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朝疆域

鎖定
唐朝疆域是指唐朝時期的領土範圍和實際控制區域。唐朝疆域面積最大時(不計武周)為公元669年唐高宗總章二年 [1]  ,約為1237萬平方公里 [2-3] 
唐朝開國之後逐漸結束了自隋末以來的羣雄割據局面並統一了全國,唐太宗和唐高宗執政期間不斷對突厥薛延陀、吐谷渾、西域諸國(高昌龜茲等)等國家作戰並消滅了這些政權,由此逐漸控制了漠南、漠北、西域等地區。
唐高宗龍朔年間唐朝疆域面積達到最大值。但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突厥復國致使漠北及貝加爾湖等地區復歸突厥。 [4]  695年武則天攻打後突厥,其可汗投降並歸屬武周,武則天封其為“歸國公”,短暫收復後突厥,但不久復叛。 [5] 
安史之亂、朱泚之亂、藩鎮之禍等內訌削弱了唐朝,公元790年以後西域被吐蕃逐漸攻佔。 [6]  公元851年,漢人張議潮佔據河西、隴右,歸附於唐朝。 [7]  唐朝末期疆域縮水至漢地但仍保有河套地區
中文名
唐朝疆域
外文名
Territory of the Tang Dynasty

唐朝疆域疆域範圍

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時期東至朝鮮半島,西達中亞鹹海。南到越南順化一帶,北包貝加爾湖。唐朝周圍的異族很多,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分別設立了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北庭六大都護府
安史之亂後數十年間,由於大量河隴邊兵參與平亂(主要為隴右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所部)導致邊防空虛,吐蕃趁勢進逼,佔據隴右。八世紀後期的唐朝內部發生涇源兵變,吐蕃趁機佔據河西,並在公元790年左右佔據西域。不久,回鶻佔據西域。九世紀中期,唐朝朝廷出兵佔據秦、原、安樂、維、扶、河、渭等州;張議潮驅逐吐蕃,控制河西、隴右,並控制西域北庭的部分地區,歸附於唐朝。 [8]  [9] 
唐代開創了中國政區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貞觀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為10道: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等十道。貞觀十四年(640年),全國共設360州(府),下轄1557縣。開元年間又將山南、江南各分東西,並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設州、府,州、府下再設縣,開元末年,全國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縣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唐朝疆域變遷歷史

唐朝疆域唐朝初期

隋末農民起義的高潮中,隋太原留守李淵於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起兵入長安,立代王楊侑〔yòu右〕為帝。618年,李淵逼楊侑禪位,建立唐朝。至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隋末以來的割據勢力已全部被消滅,唐朝完成了統一。
隋煬帝造成隋末大亂,不僅疆域全部喪失,而且嚴重分裂內戰削弱華夏,連吐谷渾都返回故地還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縣卻防禦不了,而東突厥崛起達到極盛“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程度,把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區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 [10]  但不久以後,唐朝就轉入了攻勢,擴張佔據了更大的疆域。
  • 太宗朝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大將李靖滅了東突厥,唐朝的實際控制區達到了貝加爾湖以北,設置行政區的範圍也擴大到了陰山以北600裏,超出了今國界。
貞觀十四年,唐軍滅高昌,在新疆也先後設置了伊州(今哈密地區)、西州(今吐魯番一帶)和庭州(今烏魯木齊一帶)三個正式行政區,並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市西北)設置安西都護府
貞觀二十年,唐軍擊敗薛延陀,進至鬱督軍山(今蒙古國杭愛山脈東支),可汗(首領)咄摩支降。漠北鐵勒回紇諸部百餘萬户,委身內屬,請同編列。 [11-12] 
  • 高宗朝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突厥車鼻可汗被擒 [13]  ,至顯慶二年(公元657年)西突厥被擊敗投降。顯慶五年,唐軍由山東半島東端渡海進攻朝鮮半島中部的百濟,百濟降。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唐軍在天山擊破鐵勒。總章元年(公元668年)滅高句麗,在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
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四月,吐蕃攻陷西域十八州,又聯合于闐突襲龜茲撥換城,將其攻陷。唐朝只好放棄安西四鎮 [14] 
後來,西端吐火羅地區(也就是阿富汗),隨着白衣大食(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東征而全部失。
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突厥吐屯啜骨咄祿糾眾七百反抗唐朝,建立後突厥政權,繼而攻陷漠北,此後連年侵犯邊境,勢力趨於壯大,乃自立為頡跌利施可汗,蒙古高原及貝加爾湖等地區復歸突厥。

唐朝疆域唐朝中期

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年),唐朝朔方道大總管張仁願建立三受降城體系於漠南,遏制後突厥汗國,唐朝再次開始佔據漠南地區,並長期控制漠南地區。 [15] 
唐玄宗時期,收復了淪陷於契丹的遼西營州,及唐睿宗時期賜給吐蕃的河西九曲之地,並再次降服契丹、奚、室韋、靺鞨等民族,西域方面吞併大小勃律且攻滅突騎施,塞北方面降服復國的後突厥,後又扶持回鶻剪滅後突厥。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次年十二月叛軍攻入首都長安,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唐玄宗被遙尊為太上皇。安祿山則自稱大燕皇帝,年號聖武。經過8年時間這場叛亂才被平定。安史之亂使得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
唐德宗時期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亂,結果發生奉天之難,戰爭持續了5年,最後雖然朱泚和李希烈等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餘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部分權力。
唐憲宗在位15年間,政績諸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從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使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一度獲得再次統一。
歷史學家張國剛研究唐朝藩鎮的專著《唐代藩鎮研究》,唐朝後半段的大部分時期裏,40到50個藩鎮絕大部分不割據,只有河朔等極個別藩鎮割據,但也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而且割據藩鎮也曾解除割據。即使割據藩鎮也仍然是唐朝版圖的一部分。 [16] 

唐朝疆域唐朝後期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與李訓鄭注等發動甘露之變,密謀誅殺宦官失敗。甘露之變而後,宦官團結一致;羣臣唯有借藩鎮兵力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晚唐時藩鎮和宦官直接衝突的種子。唐武宗執政時期,唐朝對外擊潰回鶻烏介可汗及其部眾,對內平定澤潞鎮叛亂,在位時期藩鎮降服,並製造了會昌中興的局面。
九世紀中期,唐朝朝廷出兵佔據秦、原、安樂、維、扶、河、渭等州;沙州人張議潮驅逐吐蕃,控制河西、隴右,並控制西域北庭的部分地區,歸附於唐朝。 [9]  [8] 
鹹通七年(866年)二月,張議潮表奏朝廷,已令回鶻首領僕固俊克復西州、北庭、輪台、清鎮等城。同年十月,又令僕固俊與吐蕃大將尚恐熱交戰,大敗吐蕃軍,並斬殺尚恐熱,傳首京師。吐蕃餘眾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襲擊,再敗,奏遷於嶺南。吐蕃遂衰亡。河西肅清,使唐廷無西顧之憂。
唐宣宗之後,唐懿宗唐僖宗是著名的無能昏君,使唐朝一直走下坡路。唐朝後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發農民起義,唐朝經濟命脈的江南地區經過黃巢的打擊,唐朝統治名存實亡。經過黃巢起義後,把唐朝的基礎打破。
天覆元年(901年),宰相崔胤聯合禁軍將領孫德昭打敗了劉季述,迎唐昭宗復位。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禪位,改國號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定都於開封,唐朝滅亡。

唐朝疆域都護府

唐朝疆域單于都護府

貞觀四年(630年)三月,唐朝大將李靖頡利可汗,攻滅東突厥汗國唐太宗突利可汗故地設置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在頡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雲中都督府永徽元年(650年)唐平突厥車鼻可汗,“突厥諸部盡為封疆之臣”,乃於其地設單于、瀚海都護府 [17]  領狼山、雲中、桑乾三都督府,蘇農等二十四州,與燕然都護府壤地交錯。龍朔三年(663年),移治雲中古城,改名雲中都護府,移燕然都護府於磧北,並改名瀚海都護府,遂以磧為界,磧南諸都督府州隸雲中。麟德元年(664年),改名單于大都護府,轄境北距大漠,南抵黃河聖歷元年(698年),併入安北大都護府。開元八年(720年),復為單于大都護府,安北大都護府移治中受降城。會昌五年(845年),改名安北大都護府。

唐朝疆域安北都護府

貞觀二十年(646年)唐朝攻滅薛延陀汗國,鐵勒諸部歸附。 [18-19]  次年(647)正月置瀚海都督府(回紇部)、燕然都督府(多濫葛部)、金微都督府僕骨部)、幽陵都督府(拔野古部)、龜林都督府(同羅部)、盧山都督府(思結部)等六都督府,皋蘭州(渾部)、高闕州(斛薛部)、雞鹿州(奚結部)、雞田州(阿跌部)、榆溪州(契芯部)、林州(思結別部)、顏(白部)七州,各以部帥為都督、刺史,旋設燕然都護府以統之。八月,鐵勒諸部中最遠的骨利部來附,置為玄闕州。後又以結骨、葛邏祿諸部置堅昆都督府陰山都督府、大漠都督府、玄池都督府和渾河州狼山州等都督府和州,均歸燕然都護府統領。都護府治故單于台(今內蒙古杭錦後旗東北烏加河北)。 [20]  轄境相當於今內蒙古烏加河以北的蒙古國全境、俄羅斯額爾齊斯河葉尼塞河上游及安加拉河貝加爾湖周圍地區。
龍朔三年(663),都護府移於漠北回紇本部,治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哈爾和林西北,改名瀚海都護府,與雲中都護府以磧為界,領磧北諸羈縻府州。總章二年(669)改名為安北都護府

唐朝疆域安西都護府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置。治所在西州(今新疆吐魯番市東高昌故城),統轄安西四鎮龜茲、疏勒、于闐、碎葉),轄境相當今新疆及中亞楚河流域。顯慶、龍朔中(公元656—663年)移治龜茲(今新疆庫車縣),唐軍平定西突厥,轄境擴大至自今阿爾泰山西至鹹海間所有遊牧部族和葱嶺東西直至阿姆河兩岸城郭諸國 [21-22]  後逐漸縮小,安史之亂後退至葱嶺以東。

唐朝疆域北庭都護府

長安二年(公元702年)分安西都護府置。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破城子)。統轄包括天山北路東起今阿爾泰山巴里坤湖,西至鹹海的西突厥各部族。公元790年以後,轄境喪失。 [6] 

唐朝疆域安東都護府

總章元年底(公元669年)置。治所在平壤(今朝鮮平壤市)。轄境西起遼河,南至朝鮮北部,東、北至海,包括今烏蘇里江以東和黑龍江下游兩岸直至海口之地。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治所即內遷於遼東,後又遷至遼西

唐朝疆域安南都護府

調露元年(公元679年)改交州都督府置。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內市)。轄境北有今雲南紅河、文山兩自治州,南至越南河靜、廣平省界,東有廣西緣邊一帶。安史之亂後,西北今雲南地漸為南詔所有。

唐朝疆域邊州都督府

唐朝在正式政區範圍外的部族地區設置了邊州都督府,如東北設於室韋部落的室韋都督府、設於黑水靺鞨〔mò hé末和〕部落的黑水都督府勃利州,設於靺鞨粟末部的忽汗州都督府(渤海),雖然並沒有實際統治這些地區,但確立的臣屬關係維持了較長時間。

唐朝疆域總體評價

唐朝擁有的疆域最西曾經到達鹹海,最北曾經到達西伯利亞,最東曾經到達薩哈林島庫頁島),最南至北緯18°,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
但是這並不是説唐朝的疆域有這樣大,因為它從來沒有同時達到這樣的範圍,而且達到最遠點的時間是非常短的。
例如,唐朝控制鹹海以東是在龍朔元年(公元661年)後,但到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就撤到了葱嶺,實際只維持了三年時間。而那時還沒有滅高句麗,東部的邊界仍在遼河一線。
開元三年(公元715年)唐朝又擴展到葱嶺以西,但東部的安東都護府已退至遼西
天寶十年(公元751年)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一仗敗於大食(阿拉伯帝國),唐朝的疆域又退至葱嶺一線。
漠北自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滅薛延陀,唐朝的疆域達到貝加爾湖以北,到儀鳳四年(公元679年)突厥再起,又撤至陰山以南,也只維持了33年。
所以,儘管開元、天寶年間是唐朝的黃金時期,但它的疆域的極盛階段已經成為過去。
參考資料
  • 1.    唐玄宗失西域:高仙芝戰敗改寫中亞河中地區歷史走向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09-26]
  • 2.    注:根據邊城玫女的《中國曆代疆域面積考》,唐朝極盛國土面積達1237萬平方公里。
  • 3.    宋巖. 《中國歷史上幾個朝代的疆域面積估算》. 史學理論研究: 第150頁.
  • 4.    《資治通鑑·唐紀十九》:“(永淳元年壬午,公元六八二年)是歲,突厥餘黨阿史那骨篤祿、阿史德元珍等招集亡散,據黑沙城反,入寇幷州及單于府之北境,殺嵐州刺史王德茂。”
  • 5.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天冊萬歲元年乙未,公元六九五年)正月……丙午,以王孝傑為朔方道行軍總管,擊突厥。……冬,十月,突厥默啜遣使請降,太后喜,冊授左衞大將軍、歸國公。”
  • 6.    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199-206
  • 7.    《資治通鑑》宣宗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下大中五年(辛未,公元八五一年):張義潮發兵略定其旁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十州,遣其兄義澤奉十一州圖籍入見,於是河、湟之地盡入於唐。
  • 8.    《資治通鑑》大中五年:張義潮發兵略定其旁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十州,遣其兄義澤奉十一州圖籍入見,於是河、湟之地盡入於唐。
  • 9.    《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其後河、渭州虜將尚延心以國破亡,亦獻款。秦州刺史高駢誘降延心及渾末部萬帳,遂收二州,拜延心武衞將軍。駢收鳳林關,以延心為河、渭等州都遊弈使。
  • 10.    王永興.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崑崙出版社,2003:202
  • 11.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九:北荒悉平。詔曰:……鐵勒諸姓、回紇胡祿俟利發等,總百餘萬户,散處北溟,遠遣使人,委身內屬,請同編列,併為州郡。收其瀚海,盡入提封;解其辮髮,並垂冠帶。上變星昴,歸於東井之躔;下掩蹛林,袪入南山之囿。混元已降,殊未前聞;無疆之業,永貽來裔。古人所不能致,今既吞之;前王所不能屈,今鹹滅之。
  • 12.    《資治通鑑》唐紀十四:貞觀二十年……壬申,上幸漢故甘泉宮,詔以“戎、狄與天地俱生,上皇並列,流殃構禍,乃自運初。朕聊命偏師,遂擒頡利;始弘廟略,已滅延陀。鐵勒百餘萬户,散處北溟,遠遣使人,委身內屬,請同編列,併為州郡;混元以降,殊未前聞,宜備禮告廟,仍頒示普天。
  • 13.    《舊唐書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車鼻既破之後,突厥盡為封疆之臣,於是分置單于、瀚海二都護府。單于都護領狼山、雲中、桑乾三都督,蘇農等一十四州,瀚海都護領瀚海、金微、新黎等七都督、仙萼、賀蘭等八州,各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高宗東封泰山,狼山都督葛邏祿社利等首領三十餘人,並扈從至嶽下,勒名於封禪之碑。
  • 14.    《資治通鑑·唐紀十七》;"(咸亨元年庚午,公元六七零年)夏,四月,吐蕃陷西域十八州,又與于闐襲龜茲撥換城,陷之。罷龜茲、于闐、焉耆、疏勒四鎮。辛亥,以右衞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左衞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衞將軍郭待封副之,以討吐蕃,且援送吐谷渾還故地。"
  • 15.    王永興.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崑崙出版社,2003:325
  • 16.    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6
  • 17.    《舊唐書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車鼻既破之後,突厥盡為封疆之臣,於是分置單于、瀚海二都護府。
  • 18.    《舊唐書. 卷三 本紀第三》:鐵勒回紇、拔野古、同羅、僕骨、多濫葛、思結、阿跌、契苾、跌結、渾、斛薛等十一姓各遣使朝貢,奏稱:
  • 19.    《舊唐書.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北荒悉平。詔曰:……自朕臨御天下,二紀於茲,粵以眇身,一匡寰宇。始勤勞於昧旦,終致治於昇平。曩者聊命偏師,遂擒頡利;今茲始弘廟略,已滅延陀。雖麾駕出征,未逾郊甸;前驅所轥,才掩塞垣。長策風行,已振金徽之表,揚威電發,遠璟沙場之外。鐵勒諸姓、回紇胡祿俟利發等,總百餘萬户,散處北溟,遠遣使人,委身內屬,請同編列,併為州郡。收其瀚海,盡入提封;解其辮髮,並垂冠帶。上變星昴,歸於東井之躔;下掩蹛林,袪入南山之囿。混元已降,殊未前聞;無疆之業,永貽來裔。古人所不能致,今既吞之;前王所不能屈,今鹹滅之。
  • 20.    《唐會要·卷七十三》:二十一年正月九日。以鐵勒回紇等十三部內附。置六都督府。(回紇部置瀚海都督府。多濫葛部置燕然都督府。僕骨部置金微都督府。拔野古部置幽陵都督府。同羅部置龜林都督府。思結部置盧山都督府。)七州。(渾部置皋蘭州。斛薩部置高闕州。奚結部置雞鹿州。阿跌部置雞田州。契苾部置榆溪州。思結別部置蹛林州。白霫部置置顏州。)並以各其酋帥為都督刺史。給元金魚。黃金為字。以為符信。於是回紇等請於回紇以南。突厥以北。置郵驛。總六十六所。以通北荒。號為參天可汗道。俾通貢焉。以貂皮充賦税。至四月十日。置燕然都護府。以揚州司馬李素立為都護。瀚海等六都督。皋蘭等七州。並隸焉。
  • 21.    《舊唐書. 列傳第三十三》:賀魯率胡祿屋闕啜、懾舍提暾啜、鼠尼施處半啜、處木昆屈律啜、五努失畢兵馬,眾且十萬,來拒官軍,定方率回紇及漢兵萬餘人擊之。賊輕定方兵少,四面圍之,定方令步卒據原,攢槊外向,親領漢騎陣於北原。賊先擊步軍,三衝不入,定方乘勢擊之,賊遂大潰,追奔三十里,殺人馬數萬。明日,整兵復進。於是胡祿屋等五努失畢悉眾來降,賀魯獨與處木昆屈律啜數百騎西走。餘五咄六聞賀魯敗,各向南道降於步真,於是西蕃悉定。唯賀魯及咥運率其牙內餘眾而奔,定方追之,復大戰於伊麗水上,殺獲略盡。賀魯及咥運十餘騎逼夜亡走,定方遣副將蕭嗣業追捕之,至於石國,擒之而還。高宗臨軒,定方戎服操賀魯以獻,列其地為州縣,極於西海。
  • 22.    《舊唐書. 列傳第三十三》:俄有思結闕俟斤都曼先鎮諸胡,擁其所部及疏勒、朱俱般、葱嶺三國復叛,詔定方為安撫大使,率兵討之。至葉葉水,而賊保馬頭川,於是選精卒一萬人、馬三千匹馳掩襲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里,詰朝至城西十里。都曼大驚,率兵拒戰於城門之外,賊師敗績,退保馬保城,王師進屯其門。入夜,諸軍漸至,四面圍之,伐木為攻具,佈列城下。都曼自知不免,面縛開門出降。俘還至東都,高宗御乾陽殿,定方操都曼特勒獻之,葱嶺以西悉定。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