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宋變革期樞密院研究

鎖定
《唐宋變革期樞密院研究》是2009年6月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全德 [1] 
書    名
唐宋變革期樞密院研究
別    名
唐宋變革期樞密院研究
作    者
李全德
原作品
唐宋變革期樞密院研究
出版社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6-1版
頁    數
340 頁
開    本
32 開
裝    幀
精裝
ISBN
9787501340606
版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印    次
1

唐宋變革期樞密院研究內容簡介

政治體制上的變革是唐宋之際社會變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書以中晚唐、五代、十國、北宋前期作為一個唐宋變革期,在這樣的時空之內觀察樞密院的發展變化,探討唐宋之際中樞體制的演進。在此期間,樞密院從最初的內廷傳宣之職,走向外朝,成為最高軍政機構。人選上,從宦官獨佔,經歷文吏、文士與武吏、武將的雜糅競進,到文臣獨攬。中書、樞密的關係經歷了從宰樞合一到二府分職,二府對舉文武大政格局確立。本書對以上過程做了細緻的考察,但避免將制度變遷看作是直線、漸進的過程,充分注意到唐宋之際社會變革的多樣性與複雜性。

唐宋變革期樞密院研究作者簡介

李全德,現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主要研究領域為唐宋政治制度史。

唐宋變革期樞密院研究目錄

總序
自序
導論
一、唐宋中樞體制的變遷:從三省到二府
二、唐宋變革期:五代十國的重要性
三、議題、材料與方法
上篇 唐代部分
第一章 內樞密——樞密使的唐朝形態
一、唐代樞密使的設置
二、內樞密院
第二章 樞密使與中晚唐中樞體制
一、中書門下體制的建立與樞密使的產生
二、唐代樞密使的職能及其人選
三、樞密使與中晚唐中樞體制
中篇 五代十國部分(上)
引言
第一章 後梁的崇政院
第二章 走向外朝:後唐樞密院的建立與二府制的形成
一、“武事出樞密”:後唐樞密院的職能
二、對掌文武:二府制的出現
三、中門使與後唐樞密使的職能淵源
四、樞密使帶相銜:以郭崇韜為中心
第三章 後晉至後周時期二府關係的調整
一、後晉:樞密院的廢復
二、後漢-後周:從宰樞合一到二府分職
三、武人·文吏·文臣:五代樞密使人選的演進
結語
中篇 五代十國部分(下)
第四章 樞密使制度在南方的繼承與演變
第五章 前後蜀的樞密使
一、從文臣到宦官:前蜀樞密使制度的反覆
二、後蜀的通奏使
第六章 吳、南唐樞密院的演變
一、楊吳時期的“內樞使”
二、南唐前期樞密院的發展
三、“江南政事多在尚書省”
四、後主時期:“百司政事往往歸樞密院”
結語
下篇 北宋部分
第一章 宋人及其後學者關於“二府”諸層面的理解
第二章 宋太祖時期的樞密院
第三章 樞密院在宋太宗時期的進退
第四章 真宗時期樞密院制度的大致定型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唐宋變革期樞密院研究摘要

第一章 內樞密——樞密使的唐朝形態
始置於唐代的樞密使和樞密院,歷五代至宋而發展成為最高軍政機構,與中書門下對掌文武大政,形成二府制,並深刻影響了此後數百年數個政權的中樞體制。本章對樞密使的討論首先從正名開始,認為“內樞密使”與“內樞密院”才是唐代樞密使、院的正式名稱。“內樞密使”與“內樞密院”不管從職能,還是地位上看都與宋制迥異,站在二府制的立場上看,可謂是樞密使的唐朝形態。
一、唐代樞密使的設置
關於唐代樞密使一職的初置,五代、北宋所修之兩《唐書》、兩《五代史》均無明確記載。對此宋人葉夢得曾有解釋雲:
樞密使,《唐書》、《五代史》皆不載其創始之因,蓋在唐本宦者之職。唐中世後,宦人使名如是者多,殆不勝記,本不繫職官輕重,而五代特因唐名而增大之,故史官皆不暇詳考。據《續事始》雲: “代宗永泰中,以中人董秀管樞密,因置內樞密使。”《續事始》為蜀馮鑑所作也。①
葉夢得認為樞密使本為由宦官所任眾多內諸司使之一種,“不繫職官輕重”,故不為當時史官所重,而後來史官無所依傍又不暇詳考,因而諸書皆失載其創始之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