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敖

鎖定
唐敖是小説《鏡花緣》中的角色,他在武則天時中了探花,因為和曾起兵反武的徐敬業有牽連,被降為秀才。小説把唐敖派作探花是大有用意的,就是讓他和眾才女也就是羣花聯繫起來。
中文名
唐敖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廣東河源
性    別
登場作品
《鏡花緣》

唐敖人物經歷

唐小山父親唐敖在小説中是個“探花”的角色。才思敏捷,喜愛遊山玩水,卻無心科考,只當了個秀才。其父臨終遺言要唐敖至少也得當個會元,自此唐敖開始發奮努力,終於得中探花,卻因曾與徐敬業駱賓王等人結拜仍被降為秀才。他有意棄絕紅塵,便與女兒唐小山、舅兄林之洋、好友多九公等出海遊歷,他們經歷了四十多個國家,見識了很多異國的風土人情。唐敖玩遊之暇,教侄女林婉如唸詩賦。他善良且重情義,一路上搭救了些由花神轉世的女子。在元股國,他救了兩條被魚民網件的人魚。為救林之洋,他冒險揭下女兒國修治河道的皇榜。到了小蓬萊山,唐敖被山中美妙仙境吸引,頓覺名利之心都盡,萬事皆空。又由於他吃過了仙草,終於入聖超凡,進山不返。女兒小山來此尋訪,他只是通過樵夫給小山一封信,要她改名閨臣,並約中過才女後,才可相聚。 [1] 
小説把唐敖派作探花是大有用意的,就是讓他和眾才女也就是羣花聯繫起來。這番用意在第七回唐敖在夢神觀得夢於夢神——自稱姓孟,孟諧夢——的描述中便已表現出來,夢神要他尋訪謫降紅塵、飄零外洋的十二名花,“將各花力加培植,俾歸福地,與羣芳同得返本還原”。以後又在第八回林之洋的話中點出:“太后特將妹夫中個探花,必因當年百花齊放一事,派你去探甚花消息呢。”當初百花被謫時,有十二花仙謫於海外,所以作者安排唐敖去遊歷外洋,在“不期然”之間尋得十二女,使他們得以與其他八十八女相聚,同登女科。“探花”之稱,非常切題,妙不可言。
自然夢神的話是暗示性的,唐敖並不明白此中玄機,還以為真的要他去尋訪名花,所以在出發前買了許多花盆,每到一山便尋找名花。待到女兒國碰見世子陰若花,才終於忽有所悟,原來名花就是這些“以花木為名”的女孩子,駱紅蕖、廉錦楓等等。陰若花是在海外遇見的第十二名女子,陰者女也,暗示她出女兒國,若花者如花也,暗示所遇十二女都是花。
十二女中有七女原為唐敖故友業師之女,都是因受武則天迫害避難而流落海外的。這就和當年徐敬業反武密切聯繫起來,形成一個敍事鏈條。她們多有弟兄,由唐敖作伐相互聯姻,並得唐敖之力返還中土,不僅實現了百女大會聚,一齊中舉,而且後來隨夫參加復唐義軍討武,這就進一步把這個鏈條延續下去。於此可以見出作者的敍事匠心,可謂結構縝密。
唐敖尋得十二名花,從此“漸入佳境”,最終在小蓬萊“撒手棄凡塵”。他的這個歸宿,此前作者有多處暗示,多九公説道:“我們三人一路同遊,這些肉芝朱草,獨他一人得去,豈是等閒?”以此看來,此人必是成仙而去。”
唐敖在小蓬萊成仙大有深意,因為兆示才女登科的玉碑就在這裏的泣紅亭。作者沒有明確説明唐敖成仙后在這裏幹什麼,玉碑的主管是鬥宮中的魁星,而平時“有仙吏把守”,這位“唐氏大仙”似乎不可能只做一名把守玉碑的仙吏。碑記後的“泣紅亭主人”也不是他,那不過是李汝珍的自喻。但我們看,他在蓬萊暗中點化前來尋父的女兒,閨臣登科後又是到這裏重歸仙鄉,這就意味着這位唐探花始終擺不脱與花的干係,可説是泣紅亭的護花使者。其實從他的姓名字號也可看出來。唐不用説,唐朝之謂,表示他擁唐反周。敖通遨,是遨遊的意思,表現他“秉性好遊”。第四十二回林之洋破其玄關:“俺聞人説,他這名字,就因好遊取的,你只細想這個‘敖’字,可肯好好在家?”更有意味的唐敖表字以亭,這“亭”字分明正是泣紅亭。

唐敖唐敖的身世

唐敖是《鏡花緣》中的主人公,其人物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經歷有諸多相似之處,李汝珍原籍北京大興,十九歲時隨兄李汝璜來到海州(今江蘇省連雲港市),居住在板浦場鹽課司大使公署裏。其後,除兩次去河南做官外,一直居住海州。在《鏡花緣》中也有不少相關描述,例如第七回交待唐敖"祖籍嶺南循州河源縣,妻子久已去世,繼娶林氏。弟名唐敏,也是本郡秀士。弟婦史氏,至親四口,上無父母。"歷史記載中,李汝珍隨兄李汝璜、其嫂(姓名不可考)、其弟李汝琮來到海州板浦,這"至親四口"一同來海州長期"寄居"。李汝珍妻子早逝,他到海州後繼娶板浦人許桂林許喬林的姐姐為繼室。其妻在許家為"林"字輩,故書中將唐敖妻寫為"林氏"。另外,作者和唐敖一樣,懷才不遇,也不想回內地老家,與許氏兄姊結為至親和密友,倒也落得一個快活。唐敖妻舅林之洋"乃河北德州平原人士,寄居嶺南,素日做些海船生意。父母久已去世"。"林之洋"的取名,一方面反映出李汝珍的妻舅為"林"字輩,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林字輩兄姊在沿海生活,與海洋關係密切。
由此可見,唐敖的人物設定和李汝珍身世關係密切。板浦位於海州東南的入海口處,以漣河(今鹽河)作為出海口,可見板浦地區地理及水文環境與小説中的描寫十分相似。唐敖是作者在自己身世的基礎上進行的人物刻畫和創造,其中包含了作者對自我的映射。
參考資料
  • 1.    韓兆琦.中國古代文學名著 人物形象辭典.河南省: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10-01:387-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