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唐淮源
- 別 名
- 字拂川
- 國 籍
- 中國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日期
- 1886年
- 逝世日期
- 1941年5月12日
- 畢業院校
- 雲南講武堂
- 職 業
- 軍人
- 主要成就
- 中條山抗擊日軍
- 出生地
- 雲南省江川縣翠峯鄉麻慄園村
唐淮源人物生平
編輯1886年(光緒12年),唐淮源出生於江川縣翠峯鄉麻慄園村(後遷至江城鎮),未滿週歲,父親棄養(有亡故之説)。
[4]
1911年10月30日(宣統3年9月9日),參加雲南“重九”起義。
1911年11月1日(宣統3年9月11日),參加辛亥革命,唐淮源與朱德、金漢鼎等同被選入特別班,加緊訓練,提前8個月於1911年11月畢業,派往軍中,出任排長。
1918年(民國7年),升任步兵第五團團長,旋調四川宜賓縣任縣長,頗有名聲。繼後,升任第十五混成旅旅長,參加靖國等役。
1920年(民國9年)底,顧品珍發動“倒唐”政變,珍取代唐繼堯主滇。滇軍編為七個混成旅,唐淮源為第二旅旅長,被派往通海等地剿匪。
1922年(民國11年)初,滇軍內訌,唐繼堯回滇復辟。3月10日,唐淮源與朱德、金漢鼎離滇。4月達重慶,投四川督軍劉湘,6月,川軍混戰,唐、朱、金離渝赴滬,住上海孟淵旅社,不久移居蘇州虎丘李鴻章祠。6月16日,晉見孫中山,後朱德赴歐學習,唐、金入粵參加北伐,始投於第三軍,轉戰入江西。
[4]
1930年(民國19年),唐淮源被任命為陸軍第十二師副師長兼第三十五旅旅長。
1933年(民國22年)3月8日,升任十二師師長,督師贛皖甘寧。
1936年(民國25年)10月,任第三軍副軍長兼十二師師長。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跟隨蔣介石到西安督促張學良、楊虎城“剿共”的唐淮源被東北軍扣留。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唐淮源返回部隊駐地,隨後,即率領部隊到河南開封一帶整訓。
[4]
1937年(民國26年),抗戰爆發,升任第三軍軍長。唐淮源部奉命北上,在冀西一帶的高碑店、易水、淶源、保定等地作戰。秋,唐淮源率所部參加了山西娘子關保衞戰。
1938年(民國27年),第三軍奉令轉入中條山區作戰,建立抗日遊擊根據地,以屏蔽隴海路和陝甘門户—潼關,牽制日軍兵力,威脅敵人的運輸要道。
1938年7月21日,曾萬鍾軍長轉任第二集團軍副總司令,唐淮源任第三軍軍長。
1939年(民國28年)4月17日,唐淮源之母不幸病逝於故鄉江川縣江城。秋,唐淮源趕回家鄉江川為母奔喪。
1941年(民國30年)5月7日,日軍發動全面進攻中條山的戰役。5 月11日,山口與黃河各渡口均被敵佔。敵主力以分進合擊之勢合圍第三軍,唐淮源部官兵傷亡慘重,彈盡援絕,各路突圍部隊均未得手。12日,唐淮源率殘部佔領懸山一帶的陣地。敵人集中兵力,向其發起猛攻。唐淮源三次突圍受挫,在日軍進逼的情勢下,悲憤未能達到守衞中條山之責,為保全民族氣節,遂舉槍自戕於懸山之頂。
[4]
唐淮源家庭成員
編輯唐淮源主要事蹟
編輯- 與朱德友誼
1922年,滇軍於“護國、靖國戰爭”討伐北洋軍獲勝後,發生了內訌。唐繼堯在昆明追殺異己,唐淮源與朱德、金漢鼎三人被迫離開雲南,到上海晉見孫中山,尋找救國之路,時正逢軍閥陳炯明在廣東叛變,孫中山要討伐陳炯明。
[5]
1927年,唐淮源與回國的朱德在江西南昌相遇,唐淮源時任國民黨黃埔軍校南昌分校教育長,朱德到南昌則為組織中共南昌起義。當時朱德急需在南昌駐軍中有一個身份,以便策動起義,唐淮源幫了朱德的忙,在唐淮源和金漢鼎極力舉薦下,朱德到朱培德任軍長的第三軍,任軍官教導團團長。
[5]
1938年,唐淮源奉命率第三軍進入山西中條山,此時日軍正組織精鋭,開始車輪式地向中條山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巧的是這年中秋節唐淮源與朱德在山西陽泉火車站,一列火車上不期而遇,此時,朱德已是八路軍總司令,國共兩軍也於國難當頭時握手言和,成為聯合抗日的友軍,兩人這次會面又開始了新的合作。
[5]
- 殉國經過
1941年3月,日軍秘密從華北、華東、中原調兵,達25萬以上,數倍於我,裝備精良,撲向中條山,志在必取。
1941年5月7日,日軍調集6個師團又3個旅團,總兵力達10萬人,日軍從東、西、北三面兵分四路進犯中條山。中條山戰役打響時,唐淮源率第三軍主力扼守聞喜、夏縣以東的結山、唐王山到夏縣東南花凸村一線,狠狠打擊進犯日軍,使中國軍隊的防線巋然不動。5月7日晚,日軍突破中國軍隊的王家窯頭陣地,衝向第三軍左翼第七師的主陣地。
1941年5月8日晚,日軍突破第七師澗底河陣地,襲擊王家河第七師司令部。唐淮源獲此消息後,立刻派兵增援,第七師陣地失而復得。但此時敵人趁機攻佔駐在唐回村的第三軍軍部,並企圖消滅中國第五集團軍總部指揮機關,唐淮源遂又遣兵牽制這股敵人。此時,戰線犬牙交錯,各處戰鬥激烈,中國軍隊漸處頹勢。中國方面改變部署,退守第二線即設陣地。唐淮源奉命率部佔領羅有村、孤子嶺、野豬嶺至秦家村一線。後在與敵人激戰中,與友軍失掉聯絡,不知敵情變化,率軍南移。
1941年5月9日,當我軍其他部隊已經突圍撤退時,唐淮源仍在指揮第三軍將士以死相拼,以守土衞國,寸土必爭的精神,沉着果敢指揮所部官兵,反覆衝殺,聲震蒼天,氣吞黃河
1941年5月10日,在温峪村附近與敵遭遇,周邊日軍也前來參戰,將唐淮源部團團包圍。唐淮源果斷決定外線作戰,他對各師長們説:“現在情況極險惡,吾人在事有可為之時,應竭盡心力,恢復原態勢。否則當為國家民族保全人格,我已抱定不成功便成仁之決心。”隨後各師以團為單位,分三面突圍。唐淮源親自率一個團突圍。
[4]
戰鬥至11日,唐淮源部官兵傷亡慘重,彈盡援絕,各路突圍部隊均未得手。在這危急關頭,唐淮源召集手下三位師長,毅然言道:
“現情勢險惡,吾輩對職責及個人之出路,均應下最大之決心,在事有可為時,須各竭盡心力,以圖恢復態勢,否則應為國家民族保全人格,以存天地正氣。”“中國軍隊只有陣亡的軍師長,沒有被俘的軍師長,千萬不要由第三軍開其端。”唐淮源下令以團為單位,化整為零,以分敵勢,分頭突圍。唐親率十二師之一部,向縣山且戰且走,遇到日軍大部隊,左衝右殺,無法逾越,不得已轉向西,處於不利地勢,又被敵軍阻於東交口附近。敵我屍橫遍野,血染黃土山河。唐淮源親自衝在前方,我軍與敵殊死決戰,殺聲震天。
1941年5月12日,唐淮源率殘部佔領懸山一帶的陣地。敵人集中兵力,向其發起猛攻。唐淮源部雖奮勇反攻,但終難挽頹勢。唐淮源三次突圍受挫,在日軍進逼的情勢下,悲憤未能達到守衞中條山之責,為保全民族氣節,遂舉槍自戕於懸山之頂。
[4]
唐淮源自雲南講武堂畢業投軍三十年,身經百戰,屢建殊勳,由排長逐級升至軍長。現在身陷絕境,他以氣壯山河的氣概在筆記本上寫下遺書:
“餘身受國恩,委於三軍重任,當今戰士傷亡殆盡,環境險惡,總軍兩部失去聯繫。餘死後,望餘之總司令及參謀長收拾本軍殘局,繼續抗戰,餘死瞑目矣” 隨飲彈殉職於,是年55歲。
一代抗日名將唐淮源,慷慨就義,壯烈殉國,九天為之動容,三軍為之哭泣。
唐淮源人物格言
編輯“吾向以老母在,故有所慮,今大事已了,此身當為國有,誓與中條山共存亡 ”
--------------唐淮源將軍於母去逝後
“現在情況極險惡,吾人在事有可為之時,應竭盡心力,恢復原態勢,否則當為國家為民族保全人格,我已抱定不成功便成仁之決心”
--------------於殉國前
唐淮源人物紀念
編輯1942年1月4日,《雲南日報》為悼念唐淮源和中條山戰役陣亡將士曾發表社論《哀痛悼忠魂》。2月2日,國民政府發出《追贈陸軍上將第三軍軍長唐淮源褒揚令》,並準定將唐淮源生平事蹟存備宣付史館,以彰英烈。6月6日,雲南省黨部舉行追悼會,龍雲主祭並送花圈、致悼詞。6月16日,第三軍在陝西城固縣民眾教育館召開追悼會,陝西省主席主祭並致悼詞。
1986年,唐淮源誕生一百週年之際,雲南省人民政府追認唐淮源為革命烈士。
1989年9月28日,江川縣民政局派人赴山西夏縣清道存尋將軍遺骸,於10月17日火化後將骨灰護送到江川。
唐淮源追悼大會
1941年,國民黨江川縣黨部奉令於縣城東門營建唐公祠,供奉陸軍上將唐淮源將軍牌位及肖像。同時,縣長主持了隆重的追悼大會。
唐淮源唐公祠
- 參考資料
-
- 1. 唐淮源 .新華網安徽頻道[引用日期2017-04-21]
- 2. 誓死與中條山共存亡的抗日名將——唐淮源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引用日期2018-12-30]
- 3. 民政部公佈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引用日期2015-07-04]
- 4. 唐淮源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引用日期2017-04-21]
- 5. 唐淮源朱德義結金蘭 為何各奔前程分屬國共兩黨?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7-04-21]
- 6. 唐淮源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5-12-02]
- 7. 唐淮源 中條山殉國上將 .中華兒女報刊社[引用日期2015-04-15]
- 8. 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5-04-15]
- 9. 抗日名將唐淮源故居因無財力修繕 復原遭擱淺 .網易[引用日期2017-04-21]
- 10. 尋找飄蕩的忠魂——抗日戰爭中國遠征軍珍貴影像致敬展(專題片) .印象貴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