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多令·感懷

鎖定
《唐多令·感懷》是清代詞人徐燦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借景抒情,深婉含蓄,刻畫了作者孤寂無依、思念家鄉的情懷。下片筆鋒陡然一轉,作者不再用景物描寫來含意藴藉地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而是借用古人詩句來回憶往事抒發感慨,用典明意,哀怨悲涼。全詞婉約中見雄放,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1] 
作品名稱
唐多令·感懷
創作年代
作品體裁
作    者
徐燦
作品出處
《全清詞鈔》

唐多令·感懷作品原文

唐多令·感懷
  • 版本一
玉笛擫清秋,紅蕉露未收。晚香殘、莫倚危樓。寒月多情憐遠客,長伴我,滯幽州
小苑入邊愁,金戈滿舊遊。問五湖、那有扁舟。夢裏江聲和淚咽,頻灑向,故園流 [2] 
  • 版本二
玉笛送清秋,紅蕉露未收。晚香殘、莫倚高樓。寒月羈人同是客,偏伴我,住幽州。
小院入邊愁,金戈滿舊遊。問五湖、那有扁舟。夢裏江聲和淚咽,何不向,故園流 [3] 

唐多令·感懷註釋譯文

唐多令·感懷詞句註釋

⑴玉笛擫(yè):即擫玉笛,吹笛時以手按笛孔,即吹笛、弄笛。擫,以指按。
⑵晚香:秋花。
⑶幽州:古地名,在河北北部,這裏借稱北京。
⑷小苑入邊愁:此句化用杜甫《秋興八首》詩:芙蓉小苑入邊愁。邊愁:本指安史之亂,這裏借指清兵渡江後在南方發生的戰亂。
⑸金戈:武器,借指兵事、戰事。舊遊,舊日遊地,這裏指詞人故鄉蘇州。
⑹五湖扁舟:傳説春秋時越國謀臣範螽助越王勾踐雪恥滅吳後,攜西施歸隱,乘扁舟泛五湖自樂 [2] 

唐多令·感懷白話譯文

玉笛聲聲弄清秋,紅色的美人蕉露珠未乾。秋花凋零,不要倚高樓。寒月多情憐惜客人離家遠,常伴我身邊停滯在幽州。
小苑裏充滿邊愁,金戈鐵馬回憶充滿舊日遊。問五湖四海,有沒有扁舟?夢裏江水聲和着眼淚嗚咽,頻頻撒向那故鄉處流淌。

唐多令·感懷創作背景

《唐多令·感懷》是作者徐燦隨丈夫陳之遴發配在遼陽時所作。陳之遴投降清朝後,曾官居一品大學士,但不久由於結黨營私被貶。徐燦隨夫過了十餘年的囚徒般的生活,身為女子,她無獨立的人格,更無法擺脱此種境遇。家國之恨,身世之感,思鄉之情,時時交織在心頭,於是她寫下此詞,抒寫她的這些難言之隱 [1] 

唐多令·感懷作品鑑賞

唐多令·感懷文學賞析

《唐多令·感懷》題為“感懷”,實際上是寫對故鄉的思念。
此詞的首兩句從聽黨、視黨方面入手寫景,交代時令。開篇即以笛聲造成了一種思鄉的氛圍,紅蕉的出現也並非隨意,旨在象徵作者的“舒捲有餘情”的情懷。下面再回過頭來交代作者是站在高樓上聽見笛聲和看見紅蕉的,但這種交代卻是從對止的否定落筆:“晚香殘、莫倚危樓”。清秋,景色衰敗,秋花殘落,是不能倚樓眺望的,但詞人仍不作正面敍寫,而是把自己的縷縷情思融入“寒月”。把“寒月”擬人化後,以其生動的愛憐來寫自己的孤獨和傷感,從側面回答了“莫倚危樓”的緣由。
下片轉入對故園思念的直接敍寫,過片則以“小苑”、舊遊之地來概説故鄉有兵戈之事。而扁舟五湖遊的夢想既是反映了作者的故園之思,也借范蠡功成辭官遊五溯之事,暗示了作者的歸隱之意。詞的最後總題,將抽象的思鄉情緒化為詩的具體意象。“夢裏江聲”是指在住地睡夢中聽見的江流聲,以及它引起的更多的關於江南水澤鄉國的回憶。
全詞上片以寫景抒鄉思,下片抒鄉思寫情懷,貫串着一種“憂愁拂鬱之思” [4] 

唐多令·感懷名家點評

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蘇州大學終身教授錢仲聯《清詞三百首》:這首詞,通過秋日留滯幽州時的思鄉心情,擴展到對國事的憂傷。時陳之遴處在貶謫回京的憂危處境,故有“晚香殘、莫倚危樓”的警惕語。下片實寫邊愁金戈,慨嘆負罪之身,無緣歸隱吳門。結尾聲淚俱下,尺幅有千里之勢 [3] 

唐多令·感懷作者簡介

徐燦(約1618-1698),名或作粲,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字湘蘋,又字明深、明霞,號深明。明光祿丞徐子懋之女,清弘文院大學士陳之遴繼室。陳之遴為明崇禎進士,官中允。入清,累官弘文院大學士加少保。因結黨營私,被流徙塞外。徐燦隨夫謫徙,後陳之遴亡於徙所,值帝謁先陵,徐燦迎之道左陳情,乞夫骸骨南歸。卜居桐溪之上,皈依佛法,奉母以終。徐燦飽讀詩書,得父教誨,幼通書史,精書畫,善詩文,尤工於詞。有《拙政園詩餘》傳世 [5] 
參考資料
  • 1.    鄭光儀主編,中國曆代才女詩歌鑑賞辭典,中國工人出版社,1991.06,第1486-1488頁
  • 2.    樊維綱編著,杜鵑枝上殘月,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第238-239頁
  • 3.    (清)徐燦著;程鬱綴編著,徐燦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3.01,第98-100頁
  • 4.    魯文忠選析,歷代名媛詩,花城出版社,1990.03,第123-126頁
  • 5.    (宋)蘇軾,豪放詞,萬卷出版社,2018.09,第2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