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娜·凱倫

鎖定
唐娜·凱倫是1984年由設計師Peter Speliopoulos創立的美國品牌。
中文名
唐娜·凱倫
外文名
Donna Karan
創立時間
1984年
創始人
唐娜·凱倫 (Donna Karan)
國    家
美國

唐娜·凱倫品牌歷史

“我相信,沒有一個設計師比她(Donna Karan)更能一貫而全面地照顧和解決現代穿衣者複雜的需要。”《Vogue》雜誌美國版主編Anna Wintour(安娜-温圖爾)在雜誌2001年卷首《編輯的話》中這樣説道。
作為一個低調而反傳統的設計師,Donna Karan(唐娜-凱倫)以其在1985年推出的第一個Donna Karan New York 高級時裝系列,永遠地改變了職業女性的傳統着裝風格。在這個系列中,她首次提出了“簡潔七件”(“Seven Easy Pieces”)的理念。她主張以黑色有光澤體現質感的毛線衫和開什米羊絨面料為主,以緊身衣為基礎,再逐層配搭上夾克上衣,短裙,褲子以及圍巾,這些能簡易搭配的單品便是一個時尚女性最簡單的衣櫃必需品。這個理念在今天看來可能稱不上是震撼性的,但在當時,這種時尚又簡潔的單色調單品搭配風格卻是一個革命性的新發現。
“當我開始設計第一個系列時,我看到市場上有個很大的空缺。所有人都在設計舞會禮服,泡泡裙(由Christian Lacroix開始設計的一款短裙)和Christian Lacroix(克里斯汀-拉克魯瓦)風格的衣服,女白領要同時穿着蝴蝶結領帶和平板運動鞋去上班。這實在太可笑了。”Karan在1994年的一篇報道中説。
事實證明Donna Karan的直覺和判斷是有先見性的。她對美國時裝的貢獻也顯然遠不止那“簡潔”的“七件”。她所主張的以面料柔軟的黑色緊色衣為基礎的穿衣風格可謂是二十多年後大眾流行的以黑色打底褲(legging)為基礎的穿衣風格的先驅。她開創了包括黑色緊身褲襪的全身裝束造型的時代,很早就使用彈性面料,並如《紐約時報》所寫,“使黑色主流化”。 此外,Donna Karan對東方宗教的熱愛也是廣為人知的。她是早期的新世紀哲學( New Age philosophies) 信仰者,對這種哲學的信仰她延續將其延續到所設計的衣服中。她在印度等東方國家旅行時所觀察到當地的傳統服裝,並以此為靈感創造出被《Vogue》稱為“清修院造型”的風格。
近年來,她把自己定位為“更成熟,更注重內在靈魂的女性”,她的設計也在這些年間越來越多地迎合“內心的女神”的風格,喜歡使用更多的裝飾和手工細節,並設計出精緻優雅的垂墜感禮服。“有很多人都會希望看到你往回看(即遵循以往的設計),但我要一直向前看。生活是一直變化着的。”她在2001年對《Vogue》這樣説。雖然她的美學素養一直在提升中,但有兩樣東西卻是一直不變的:一個是她開創的“以女人角度看女人”的設計方式;二是這個品牌一直信奉的重要信念“我(Donna Karan)自己即是我的設計靈感。”
唐娜·凱倫 (Donna Karan) 時裝體現了男性與女性的豪華、性感、舒適與創造性演繹的極致,而唐娜·凱倫 (Donna Karan) 的二線品牌 DKNY (即“Donna Karan New York”的簡寫) 則訴諸於紐約所代表的國際風格。唐娜·凱倫 (Donna Karan) 將紐約獨立自由的精神融入到DKNY的設計當中,逐漸演變成時裝界國際都會風格的年輕化代表。唐娜·凱倫 (Donna Karan) 的 DKNY 以滿足大眾的工作生活需要為設計目的,服飾的色彩、款式、結構比例等都有獨到之處,尤為青年人所關愛。
品牌大事記
1984年
Donna Karan推出她的第一個時裝系列。此前,她為美國女裝品牌Anne Klein(安妮-克萊因)工作十年多,在1968年進入Anne Klein實習並在兩年後正式入職工作。在1974年,她的導師逝世,Karan成為首席設計師,並以Louis Dell’Olio(路易斯-德拉-歐蕾)作為副設計師。雖然Karan工作成功,卻終被 Anne Klein的擁有者Takihyo要求離開。Takihyo鼓勵Karan去成立自己的公司,她投資了3百萬美元在 Donna Karan New York這一品牌,並給予Karan和她老公Donna Karan New York 50%的股份。
6月,Irving Penn(歐文-佩恩)為《Vogue》拍攝了一款Karan緊身衣。
9月,Isabella Rossellini(伊莎貝拉·羅西里尼)身穿Karan 服裝登上《Vogue》封面,攝影師Richard Avedon(理查德-阿維頓)掌鏡。
1987年
彈性面料運用到設計中。“我們可以讓衣服更貼身,這樣女性就能行動更自如,感覺就像身上什麼也沒穿一樣。”Karan説。Istvan Francer(伊斯特凡-法蘭)加入到公司,並在接下來的十三年一直為公司工作。
5月,Richard Avedon(理查德-阿維頓)拍攝的,身穿Karan服裝的Tatjana Patitz(塔加納-帕提茲)登上《Vogue》封面。
9月,Donna Karan Hosiery(Donna Karan 絲襪品牌)與 Hanes(恆適)共同推出不透明黑色連褲襪。
1988年
9月,DKNY首次出現,推出1989年度春季服裝。它的設計師視之為一個“不時尚”的系列。系列推出首年即取得了六千萬美元的銷售額。
11月,由Candice Bergen(坎迪斯-伯根)主演的美國經典喜劇《墨菲布朗》(Murphy Brown)開播。Candice Bergen在劇中經常穿着Karan的服裝。
1989年
Lynn Kohlman(萊恩-科爾曼)加入公司,擔任時尚總監。
8月,《Vogue》以Karan及其設計為封面。
10月,美國高端精品百貨店Neiman Marcus(內曼-馬庫斯)的資深副總裁兼時裝部主任Joan Kaner(瓊.凱諾)説:“現在,Donna的名字就代表着魔術。”
1990年
10月,Irene Daria(艾琳-戴維亞)在其撰寫的講述時裝幕後設計故事的書籍《時尚圈》(The Fashion Cycle)中專題談論了Karan。
1991年
Karan推出男裝系列。該系列中略有彈性的西裝在當時是一種全新的設計。她表示,“沒有人曾真正在男裝市場上用黑色作為基本色調這個概念作營銷。”
2月,Karan被評為美國時裝設計師協會(CFDA)1990年度設計師。
11月,紐約尼克斯啦啦隊(Knicks City Dancers)的服裝中包括了Karan機車夾克。
1992年
Donna Karan 繼續擴張發展。
2月,Essentials系列(本質系列)——後改名為Signature(經典標誌)—— 首次推出。
12月 《Vogue》美國版主編Anna Wintour 在《時代週刊》(Time)中説,“Donna已經不再喜歡打破規則。”
1993年
Peter Speliopoulos(彼得-斯貝里奧普羅斯)成為高級設計總監。
1月,美國第一夫人Hillary Clinton(希拉里-克林頓)身穿 Karan黑色露肩裙,讓人眼前一亮,大獲好評。演員Barbra Streisand(芭芭拉-史翠珊)和Bill Clinton(比爾-克林頓)在他的就職典禮上身穿Karan套裝。Karan服裝再一次登上《Vogue》封面。
8月,公佈計劃將公司上市以正式脱離Takihyo,後在11月取消此計劃。
12月,Hillary Clinton身穿Karan 出現在《Vogue》。
1994年
Christopher Bailey(克里斯托弗-貝利)加入公司。Christopher是Karan在參觀英國皇家藝術學院(the Royal College of Art)期間發掘的。
6月,《Vogue》12月號封面為攝影師Arthur Elgort(亞瑟-埃爾戈特)所拍Karan的照片,並把關於她的作品的話題作為封面標題之一。
7月,在女演員Natasha Richardson(娜塔莎-理查森)與Liam Neeson(利亞姆-尼森)的婚禮上,Natasha Richardson身穿Karan設計的禮服。
10月,Karan為Martha Graham(瑪莎-格雷厄姆)的舞蹈作品《慶祝》(Celebration)設計服裝。
1995年
2月,超模Stephanie Seymour(斯蒂芬妮-賽默爾)身穿Karan西裝現身《Vogue》封面。
10月,《摩登靈魂》(Modern Souls)一書出版。該書是由Herb Ritts(赫柏-利茲)掌鏡,是關於Karan設計作品的一系列照片。年末,Karan丈夫Weiss(斯蒂芬-外斯)退出公司高層實權職位,退居二線擔任顧問職位。
1996年,
1月,Karan女兒Gaby Karan(嘉比-凱倫)進入公司,擔任公司採購總監助理。
5月,Karan為 Michael Andretti(邁克爾-安德爾蒂)及Christian Fittipaldi(克里斯蒂安-費迪帕爾蒂)設計參加他們在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五百英里比賽(the Indianapolis 500)中的服裝。
6月,公司上市。
9月,當紅頂尖模特Kate Moss(凱特-莫斯)及Amber Valletta(安伯-瓦莉塔)身穿Karan服飾現身《Vogue》雜誌封面。
10月,推出副線品牌D by DKNY。
1997年
1月,Karan為倫敦大都市酒店(Metropolitan Hotel) 員工設計工作服。
4月,推出副線品牌Limited Edition(限量版)。
7月,Karan辭掉首席執行長官一職,但仍保持董事長及設計師的職位。
9月,Walid bin Talal(沙特阿拉伯阿瓦尼-本-塔哈爾王子)購買公司的7%股份。
10月,公司把旗下的美容化妝品系列出售給Estée Lauder(雅詩蘭黛)公司。
1998年,
1月,Gwyneth Paltrow(格温妮絲-帕特羅)在其出演的電影《遠大征程》(Great Expectations)中身穿Karan服飾飾演Estella一角。
2月,超模Stella Tennant(斯特拉-坦南特)身穿Karan服飾現身《Vogue》雜誌封面。
Karan成為1998年美國世界花樣滑冰隊的官方服裝贊助商。花樣滑冰運動員Elizabeth Punsalan(伊莉莎伯-龐紗蘭)身穿Karan滑冰服裝參加在日本長野舉行的奧運會。
3月,曾經擔任公司時尚顧問的Louise Wilson(路易絲-威爾森)正式加入公司工作。
7月,Barbra Streisand在她與James Brolin (詹姆斯-布洛林)的婚禮上身穿Karan為其度身定製的無袖鑲亮片禮服。
1999年
6月,名模Esther Canadas( 伊斯特-卡納達斯)及Mark Vanderloo(馬克﹒範德陸)身穿Karan服飾為公司拍攝宣傳照。《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演員(妮可-基德曼)身穿Karan露肩長裙現身《Vogue》雜誌封面。
11月,Iman(伊曼)身穿Karan服飾登《Vogue》雜誌一百周紀念刊封面。
2000年,
4月,“一件黑色上衣加一條黑色褲子,這是極簡主義者的最佳着裝。”Karan在《Vogue》採訪中説。
9月,Bridget Halls(布里姬特-豪爾)身穿一款Karan西裝套裝,化身職業女郎現身《Vogue》封面。牀具和浴室用品系列推出。
12月,LVMH(路易威登)提出收購公司,Karan把這次秘密的交易稱為“命運行動”(Operation Karma)。
2001年
4月,Walid bin Talal王子出售其在公司的股份。
7月,Karan 入選紐約第7大道“時尚名人堂”(Fashion Walk of Fame)。電影《美國甜心》主演Catherine Zeta-Jones (凱瑟琳-澤塔-瓊斯)身穿 Karan 吊帶裙現身《Vogue》封面。
8月,Karan位於麥迪遜大道的旗艦店正式開張。旗艦店內設有假山花園及貫穿店裏外的人造河流。
11月,LVMH以2。43億美元成功收購Donna Karan International品牌。同時,LVMH以4億美元收購了Gabrielle Studio(嘉伯利婭工作室)——以Donna Karan 為商標註冊的Karan家族的私營產業。
12月,美國9。11事件發生後,名模Gisele Bundchen(吉賽爾-邦辰)身穿Karan設計的呼籲為美國籌款的恤衫現身《Vogue》封面。
2002年
9月,愛情輕喜劇明星Kate Hudson身穿Karan 服飾出現在《Vogue》九月刊。
2003年
Karan 再次現身《Vogue》雜誌兩期封面:情影喜劇明星Debra Messing(黛博拉-梅辛)(二月號刊封面) 以及電影《霹靂嬌娃2:全速進攻》(Charlie’s Angels: Full Throttle)中演員Demi Moore(黛米-摩爾)(七月號刊封面),分別由著名攝影師Herb Ritts(赫柏-利茲)和Mario Testino(馬里奧-特斯蒂諾)掌鏡。
4月,在美國時裝學院(Met Costume Institute)盛典上,“Iman身穿Donna Karan白色綢緞長裙,頭上如電影《天涯歌女》(Lady Sings the Blues)中Billie(畢麗)一樣戴着白色梔子花,一身造型讓全場矚目。”
2004年,
5月,LVMH集團提高其在公司的股份至98%。
9月,Annie Leibovitz為《Vogue》拍攝了Karan及其家庭的照片作為封面。
11月,書籍《一個女人的旅程:唐娜?凱倫的二十年》(Journey of a Woman: 20 years of Donna Karan)發行並上架發售。
2008年
一個初秋手袋系列推出。
5月,副線品牌DKNYC宣佈成立。
2009年
2月,與Robert Lee Morris(羅伯特-李-莫里斯)合作推出第一個牛仔系列。這個系列的牛仔褲有着精心設計的鈕釦,並別出心裁地把勵志格言設計在褲子上。
8月,蘋果手機與Donna Karan合作的應用程序推出。
12月,Blanchett身穿Karan金色無肩長裙登《Vogue》封面。
2010年
2月,“我們現在的一切開始於一個城市,一件緊身衣,一條緊身褲以及一個女人的力量。”Karan在公司成立25週年時寫道。 [1] 

唐娜·凱倫產品介紹

品牌下分別有Donna Karan LP 露趾高跟鞋、Donna Karan紅色皮包商品。
(以上商品只整理部分代表舉例)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