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恭陵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景點)

鎖定
恭陵位於中國河南洛陽偃師區緱氏鎮東北2.5公里的滹沱嶺上。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李弘的陵墓。恭陵神道兩側石刻作工細膩,雕造精美,形象生動,時代可能早於乾陵,是河南僅存的一組盛唐陵墓石刻。是考察唐陵規制的重要依據,也是世界研究我國古代石刻藝術的寶貴資料。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唐恭陵
外文名
Tanggongling
地理位置
洛陽市偃師市緱氏鎮 [2]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8:00-18:00
景點級別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佔地面積
500 畝
著名景點
睿德紀碑,石像生
年    代
盛唐
墓    主
孝敬皇帝李弘,哀皇后裴氏

恭陵簡介

恭陵 恭陵
恭陵(孝敬皇帝陵)位於中國河南洛陽偃師區緱氏鎮東北2.5公里的滹沱嶺上。
唐恭陵是洛陽唐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長寬約440米。四周原有神牆護圍,其四角有角樓建築,四面神牆中有神門 。門外土闕尚存。南神門外10米有立獅一對,左右相距54米。其它三面與此同,唯改為坐獅。神道在南神門外正南,寬50米,兩側自北向南,依次排列着翁仲三對、天馬一對、望柱一對,東西相排,左右相對。其中東排第一二翁仲之間,即唐高宗李治親書之《孝敬皇帝睿德記》碑,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較高的書法價值。靈台封土呈覆鬥形,東觀長163米,南北寬147米,高22米。 靈台東北50米處,有一錐形土冢,俗稱“娘娘冢”。

恭陵陵園建築

陵園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結構工整,長寬各約440米。四周原有神牆圍護,今地面已無存。四面神牆中部各置神門。南神門外設神道,神道兩側分列有石像生。陵園內有靈台和哀皇后墓。靈台呈長方形,東西長164米,南北寬146米,殘高24米。哀皇后墓位於靈台東北40米處,呈方錐形,長寬各約50米,殘高13米。陵園地面現存石刻19件。東、西、北三神門外各置一對坐獅,南神門外為一對立獅。恭陵石刻雕造細膩,造型生動,堪稱唐代石刻藝術之瑰寶。
恭陵是中原地區建造的帝陵中保存較完整的陵墓,它是研究唐代陵寢制度、墓儀規制、喪葬習俗的珍貴資料。 [1] 

恭陵歷史考證

恭陵的主人是孝敬皇帝李弘(652-675),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675年暴死。唐高宗將其追諡“孝敬皇帝”,開創了太子死後追諡為皇帝的先例。以皇帝的規格安葬。 不過一般都稱為太子弘。
娘娘墳 娘娘墳
據《唐代帝王陵墓》(有改動):恭陵是初唐“號墓為陵”規制下一處完整的實例。陵園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長寬均為440米。陵園內有大、小二冢,大冢居陵園中部偏西,葬李弘,俗稱太子冢;小冢在大冢東北隅,葬太子妃裴氏即哀皇后,俗稱娘娘冢。兩冢的位置正處於陵園正中。同塋而不同墓。恭陵兩冢都呈長方覆鬥形,現存太子冢底部東西長150米,南北寬130米;頂部東西46米,南北50米,殘高22米。
據鑽探可知:太子冢封土經千餘年風雨侵蝕和人為墾植,每邊均被損掉10餘米,原封土底部的長度應在160-180米之間。恭陵陵冢土堆為高粘度紅褐色生土夯築而成,堅硬密實,雖經千餘年風雨剝蝕,其高度僅損失5米左右(這是按照漢長陵高九丈,唐天子禮依漢長陵故事得來的)。皇后冢距太子冢約50米,現存形狀已很不規整,底部方錐形,長寬均50米,上半部呈圓形,殘高13米。恭陵陵種四周原夯築圍牆,每面圍牆的中部各闢一門,以四神命名。
門外築雙闕,四隅角築角樓。今查圍牆已夷為平地,現存牆基寬僅1米。四隅角樓遺址殘存,高約3-4米,長、寬10餘米,原基部壘砌條石被農民移作它用。門前雙闕以北門保存較好,長23米、寬20米,兩闕相距30米。陵園南神門實測寬度為30米,門闕之外10米處有立獅,左右分列,相距54米。其餘三門情況與此略同,惟改立獅為蹲獅。在南神門內沒有發現建築遺存,門外雙闕之南設有御道,其兩側列置大型石刻。

恭陵古蹟分佈

恭陵陵園現存石像生18件和石碑1通。除陵園東、西、北三門外各有石獅1對外,其餘12件均列置在南神門外的神道兩側,東西兩列相距50米。自南而北依次為:

恭陵石望柱

華表、石翁仲、石虎 華表、石翁仲、石虎
石望柱1對,距南神門300米,通高約6.50米,由基座柱身和蓮花頂三部分構成。基座方形,分上下兩層,下層東西2.14米,南北2.30米,裸露地面高0.9米;上層東西1.58米,南北1.7米,高0.8米。其上雕置覆盆蓮花礎,高0.12米,直徑1.5米。蓮花礎上豎八稜形石柱,高3.75米,徑0.85米,各面向上收剎,素面無紋。柱頂壓八邊形頂蓋,上置仰蓮託摩尼珠。

恭陵天馬

天馬1對,位於石望柱北92米處。唐代陵墓前設置天馬以恭陵為首。天馬高2.4米,置於雙層石座上。下層
長2.65米,寬1.95米,高0.76米;上層長2.21米,寬1.01米,高0.41米;底板長2.1米,寬0.86米,厚0.2米。天馬四肢及垂尾與底板相連,腹下鏤空。通高3.57米。天馬昂首站立,肌豐骨健,頭頂鬃毛豎立,頸側鬃毛斜披,前肢兩側刻捲雲紋羽翼,神秘祥瑞之感躍然天地間。

恭陵石人

石人3對,第一對位於天馬北43米處,石人南北之間相距32米。恭陵石人高2.73-3.30米,一貫服飾與咸陽楊氏順陵的石人大體相同。頭戴平巾幘冠,身穿寬袖袍,內著長裙,外着裲襠,腰束寬帶,足蹬雲頭靴,雙手握劍舉於胸前,挺胸侍立於仰覆蓮花座上,其下為方形基座,長1.5-1.53米,寬1.50-1.56米,高0.56-0.90米,蓮台高0.30-0.44米。從裝束來看,應為中郎將之職。

恭陵石立獅

將軍墓前是坐立的石獅子 將軍墓前是坐立的石獅子
石人之北為石立獅1對,位於陵園南神門外雙闕南10米處,左右分置,相距54米。兩獅皆面南而立,略呈奔躍之態。東邊雄獅高2.64米,獅頭較大,昂首前視,小耳,犬齒外露,下顎三綹鬚毛,頸後鬃毛卷曲成螺狀,胸肌豐健,前肢略直立,後肢略屈作前驅狀,兩腿間有明顯的性別標誌,長尾向右甩出達於腹部,四肢與石板相連,腹下鏤空。西邊雌獅高2.40米,形體與雄獅基本相同,惟長尾向左甩出,腿際間無性別標誌。石獅基座分兩層,下層長2.76米,寬1.75米,高0.45米;上層長2.22米,寬1.34米,高0.55米;石板長2.01米,寬0.98米,厚0.27米。帝陵四門置石獅始於恭陵。

恭陵睿德紀碑

睿德紀碑1通,位於東列南數第一、二石人之間。通高7.23米,碑身高6.03米,寬1.94米,厚0.65米;碑座高1.20米,寬2.70米,厚1.90米。碑額飛白書“孝敬皇帝睿德之紀”八字;碑文楷書,自右至左豎排33行,每行82-89字不等,全文2000餘字。由於年代久遠,碑文大部分已漫漶不清。碑文內容在
全唐文》、《金石萃編》等文獻中錄有大約1700餘字。

恭陵石像生

石蠟 石蠟
現存石像生中,有三對蹲獅,分置陵園東、西、北三門之外,其神態、形狀、大小均基本一致。蹲獅高2.30米,昂首前視,前肢斜撐,頭頸鬃毛卷曲,顎下三綹鬚毛,長尾甩於左腋下,形態雄勁,造型逼真。獅皆蹲踞於三層長方石座上,上層礎座與獅相連,長1.89米,寬1.17米,高0.25米;中層基座長2.07米,寬1.35米,高0.70米;下層基座長2.60米,寬1.75米,高1.0米。在北神門外東側蹲獅左臀部有宋人到此一遊的題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