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書志傳通俗演義

鎖定
《唐書志傳通俗演義》是熊大木創作的歷史小説
此書從隋煬帝大業十三年寫起,至唐太宗貞觀十九年止。主要演述隋朝滅亡和唐王朝建立的過程,末尾敍述唐太宗徵高麗,加入薛仁貴徵東事蹟。 [1]  作品時間跨度短,僅僅寫了二十八年,線索清楚,層次分明,文字簡煉。 [2] 
書中對瓦崗寨諸英雄的描寫,對後來的隋唐故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3] 
作品名稱
唐書志傳通俗演義
作品別名
秦王演義
唐書演義
秦王演義唐國志傳
作品別名
唐國志傳
唐傳演義 展開
作品別名
唐國志傳
唐傳演義
唐書志傳
唐史志傳
隋唐演義 收起
作    者
熊大木
創作年代
明代
文學體裁
歷史小説

唐書志傳通俗演義內容簡介

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奢侈無度,大興土木,長年遨遊江南,勞民傷財,致使兵疲民困,國庫空虛,盜賊蜂起,四處義兵紛紛聲討隋王朝。時唐公李淵留守太原,李淵次子李世民在晉陽令劉文靜、晉陽監裴寂的幫助下,盡力説服李淵舉兵反隋,但李淵對隋王朝是一片忠心,毫無起兵之意。於是李世民讓裴寂故意挑選美女送給李淵,隋煬帝為此大怒,問罪於李淵,並責備李淵抵禦突厥不力。李淵出於無奈,被迫外聯突厥,內聯李密,舉起了反隋大旗。唐軍逐漸發展,連克數城,聲勢日益浩大,李世民募兵數萬,進攻西河,旗開得勝,從此兵威大振。不久,李淵、李世民父子合力攻下長安,入城嚴令秋毫不犯。隨即李淵立代王侑為帝,自為大丞相,封唐王,封李世民為秦公。馬邑郡丞李靖素與李淵不和,李淵欲斬之,李世民知李靖有才,救下李靖,兩人從此結為深交,李靖常常向李世民進獻爭取天下之策。
隋煬帝巡幸江都,終日沉湎酒色,部將宇文化及殺了隋煬帝,自立為帝,宇文化及因此成為眾矢之的。李淵聞變之後,乘機受禪稱帝為唐高祖,國號大唐,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李元吉為齊王。字文化及進犯唐界,李淵令秦王率領精兵十萬,約請李密、王世充、竇建德共伐宇文化及,李密大勝宇文化及。李淵派人迎李密入長安,封其為邢國公,又用李密舊部魏徵為秘書丞。李密恥為唐臣,斬唐使者後叛唐,盛彥師遂設計斬了李密。
王世充於隋東都小王朝總督內外諸軍事,權傾朝野,後又縊死隋侗帝自立,國號為“鄭”。夏主竇建德平定宇文化及後,與王世充結盟共同反唐,於黎陽大敗唐軍,生擒唐將李神通、魏微諸人。竇建德又與王世充合兵攻略唐之州郡。李世民命李勣召降王世充部下猛將秦叔寶、程知節,秦叔寶等人棄鄭歸唐,秦叔寶被拜為總管。劉武周、宋金剛率大將尉遲恭襲取幷州,大敗唐軍,齊王元吉遭受重傷。秦王奉命出征武周,諸將均不敵尉遲恭,獨秦叔寶與尉遲恭旗鼓相當,不分勝負。秦王派兵偷襲柏壁關,伏擊宋金剛、尉遲恭,宋、尉兵敗後投奔太原。劉武周罰尉遲恭去介休城守糧草,李勣設十面埋伏之計,大敗宋金剛。劉武周、宋金剛投奔突厥,尉遲恭獨守介休城。秦王聯合突厥,斬殺劉武周、宋金剛二人,並設計招尉遲恭降唐,並折箭為誓。後秦王征討鄭主王世充,偷窺王世充營寨時,為其部下猛將單雄信覺察,幸得尉遲恭馳救,方才脱險。秦王大敗王世充於洛陽,竇建德應王世充之請前往救援,被秦王設計生擒,王世充開洛陽城降唐。
唐主以秦王功大,封其為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之上。秦王又奉命征討竇建德的殘餘勢力劉黑闥等,大獲全勝,逐步征服了各路義軍,為唐王朝統一全國立下了赫赫戰功。太子李建成見秦王功高望重,恐其奪已之位,與元吉一起謀害秦王。他們趁母后慶壽之日,於密室埋伏甲兵,一俟秦王酒醉即刺殺之。事泄後,李淵大怒,廢建成為庶人,後又恢復其太子之位。秦王出鎮洛陽,建成、元吉借為秦王餞行之機,在酒中下毒,並於兩廊埋伏甲士,秦王從容赴宴,在關鍵時刻秦叔寶闖宮救出秦王。後建成又預謀在送元吉出征時殺秦王,秦王在部下的勸説下,伏兵玄武門,將建成、元吉斬殺。李淵立秦王為太子,並將國政大事交付秦王處理,不久又讓位於秦王,秦王即位為唐太宗,改年號為貞觀。
太宗登基後,論功行賞,不分親疏,去奢省費,勵精圖治,輕徭薄税,勤政愛民,虛心納諫,天下歸心。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聞唐朝新帝即位,招集十萬騎兵入侵,屯兵於長安北門外。太宗與突厥二可汗隔渭水對話,斥責二可汗背盟行為,同時又向突厥顯示了一下唐軍軍威,於是二可汗即與太宗訂立盟約,退兵回國。突厥部落薛延陀不願受制於頡利,出兵犯唐,太宗遣使星夜往見突厥頡利可汗,詔令頡利可汗征討薛延陀。薛延陀回攻突厥,頡利城被圍。太宗接受頡利借兵糧之請求,派入馬送糧草至突厥,頡利分糧草於薛延陀,雙方議和罷兵。代州都督張公謹上疏請伐突厥,以防養虎遺患,太宗命李靖率兵三萬攻伐頡利,大敗頡利於鐵山,頡利慌忙投奔蘇厄失。蘇厄失計擒頡利可汗,解送長安,太宗斬頡利可汗,封蘇厄失為郡王。高昌國王不敬唐朝,太宗使侯君集率兵討伐之,高昌國王恐懼而死,其子降唐。薛延陀發兵。攻突厥親唐派李思摩部,李勣率師大敗薛延陀,唐又與薛延陀和親以圖久安。
太子承乾奢侈無度,縱情於聲色田獵,與漢王元昌終日遊戲,狂言誰勸諫就斬殺誰。魏王泰頗多才能,甚受寵愛,謀奪太子之位。太子與侯君集等欲謀害太宗及魏徵,太宗知之,廢太子為庶人,賜漢王元昌死,斬侯君集,立晉王李治為太子,降魏王泰為東萊郡王,詔長孫無忌為太子太師,房玄齡為太傅,李勣為詹事。太宗親征高麗,薛仁貴投奔張士貴軍為帳前先鋒,屢建戰功。唐軍與高麗作戰,雙方各有勝負,高麗終不肯服唐,長期作戰,雙方都傷亡慘重。長孫無忌勸太宗退兵,太宗納其言,班師回朝。自此國泰民安,一片昇平景象。 [4] 

唐書志傳通俗演義作品目錄

序一
序二
第一節 諸將佐具陳智略 李世民倡義起兵
第二節 陳孝意拒城死節 高君雅謀泄被誅
第三節 廖元賺取西河郡 世民罪斬高德儒
第四節 唐李淵登壇誓眾 宋老生拒邑堅兵
第五節 嚴道宗謀説薛舉 常仲興兵敗昌松
第六節 大有義説陳叔達 李密書招徐洪客
第七節 李密擁眾寇東都 季珣死節箕山府
第八節 李世民兵會長安 段志賢單騎破虜
第九節 李世民深契李靖 王世充大破李密
第十節 殺翟讓魏公據眾 降李密王慶背隋
第十一節 李世民大破薛舉 屈突通勢盡歸唐
第十二節 王世充金墉大戰 李世民東都解圍
第十三節 蕭皇后進詞侍宴 隋煬帝寢殿被弒
第十四節 隋侑帝南郊讓位 孫伏伽御殿陳言
第十五節 徐世勣黎陽戰敗 王世充東都秉權
第十六節 王伯當勸諭魏公 唐高祖使迎李密
第十七節 竇建德樂城建號 薛仁杲涇州交兵
第十八節 李世民戰敗高墌 殷開山奮請從戎
第十九節 唐高祖徵徐世勣 堯君素射李氏妻
第二十節 劉黑闥幽州救主 楊義臣魏縣全朋
第二十一節 凌敬智説楊義臣 範願受圍劉黑闥
第二十二節 賈閏甫忠勸魏公 盛彥師計斬李密
第二十三節 貴興河右困李軌 世充東都僭帝位
第二十四節 鄭王縊死隋侗帝 朱粲兵敗奔菊潭
第二十五節 範願聊城破強敵 李靖軍中用火計
第二十六節 範願大戰司馬雄 義臣剋日擒化及
第二十七節 竇建德大勝唐兵 秦叔寶鐧打潘林
第二十八節 程知節用反間計 秦叔寶棄鄭歸唐
第二十九節 李世民結納叔寶 宋金剛寇打併州
第三十節 尉遲恭大戰唐兵 劉武周威震關中
第三十一節 敬德大戰美良川 世民遣將攻蒲坂
第三十二節 秦王乘夜窺柏壁 敬德部兵救幷州
第三十三節 美良川鐧鞭逞戰 三跳澗勒馬飛度
第三十四節 世民計襲柏壁關 唐主竟誅劉文靜
第三十五節 李文紀上表辭官 劉樹義襲封尚主
第三十六節 李世勣十面埋伏 尉遲恭孤城守節
第三十七節 秦王誓納尉遲恭 世充怒斬李公逸
第三十八節 楊振興計拒秦王 丘行恭陣戰鄭昊
第三十九節 李靖議守高平隘 世充兵救羊角城
第四十節 王君廓攻拔轘轅 李世民大戰長堤
第四十一節 丘行恭單騎救主 段志賢匹馬鏖兵
第四十二節 單雄信割袍斷義 尉遲恭剗馬輸忠
第四十三節 竇建德兵救世充 小秦王箭射殷狄
第四十四節 世充用賄讒凌敬 秦王定計破建德
第四十五節 楊武威生擒竇建德 李世民怒斬單雄信
第四十六節 五六煙塵歸闕下 十八學士登瀛洲
第四十七節 王孝恭興兵徵蕭銑 黃君漢列陣戰蘇胡
第四十八節 戴布幘蕭銑納降 設祭壇黑闥興兵
第四十九節 李世民洺水交兵 羅士信相州死節
第五十節 黑闥戰敗投突厥 元璹持節使頡利
第五十一節 田留安義守魏州 劉黑闥囚詣昌樂
第五十二節 大亮招諭張善安 孝恭義斬輔公祏
第五十三節 元吉定計圖秦王 建成稱罪見高祖
第五十四節 秦王承詔徵突厥 張謹調兵戰頡利
第五十五節 建成畫計邀元吉 叔寶擁盾救秦王
第五十六節 尉遲恭義辭建成 程知節忠勸世民
第五十七節 玄武門秦王射建成 臨湖殿敬德誅元吉
第五十八節 李世民南面登基 孫伏伽禁中獻璽
第五十九節 唐太宗論功封爵 孔穎達陳義講經
第六十節 馮酋長擾亂嶺南 崔仁師鞠獄青州
第六十一節 李百藥奏出宮女 唐太宗分任廷臣
第六十二節 薛延陀分兵入寇 北頡利遣使請糧
第六十三節 張公謹獻策闕下 李世勣兵出雲中
第六十四節 蘇阿力石城爭功 唐李靖陰山建績
第六十五節 蘇厄失設計擒頡利 張寶相獲俘會李靖
第六十六節 張玄素上書諫太宗 封德彝排言斥魏徵
第六十七節 唐太宗避暑九成宮 張公瑾哀聞辰日哭
第六十八節 侯君集左騎破虜 李藥師兩路分兵
第六十九節 侯君集冒雪驅兵 任成王飛騎斬虜
第七十節 高甑生計誣李靖 唐太宗分任諸王
第七十一節 馬週上章陳王道 魏徵進疏法唐虞
第七十二節 唐太宗大興文學 侯君集興師討罪
第七十三節 李思摩大戰薛延陀 徐世勣兵救阿思力
第七十四節 唐太宗省疾魏徵 乾太子娛樂元昌
第七十五節 魏王定計奪東宮 無忌預謀立太子
第七十六節 貞觀中君臣論治 高麗國部將專權
第七十七節 唐太宗御駕徵東 薛仁貴洛陽投軍
第七十八節 李世勣大戰蓋牟郡 王大度智取卑沙城
第七十九節 程名振單馬擒麗將 王道宗潰圍退遼兵
第八十節 薛仁貴斬將立功 董世雄部兵解圍
第八十一節 李思摩臂傷流矢 唐太宗白巖鏖兵
第八十二節 董世雄詐獻降書 魯揭裏開城納款
第八十三節 李世勣兵進安市城 薛仁貴智取黃龍坡
第八十四節 高延壽列陣戰唐兵 薛仁貴奪圍救主將
第八十五節 高延壽納降李世勣 蓋蘇文保舉束頂漢
第八十六節 王道宗築土攻安市 程名振持兵出綠水
第八十七節 盧漢三建安死節 蓋蘇文鐵勒徵兵
第八十八節 白袍將百步穿楊 唐太宗獨契英雄
第八十九節 張總管二路取石城 薛仁貴三箭定天山
第九十節 長孫臣勸回鑾駕 唐太宗坐享太平 [5] 

唐書志傳通俗演義創作背景

該書基本上按《新唐書》敷衍而成,每捲開頭都有“按唐書實吏節目”字樣,故名為《唐書志傳通俗演義》。但全書以秦王李世民為主,因此又有《秦王演義》的名稱,或稱為《秦王演義唐國志傳》。 [3]  成書於明嘉靖年間。 [6] 

唐書志傳通俗演義作品鑑賞

該書在敍事形態方面顯然受到了史傳結構方式的影響。按照敍事學的觀點,小説家對故事時間的具體安排形成小説的敍事時間,而故事中的時間跨度則是指單位時間內的歷史容量。
“時間跨度也是一個功能手段,其實質是決定着故事的密度。一般説來,跨度越大密度可以(而且也必然顯得)相對變小。反之,跨度小密度就必須相應提高”。該小説敍事時間是從隋場帝大業十三年至唐太宗貞觀十九年,以李世民“化家為國”的過程作為主要結構方式。那麼在這樣長的一個時間跨度裏,其敍事的密度必然相對變小,也就是説進入作者敍述視野的只是重大的軍事、政治鬥爭,諸如李世民太原起義兵,李密王世充爭雄、李密降唐復叛、秦王對峙劉武周、秦王計收尉遲恭、秦王大敗王世充等。作者的敍述興趣集中在軍國大事、朝代興衰上,根本不重視人物形象,也就談不上人物性格塑造的細緻了。 [7] 

唐書志傳通俗演義版本信息

現存主要版本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楊氏清江堂刊本,藏日本內閣文庫;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唐氏世德堂刊本,藏國家圖書館、日本靜嘉堂文庫、日本尊經閣文庫;明餘氏三台館刊本,藏日本宮內省圖書寮;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武林藏珠館刊本,藏日本內閣文庫。1985年台灣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説叢刊”影印楊氏清江堂刊本,中華書局“古本小説叢刊”影印楊氏清江堂刊本及唐氏世德堂刊本,1997年春風文藝出版社“中國古代珍稀本小説續”排印楊氏清江堂刊本。 [6] 
參考資料
  • 1.    齊裕焜主編;吳小如審訂,中國古代小説演變史 第2版,敦煌文藝出版社,1999.09,第196頁
  • 2.    許覺民,甘粹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中國長篇小説辭典,敦煌文藝出版社,1991.05,第13頁
  • 3.    趙傳仁等主編,中國古今書名釋義辭典,山東友誼出版社,1992.06,第463頁
  • 4.    張兵主編,500種明清小説博覽 上,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07,第70頁
  • 5.    (明)熊大木著. 唐書志傳通俗演義[M].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3.04.目錄頁
  • 6.    張兵主編,五百種明清小説博覽 上,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7,第69頁
  • 7.    羅陳霞.《唐書志傳》《兩朝志傳》的史傳傾向分析[J].鹽城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