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市鎮

(江蘇省常熟市下轄鎮)

鎖定
唐市鎮位於江蘇省常熟市東南,南與崑山市接壤,西南與吳縣交界,東距上海80公里,南接蘇州40公里,西去無錫50公里,北瀕長江30公里,水陸交通便利,蘇嘉杭高速公路擦鎮而過。全鎮總面積47.3平方公里,人口2萬3千餘人。(附唐市鎮行政區劃圖)
中文名
唐市鎮
人口數量
2萬3千餘人
總面積
47.3平方公里
地    點
江蘇常熟市東南

唐市鎮簡介

唐市素有魚米之鄉,金唐市之類稱,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温和,河網交錯,魚蝦繁多,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商賈雲集,歷史是上就曾有“東鄉十八鎮唐市第一鎮”之説。
唐市鎮 唐市鎮
建國五十多年來,唐市全鎮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高舉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辛勤耕耘這塊養育自己的土地,使家鄉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把唐市建設成陽澄湖畔一顆璀璨的明珠。

唐市鎮石板街

唐市歷來是常熟的大鎮,梁時已建有寺廟,明代富商眾多,被譽為“金唐市”。唐市有條石板街,更是聞名遐邇。
石板街傍水而建,街不算長,400來米。寬窄不一、橫卧於街道的石板,被歲月磨去了原有的稜角,踩在上面光滑溜秋的。底下是與街道並行的下水道,能聽到腳下淙淙流水。
用628塊石板鋪就的這條別緻的石板街,兩旁街坊都是清一色的清代建築,雖然看似簡樸,但並不單調。高低不平、錯落有致的樓宇,灰門、褐窗、黛瓦,色彩明麗。連片的店鋪大多前店後宅,上宅下店。店門多為敞開式,卸掉門板,即可開張。街道很窄,開闊處僅四五米,狹窄處兩臂平展手指可及,上面的樓屋差不多挨在一起,像依偎相擁的戀人。置身其中,恍若電影《早春二月》或《林家鋪子》中人。
中國古典園林靜為韻律,靜使園林平添淡雅清麗的風致,給人一種物我交融的境界。街市的屬性是鬧,越鬧,街市就越年輕,越生機勃發。如今石板街雖顯冷落,但從成片連接的店鋪和磨得光滑鑑人的石板上可以看出,這裏曾經有迎風招展的商幡,有從食鋪裏散發的滿街飄香的蒸氣,有闊佬款爺和俊男靚女迷醉的燈紅酒綠。
石板街原名河東街,位於尤涇河東岸而得名,解放後又名繁榮街。河東街的鼎盛期在抗戰爆發後的一個時期,上海、蘇州、常熟、崑山等地的大批避難者雲集於當時交通較為閉塞的唐市,形成了河東街的畸形繁榮。這種繁榮持續了相當一段時間,直到解放後的60年代後期,唐市的商業中心才逐漸西移至新區。
昔日,這裏商鋪林立,短短一條街,南貨店、綢布莊、面貨店、酒家、點心店、醃臘店、銀樓、茶館、書場、典當、油坊、米行、魚行、木行、竹行等有百餘家。還有煙鋪、賭場、買春場所,應有盡有。四鄉八里的鄉民或走旱路挑腳擔、推獨輪車而至,或跑水路劃一扁舟抵達,每天似趕集紛至沓來,出售農副產品,購物消閒。從早到晚,狹窄的小街上,人來人往,摩肩接踵,從不間歇,人稱“小上海”。

唐市鎮孕育名人

有話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大凡城市街道有名人出生或被名人光顧才英名遠揚。偏僻的唐市鎮和小小石板街,卻孕育了眾多大家名士、達官貴人。明代大清官嚴訥,就是唐市塢丘山人。他於嘉靖二十年(1541年)考取辛丑科二甲第8名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由於飽讀詩書,詩文功底紮實,被嘉靖皇帝賞識,曾先後任禮部侍郎、吏部侍郎、禮部尚書和吏部尚書。
這位被三吳地區百姓呼為“嚴老佛”的嚴訥,重德重才,海瑞就是他一手提拔為户部主事的。就是這位海瑞,上疏嘉靖皇帝,指責皇帝久不視朝、迷信道教、搜刮民財而被下獄論死。此時的嚴訥雖已離開朝廷,但他敬佩海瑞的忠君、耿直,與首輔徐階設法營救,海瑞才免於一死。
石板街上有座望賢樓,“望”的就是明萬曆年間仕途失意回鄉的楊彝。當年楊彝回到家鄉後建鳳基樓,不僅廣集圖書,其樓與當時的毛晉汲古樓、錢謙益絳雲樓齊名,而且廣集文人學士結社吟詩,創立“唐市學派”,卒後墓葬河東街楊園內。位於河東街鈕家弄的望賢樓就是後人為紀念這位名人而建的。
抗戰時期,這座望賢樓成了藏“賢”樓,是新四軍的一個據點,時常是樓下茶客熙熙攘攘,樓上小閣樓“江抗”正在緊張聚會。葉飛、譚震林、夏光、任天石等都曾光顧。

唐市鎮“活財神”

這裏有“活財神” 柏小坡的傳奇故事。説有一年鄰近唐市的太倉沙溪鎮開迎神賽會,解會解到唐市,一富紳在船頭置一赤金獅子,頸上套一條金鍊條,並放話:“有名的‘金唐市’,怎麼連繫纜的地方都沒有?”此話傳到柏小坡耳中,柏隨即叫人去鑄金樁,又將金樁打在富紳的船邊。從此,“活財神” 柏小坡名聲大振。至今,唐市仍有個金樁浜的地方。柏小坡築有40餘畝地的豪華花園“柏園”,裏邊假山泉水,亭台樓閣,迴廊曲折,其規模在江南園林中少見。此外,還有獨當4萬金修固常熟城防的富户譚照;有喊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豪言,避兵於此辦亭林書院的志士顧炎武……據舊志載,明清唐市有舉人28人,進士10人,有著作者138人,書畫琴弈之能者世代不乏。
籠罩着凝重古樸氛圍的千年古鎮古街,看來有着文化積澱。

唐市鎮歷史人物

楊彝,字子常,號谷園,明末常熟唐市人,明崇禎八年歲貢,為松江訓導,薦授都昌知縣,弗赴,楊彝早年門下學士盈門,清軍攻陷江南後,閉門謝客。直至顧炎武隱居唐市,楊彝方出門向其請教學問。
顧炎武,字寧人,號亭林,明末崑山千燈人,年少時參加復社,滿清入關後,與好友歸莊等人組織崑山抗清鬥爭,城破之日,他的生母被砍斷手臂,兩個弟弟死於清軍屠城,顧炎武帶着他的嗣母王氏於大雨中逃至唐市,在當地文人的熱心幫助下,在河西街住了下來。
不久,顧炎武在河西街創辦“亭林書院”,一邊講學,一邊暗地籌劃抗清鬥爭,一住竟達十年。鄭成功,張蒼水兵敗後,顧炎武反清復明的最後一線希望徹底破滅,遂決定雲遊四方。唐市文人為亭林先生設宴送行,席間,楊彝、顧夢麟等21位文人聯名寫成《為顧寧人徵天下書籍名》一文,讓各地同道予以方便。之後顧炎武遊歷北方,著書立説,先後完成《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等書。歲月流逝,“亭林書院”已經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但亭林先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警句今天讀來仍是讓人熱血沸騰。

唐市鎮郵編

215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