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洪澄

鎖定
唐洪澄(1908年7月12日—1960年3月11日),原名賀生春,化名唐僧,出生於陝西省清澗縣二郎山鄉大馬山村一個貧農家庭。幼放羊、打柴。1920年入花巖寺小學讀書。1927年考入綏師深造。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期間,先後任小學教員,黨的小組長,支部書記等。為創建和發展清澗蘇區黨組織嘔心瀝血,英勇戰鬥。曾任清澗蘇區黨的區委書記,縣委組織部長和縣委書記等職。是綏清革命蘇區的創建者,是陝甘寧邊區創建者之一,是大西北解放和建設的主要領導成員之一。1931年,和張達志、崔田民等一起領導了三次大規模的農民抗糧抗税的圍城鬥爭,受到國民黨殘酷鎮壓。面對白色恐怖,他與其他領導人一起,不屈不撓,參於領導解家溝殺“九個半”土豪劣紳的鬥爭。3月,蔣介石調集大軍,對陝北蘇區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圍剿”。洪澄和其他領導同志白天分散隱蔽,夜間四處散發傳單,張貼標語,抓捕反動保甲長,就地處決。經常見不到太陽,連續好幾天吃不上飯,但大夥兒十分樂觀,革命精神充沛。接着,洪澄、玉春等根據陝北特委的指示精神,領導清澗蘇區人民羣眾向敵人進行了全面反擊,迅速把敵人趕進縣城內,摧毀了敵人反動保甲制,打破了敵人的軍事“圍剿”,擴大並鞏固了蘇區。不久,調任關中地委書記,陝西省委黨校校長等職,離開清澗。1950年,曾任中共陝西省委書記處書記。1960年3月11日,在北京病逝。 [1] 
(概述圖來源 [1] 
中文名
唐洪澄
別    名
唐洪晨
性    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陝西省清澗縣
出生日期
1908年7月12日
逝世日期
1960年3月11日 [1] 
職    業
革命家
原    名
賀生春

目錄

唐洪澄人物生平

(一)
1908年7月12日,洪澄出生在陝西清潤縣大馬家山村的一個貧寒農家。12歲時靠借貸在花巖寺小學讀書。他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苦讀勤學,晚上躺在被窩裏還要用手在腿上將生字默寫一遍,成績一直是全班第一名。
1927年初,洪澄同志考入綏德省立第四師範學校。這是一所革命的學校,當時在校的很多師生是黨、團員。他受到了黨的教育,接觸和閲讀了一些馬列主義常識讀物,積極參加學生運動,並經常和同學們一起下鄉宣傳革命,思想覺悟有了明確提高。正在這個時候,風雲突變,國民黨反動派製造白色恐怖。陝北軍閥井嶽秀封閉了這所學校,他也被迫在7月暑假返回家鄉。不久,由黨員韓尚周介紹,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時年18歲。
此後,洪澄同志在家鄉一面以當小學教員為公開職業,一面從事黨的地下鬥爭,活動在綏德、清澗一帶,發動農民運動,開展武裝游擊戰爭,與敵人周旋,機智地奮戰了六個春秋,直到1934年創建這塊蘇區。
在此期間,他兩次領導清澗地區的抗糧抗税運動。一次在1928年,當時陝北大旱,農村糧食顆粒無收,貧苦人民飢寒交迫,經過洪澄同志的秘密串連,到第二年春季,在“不納糧,包交税,反對成立民團的口號鼓舞下,上萬羣眾參加了抗糧鬥爭,嚇得反動軍警緊閉縣城,不敢下鄉催糧收款。後來敵人進行瘋狂的鎮壓,得知他是組織發動者便到家中抓捕。他隱蔽逃脱了,可他的堂兄被抓走。在組織的營救下,變賣了家產和借款,湊足了1400元大洋,才贖了回來。第二次是在1933年春,他和李景林、賀生榮、黃石山等再次發動清澗地區農民開展抗糧抗税抗租抗債的鬥爭,憤怒的羣眾曾將縣城包圍,迫使敵人低頭談判,每鬥糧錢鹼免税款一元。鬥爭剛結束,狡猾的敵人派一連隊伍來抓捕他,在羣眾的掩護下,才倖免於難。
在此期間,他秘密發展黨的組織,壯大黨的隊伍,建立起黨支部。由於敵人的破壞,1931年清潤縣黨組織與陝北特委失掉了聯繫。他領導的黨支部主動與綏德縣南區區委接上了關係,黨的活動從未間斷,保存和積蓄了革命力量,一直到1934年春重建清澗縣委、這期間他引導一批青年參加了革命,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黨的高級千部。至今,陝北的一些老同志仍然讚譽他為“革命的引路人”。
他還積極領導開展革命武裝鬥爭。1933年春,他和白如冰、王聚德同志弄到三支駁殼槍,以這為基礎,搞起了綏清地區的游擊戰爭。7月下旬,他以清澗代表的身份,參加了陝北特委在佳縣高祁家窪召開的擴大會議。這是一次對陝北革命的發展起了決定作用的重要會議。會議確定了進一步開展武裝鬥爭等重大問題。洪澄同志堅決貫徹執行特委的決定,並在清潤縣無定河畔的石砭上,召開綏清中心區委擴大會議,作了具體的組織部署。此後,革命的武裝力量逐步壯大,終於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二支隊。那一年的古歷十二月初七,在解家溝鎮殺了反動劣紳、衙役九個半(一個未殺死,故稱半個),極大地鼓舞了羣眾的革命熱情,威震陝北。第二年,他領導打店子溝反動民團的鬥爭,動員了二百多名赤衞隊員參加,繳獲了敵人十多條槍,為根據地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1934年2月,清澗縣東區成立區委,他任區委書記; 4月,根據陝北特委的決定,清澗縣在周家山召開了第一次黨代表大會,他被選為縣委組織部長並實際領導全縣的革命鬥爭(書記是一位工人同志)。會後,各區、鄉都成立了蘇維埃政府,二支隊不久也擴編為紅二團,綏清這塊根據地逐步擴大,羣眾革命熱情高漲,打土豪分田地,革命歌曲響遍山野,蘇維埃政權更加鞏固,和佳縣、吳堡等根據地連成一片,成為陝北蘇區建立較早、基礎較好的根據地之一。彭德懷同志當年率領紅軍東征路過清澗時,高興地稱讚説:“清潤不亞於江西的興國。”
(二)
洪澄同志大半生從事黨的組織工作和幹部工作。他為人正派,居職清廉, ?是堅持黨性原則的表率,團結幹部的典範。
1934年底,洪澄同志離開清澗到安定縣任縣委書記,後到秀延縣任組織部長(書記是位僱農,沒有文化,實際領導工作仍然是他)。1935年6月離開陝北到關中特委任代理書記、組織部長。當年10月,毛主席率領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洪澄同志從關中特委回到當時黨中央所在地一一瓦窯堡,又投入了新的戰鬥。那時,黨中央要求陝北省委擴大紅軍七千人,這是陝北省委艱鉅而光榮的頭等任務。陝北地廣人稀,要擴大這麼多的紅軍,困難是很大的。洪澄同志積極主動地參加搞了兩個多月的擴紅領導工作,順利地完成了任務。接着到中央黨校學習,後任陝西省委黨校校長,培訓黨的新老幹部。這為他後來做組織工作和幹部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37年4月,他被派往神府特委任組織部長、代理書記。當時毛主席曾在中央政治局會上強調説:“神府蘇區雖不大,但這個地方很艱苦,也是個很重要的地區,是抗日前哨,要派一批得力的幹部去工作。”洪澄同志受命於此時,出色地完成了黨交給的任務,不愧是毛主席説的那樣一位優秀得力的領導幹部。
1934年到1937年,短短的三年多時間裏,洪澄同志七易其職,哪裏艱苦、哪裏需要,就到哪裏戰鬥,堅決服從組織分配,毫無怨言難色,為廣大幹部做出了好榜樣。
1938年1月,洪澄同志調到延安,先後任陝甘寧邊區黨委幹部科長、邊區中央局組織部副部長、邊區政府委員、民政廳副廳長,主管幹部工作近十年,直到1947年冬。他為陝甘寧邊區黨組織的建設和幹部的培訓,做出了重要貢獻,得到中央組織部和中央領導同志的讚許。1946年4月13日,在第三屆陝甘寧邊區參議會上,洪澄同志作了《關於幹部問題的報告》,他特別強調幹部要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的方針、政策;要堅持黨性原則,要加強團結;是非要分明,不能隨風飄;不搞團團夥夥,更不能有害人之心。
洪澄同志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他要求千部做到的,先帶頭做到。在延安時期,他的住所經常是千部出入的地方。從非黨幹部到黨員幹部,從一般幹部到領導幹部,他都一律熱情相待。專員、縣長、書記來開會,常和他促膝談心,不論受表揚的同志,還是犯錯誤、受委屈的同志,都願意到他那裏去談心,領會教誨。他總是從團結的願望出發,真誠地幫助每一個同志。他特別重視陝北幹部的教育工作,鼓勵他們提高文化水平,學習外地幹部的長處。他還在民政廳親自主持了四期縣長短期訓練班,教育培養了一大批幹部。至今,他的優秀品質還為當時的陝甘寧邊區和陝北的老同志所稱道,説他為人正派,心地純潔,無私無畏,是一位胸懷開闊、寬宏大量、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的領導者。大家親切地稱呼他“老唐”。
洪澄同志既堅持原則、堅持真理,又能委曲求全,照顧大局。當受到不公正的批評或處分時,仍能按照黨性原則努力工作。1947年底,西北局義合會議以後,洪澄同志揹着錯誤的處分,積極地投入土改工作。他被派往安塞、子洲去搞土改,擔任工作團團長。當時,有些分團在工作上出了些“左”的偏差,他按照黨中央的正確政策,主動予以糾正,並不逢迎某些領導同志“左”的思想。工作結束時,他還親自主持會議,給一位分團團長實事求是地做了鑑定,並親筆寫成,使這個幹部深受感動。
(三)
洪澄同志一直在領導崗位上, 他那艱苦奮鬥、深入細緻、平易近人的優良作風,是我們效法的楷模。
在艱苦的戰爭年代裏,洪澄同志與敵人周旋,白天分散隱蔽,晚上出去活動,有時幾天吃不上飯,成年累胚脱衣服和鞋襪睡覺,煉就了一身艱苦奮鬥的作風。延安時期,他親身經歷了黨中央、毛主席發動的邊區大生產運動,和民政廳的同志一起,在延安新市場後溝種了20垧地,還辦起了一個農場,自己動手,種糧食、紡線線、打窯洞,度過了當時的經濟困難,受到了廣大人民的愛戴。
1949年全國解放後,洪澄同志到新區開闢工作,先後擔任山西省晉南新絳地委副書記、甘肅省定西和天水地委書記。1950年,曾任中共陝西省委書記處書記。他不擺老資格,不搞特殊待遇,平易近人,仍然保持着普通一兵和“老紅軍”的作風,他經常深入第一線作調查研究。1958年前後,他四次去陝西禮泉縣烽火大隊蹲點,為培養全國勞動模範王保京同志作了艱苦細緻的工作。當時,他十分反對唱高調子,訂高計劃,搞高徵購。他親自召開老農座談會,讓王保京同志本着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把小麥增產計劃訂在可靠的基礎上。第二年,豐產試驗田沒有完成計劃,洪澄同志又去幫助總結經驗,鼓勵羣眾不要泄氣,並請西北農學院的教授、講師指導他們。至今,王保京同志對他的幫助還銘記在心。洪澄同志每次下鄉,都吃住在農民家,同羣眾親切交談,以掌握第一手材料。 這種深入實際、細緻紮實的工作作風令人歎服。
洪澄同志對子女要求很嚴,經常告誡他們要憑自己的真本事,不能靠父母的資格和地位。在延安時,寒冬臘月,孩子們沒有襪子穿,他不許公家特供,由自己親自針織。他一家五口人,住一孔窯洞,吃大灶飯,從不搞特殊。洪澄同志臨終時留給子女的唯一遺訓是,要永遠聽黨的話;他身後的喪葬一切從簡,聽從組織安排,不要提任何要求。
1960年3月11日,在北京病逝。洪澄同志的一生,正如當年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為他安靈時,中共陝西省委送的輓聯上寫的:“ 獻身人民事業鞠躬盡瘁功績永垂不朽;對黨無限忠貞終生不渝品德堪為楷模。” [1-2] 
參考資料
  • 1.    黃增輝編著,紅色清澗,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09,第63-65頁
  • 2.    馬文瑞、劉景範、張方海,懷念唐洪澄同志,革命英烈,1988年第6期,第22-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