(668)二月,薛仁貴率三千人大破高句麗軍,殺獲一萬多人,攻佔扶余城(今遼寧四平),扶余川中40餘城都望風歸降。 [66]  泉男建再次派兵5萬救扶余城,在薛賀水(又稱薩賀水,即今遼寧丹東西南趙家溝河)與李勣軍遭遇,唐軍大破高句麗軍,斬獲3萬多人,乘勝攻佔大行城(今遼寧丹東西南娘娘城)。 [67] 
各路唐軍會師,推進至鴨綠柵。高句麗發兵拒戰,唐軍奮勇出擊,大破高句麗軍,追奔200餘里,攻佔辰夷城。高句麗其他各城守軍或者逃跑,或者投降。唐軍進至平壤城下,包圍平壤一個多月,九月,高句麗王高藏派泉男產率首領98人,持白幡投降於唐軍。泉男建仍然閉門拒守,並多次派兵出戰,都被唐軍擊敗。高句麗將領僧人信誠秘密派人聯絡唐軍,自己作為內應,五天後,信誠打開城門,唐軍攻佔平壤,生擒高藏、泉男建等人,平定了高句麗各地。 [68]  就這樣,高句麗在唐的攻擊下最終滅亡。

唐滅高句麗之戰戰爭結果

唐朝多次大勝高句麗,最終攻滅了高句麗。
在攻滅了高句麗之後,唐朝一方面把大量高句麗人遷到江、淮之南,另一方面在高句麗設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個縣,設置安東都護府,統治高句麗各地。選拔酋帥有功的人為都督、刺史、縣令,與華人官員一起管理當地。任命右威衞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人以鎮撫之。 [69-71] 

唐滅高句麗之戰戰爭評價

楊秀祖高句麗軍隊與戰爭研究》:高句麗自西漢元帝建昭二年(前37)立國,中經新莽時期、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至唐高宗總章元年(668)滅亡,共705年。 [72] 
楊秀祖《高句麗軍隊與戰爭研究》:高句麗政權擁有一支強大而英勇善戰的軍隊,兵種齊全,裝備精良,軍事理論及戰術思想先進,防禦手段完備,成為高句麗政權強大的軍事支柱。 [72]  然而遇到了戰鬥力更為強大的唐軍,唐軍通過多次大勝,將高句麗軍隊消滅殆盡。
清朝乾隆皇帝度遼水》:鏡影照龍旃,橋山展謁旋。寧同貞觀後,撠挶為開邊。

唐滅高句麗之戰戰爭影響

唐朝的軍事打擊給高句麗帶來了災難。戰爭中,高句麗大量城邑、村莊被佔領或毀於戰火;高句麗軍隊死傷累累,精鋭損耗殆盡,軍隊戰鬥力受到了嚴重削弱;平民大量死亡或未逃避戰火而四處奔散,田園荒蕪,社會生產力遭受了嚴重破壞,嚴重動搖並逐步瓦解了高句麗政權的基礎,高句麗出現了國力凋敝、社會動盪的困難局面,直接傷及高句麗的國基。 [73] 
唐平高句麗後,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任命右威衞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守其地。
高句麗被滅後,新羅與唐朝交戰數次,被唐朝李瑾行、劉仁軌等多次擊敗,最終新羅仍然長期稱臣於唐朝。大同江與平壤以南為新羅疆域,大同江與平壤以北為唐朝疆域。
有唐一代,遼東即鴨綠江南北的高句麗故地其主體部分仍然屬於中原王朝,新羅的疆域仍然在大同江及平壤以南。 [1] 
參考資料
  • 1.    王小甫.《新羅北界與唐朝遼東》(《史學集刊》):吉林大學,2005
  • 2.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一 隋紀五:大業八年……高麗兵大至,隋兵驍勇者爭赴水接戰,高麗兵乘高擊之,隋兵不得登岸,死者甚眾。麥鐵杖躍登岸,與虎賁郎將錢士雄、孟叉等皆戰死……
  • 3.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一 隋紀五:大業八年……護兒不聽,簡精甲四萬,直造城下。高麗伏兵於羅郭內空寺中,出兵與護兒戰而偽敗,護兒逐之入城,縱兵俘掠,無復部伍。伏兵發,護兒大敗,僅而獲免,士卒還者不過數千人。
  • 4.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一 隋紀五: 大業八年……初,九軍渡遼,凡三十萬五千,及還至遼東城,唯二千七百人,資儲器械鉅萬計,失亡蕩盡。
  • 5.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二 隋紀六:大業九年……帝密召諸將,使引軍還,軍資、器械、攻具,積如丘山,營壘、帳幕、案堵不動,皆棄之而去。眾心洶懼,無復部分,諸道分散。
  • 6.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六:上遣職方郎中陳大德使高麗;八月,己亥,自高麗還。大德初入其境,欲知山川風俗,所至城邑,以綾綺遺其守者,曰:“吾雅好山水,此有勝處,吾欲觀之。”守者喜,導之遊歷,無所不至,往往見中國人,自雲“家在某郡,隋末從軍,沒於高麗,高麗妻以遊女,與高麗錯居,殆將半矣。”因問親戚存沒,大德紿之曰:“皆無恙。”鹹涕泣相告。數日後,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 7.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九:其王高建武,即前王高元異母弟也。武德二年,遣使來朝。四年,又遣使朝貢。
  • 8.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七年,遣前刑部尚書沈叔安往冊建武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仍將天尊像及道士往彼,為之講《老子》,其王及道俗等觀聽者數千人。
  • 9.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帝詔廣州司馬長孫師臨瘞隋士戰胔,毀高麗所立京觀。建武懼,乃築長城千里,東北首扶餘,西南屬之海。久之,遣太子桓權入朝獻方物。
  • 10.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五年,詔遣廣州都督府司馬長孫師往收瘞隋時戰亡骸骨,毀高麗所立京觀。建武懼伐其國,乃築長城,東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有餘裏。十四年,遣其太子桓權來朝,並貢方物。
  • 11.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七 唐紀十三:貞觀十七年……九月,庚辰,新羅遣使言百濟攻取其國四十餘城,復與高麗連兵,謀絕新羅入朝之路,乞兵救援。上命司農丞相里玄獎齎璽書賜高麗曰:“新羅委質國家,朝貢不乏,爾與百濟各宜戢兵;若更攻之,明年發兵擊爾國矣!”
  • 12.    中國歷史人物 李勣圖片  .暱圖網[引用日期2013-11-05]
  • 13.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七 :甲午,以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帥江、淮、嶺、硤兵四萬,長安、洛陽募士三千,戰艦五百艘,自萊州泛海趨平壤;又以太子詹事、左衞率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帥步騎六萬及蘭、河二州降胡趣遼東,兩軍合勢並進。
  • 14.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七 :上曰:“……煬帝無道,失人已久,遼東之役,人皆斷手足以避徵役。朕今徵高麗,皆取願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從軍者,皆憤嘆鬱邑,豈比隋之行怨民哉!”
  • 15.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七:二月……是月,李世勣軍至幽州。
  • 16.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七:三月,丁丑,車駕至定州。丁亥,上謂侍臣曰:“遼東本中國之地,隋氏四出師而不能得;朕今東征,欲為中國報子弟之仇,高麗雪君父之恥耳。且方隅大定,惟此未平,故及朕之未老,用士大夫餘力以取之。朕自發洛陽,唯啖肉飯,雖春蔬亦不之進,懼其煩憂故也。”上見病卒,召至御榻前存慰,付州縣療之,士卒莫不感悦。有不預徵名,自願以私裝從軍,動以千討,皆曰:“不求縣官勳賞,惟願效死遼東!”上不許。
  • 17.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七:李世勣軍發柳城,多張形勢,若出懷遠鎮者,而潛師北趣甬道,出高麗不意。夏,四月,戊戌朔,世勣自通定濟遼水,至玄菟。高麗大駭,城邑皆閉門自守。壬寅,遼東道副大總管江夏王道宗將兵數千至新城,折衝都尉曹三良引十餘騎直壓城門,城中驚擾,無敢出者。營州都督張儉將胡兵為前鋒,進渡遼水,趨建安城,破高麗兵,斬首數千級。
  • 18.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七:壬子,李世勣、江夏王道宗攻高麗蓋牟城。丁巳,車駕至北平。癸亥,李世勣等拔蓋牟城,獲二萬餘口,糧十餘萬石。
  • 19.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七:張亮帥舟師自東萊渡海,襲卑沙城,其城四面懸絕,惟西門可上。程名振引兵夜至,副總管王大度先登,五月,己巳,拔之,獲男女八千口。分遣總管丘孝忠等曜兵於鴨綠水。
  • 20.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七:李世勣進至遼東城下。庚午,車駕至遼澤,泥淖二百餘裏,人馬不可通,將作大匠閻立德布土作橋,軍不留行。壬申,渡澤東。乙亥,高麗步騎四萬救遼東,江夏王道宗將四千騎逆擊之,軍中皆以為眾寡懸絕,不若深溝高壘以俟車駕之至。道宗曰:“賊恃眾,有輕我心,遠來疲頓,擊之必敗。且吾屬為前軍,當清道以待乘輿,乃更以賊遺君父乎!”李世勣以為然。果毅都尉馬文舉曰:“不遇勁敵,何以顯壯士!”策馬趨敵,所向皆靡,眾心稍安。既合戰,行軍總管張君乂退走,唐兵不利,道宗收散卒,登高而望,見高麗陳亂,與驍騎數十衝之,左右出入;李世勣引兵助之,高麗大敗,斬首千餘級。
  • 21.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七:上自將數百騎至遼東城下,見土卒負土填塹,上分其尤重者,於馬上持之,從官爭負土致城下。李世勣攻遼東城,晝夜不息,旬有二日,上引精兵會之,圍其城數百重,鼓譟聲震天地。甲申,南風急,上遣鋭卒登衝竿之末,爇其西南樓,火延燒城中,因麾將士登城,高麗力戰不能敵,遂克之,所殺萬餘人,得勝兵萬餘人,男女四萬口,以其城為遼州。
  • 22.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七:乙未,進軍白巖城。丙申,右衞大將軍李思摩中弩矢,上親為之吮血;將士聞之,莫不感動。烏骨城遣兵萬餘為白巖聲援,將軍契苾何力以勁騎八百擊之,何力挺身陷陳,槊中其腰;尚輦奉御薛萬備單騎往救之,拔何力於萬眾之中而還。何力氣益憤,束瘡而戰,從騎奮擊,遂破高麗兵,追奔數十里,斬首千餘級,會暝而罷。萬備,萬徹之弟也。
  • 23.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六月,丁酉,李世勣攻白巖城西南,上臨其西北。城主孫代音潛遣腹心請降,臨城,投刀鉞為信,且曰:“奴願降,城中有不從者。”上以唐幟與其使,曰:“必降者,宜建之城上。”代音建幟,城中人以為唐兵已登城,皆從之。上之克遼東也,白巖城請降,既而中悔。上怒其反覆,令軍中曰:“得城當悉以人、物賞戰士。”李世勣見上將受其降,帥甲士數十人請曰:“士卒所以爭冒矢石、不顧其死者,貪虜獲耳;今城垂拔,奈何更受其降,孤戰士之心!”上下馬謝曰:“將軍言是也。然縱兵殺人而虜其妻孥,朕所不忍。將軍麾下有功者,朕以庫物賞之,庶因將軍贖此一城。”世勣乃退。得城中男女萬餘口,上臨水設幄受其降,仍賜之食,八十以上賜帛有差。他城之兵在白巖者悉慰諭,給糧仗,任其所之。……以白巖城為巖州,以孫代音為刺史。……以蓋牟城為蓋州。
  • 24.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丁未,車駕發遼東,丙辰,至安市城,進兵攻之。丁巳,高麗北部耨薩延壽、惠真帥高麗、靺鞨兵十五萬救安市。
  • 25.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延壽不從,引軍直進,去安市城四十里。上猶恐其低徊不至,命左衞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將突厥千騎以誘之,兵始交而偽走。高麗相謂曰:“易與耳!”競進乘之,至安市城東南八里,依山而陳。
  • 26.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乃與無忌等從數百騎乘高望之,觀山川形勢,可以伏兵及出入之所。高麗、靺鞨合兵為陳,長四十里。
  • 27.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上夜召文武計事,命李世勣將步騎萬五千陳於西嶺;長孫無忌將精兵萬一千為奇兵,自山北出於狹谷以衝其後。上自將步騎四千,挾鼓角,偃旗幟,登北山上,敕諸軍聞鼓角齊出奮擊。因命有司張受降幕於朝堂之側。戊午,延壽等獨見李世勣布陳,勒兵欲戰。上望見無忌軍塵起,命作鼓角,舉旗幟,諸軍鼓譟並進,延壽等大懼,欲分兵御之,而其陳已亂。會有雷電,龍門人薛仁貴著奇服,大呼陷陳,所向無敵;高麗兵披靡,大軍乘之,高麗兵大潰,斬首二萬餘級。上望見仁貴,召見,拜遊擊將軍。仁貴,安都之六世孫,名禮,以字行。
  • 28.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延壽等將餘眾依山自固,上命諸軍圍之,長孫無忌悉撤橋樑,斷其歸路。己未,延壽、惠真帥其眾三萬六千八百人請降,入軍門,膝行而前,拜伏請命。上語之曰:“東夷少年,跳梁海曲,至於摧堅決勝,故當不及老人,自今復敢與天子戰乎?”皆伏地不能對。上簡耨薩已下酋長三千五百人,授以戎秩,遷之內地,餘皆縱之,使還平壤;皆雙舉手以顙頓地,歡呼聞數十里外。收靺鞨三千三百人,悉坑之。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萬領,他器械稱是。高麗舉國大駭,後黃城、銀城皆自拔遁去,數百里無復人煙。
  • 29.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貞觀十九年……上以遼左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久留,且糧食將盡,癸未,敕班師。
  • 30.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上以遼左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久留,且糧食將盡,癸未,敕班師。先拔遼、蓋二州户口渡遼,乃耀兵於安市城下而旋,城中皆屏跡不出。城主登城拜辭,上嘉其固守,賜縑百匹,以勵事君。命李世勣、江夏王道宗將步騎四萬為殿……”“丙辰,上聞太子奉迎將至,從飛騎三千人馳入臨渝關,道逢太子”。
  • 31.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貞觀十九年……凡徵高麗(高句麗),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城,徙遼、蓋、巖三州户口入中國者七萬人。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斬首四萬餘級,戰士死者幾二千人,戰馬死者什七、八。
  • 32.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始行,士十萬,馬萬匹;逮還,物故裁千餘,馬死十八。船師七萬,物故亦數百。
  • 33.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高麗(高句麗)北部傉薩高延壽、南部傉薩高惠真引兵及靺鞨眾十五萬來援……帝夜召諸將,使李勣率步騎萬五千陣西嶺當賊,長孫無忌、牛進達精兵萬人出虜背狹谷,帝以騎四千偃幟趨虜北山上,令諸軍曰:"聞鼓聲而縱。"……帝望無忌軍塵上,命鼓角作,兵幟四合,虜惶惑,將分兵御之,眾已囂。勣以步槊擊敗之,無忌乘其後,帝自山馳下,虜大亂,斬首二萬級。延壽收餘眾負山自固,無忌、勣合圍之,徹川梁,斷歸路……延壽等度勢窮,即舉眾降。入轅門,膝而前,拜手請命……獲馬牛十萬,明光鎧萬領。高麗震駭,後黃、銀二城自拔去,數百里無舍煙。
  • 34.    楊秀祖.高句麗軍隊與戰爭研究 :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 .:176
  • 35.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上將復伐高麗,朝議以為:“高麗依山為城,攻之不可猝拔……今若數遣偏師,更迭擾其疆場,使彼疲於奔命,釋耒入堡,數年之間,千里蕭條,則人心自離,鴨綠之北,可不戰而取矣。”上從之。三月,以左武衞大將軍牛進達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右武候將軍李海岸副之,發兵萬餘人,乘樓船自萊州泛海而入。又以太子詹事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右武衞將軍孫貳朗等副之,將兵三千人,因營州都督府兵自新城道入。兩軍皆選習水善戰者配之。
  • 36.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貞觀二十一年……李世勣軍既渡遼,歷南蘇等數城,高麗多背城拒戰,世勣擊破其兵,焚其羅郭而還。
  • 37.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貞觀二十一年……秋,七月,牛進達、李海岸入高麗境,凡百餘戰,無不捷。攻石城,拔之。進至積利城下,高麗兵萬餘人出戰,海岸擊破之,斬首二千級。
  • 38.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貞觀二十一年……十二月……高麗王使其子莫離支任武入謝罪,上許之。
  • 39.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九 唐紀十五:貞觀二十二年……己丑,新羅奏為百濟所攻,破其十三城。
  • 40.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九 唐紀十五: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甲子,烏胡鎮將古神感將兵浮海擊高麗,遇高麗步騎五千,戰於易山,破之。其夜,高麗萬餘人襲神感船,神感設伏,又破之而還。
  • 41.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萬徹度鴨淥,次泊灼城,拒四十里而舍。虜懼,皆棄邑居去。大酋所夫孫拒戰,萬徹擊斬之,遂圍城,破其援兵三萬,乃還。
  • 42.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九 唐紀十五:永徽五年……高麗遣其將安固將高麗、靺鞨兵擊契丹;松漠都督李窟哥御之,大敗高麗於新城。
  • 43.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九 唐紀十五:永徽六年……高麗與百濟、靺鞨連兵,侵新羅北境,取三十三城;新羅王春秋遣使求援。二月,乙丑,遣營州都督程名振、左衞中郎將蘇定方發兵擊高麗。夏,五月,壬午,名振等渡遼水,高麗見其兵少,開門渡貴端水逆戰。名振等奮擊,大破之,殺獲千餘人,焚其外郭及村落而還。
  • 4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 唐紀十六:顯慶三年……六月,營州都督兼東夷都護程名振、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將兵攻高麗之赤烽鎮,拔之,斬首四百餘級,捕虜百餘人。高麗遣其大將豆方婁帥眾三萬拒之,名振以契丹逆擊,大破之,斬首二千五百級。
  • 45.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 唐紀十六:顯慶四年……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等與高麗將温沙門戰於橫山,破之。
  • 46.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 唐紀十六:顯慶五年……百濟恃高麗之援,數侵新羅;新羅王春秋上表求救。辛亥,以左武衞大將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帥左驍衞將軍劉伯英等水陸十萬以伐百濟。以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將新羅之眾,與之合勢。
  • 47.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 唐紀十六:顯慶五年……蘇定方引軍自成山濟海,百濟據熊津江口以拒之。定方進擊破之,百濟死者數千人,餘皆潰走。定方水陸齊進,直趣其都城。未至二十餘裏,百濟傾國來戰,大破之,殺萬餘人,追奔,入其郭。百濟王義慈及太子隆逃於北境,定方進圍其城;義慈次子泰自立為王,帥眾固守。隆子文思曰:“王與太子皆在,而叔遽擁兵自王,借使能卻唐兵,我父子必不全矣。”遂師左右逾城來降,百姓皆從之,泰不能止。定方命軍士登城立幟,泰窘迫,開門請命。於是義慈、隆及諸城主皆降。百濟故有五部,分統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户,詔以其地置熊津等五都督府。
  • 48.    《資治通鑑》十二月……壬午,以左驍衞大將軍契苾何力為浿江道行軍大總管,左武衞大將軍蘇定方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衞將軍劉伯英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蒲州刺史程名振為鏤方道總管,將兵分道擊高麗。青州刺史劉仁軌坐督海運覆船,以白衣從軍自效。
  • 49.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 唐紀十六:龍朔元年……春,正月,乙卯,募河南北、淮南六十七州兵,得四萬四千餘人,詣平壤、鏤方行營。戊午,以鴻臚卿蕭嗣業為夫餘道行軍總管,帥回紇等諸部兵詣平壤。
  • 50.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 唐紀十六:初,蘇定方即平百濟,留郎將劉仁願鎮守百濟府城,又以左衞中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撫其餘眾。文度濟海而卒,百濟僧道琛、故將福信聚眾據周留城,迎故王子豐於倭國而立之,引兵圍仁願於府城。詔起劉仁軌檢校帶方州刺史,將王文度之眾,便道發新羅兵以救仁願。仁軌喜曰:“天將富貴此翁矣!”於州司請《唐歷》及廟諱以行,曰:“吾欲掃平東夷,頒大唐正朔於海表!”仁軌御軍嚴整,轉鬥而前,所向皆下。百濟立兩柵於熊津江口,仁軌與新羅兵合擊,破之,殺溺死者萬餘人。道琛等乃釋府城之圍,退保任存城;新羅糧盡,引還。道琛自稱領軍將軍,福信自稱霜岑將軍,招集徒眾,其勢益張。仁軌眾少,與仁願合軍,休息士卒。上表詔新羅出兵,新羅王春秋奉詔,遣其將金欽將兵救仁軌等,至古泗,福信邀擊,敗之。欽自葛嶺道遁還新羅,不敢復出。
  • 5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 唐紀十六:以任雅相為浿江道行軍總管,契苾何力為遼東道行軍總管,蘇定方為平壤道行軍總管,與蕭嗣業及諸胡兵凡三十五軍,水陸分道並進。
  • 52.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 唐紀十六:秋,七月,甲戌,蘇定方破高麗於浿江,屢戰皆捷,遂圍平壤城。
  • 53.    《舊唐書》卷一百九 列傳第五十九:契苾何力……九月,次於鴨綠水,其地即高麗之險阻,莫離支男生以精兵數萬守之,眾莫能濟。何力始至,會層冰大合,趣即渡兵,鼓譟而進,賊遂大潰,追奔數十里,斬首三萬級,餘眾盡降,男生僅以身免。會有詔班師,乃還。
  • 5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 唐紀十六:高麗蓋蘇文遣其子男生以精兵數萬守鴨綠水,諸軍不得渡。契苾何力至,值冰大合,何力引眾乘冰渡水,鼓譟而進,高麗大潰,追奔數十里,斬首三萬級,餘眾悉降,男生僅以身免。會有詔班師,乃還。
  • 55.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 唐紀十六:左驍衞將軍白州刺史沃沮道總管龐孝泰,與高麗戰於蛇水之上,軍敗,與其子十三人皆戰死。蘇定方圍平壤久不下,會大雪,解圍而還。
  • 56.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 唐紀十六:熊津都督劉仁願、帶方州刺史劉仁軌大破百濟於熊津之東,拔真峴城。 初,仁願、仁軌等屯熊津城,上與之敕書,以“平壤軍回,一城不可獨固,宜拔就新羅。若金法敏借卿留鎮,宜且停彼;若其不須,即宜泛海還也。”將士鹹欲西歸。仁軌曰:“人臣徇公家之利,有死無貳,豈得先念其私!主上欲滅高麗,故先誅百濟,留兵守之,制其心腹;雖餘寇充斥而守備甚嚴,宜厲兵秣馬,擊其不意,理無不克。既捷之後,士卒心安,然後分兵據險,開張形勢,飛表以聞,更求益兵。朝廷知其有成,必命將出師,聲援才接,兇醜自殲。非直不棄成功,實亦永清海表。今平壤之軍既還,熊津又拔,則百濟餘燼,不日更興,高麗逋寇,何時可滅!且今以一城之地居敵中央,苟或動足,即為擒虜,縱入新羅,亦為羈客,脱不如意,悔不可追。況福信兇悖殘虐,君臣猜離,行相屠戮;正宜堅守觀變,乘便取之,不可動也。”眾從之。時百濟王豐與福信等以仁願等孤城無援,遣使謂之曰:“大使等何時西還,當遣相送。”仁願、仁軌知其無備,忽出擊之,拔其支羅城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柵,殺獲甚眾,分兵守之。福信等以真峴城險要,加兵守之。仁軌伺其稍懈,引新羅兵夜傅城下,攀草而上,比明,入據其城,遂通新羅運糧之路。仁願乃奏請益兵,詔發淄、青、萊、海之兵七千人以赴熊津。
  • 57.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 唐紀十六:福信專權,與百濟王豐浸相猜忌。福信稱疾,卧於窟室,欲俟豐問疾而殺之。豐知之,帥親信襲殺福信,遣使詣高麗、倭國乞師以拒唐兵。
  • 58.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 唐紀十七:九月,戊午,熊津道行軍總管、右威衞將軍孫仁師等破百濟餘眾及倭兵於白江,拔其周留城。初,劉仁願、劉仁軌既克真峴城,詔孫仁師將兵浮海助之。百濟王豐南引倭人以拒唐兵。仁師與仁願、仁軌合兵,勢大振。諸將以加林城水陸之衝,欲先攻之,仁軌曰:“加林險固,急攻則傷士卒,緩之則曠日持久。周留城,虜之巢穴,羣兇所聚,除惡務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諸城自下。”於是仁師、仁願與新羅王法敏將陸軍以進,仁軌與別將杜爽、撫餘隆將水軍及糧船自熊津入白江,以會陸軍,同趣周留城。遇倭兵於白江口,四戰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濟王豐脱身奔高麗,王子忠勝、忠志等帥眾降,百濟盡平,唯別帥遲受信據任存城,不下。初,百濟西部人黑齒常之,長七尺餘,驍勇有謀略,仕百濟為達率兼郡將,猶中國刺史也。蘇定方克百濟,常之帥所部隨眾降。定方縶其王及太子,縱兵劫掠,壯者多死。常之懼,與左右十餘人遁歸本部,收集亡散,保任存山,結柵以自固,旬月間歸附者三萬餘人。定方遣兵攻之,常之拒戰,唐兵不利;常之復取二百餘城,定方不能克而還。常之與別部將沙吒相如各據險以應福信,百濟既敗,皆帥其眾降。劉仁軌使常之、相如自將其眾,取任存城,仍以糧仗助之。孫仁帥曰:“此屬獸心,何可信也!”仁軌曰:“吾觀二人皆忠勇有謀,敦信重義;但曏者所託,未得其人,今正是其感激立效之時,不用疑也。”遂給其糧仗,分兵隨之,攻拔任存城,遲受信棄妻子,奔高麗。
  • 59.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 唐紀十七:麟德二年……高麗亦遣太子福男來侍祠。
  • 60.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 唐紀十七:乾封元年……高麗泉蓋蘇文卒,長子男生代為莫離支,初知國政,出巡諸城,使其弟男建、男產知留後事。或謂二弟曰:“男生惡二弟之逼,意欲除之,不如先為計。”二弟初未之信。又有告男生者曰:“二弟恐兄還奪其權,欲拒兄不納。”男生潛遣所親往平壤伺之,二弟收掩,得之,乃以王命召男生。男生懼,不敢歸;男建自為莫離支,發兵討之。男生走保別城,使其子獻誠詣闕求救。六月,壬寅,以右驍衞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將兵救之;以獻誠為右武衞將軍,使為鄉導。又以右金吾衞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行軍總管,同討高麗。
  • 6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 唐紀十七: 九月,龐同善大破高麗兵,泉男生帥眾與同善合。詔以男生為特進、遼東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撫大使,封玄菟郡公。
  • 62.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 唐紀十七:冬,十二月,己酉,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兼安撫大使,以司列少常伯安陸郝處俊副之,以擊高麗。龐同善、契苾何力併為遼東道行軍副大總管兼安撫大使如故;其水陸諸軍總管並運糧使竇義積、獨孤卿雲、郭待封等,並受勣處分。
  • 63.    《舊唐書》卷一百九 列傳第五十九:高麗有眾十五萬,屯於遼水,又引靺鞨數萬據南蘇城。何力奮擊,皆大破之。斬首萬餘級,乘勝而進,凡拔七城。乃回軍會英國公李勣於鴨綠水,共攻辱夷、大行二城,破之。
  • 64.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三十五:蓋蘇文死,男生為弟所逐,使子詣闕請降,乃拜何力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安撫大使經略之,副李勣同趨高麗。勣已拔新城,留何力守。時高麗兵十五萬屯遼水,引靺鞨數萬眾據南蘇城,何力奮擊,破之,斬首萬級,乘勝進拔八城。引兵還,與勣會合,攻辱夷、大行二城,克之。進拔扶余。
  • 65.    《資治通鑑》:辛未,李勣拔高麗之新城,使契苾何力守之。勣初度遼,謂諸將曰:“新城,高麗西邊要害,不先得之,餘城未易取也。”遂攻之,城人師夫仇等縛城主開門降。勣引兵進擊,一十六城皆下之。龐同善、高侃尚在新城,泉男建遣兵襲其營,左武衞將軍薛仁貴擊破之。侃進至金山,與高麗戰,不利,高麗乘勝逐北,仁貴引兵橫擊之,大破高麗,斬首五萬餘級,拔南蘇、木底、蒼巖三城,與泉男生軍合。
  • 66.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 唐紀十七:總章元年……二月,壬午,李勣等拔高麗扶餘城。薛仁貴既破高麗於金山,乘勝將三千人將攻扶餘城,諸將以其兵少,止之。仁貴曰:“兵不必多,顧用之何如耳。”遂為前鋒以進,與高麗戰,大破之,殺獲萬餘人,遂拔扶餘城。扶餘川中四十餘城皆望風請服。
  • 67.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 唐紀十七:總章元年……泉男建復遣兵五萬人救扶餘城,與李勣等遇於薛賀水,合戰,大破之,斬獲三萬餘人,進攻大行城,拔之。
  • 68.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 :總章元年……九月,癸巳,李勣拔平壤。勣既克大行城,諸軍出他道者皆與勣會,進至鴨綠柵,高麗發兵拒戰,勣等奮擊,大破之,追奔二百餘裏,拔辰夷城,諸城遁逃及降者相繼。契苾何力先引兵至平壤城下,勣軍繼之,圍平壤月餘,高麗王藏遣泉男產帥首領九十八人,持白幡詣勣降,勣以禮接之。泉男建猶閉門拒守,頻遣兵出戰,皆敗。男建以軍事委僧信誠,信誠密遣人詣勣,請為內應。後五日,信誠開門,勣縱兵登城鼓譟,焚城四周,男建自刺,不死,遂擒之。高麗悉平。
  • 69.    《舊唐書》:乃分其地置都督府九、州四十二、縣一百,又置安東都護府以統之。擢其酋渠有功者授都督、刺史及縣令,與華人蔘理百姓。
  • 70.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總章元年……分高麗五部、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餘户,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百縣,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以統之。擢其酋帥有功者為都督、刺史、縣令,與華人蔘理。以右威衞大將軍薛仁貴檢校安東都護,總兵二萬人以鎮撫之。
  • 71.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剖其地為都督府者九,州四十二,縣百。復置安東都護府,擢酋豪有功者授都督、刺史、令,與華官參治。
  • 72.    楊秀祖 .高句麗軍隊與戰爭研究: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201
  • 73.    楊秀祖.高句麗軍隊與戰爭研究: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