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明照

鎖定
唐明照(1910—1998),廣東恩平人,出生於1910年,少年時代隨家人遷居美國舊金山,後回國完成中學學業並考入清華大學政治系。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唐明照加入中國共產黨。由於工作出色,1932年任中共北平市委組織部部長。1933年,赴美國留學。在美期間,唐明照接觸到美國社會最底層人民的生活,與他人共同創辦了著名的《美洲華僑日報》,並出任第一任社長,還曾擔任美共中央中國局書記。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為避免麥卡錫主義的迫害,唐明照攜妻子和女兒歷經種種險境和曲折,秘密回到祖國。回國後,他長期在外交領域工作。
1972年4月,由中國政府舉薦,唐明照出任聯合國副秘書長,具體負責政治事務、非殖民化及託管地工作。作為新中國首任聯合國副秘書長,唐明照開始在國際舞台充分施展自己獨特的外交才華,併為新中國外交作出了卓越貢獻。 [3] 
1998年,唐明照因病逝世。 [4] 
中文名
唐明照
出生地
廣東恩平市聖堂鎮塘龍村
出生日期
1910年12月10日
逝世日期
1998年
畢業院校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主要成就
中國首任聯合國副秘書長

唐明照人物生平

唐明照(1910—1998),1910年12月10日,唐明照出生於廣東省恩平縣聖堂鄉塘壟村,童年與母親、二哥生活在一起。1919年夏的一天,他照例與母親抬着馬桶去村外的菜園,迎面碰到了兩個陌生男人,一個50歲左右,一個20多歲。母親指着一老一少告訴他:“這是你爹,這是你大哥。”就這樣他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父親。為了謀生,父親和大哥早已經去美國務工,因為路途遙遠,掙錢不易,父親只能相隔多年回家一次。
父親這次回來,主要辦3件事:一是蓋所房子,二是為兩位哥哥成親,三是商量全家移居美國。之所以要舉家移美,是因為父親不願兒子們和他一樣夫妻長期分居,一人孤單在外,毫無家庭温暖,一輩子只能回家幾次。加之那時家鄉破敗,民不聊生,土匪經常打家劫舍,還專綁華僑家屬的票。父親和大哥、二哥不久匆匆返美,唐明照和母親以及兩位懷孕的嫂子則在家裏等待父親辦理移居美國的手續。
1919年5月的一天,村裏來了一些中學生,敲鑼打鼓地叫大家去聽他們演講。唐明照沒有完全聽懂他們講的是什麼,但有幾點深深刻入他那童年的心靈,令他難忘:“日本人要搶我們的山東,列強要瓜分中國,帝國主義欺負我們。我們必須奮鬥救中國!誓不做亡國奴!打倒賣國賊!”他那時還不知道這就是“五四運動”。
1920年秋,父親來信説手續已經辦好。唐明照和母親、兩位嫂子抱着出生三四個月的兩位小侄子,由一位也要回美國的族兄帶領動身了。他們租了一艘小船,由村附近的集圩出發,經赤坎、三埠(開平市的新昌、長沙、荻海三個鎮)抵江門,改乘拖渡去香港,前後達數日之久。在香港美國領事館辦了赴美手續,領到的紙可以用來買船票,但到了舊金山,他們這些“新客”(第一次來美的人)要由移民局的人押領,送往“天使島”的移民局拘留所,等候審理。經過繁瑣的審查,驗明身份,3個多星期後才準登陸。
上岸與家人團聚後,唐明照入讀了當地小學。舊金山市議會早就通過了一項“黃白分校”的法案,不準華人子女到白人學校上學,華僑華人子弟只允許上只有中國孩子的英文學校。為讓孩子學習中文,勿忘祖國,舊金山的華僑辦了兩所中文學校,下午5時至晚上8時上課。父親與鄉親商量,讓唐明照進了其中一所中文學校“晨鐘學校”,該校名含有喚起僑胞民族意識之意。學校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設有講演課,每週在唐人街遊行後,在馬路上開露天演講會,由教員和高年級學生講話,站在孫中山的立場議論國事。經此薰陶的唐明照在1925年“五卅”慘案後,就和幾名同學一起組織在唐人街遊行示威,反對帝國主義,聲援祖國反帝愛國的學生和工人。
1924年,美國國會通過新的排華法案,血氣方剛的唐明照義憤填膺,思考着長期居住美國出路何在。1927年,在父親和大哥的支持下,唐明照回中國就讀於南開中學。他乘坐“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於4月8日抵達上海,住進堂兄家裏。不幾日,北伐軍進入上海。4月12日,蔣介石宣佈反共清黨。報紙上每天登載逮捕、殺害了多少共產黨員。唐明照很覺不平,本是一道合作北伐,怎麼殺起共產黨人來了?
1927年9月,唐明照到達天津,前去拜訪南開中學校長張伯苓,請求收錄入學,校長欣然允諾。他進入了高中一年級。與他同時就讀的還有20餘名從各國回來的華僑學生,其中一位就是後來和他結婚的張希先,她當時不滿15歲,來自洛杉磯,祖籍開平。
在南開中學,他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人——共產黨員郭中鑑。郭中鑑是四川人,原是南開中學的學生,到黃埔軍校學習過,國共分裂後,返回天津從事地下工作。郭中鑑是張希先哥哥的好朋友,唐明照和張希先的哥哥時常在經濟上支持他。1929年11月,郭中鑑被捕,罪名是共產黨殺人犯。唐明照本就十分敬佩郭中鑑,雖然郭中鑑從沒有向他宣傳共產主義,他也沒有向郭中鑑打聽過共產黨的情況,但心中覺得郭中鑑人品高尚,有志氣。唐明照四處奔走,設法送去衣物,趕到法院與郭中鑑相見。唐明照與張希先商量,由他們用父母供給的生活費請律師為郭中鑑辯護。郭中鑑被判無期徒刑,關押在天津監獄,每月可探監一次。唐明照和張希先每月都去探望,送去食品、衣物和書籍,並儘量多送一點,以便獄中其他人共用,直至他倆畢業離開。郭中鑑在獄中雖受過酷刑,仍談笑自若,給唐明照留下了終生不能磨滅的印象。
1930年,唐明照考入清華大學,在朱自清、葉公超、馬約翰等老師的教誨下深造。他曾經騎驢去香山、八大處遊玩,還夢想帶鋪蓋到八達嶺上住一宿,但這一美夢被日本侵略者的炮火打破了。
唐明照回憶,“九·一八”事變是他一生的轉折點。此前,他雖有愛國心,但並不熱衷政治,一心只想聖賢讀書,好好做學問。“九·一八”事變讓他警醒,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他已無法安心讀書,決心投身抗日鬥爭。他的轉變,與郭中鑑的影響也有很大關係。“九·一八”事變後,他曾給獄中的郭中鑑寫了一封信,表達了對日本侵略和蔣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憤慨。郭中鑑給他回了一封長信,論述了國際國內形勢,指出只有團結全國主張抗日的力量,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對日本帝國主義進行堅決的抵抗,才能挽救中國。唐明照收到信後反覆思考:出路何在,找誰去?結論是:只有找中國共產黨。清華大學的共產黨同志找他談話,他準備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這時,他與另外的同志因散發慶祝“十月革命”的傳單被捕。被捕時,他身上已無傳單,尚未入團,又是具有美國公民身份的華僑學生,還有美國老師出面過問,因此拘禁不到兩個月,就被無罪釋放了。被捕期間,唐明照更加認清了蔣介石政府的反動本質,更加堅定了跟着共產黨走的決心。出獄後,唐明照沒有加入共青團,而是於1931年12月直接成為一名共產黨員。1932年2月至1933年3月,他先後擔任中共北平西郊區委委員、北平市委組織部部長,發動學生、工人散發傳單,舉行集會和遊行示威,積極發展壯大組織。
1933年,唐明照因病回到美國,時值美國經濟大危機,一登岸就感覺到一種人心惶惶的氣氛。華僑家庭因平時勤勞儉樸,習慣積蓄,困難中守望相助,比一般美國家庭境況稍好些。唐明照家裏14口人吃飯,那時父親已退休,操持家務。父親規定每天只能花1美元買菜,星期天可吃一隻雞或一條魚打牙祭,平時不喝咖啡,不吃雞蛋,不吃黃油,但有牛奶,就這樣熬過了最困難的日子。
後來,唐明照考入美國加州大學歷史系,研讀西方近代史。剛入校時,學生中沒有中國共產黨或共青團的組織,只有個別黨團員成立了一個社會問題協會學習和宣傳馬列主義。唐明照很快和他們取得聯繫,與他們一起先後成立了黨支部和團支部,他相繼擔任了美共加州大學組織部部長、宣傳部部長和書記。同時,他參加了舊金山進步華僑的工作,以及愛國華僑要求抗日的運動。其間,他被選為代表出席1934年7月在克利夫蘭舉行的全美青年大會,列席了同年在紐約召開的美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1937年6月,他被調到紐約工作,任紐約華僑衣館聯合會(以下簡稱“衣聯會”)英文幹事。
那時紐約城總人口800萬,中國人四五萬,有華僑洗衣館約4000家,遍及紐約五大區,是華僑人數最多的職業。華僑洗衣館多為單人經營,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每週6天,很辛苦。
唐明照到紐約不久,“七七事變”揭開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序幕,華僑紛紛成立抗日救國會,捐款支援祖國抗戰。“衣聯會”會員除自己捐款外,還做了大批捐款筒子,貼上“請你捐款援助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英文字樣,放置在各洗衣館的櫃枱上。約一個月的時間,募捐的款項買了4輛輕便載重汽車,並將之改裝成救護車,2輛送給國民黨領導的軍隊,用中文在車身上寫上“獻給忠勇抗戰將士”;2輛送給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車身寫上“獻給八路軍忠勇抗戰將士”。“衣聯會”的捐車行動,得到廣大僑胞的讚揚。車改裝好後,繞唐人街遊行一次,召開羣眾大會歡送救護車回國。不久,紐約華僑的“籌餉總會”成立,統一捐款行動,“衣聯會”也就將捐款筒子轉交該會處理了。
1940年7月7日,《美洲華僑日報》在紐約出版,唐明照任社長。此前,他已於1939年起擔任美共中央中國局的書記,此後任職長達10年之久。《美洲華僑日報》是進步華僑辦的報紙,為廣大的華僑羣眾,特別是勞動羣眾説話。它高舉抗日的旗幟,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努力促進中美兩國和兩國人民的友好關係;維護華僑的正當權益,敢於主持正義,為大眾説話。《美洲華僑日報》曾用逐日連載的方式,刊登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還曾全文刊登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和新四軍軍長葉挺於1940年11月9日發表的關於皖南事變的著名“佳電”,以及美國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皖南事變第二天寫的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破壞抗日的長篇譯文。皖南事變後,唐明照與《紐約公報》的總編輯呂超然、舊金山《世界日報》的總編輯李大明商量,聯合致公堂在美洲各國的報紙,如加拿大的《大漢公報》、古巴的《開明公報》等10家報社,對皖南事變發表了“十報宣言”,反對分裂,反對內戰,要求國民黨蔣介石當局懸崖勒馬,不要破壞抗戰,並號召全國人民團結一致,抗戰到底,直到最後勝利。
1941年12月,日本襲擊美國珍珠港,美國宣佈對日宣戰。為加強對外宣傳,美國政府設立了“戰時情報署”(戰後更名為“美國新聞署”)。為表示支持美國參戰,經美共中央中國局幾位負責人商量,唐明照辭去了《美洲華僑日報》社長職務,到“戰時情報署”紐約分署擔任翻譯工作。同時,他仍極為關心報館,每星期都去幾次,並利用業餘時間為報紙寫文章。其間,他被美國陸軍部借調數月,為派到遠東的一批美國軍官學習中文對話擔任教員。任務完成回到紐約的那天,唐明照的女兒出生,起名聞生,取聞父歸而生之意。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經中國局的幾位負責人商量,唐明照辭去了“戰時情報署”的工作,重新回到《美洲華僑日報》擔任總編輯。當時華僑最關心的問題是中國的前途,大家都希望能有一個獨立、自主、和平、民主、富強的祖國,不希望倒退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分裂的、貧弱的舊中國。正在這個時候,董必武來到美國。對於唐明照等長期生活和工作在海外的同志來説,此時董必武的教誨極為重要和及時。
董必武是來美國出席聯合國制憲會議的,並在聯合國憲章上籤了字。董必武是中國代表團10名代表之一,但與其他9名代表(宋子文、顧維鈞、王寵惠、魏道明、胡適、吳貽芳、李璜、張君勱、胡霖)不同,他是代表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19個解放區、1億人民、91萬正規軍和220萬民兵的,因此也就特別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視。董必武在美國逗留大約半年,除開會時在舊金山外,其餘的時間都在紐約。他在美期間,接觸的人很多,無論是美國朋友、華僑同胞、中國留學生等,都喜歡聆聽他對中國解放區情況的介紹,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分析,以及對共產黨的政策的闡述。“衣聯會”請董必武給全體會員作報告,他欣然應允,勉勵華僑繼續發揚愛國、勤勞和艱苦奮鬥的精神,對內加強團結,對外做好美國人民的友好工作。他很關心《美洲華僑日報》的運營情況,説:“報紙要有原則性,不能隨風倒,要反映廣大華僑羣眾所關心的問題和他們的迫切要求,要為他們説話。”紐約的同志對於董必武的到來更是高興萬分,就像遠離家鄉的孤兒見到親人一樣。董必武請唐明照他們把住在紐約附近的同志召集在一起,給他們作了一次報告。唐明照等受教益很大,對中國未來的前途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唐明照很尊敬著名愛國僑領、致公堂創始人司徒美堂,與致公堂的報紙合作密切,並經中共黨組織批准曾加入致公堂。司徒美堂老先生也曾經不顧高齡,徒步登上5層樓,出席紐約“衣聯會”召開的向華僑宣傳抗日的大會並作演講。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中共要在北京召開政協會議,中央寫信給唐明照,要他請司徒美堂回國參加政協會議。唐明照去拜訪司徒美堂,沒説幾句話,老先生就説:“我當然去。”為防止敵人知道這個消息從中阻撓破壞,除了身邊幾個最親近的人之外,一律保密。司徒美堂回國時,唐明照親自由紐約護送他到舊金山,直看到他平安地上了飛機之後才返回紐約。
唐明照的活動範圍不限於華人社會,他對美國人民,特別是報界也做了許多工作。解放戰爭期間,美共的《工人日報》起初對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鬥爭很不重視,也不瞭解,很少登載有關中國的報道,甚至在報道中有錯誤。經唐明照多次找該報國際版編輯談話,介紹情況並提供材料後,他們才開始注意。到解放戰爭後期,美國報紙大量登載關於中國的報道和評論,唐明照實際上成了該報的中國問題的義務顧問。當時美國著名的自由派記者《紐約星報》主編斯通和頗具權威的軍事評論家馬克斯·沃納都曾根據唐明照同他們的談話和提供的材料發表文章,影響很大。甚至連頗負盛名的專欄作家德魯·皮爾遜也曾根據唐明照的談話,在他那個在全美多家報紙同時發表的《華盛頓走馬燈》專欄裏寫過文章。唐明照還通過講演等各種方式,向美國人民介紹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解釋中國共產黨的政策,促進了中美人民之間的瞭解和友誼。
為免受美國麥卡錫法案迫害,經中共中央批准,唐明照於1950年9月輾轉回國,之後一直奮鬥在外交戰線上。他堅定地貫徹執行黨中央的對外工作方針,在人民外交、黨的對外工作和政府多邊外交工作中,都作出了突出成績。
回國之初,他被分配到外交部當專員。1951年初,彭真同志安排他到成立不久的中國人民保衞世界和平大會委員會(以下簡稱“和大”)工作,任對外聯絡部副部長。“和大”對外聯絡部的主要職責是做參加國際會議的具體籌備工作和接待外國的民間代表團和人士,參加最多的國際會議是每年都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的會議。
1952年,中國政府在北京發起召開了一個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唐明照參與組織籌備。該會到會代表367人,來自37個國家,包括21個亞洲國家,12個拉丁美洲國家,2個北美國家,還有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另有列席代表和來賓62人。大會11項宣言和決議,全部一致通過,沒有一票反對。這是新中國舉行的第一個大型國際會議。
1963年,華沙舉行世界和平理事會,在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火仍在熊熊燃燒的背景下,有人竟突然提議要全體起立為被刺身亡的美國總統肯尼迪默哀致敬。唐明照代表中國代表團立即起來反對,指出:“肯尼迪作為美國總統,美國海陸空軍總司令,他派遣美軍到越南去進行帝國主義戰爭,和平大會怎能向這樣的人默哀致敬?越南人民在美國狂轟濫炸死傷慘重的情況下,堅強不屈,不怕犧牲,對美國的侵略進行英勇頑強的抵抗,不但是在保衞越南,而且是對保衞世界和平的重大貢獻。因此,中國代表團提議大會向英勇的越南人民致敬。”唐明照話落,全場先是沉默,隨後從各個角落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越南南方代表立即站起來支持,朝鮮等國代表也一致響應。提議默哀的人也表示,唐明照這番講話言之有理,無可辯駁。
唐明照在聯合國會場 唐明照在聯合國會場 [1]
此外,唐明照還多次參加亞非人民團結組織的會議。其籌備會議和第一屆亞非人民團結大會於1956年在開羅舉行,那時聯合國裏的非洲國家只有4個,多數都還沒有獨立。第二、三、四屆分別在幾內亞、加納、坦桑尼亞召開,參加的很多非洲代表都是本國民族解放鬥爭的領導人。有的非洲代表對中國不是很瞭解,唐明照與他們多方面交流,介紹中國的情況和政策,對增進相互瞭解和友誼很有好處。
“文化大革命”前,唐明照最後一次參加的國際會議是1965年10月初在印尼舉行的反對外國軍事基地會議。9月30日下午,他抵達雅加達參加籌備會議,當時印尼表面上很平靜,但當晚就發生了“9·30事變”。印尼陸軍在蘇哈托率領下從萬隆開進雅加達,開始進行血腥鎮壓,抓了許多共產黨人和其他進步人士,並且把中國大使官邸包圍起來,發出衝擊威脅。過了幾天,反對外國軍事基地會議依舊照常召開,唐明照擔任中國代表團團長。大會開幕前夕,印尼暴徒衝進中國駐印尼商務處進行破壞,為表明中國的態度,唐明照沒有出席開幕式聽蘇加諾講話,而由其他同志出席。會議結束後,他按國內指示留下參加使館黨委工作,直至一個月後簽證期滿回國。
“文化大革命”中,面對受到衝擊的黨的對外工作,唐明照堅持原則,對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的倒行逆施進行了堅決的抵制和鬥爭。
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恢復後,唐明照由中國政府舉薦,於1972年出任負責政治事務、非殖民化、託管地工作的聯合國副秘書長。在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的講壇上,他用精湛的英語闡述了反對殖民主義、支持民族獨立的鮮明立場。
唐明照廣泛接觸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代表和領導人,為徹底結束殖民統治而奔走呼號,贏得了很多朋友和廣泛的國際讚譽。凡是非殖特委會聽取解放運動重要領導人的申訴或揭露殖民當局的演講,他無不親自聆聽,並記下他們的正義要求。這包括津巴布韋民族解放運動領導人穆加貝、納米比亞民族解放運動領導人努喬馬、南非阿扎尼亞駐聯大代表西貝科,還有當時鮮為人知的科摩羅、聖赫勒拿、特克斯和凱科斯羣島等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領導人。他還宴請他們,激勵他們從事正義的鬥爭。解放運動領導人把他視為摯友,有問題和要求都願找他談。
唐明照代表聯合國秘書長參加了眾多的非殖民化會議,訪問了非洲、南太平洋等許多國家,支持他們的民族解放鬥爭,足跡遍佈五大洲,行程數十萬公里。在他擔任聯合國副秘書長期間,15個領地贏得了獨立。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對唐明照領導非殖民化部門所取得的卓著成績給予了很高評價。原國民黨外交元老顧維鈞的長女顧菊珍,在唐明照掌管的非殖民化部門工作,對他的工作能力和人品非常欽佩,説他把部門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條。另一位高級官員田中先生稱讚唐明照處事非常幹練,使他這個來自以“工作狂”出名的日本的聯合國官員也由衷地欽佩。
1979年從聯合國卸任回國後,唐明照擔任中聯部顧問,積極參與黨的對外工作戰線的撥亂反正。他始終以人民公僕要求自己,把在聯合國7年工作收入所得27萬美元全部交給國家,自己過着簡樸的生活。在事關黨和國家的重大原則問題上,他頭腦清醒、立場堅定。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後,他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了《中國雖窮,但分量很重》的談話,很快被《人民日報》等報刊加按語轉載。他在談話中強調要堅定民族自信心和發揚實幹精神,説:“我勸青年朋友們相信,我們中國雖窮,但分量很重,正因此別人才不敢小視我們。只要我們認真糾正種種失誤,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自己看得起自己,上下勠力同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千萬要自尊和自重啊!” [1] 
1998年,唐明照因病逝世。 [4] 

唐明照後世紀念

唐明照(1910-1998年)故居興建於中華民國七年(1918年),由唐明照父親唐亦樸當年在美國謀生時出資興建。唐明照是中國首任聯合國副秘書長。該故居是唐明照出生和童年成長的地方。
唐明照故居坐西北向東南,磚木結構,中西合璧建築風格,總長9.91米,總寬13.24米,佔地總面積131.21平方米,高15米,共5層。第5層四個角有燕子窩,設有槍眼。室內為單間佈局,木樓面、樓梯。 主樓後面有附樓作廚房之用。2007年1月被恩平市人民政府核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