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志契

鎖定
唐志契(xiè),1579——1651,字敷五,又字玄生、元生,海陵(今江蘇泰州)人。精於繪事,著有《繪事微言》。 《書.舜典》:“帝曰:‘契(Xiè),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 《詩.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殷契(Xiè),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Xiè)。”
敷五,玄生,元生
所處時代
出生日期
一五七九
逝世日期
一六五一
主要作品
《繪事微言》
本    名
唐志契

唐志契人物簡介

江蘇揚州人。 一作海陵(今泰州)人。諸生。精繪事,常遊名山大川,經月坐卧其下,故畫筆清遠,有元人風。著繪事微言。卒年七十三。

唐志契代表作品

《明畫錄》《無聲詩史》《畫史會要》《圖繪寶鑑續纂》《揚州畫舫錄》。

唐志契籍貫考證

唐志契的籍貫記載,有江都、廣陵、揚州、泰州及海陵等五説。廣陵,揚州之古稱,明清時仍復稱揚州。江都,明清時為江都縣,屬揚州府。海陵,亦為泰州之古稱,明初革,複名泰州,轄如皋縣,屬揚州府。清初泰州仍屬揚州府,轄如皋縣。雍正二年,如皋縣改屬通州,從此泰州不再轄縣,成為散州,屬揚州府。故以上五説,實為江都、揚州(廣陵)及泰州(海陵)三説。

唐志契江都説

載唐志契為江都人的史料為《浙江採集遺書總錄》、《四庫全書》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浙江採集遺書總錄》成書於乾隆四十年(1775年),其是在乾隆年間纂修《四庫全書》過程中產生的一部提要式目錄,以供四庫館甄選採錄之用。後在編纂《四庫全書》時,將“著錄書”、“存目書”逐一撰寫提要,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彙編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由史料可知《浙江採集遺書總錄》所錄為後兩者之源。此外《四庫全書》載“姜紹書《無聲詩史》以為頗得六法之藴者也”,亦足以表明《四庫全書》編纂中還參考了《無聲詩史》,前者記其為江都人,後者載其為廣陵人,兩者相較之,前者範圍更小,顯然更為準確,故而《四庫全書》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皆採江都之説。
至於唐志契何故被載為江都人,筆者認為到了乾隆年間,志契的籍貫已較為模糊不清,以上五説至此已成。人們雖不甚知曉唐志契為何籍之人,卻能看到《繪事微言》及書前之序。《繪事微言》的序為“同郡友弟”的鄭元勳所作,而鄭元勳為江都人無誤,故唐志契亦被當成是江都人就不足為奇了。

唐志契揚州説

《無聲詩史》成書於康熙十七年(1678年),是唯一記載唐志契為廣陵人的史料。載唐志契為揚州人的史料為《江南通志》和《揚州畫舫錄》。唐志契死後三十餘年,《江南通志》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成書。《揚州畫舫錄》成書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揚州畫舫錄》載“唐志契,揚州人。精繪事……事載《江南通志》。”明確指出其記載出自《江南通志》。《江南通志》中載唐志契為揚州人,據此筆者推斷,《江南通志》編纂者對於唐志契的籍貫,肯定不甚瞭解,其可能只略知志契為揚州府人,而更為詳細準確的地點則不甚知曉,否則記述定更為詳盡準確。若編纂者根本不知唐志契之籍貫,其則必參考蒐集之資料。成書於《江南通志》前的史料無一記載唐志契籍貫為揚州,唯有《無聲詩史》載其故里為廣陵。《無聲詩史》作者姜紹書約1680年去世,與《江南通志》編纂的年代較為相近,且姜紹書為鎮江府丹陽縣人,其本人就為江南人氏,故《無聲詩史》被蒐集成為《江南通志》參考文獻的可能較大,編纂者故而參考之,改古稱廣陵為揚州。

唐志契泰州説

筆者觀《無聲詩史》中各繪者之籍貫多為時稱,如《繪事微言》序的作者鄭元勳,《無聲詩史》中就記載為揚州人,把揚州載為古稱廣陵者只有唐志契這一例。試想姜紹書為丹陽人,其生活的時代與唐志契亦大體相當,應當知道唐志契的籍貫,若此成立,則很有可能在該書刊刻過程中出現錯誤,把“海陵”搞成了“廣陵”;若其對唐志契不甚瞭解,則在姜紹書成書之前蒐集資料過程中就已出現紕漏也未可知。另鄭元勳實為江都人,《無聲詩史》卻載其為揚州人,亦從側面表明《無聲詩史》所載繪者之籍貫不甚精準。沈子丞先生亦直接指出“唐志契,海陵人。案《無聲詩史》作廣陵人,非是。”故筆者推測《無聲詩史》中載唐志契為廣陵人,當為謬誤,實則應為海陵人。
此外,記載唐志契的相關史料中,《畫史會要》為最早,其成書年代為崇禎四年(1631年),而《繪事微言》自序刻本成書於天啓七年(1627年),兩者成書時代亦最為接近,相較其他史料,《畫史會要》所載亦最為詳盡,故海陵一説最為可信。另天啓七年自序刻本中亦明確指出為“海陵唐志契”。而泰州本地史料亦一如既往地記載唐志契為泰州人。如《民國泰縣誌稿》及《退庵筆記》。此外廣東省博物館中存有唐志契的一幅《石路杖藜圖》,該幅作品的題款處記曰“六月杖藜來石路,綠陰深處能潺湲,海陵唐志契”。這就足以表明唐志契籍貫最為準確的應為海陵。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