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古拉山脈

鎖定
唐古拉山脈是橫亙中國西南部的主要山系之一,基本屬於近東西走向山系。該山系由兩條主要的山脈構成,即西部的喀喇崑崙山及其向東延伸的唐古拉山。該山系源於帕米爾山結,西起中巴邊境的印度河東側,東連橫斷山脈,東西跨經度22°,在行政區劃上,該山系分屬西藏的阿里、那曲、昌都市和青海省玉樹地區。 [9] 
唐古拉山脈位於青藏高原的腹地,是西藏自治區與青海省的界山。該山脈西部始於長江源頭的沱沱河與扎加藏布河之間,東部止於瀾滄江上游的解曲,全長約1000千米,寬達150千米,山峯海拔一般5500—6000米,主峯各拉丹冬雪山海拔6621米。 [10]  以青藏公路所經過的温泉埡口為界,西段山體大致呈東西走向,東段轉為西北一東南走向。它既是長江的發源地,也是印度洋水系和太平洋水系的分水嶺。 [9] 
中文名
唐古拉山脈
外文名
Tanggula Mountains
地理位置
阿里、那曲、昌都地區和青海省玉樹地區
走    向
西北一東南
主    峯
各拉丹冬雪山
海    拔
6621 m
地    形
高原山地

唐古拉山脈形成演變

唐古拉褶皺帶原系歐亞大陸邊緣的活動帶,屬於陸緣海至半深海環境。該地區的地殼發展具有穩定和活動的兩重性及橫向變化較大的特點。大致在奧陶紀塔康運動後,唐古拉地區開始結束地槽的發展,自志留紀轉為地台,並與岡底斯、喜馬拉雅連成—體,成為印度地台的北緣。西部石炭一早二疊世活動性較大,出現了復理石一基性火山岩建造,甚至在羌塘的腹地也有大規模的海底噴發。同時,海西運動影響又十分廣泛,不僅地層褶皺、岩石變質,在喀喇崑崙還有中酸性岩漿侵入。中生代情況類似,上三疊統一下侏羅統的土門格拉羣和中上侏羅統的雁石坪羣都是巨厚的冒地槽類型復理石沉積,燕山運動更為強烈,並有較廣泛的中酸性岩漿侵入。因此,喀喇崑崙—唐古拉褶皺帶基本屬於一箇中加里東期褶皺帶(在奧陶紀封閉)。 [9]  唐古拉山脈在中生代時,因為羌塘地塊向北與歐亞板塊碰撞,而褶皺隆起並逐漸露出海面。以後,這一地域受新生代幾次造山作用的影響,繼續上升,而形成如今的山體。 [3] 
唐古拉地區大面積、大幅度的抬升始自新生代的中始新世末期。急速抬升運動對現代地形的發育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首先,在該地區有很多古地形尚未被後期的侵蝕力量破壞,有些則以殘存的形式給現代地理環境打上了深刻的歷史烙印。在這些古地形中,最重要的是古夷平面、古冰川地形以及古熔岩地形。 [9] 
古夷平面
唐古拉山脈可以明顯地看到兩級古夷平面,代表該區在拾升過程中兩次比較穩定的時期。地面曾兩次被侵蝕至準平原或接近準平原狀態,而現在這兩級夷平面分別分佈在巨大的高程上。
第二級,即低一級的夷平面,海拔一般為4500—5000米,保存完整且分佈廣泛,在地貌上表現為開闊的盆地和寬谷,並以此為基礎構成現在的高原面。例如,在北羌塘高原的中心部分海拔最高,也僅為4900米左右,而該地區的北部、西南部以及西部湖盆海拔僅為4800米、4600—4700米,只有西部的班公錯海拔在4500米以下,為4200米。這些充分説明第二級夷平面在喀喇崑崙—唐古拉山系地區有明顯的反映。同時,該地區的許多地方,這一級夷平面仍然是當地的侵蝕基準面,繼續接受着物質的堆積。
第一級也即高一級夷平面,一般在海拔5000—5200米,切過包括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及老第三紀構造。在唐古拉山,此夷平面上蓋有中新世溢出的中基性火山岩和上新統岩層。因此,關於它的形成時期可能在中新世。此級古夷平面普遍受到後期的地形切割,現在以山前平台、平頂山脊、方山或桌狀山、大致等高的山頂面以及寬坦的山地啞口等形式保存其古夷平面的特徵。在北羌塘高原上連續分佈的山地多在海拔5200米左右,代表着第一級古夷平面即山原面的殘留。在山原面之上海拔6000—7000米的高山只是該級古夷平面的蝕餘殘丘。 [9] 
古冰川
在唐古拉山系地區隆起上升的過程中,各個冰期氣候對冰川的發育和形成有顯著的影響。現已初步確定,在早更新世,因該地區海拔不高,冰川的發育規模不大。在以後的3次冰期中,最早的一次冰川作用的規模較大,以後漸次減小。但從總體上看,由於該區深居內陸,加上有喜馬拉雅山隆起的屏障作用,故而就整個地區來看,冰川發育並非十分普遍,只是在超過6000米高山上有山谷冰川、冰斗冰川和冰帽的發育。例如,在普若崗日、藏色崗日、昂龍崗日以及西部的喀喇崑崙山地有較大範圍的山谷冰川和其他類型冰川的發育。冰磧物則常堆積於現狀高原面的山麓平原或盆地邊緣。古冰川的遺蹟常見於現代冰川附近。
現代冰川和古冰川在高原面和山原面上不甚發育,但在喀喇崑崙山和東部的唐古拉山上冰川相當發育。據統計,其中西部的喀喇崑崙山地就有冰川1848條,冰川面積達4647平方千米多,冰儲量達604.49km3,成為世界山嶽冰川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東部的唐古拉山冰川也相當發育,據統計,冰川有936條,冰川面積為2082—千米,冰儲量為62km3。豐富的冰川水成為發展西藏經濟的重要資源。 [9] 
古岩溶
唐古拉山系地區石灰岩的分佈面積不大,故古岩溶地形遠不及古夷平面和古冰川分佈廣泛,加上古岩溶地形受到後期的寒凍風化作用的剝蝕,往往難以辨認。但是,在該區的有些山地,如魯日山等地,也有峯林石牆發育。它們的存在,再次説明在該地區的地質歷史上曾經有一時期氣候是濕熱的,從而也再次顯示了該地區地理環境的巨大變遷。
另外,唐古拉山系地區由於喜馬拉雅造山運動而大幅度隆起以及河流的下切侵蝕作用,還導致了該地區侵蝕基準面的變化以及地形的回春。東部的昌都市位於高原的邊緣地帶,每次地面抬升,河流的侵蝕力就得到一—次增強。隨着時間的推移,大河縱剖面裂點不斷向高原內部深進,最高裂點以下的地帶形成回春作用帶。回春帶內分水嶺迅速移向高原內部,一些高原湖泊因河流溯源侵蝕而被鑿穿,前期地形遭受不同程度同時,有些河流階地的發育也與此有關。同時,有些河流階地的發育也與此有關。 [9] 

唐古拉山脈位置境域

唐古拉山脈位於青藏高原的腹地,是西藏自治區與青海省的界山。全長約1000千米,寬達150千米。以青藏公路所經過的温泉埡口為界,西段山體大致呈東西走向,東段轉為西北一東南走向。在行政區劃上,該山系分屬西藏的阿里、那曲、昌都市和青海省玉樹地區。 [9] 

唐古拉山脈地理環境

唐古拉山脈地質

在地質學上,唐古拉山是青藏高原薄皮構造的一部分,是由其南邊的班公錯—怒江斷層帶和北邊的瀾滄江斷層帶夾峙的產物。 [4] 
阿里、那曲
唐古拉山脈主要的岩石類型為石英二長閃長巖、花崗閃長巖、角閃花崗岩、黑雲母二長花崗岩、黑雲母微斜條紋長石花崗岩和二雲母花崗班巖等,此外還發育有含電氣石的花崗偉晶岩和花崗細晶巖等脈岩。大部分巖體長軸近於東西向,與區域構造線方向一致,也有一些巖體(例如阿木崗石英閃長巖體)長軸呈北東向,明顯受次一級斷裂的控制。
昌都市
唐古拉山脈昌都市,其岩石類型較為複雜、而依其岩石類型的組合和侵入時代可劃分為東西兩個條帶。
西帶西帶分佈在怒江和瀾滄江之間,帶內出露的巖體以規模較大的岩基為主,此外還有巖株、巖牆和岩脈等小巖體。主要的岩石類型有花崗閃長巖、角閃花崗岩、黑雲母花崗岩和二雲母花崗岩。
東帶大致位於瀾滄江與金沙江之間,可分為兩個時期的巖類來説明。
一是海西期花崗岩類。大多分佈在金沙江附近,岩石呈岩基和小巖株產出。主要的岩石類型是石英閃長巖和花崗閃長巖。
二是印支一燕山期花崗岩類。這一時期的花崗岩類與西帶相比,巖體規模較小,以巖蓋、巖瘤、巖盤、小巖株以及獨立的小巖枝產出,而且往往呈羣體分佈。但是,江達的閃長巖一石英閃長巖羣、玉龍的花崗斑岩羣等也有個別較大的巖株,而岩石的種類比較複雜,主要有閃長巖、石英閃長巖、黑雲母花崗斑岩、黑雲母角閃二長花崗岩和花崗岩等。 [9] 
地質歷史
唐古拉地槽在地質歷史上經歷了4次重要的構造變動。奧陶紀時期的塔康運動形成了地台的褶皺基底,構造變動以強烈的柔褶為特點,岩石發生了中、淺度變質。早二疊世末期的海西運動在該區影響廣泛,西部以褶皺運動為主,蓋層發育了過渡型褶皺,造成了與其上二疊統角度不整合關係。中東部以造陸運動為主,上、下二疊統間多為平行不整合關係。燕山運動在該區有較大的差異,唐古拉地區發生在侏羅紀末期,喀喇崑崙及昌都市發生在早白堊紀末期。這次運動使東部地區結束海侵所造成的構造變形,除昌都市中生代地層褶皺較為開闊平緩外,其他地區以過渡型一線型褶皺為主,而且斷裂構造十分發育。中始新世末期的喜馬拉雅早期運動使該地區全部結束海侵歷史,中始新統被輕微褶皺,但斷裂活動仍十分強烈。 [9] 
地質特點
唐古拉山系地區有兩個變質帶,即西南部的日土—改則變質帶和東中部的戈木一江愛山變質帶。前者大致形成於燕山運動的中期,後者大致形成於西藏地塊變質作用的第一高潮一印支晚期到燕山中期。 [9] 
日土一改則變質帶
在怒江變質帶以西,—直延伸到西藏的西端,有一個狹窄的日土—改則變質帶,大致範圍由班公湖一日土—帶向東經改則至尼瑪,大約尚可追蹤到色林錯。西部的日土一帶大概主要是侏羅—白堊紀地層,東部的改則一尼瑪地區可能有上古生代地層,主要為—套輕微變質的岩石。在日土以北的班公錯附近有千枚巖、板岩,在尼瑪—改則有變質砂岩、板岩和結晶灰巖。沿該帶並伴有超鎂鐵質巖的侵位,這是西藏地區第二條規模宏大的超鎂鐵質巖帶,綿延數千千米。該帶內火山活動微弱,且屬於鈣鹼性火山岩。日土—改則變質帶變質的程度不高。對該變質帶的深層情況,目前研究得尚很不深入,僅僅觀察了日土以西曲隆熱角溝白堊紀地層中的幾塊巖片。白堊系下部為砂岩和頁岩互層,向上沙泥岩減少,變為泥灰岩夾砂頁岩薄層,富含圓笠蟲化石,上部則以含豐富的圓笠蟲和固着蛤的塊狀灰巖為主。在下部的粉砂岩夾雜砂岩中,出現葡萄石+綠纖石+陽起石+鈉長石組合。 [9] 
戈木—江愛山變質帶
科學工作者於1976年在無人區的江愛山、阿木崗和雙湖辦事處附近發現一套與花崗岩伴生的淺變質岩系,其中以江愛山出露的變質火山岩夾石英岩較特殊,有綠簾綠泥岩、綠簾綠泥鈉長片岩、陽起石英片岩及細粒角閃片岩,相當於綠片岩相。該3處露頭都呈東西向分佈,向西並可與戈木茶卡和達而應雪山—帶的黑雲石英片岩、黑雲片岩、鐵鋁榴石黑雲片岩、白雲母片岩千枚巖千枚狀板岩(並與花崗岩伴生)等相連,故稱之為“戈木一江愛山變質帶”。該變質帶向東延伸可與瀾滄江變質帶相連,全長超過1700千米。關於該變質帶的變質相系,目前尚無確切的證據。從變質帶的地層時代看,戈木茶卡—帶被定為下古生代,在安多以南的板岩、千枚巖中發現有志留紀地層,雙湖辦事處附近的二疊紀地層輕微變質,那曲和藏北地區的上三疊統土門羣局部也有輕微變質現象,看來應包括從志留紀到三疊紀地層。該帶變質岩出露不連續,多為中侏羅世或更新世的地層掩蓋,聶榮花崗岩與侏羅系也呈沉積不整合接觸,聶榮花崗岩的同位素年齡在14600百萬年—20300百萬年之間,黑雲母片岩為15000萬年,看來變質作用大約在中侏羅系結束,古生代地層是否有變質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推測主變質期可能在印支晚期至燕山中期。 [9] 

唐古拉山脈地貌

唐古拉山系在區域地貌上大致分屬兩大地貌類型區,一是北羌塘高原湖盆區,二是三江流域峽谷區。其中前者在山系所屬地貌類型區中範圍較大。 [9] 
北羌塘高原湖盆區
從黑河公路一線以北,直至崑崙山麓的廣大範圍內,過去被稱為“藏北無人區,是青藏高原最高的地區,平均海拔為5000米左右。橫貫東西的昂龍崗日一木嘎崗日及其餘脈是它的南緣山地,在地質構造上相當於藏北大斷裂的斷塊山體,與構造相適應,亦呈現南陡北緩的地勢,併為寬谷盆地所貫穿。 [9] 
三江流域峽谷區
北羌塘高原湖盆區是唐古拉山系所屬地形區的最東部分。三江流域峽谷區主要的地貌類型有河谷地貌、冰川冰緣地貌及岩溶地貌等,其中以河谷地貌最為發育。 [9] 

唐古拉山脈水文

  • 綜述
唐古拉山系地區河流眾多,湖泊密佈,其中東部和西部的一些河流是國際性大河的上源。該區的湖泊更是星羅棋佈,成為高原湖泊的集中分佈區。因此,該區的水利資源和湖泊礦產資源相當豐富。
該區的河流分為外流與內流兩大水系,除西部阿里地區南部以及東部那曲部分地區和昌都市屬外流水系外,其餘廣大中、西部地區大都屬內流水系。外流水系的主要河流有瀾滄江、怒江、獅泉河等。其中,屬於太平洋水系的瀾滄江是中南半島上湄公河的上源,屬於印度洋水系的怒江流入緬甸稱“薩爾温江”,最後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西部的獅泉河與象泉河匯入印度河,最後入阿拉伯海。
由於流水系的面積廣大,且水系的發育主要受湖盆地形的影響,大部分河流流域面積不大,通常僅有幾十至幾百平方千米。絕大部分屬季節性河流和間歇性河流,但也有幾條流量較豐的河流。例如,注入達則錯的波倉藏布,其主幹長200千米多,注入色林錯的扎加藏布,其主幹長400千米多,注入依布茶卡的江愛藏布,其主幹長170千米。 [9] 
  • 主要河流
怒江
怒江是中國西南地區由北向南流的大河之一,也是一條國際性河流。它發源於唐古拉山脈,全長1540千米,在中國西藏境內的只是該江的上游和中游部分,長約1393千米,流域面積為10.25x104千米。下游是進入緬甸境內的薩爾温江。怒江東部有他念他翁山脈和怒山山脈同瀾滄江相隔,北部與通天河的分水嶺是唐古拉山脈,西北部與藏北內陸區為鄰,西部與雅魯藏布江的分水嶺是念青唐古拉山和伯舒拉嶺。
該江上游河谷呈東西走向,兩岸山地除高大雪峯外,一般較平緩,具有淺平河谷。在地質上,上游地區在地質歷史時期曾為彼此分離的內陸古湖盆,以後隨着高原的隆起和怒江不斷溯源侵蝕而成。在地貌類型上表現為串珠狀湖盆一寬谷,湖泊、沼澤廣佈。
中游處在橫斷山區,山高谷深。加玉橋以下無大支流,河谷兩岸小支溝大多垂直入江,構成“非”字形排列的羽狀水系。
怒江以雨水補給型為主,且南部降水多而北部降水少,變化在150—400毫米之間。
該江上游集水面積較大,中游流域面積增加不多,但地表徑流豐富。河水水量的季節變化與降水一致,6—9月份徑流量佔年徑流量的絕大部分,僅6—8月份徑流量即佔年徑流總量的60.2%。 [9] 
獅泉河
獅泉河(又名“森格藏布")是該山系所屬地區西部的重要外流河。它是印度河的上源,因河源最先由泉水流出,泉水所在山體形同獅子而得名。
獅泉河從河源起由南向北流,至革吉縣城附近轉向西流,於魯瑪橋以西匯入主要支流噶爾藏布,再往西北經扎西崗流出國境。在中國境內長385千米,集水面積約為2.8x104平方千米。獅泉河上、中、下游河段的劃分是,革吉至源頭為上游河段,幹流長158千米,兩側均為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該河段的許多支流發源於岡底斯山脈岡仁波齊峯附近的現代冰川湖。革吉至噶爾藏布交匯處的扎西崗為獅泉河中游段,幹流長140千米。扎西崗以下為下游段,長約85千米,大部為寬谷盆地,曲流發育。由於搬運能力弱,側向擺動幅度大,故心灘很發育,並常常形成小型牛軛湖。
獅泉河有7條主要支流,即噶爾藏布、朗久河德吾仇河、典角河、基古納魯河、仲果塔河、巴爾河。其中最長的支流為噶爾藏布,主幹長155千米,其餘均不及100千米。獅泉河長年流水,地下水是其重要的補給水源,補給量約佔全年總徑流量的60%以上。該河平均年徑流量總量約為3X108m3 [9] 
扎加藏布
扎加藏布為該區重要的內流河。該河發源於唐古拉山脈南麓,主幹長約400千米,是色林錯的最大支流。其河流的補給為冰雪融水補給,中游河曲發育,下游出口處有寬周的沼澤地。據考察,1976年5,月中游牛堡大橋附近水面寬98米,平均水深1.8米,平均流速為0.35米/秒,流量估算為61m3/秒,礦化度為613毫克/升,屬硫酸鹽類水。 [9] 
  • 主要湖泊
唐古拉山脈的湖泊絕大部分是新構造運動相對沉陷的產物。其形成的時期主要在第三紀初期,當時湖水面積甚為廣闊,不少湖泊是相連的大湖,後期因氣候變幹而退縮,在近期退縮現象更加明顯。湖泊周圍普遍存在8級湖岸砂堤。與湖泊退縮相應的是湖水鹹化和水生生物貧乏化。面積較大的湖泊有色林錯、扎倉茶卡、依布茶卡、班公錯、達則錯、多爾索洞錯等,其中色林錯的面積達1000千米以上。就湖水的化學性質而言,該區的湖泊礦化度多在300毫克/升以上,大多為微鹹湖和鹽湖,而淡水湖極少,並且多為山間孤立湖盆,雖湖泊面積較小,但海拔較高。由於氣候乾旱,所以湖泊近期變遷主要表現為縮小和遷移,即使面積較大的湖泊,近期幹化現象亦相當嚴重。例如,古色林錯原總面積為9900平方千米,因氣候旱化,現有面積僅為1865平方千米,僅為古湖盆面積的1/4。 [9] 
班公錯
班公錯位於該區西部,大致位置是東經79.8°、北緯33.5°。湖水面積為604平方千米,中國境內佔68.3%。湖面高程為4212米。
班公錯屬構造湖,呈東西狹條帶狀。在中國境內的湖面北岸是喀喇崑崙山脈,南岸是岡底斯山脈。流域總面積超過19000平方千米。其東段入流的河道有麻嘎藏布、覺河、多瑪曲,中段只有麥巴爾曲,其餘均為間歇水流。其中麻嘎藏布是班公錯水系中最大的河流,集水面積為9200平方千米,河長135千米。主要是冰雪融水補給。
由於補給情況的差異以及由湖盆形態而導致的水體交換的差異,班公錯水質呈現東淡西鹹的特殊空間分佈特徵。東段礦化度為700毫克/升左右,而西段增至10000毫克/升上下,中間兼有淡水和鹹水,礦化度在600—3000毫克/升之間。
由於湖水退縮,存在9級湖岸線和湖岸階地,最高一級古湖岸線比目前湖面高出90米,從而使班公錯由外流湖變成內陸湖。如若今後氣候繼續變幹變冷,隨着補給水源的減少,水體有可能被分割成幾段,乃至形成一系列串珠狀孤立水體,同時,水質會進一步減化。 [9] 
扎倉茶卡
扎倉茶卡位於阿龍幹累山北麓的革吉縣鹽湖區,湖面海拔為4400米左右,相鄰共有3個鹽湖,合計長32千米寬3—6千米,總面積為114平方千米,星北西西向線狀排列。
該湖為構造湖,處在斷裂構造帶上。其形成的地質時期估計在中更新世,古湖盆面積很大,湖面要高出現在的150—200米。晚更新世以後,氣候變幹,湖泊退縮,湖岸遺留有9級階地即為佐證。以後大湖漸被分割,形成相鄰的3個鹽湖,且湖水鹽度增高。鹽類礦牀則形成於全新世,並且至今還在繼續。
該湖湖水屬硫酸鎂型水,礦化度為200毫克/升。湖中的礦物不僅有食鹽、芒硝、鉀芒硝、石膏等鹽類礦物,還含有具有一定工業價值的多種硼礦物。 [9] 
色林錯
色林錯屬第三紀凹陷湖泊。該湖面積廣大,連同周圍23個湖泊均屬古色林錯的殘餘湖泊。至今許多湖泊仍有水道相通,形成了巨大的湖泊羣。 [9] 

唐古拉山脈氣候

唐古拉山的垂直自然帶譜屬於大陸性,但東段為半濕潤型,西段為半乾旱型。 [4] 
唐古拉山越嶺地段是青藏鐵路全線氣候最惡劣、地質條件最差、施工難度最大的區段。斜坡濕地廣佈,高低温、高含冰量凍土地段較長,凍脹、融沉作用強烈;安多以南分佈有島狀凍土和深季節凍土。冬春季節氣温很低,寒風凜冽,七八月份天氣稍微轉暖時,雨水豐富,飄過一片雲彩來,不是雨雪就是冰雹 [1-2] 
氣温
唐古拉山系地區的氣温在整個西藏地區幾乎是最低的。該地區年平均温度僅在-4℃以下,年平均温度的等值線圍繞藏北高原呈環狀分佈,體現了受緯度影響下南部氣温高、北部氣温低的特點。本地區夏季温度不高,雖在盛夏卻離不開秋裝,最暖月的平均温度也在10℃以下,與中國同緯度的東部地區相比,温差達18—20℃。尤其是在喀喇崑崙山、唐古拉山腹地,夏季氣温僅有6℃。至於海拔6000米以上高山頂部,氣温在垂直方向上降得更低。因此,這裏成為中國夏季氣温最低的地方。 [9] 
在唐古拉山系的南側,沿北緯32°附近是西藏高原的大風地帶,全年都多大風。其中,安多為139天,改則為200天,瞬時最大風速那曲曾達34米/秒。就季節而言,大風主要出現在冬季,就日變化而言,大風多出現在下午。因此,該區的風能資源相當豐富。 [9] 
降水
唐古拉山系地區深居藏北高原,水汽難以到達。在安多—那曲一南木林一線以西,降水量均小於400毫米。在喀喇崑崙山脈以北、新藏公路以東地區,對外來水汽更隱蔽,降水量更少。分析西藏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線圖可知,在藏北高原腹地年降水量僅有100—200毫米。至西部的班公錯附近,年降水量已經降至50毫米。在唐古拉山東部量僅有100—200毫米。至西部的班公錯附近,年降水量已經降至50毫米。在唐古拉山東部的規律是由東南向西北降水逐漸減少。 [9] 

唐古拉山脈土壤

唐古拉山脈的土壤受水分條件及植被類型水平分佈的制約,有規律地由東向西伸展,依次是半濕潤帶一高山草甸土、半千旱帶一高山草原土、乾旱帶一荒漠及荒漠草原土。但是,在5000米以上高山帶的冰緣氣候條件下普遍出現的高山寒凍土,幾乎沒有區域的差異。
從土壤形成發生的歷史看,該區自第四紀以來環境的變遷對現代土壤的發育有着極深刻的影響。首先,全新世後期氣候趨於乾旱和寒冷,使現階段的土壤發育處於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新的成土過程之中,各類土壤的發育是年輕的。其次,由於近期氣候仍在惡化,土壤的繼續發育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再次,由於環境的迅速變遷,前期環境條件下土壤的產物得以在土層中保留,並參與現代土壤剖面的發育,從而使土壤具有多元發生的特徵。 [9] 

唐古拉山脈植被

唐古拉山系地區的植物區系屬泛北極植物區中的青藏高原植物亞區。其主要的植被類型是草甸草原和荒漠,並在其分佈上由於自然條件的水平、垂直及坡向的影響,由東南向西北依次出現草甸、草原和荒漠的變化規律。同時,該區高寒環境條件的影響,限制了植物種系的發生和發展。因此,由東南向西北隨着地勢的升高,植物種類愈少,區系的起源愈年輕。 [9] 
草甸
草甸由適低温的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主組成,多在海拔4000米以上。在那曲一帶的緩切割高原上連片展布,成為優勢類型。大致可分為草甸和沼澤化草甸兩個主要類型。
草甸植被按照建羣種的不同又可分為蒿草草甸和雜類草草甸,該山系集中分佈在羌塘和阿里地區。蒿草草甸具有植株低矮、密集叢生、具地面芽、賴短根莖行營養繁殖等特點,能適應生長期短、融凍作用頻繁及低温寒冷的不利條件,是適應大陸性高原寒旱化生態條件的獨特類型。分佈最廣的是小蒿草草甸,其他的蒿草有矮生蒿草、線葉蒿草、短軸蒿草等。在乾旱、半乾旱的氣候條件下,蒿草草甸發育較差,由於受水分條件的制約,常見於陰坡或僅呈斑塊狀分佈。在羌塘高原東南部蒿草草甸中有較多的紫花針茅,具有草原化草甸特徵。雜草類草甸在該區較少見。
沼澤化草甸以那曲高原盆地最為常見,多分佈於海拔4000一5000米的河灘湖濱及山麓沖積扇前緣的低窪濕地,以大蒿草佔優勢。在本山系所屬的西部地區—些湖濱低地還有蘆葦、賴草、細葉蓼等組成的鹽化草甸。 [9] 
草原
草原由耐低温、旱生多年生草本和小半灌木組成,具有組成貧乏、結構簡單、生長低矮、覆蓋稀疏等特徵,反映了高原內部大陸性半乾旱的生態條件。就其分類而言,可區分為叢生禾草草原、根莖禾草草原、根莖苔草草原和小半灌木草原等類型。
叢生禾草草原是西藏的主要草原類型。其中的紫花針茅草原是最典型的草原類型,該區主要分佈於羌塘高原。羽狀針茅草原多見於礫質性較強的山花平原及山坡上,以阿里地區多見。羊茅草原多見於羌塘高原東南部,其垂直分佈上常高於紫花針茅草原。以沙生針茅佔優勢的荒漠草原則廣佈於氣候乾旱的羌塘西部及阿里地區。根莖禾草草原主要見於羌塘地區,常與沙性地段相聯繫,以白草草原和固沙草草原最為常見,但前者分佈海拔稍低。
根莖苔草草原的建羣種青藏苔草具有發達粗壯的根莖,生命力強,適應幅度廣,主要分佈於阿里地區,多與沙礫質地段相聯繫。
小半灌木草原以蒿屬種類為主,羌塘地區可見。其中,西藏蒿草原較普通,廣佈於礫質性較強的地形部位上,凍原白蒿草原廣佈於羌塘南部湖盆周圍沙礫質平原上,墊型蒿組成的低矮草原分佈海拔較高,多見於羌塘及阿里礫質性強的地段上。 [9] 
荒漠
該山系西部的阿里地區降水稀少,氣候千旱,分佈着荒漠植被,由超旱生的小半灌木和墊狀小半灌木組成了不同的荒漠類型。阿里西部的山地以駝絨藜小半灌木荒漠為主,還有木亞菊荒漠。該類型組成種類貧乏,植株矮小,多分枝且緊貼地面生長,覆蓋度低。 [9] 
高山植被
該山系的許多高山上部生境嚴酷,分佈着一類獨特的植被,通常具有生長低矮,呈墊狀型、蓮座型或半蓮座型,主要呈營養繁殖等特徵。這一植被型又可細分為坐墊植被和高山稀疏植叢兩亞類。該區主要高山植被屬高山稀疏植叢亞類,分佈在雪線以下的寒凍風化倒石堆羣上。常見的種類有鼠麴葉雪蓮、三指雪蓮、扁芒菊簇生柔籽草、紅景天、胎生早熟禾等,石塊上並有多種地衣着生。 [9] 

唐古拉山脈自然災害

災害影響
地震
唐古拉山系地區地處古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因此地震相當頻繁,是地震的多發區。震級在7.5級以上的強震發生過3次,並且都集中發生在那曲地區。1951年11月18日,該區1天之內兩次發生強震,震級分別為8級和7.9級,震中方位是30°30'N、91°00'E,但人畜財產的傷亡和損失情況沒有記載。1952年8月17日16時零2分,該區再次發生強震,震級為7.5級,震中方位為30°30'N、91*30'E,死亡55人,經濟損失嚴重。因該區震災較多,應加強區域性地震的監測,做好地震的前期預報;同時,要對羣眾進行必要的防震教育,以提高防震的能力。 [9] 
泥石流滑坡
唐古拉山脈東段氣候較濕潤,降水偏多,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也時有發生。唐古拉山山系地震頻繁,也可誘發泥石流和滑坡等災害。 [9] 
雪災
每年冬春是西藏地區發生雪災的季節。在大雪的年份,積雪覆蓋草場,並在其表面形成一層冰殼,牛羊吃不到草,加上雪後劇烈降温,飢餓和嚴寒導致大批牲畜死亡。唐古拉山系地區降雪主要集中在東部的安多、那曲、索縣和丁青一帶,年平均降雪量在140毫米左右,最大積雪深度可達30釐米以上。
根據1956—1977年藏北有關降雪資料分析,在21年中,該區發生大雪和嚴重雪災的年份有11個,大雪和雪災的幾率為52%,其中大雪5年及其幾率為24%,嚴重雪災6年及其幾率為29%。據調查,1977年春季的嚴重雪災,僅那曲地區就有3個縣受災率達50%,其中積雪厚度為30—50釐米,因雪災而死亡的牲畜佔總頭數的5%—8%。因此,搞好天氣預報、及時做好災前預防極為重要。 [9] 
冰雹
冰雹是局地災害性天氣。由於地理環境的影響,唐古拉山系東部地區形成了一個多雹中心,主要降雹區在那曲、索縣、丁青一帶,全年降雹日為28—35天,也是全國雹日最多的地區。冰雹對農業生產危害極大。
冰雹集中出現在6—9月,以6月和9月為最。應該兩個月為過渡季節,此時北方的冷空氣比較活躍,南方來的暖空氣水汽充沛,在動力和熱力的共同作用下,對流旺盛,形成冰雹的機會較多。 [9] 
連續性大風
北緯32°附近是青藏高原著名的大風帶,唐古拉山系地區恰好穿過大風帶。因此,該區不僅大風天氣較多,且大風連續的日數較長,其中以該區的那曲、改則,獅泉河一帶最長。其原因是:這裏平均海拔高(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地勢開闊,高空風動量下傳。
就其大風出現的季節而言,多集中在1—5月,其中2—4月為最,該3個月大風日數佔全年的30%—40%。就其大風的日變化而言,大風多集中在每天13—22時,佔總時間的85%,尤以17時為最。就其風向而言,該區以西風為最。
大風、尤其是連續性大風往往造成嚴重的風災。例如:1974年2月4日、8日、13日,該區出現連續性大風,風力達12級,造成那曲、安多、聶榮等縣遭受風災,牲畜嚴重缺草,表情迅速下降,受災牲畜達250萬頭;1976年2月22、26、28、29日,安多一帶刮連續性大風,狂風捲起塵埃,水平能見度降至1000米以內,當地稱之為“黑風”,牲畜死亡甚多,受災嚴重。

唐古拉山脈主要山峯

唐古拉山脈綜述

唐古拉山是在5000米的高原上聳立起來的山脈,海拔6839米。它的山頂是約5000米的準平原,面上的山脊已在雪線以上(雪線為5300米)。 [1]  唐古拉山脈的西段在西藏自治區境內,東段則為青海省與西藏自治區的界山。它的西端在東經90°附近逐漸沒入羌塘高原之上,東南與橫斷山脈中的他念他翁山脈—雲嶺山脈相接,全長約1000千米,山體寬150千米以上,東段霞舍日阿巴山是長江正源當曲河的發源地,主峯各拉丹冬是長江西源沱沱河的發源地。 [9] 
唐古拉山主脈主脈西高東低,查吾曲(當曲支流)以西以極高山為主,以東為高山和極高山。主要山峯有:嘎爾肯日,海拔6513米。各拉丹東,海拔6621米,姜根迪如、海拔6564米,巴斯唐根,海拔6022米,龍亞拉,海拔6104米,昂普瑪,5921米,南拉窩瑪,海拔5821米,瓦爾公海拔5664米等。其中大起伏的極高山格拉丹東是唐古拉山的最高峯,是長江正源沱沱河的發源地。 [12] 
唐古拉山脈主要是由中生界特別是休羅系和白坐系組成的構造山脈。海拔5500米以上的山峯多發育有現代冰川。唐古拉山口海拔5206米,是青藏公路通過的主要交通要道。 [12] 

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雪山

唐古拉山脈屬地槽皺禮,各拉丹冬雪山為其最高一組雪山羣。峯以南廣佈高程6000米左右的夷平面,大型的冰帽及平頂冰川充分發育。除主峯外,雪山共有6000米以上之山峯20座,南北長50餘千米,東西寬達20千米。冰雪覆蓋面積幾近600平方千米,大小現代冰川合計105條。雪線高度,北坡5570米,南坡5800米,冰川末端高度,北坡5200米,南坡5300米。雪山以北為外流區,歸長江水系的沱沱河與孕爾曲,面積333.34平方千米;以南為內流區,歸赤布張湖與西藏色林錯,面積262.08平方千米。
各拉丹冬峯是各拉丹冬雪山的主峯,海拔6621米。位於青海省西南部,北緯33°30`,東經91°30`處,海拔6621米。為典型之角峯。屬格爾木市。
各拉丹冬主峯西南的雪山次高峯,海拔6543米,有兩條冰川自此發源。南支冰舌長7.9千米,北支長6千米,二者前端均有冰塔林立。南北二冰川合抱姜根迪如峯,分別流向西北,匯為沱沱河(長江正源)。冰川為固態河流,按“河源唯遠”原則,最長的南支冰川應為長江之上源。 [11] 

唐古拉山脈扎納日根山

扎納日根山位於玉樹中部是長江與瀾滄江水系的分水嶺,可視為唐古拉山主脈之北的次級山嶺。扎納日根山主要由各地果瓦拉、高雲拉、科久拉、子當代拉、色吾臣吉拉、扎烏拉、熊拉、果拉、朝午拉等山嶺組成。扎納日根山的山嶺多為高山,最高峯色的日,海拔5876米,為極高山,是瀾滄江的發源地。 [12] 

唐古拉山脈資源狀況

唐古拉山脈動物資源

唐古拉山系地區的動物在動物區系的劃分上主要屬古北界—羌塘高原亞區,這裏有很多高原的特有種,如西藏沙蜥、雪雞、雪鴿、黑頸鶴、多種雪雀野犛牛、藏羚、藏原羚、野驢等,常見的種類有野驢、藏羚、盤羊、岩羊,在齧齒類中以黑唇鼠兔高原免和白尾松田鼠最為普遍,在湖河岸低丘巖山附近有數量較多的喜馬拉雅旱獺分佈,藏倉鼠也較普遍。但是,兩棲類在此亞區完全絕跡。特有種中的西藏沙蜥的分佈可高達5000米以上,且於日照強烈的中午在沙礫地面上十分活躍。初春的季節多見有蹄類的野驢和藏羚。因生存環境嚴酷,該區的食肉獸類很少,主要的種類有免猻猞猁、狗獾、藏狐和馬熊等。鳥類中最普遍的是褐背地鴉、藏雀、雪雀、紅嘴山鴉等,它們常利用鼠洞棲息。在該區的高原湖區,棕頭鷗、赤麻鴨斑頭雁、秋沙鴨、燕鷗數量很多,是高原上的繁殖鳥。高原上的特有種黑頸鶴主要生活於沼澤環境,繁殖季節在本亞區度過,越冬時節飛往橫斷山區和喜馬拉雅山區。
另外,本山系在動物區劃上還有一小部分屬古北界一青海藏南亞區的藏東山地小區,主要指昌都市的三江流域。境內特有的珍稀鳥類有斑尾榛雞、藏馬雞、雉鶉、雪鴿、血雉、藏雪雞等。珍稀鳥類除特有種外,大多為古北種或廣佈種,但也有一—些東洋種延伸至此,如大緋胸鸚鵡等。
哺乳類中有相當多是青藏高原特有種,如白唇鹿、馬麝、高原兔等。廣佈於亞歐大陸布。與羌唐高原小區相比,藏東山地小區由於地形複雜,森林資源豐富,因此還有一些東布。與羌唐高原小區相比,藏東山地小區由於地形複雜,森林資源豐富,因此還有一些東洋種擴散至此,如水鹿、獼猴、豹貓等。另外,兩棲類的珍稀動物,如西藏山溪鯢在此處也有分佈。 [9] 

唐古拉山脈冰川資源

唐古拉山脈共有冰川936條,面積為2082平方千米,其中以各拉丹冬為主體的冰川面積佔山脈冰川總面積的54%,許多大冰川和平頂冰川都集中在這裏。中段冰川數量最多(佔總條數的47%),但冰川規模較小,其面積只佔山脈冰川面積的28%,且分佈零散。東段冰川規模最小(其面積只佔冰川總面積的18%),但分佈集中,併發育有少量的長度超過10千米的大冰川。
唐古拉山最大的冰川是位於各拉丹冬雪山西側一座海拔6543米高峯下的姜根迪如冰川。它由兩條支冰流組成,呈鉗形向西伸展,冰川面積為61.97平方千米,平衡線高度為5820米。北支稱“北姜根迪如冰川”,長10.3千米,面積為26.97平方千米,是峯區第二條長冰川;南支稱“南姜根迪如冰川”,長12.8千米,面積為35平方千米,是唐古拉山最長的冰川,它的末端下伸至5395米的山麓,融水注入納欽曲,消融區冰塔林發育。
冰川是陸上水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固體水庫”之稱。尤其在當今世界淡水資源十分緊張的情況下,開發本山系地區的豐富冰川水資源,對發展中國西部地區的經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9] 

唐古拉山脈熱能資源

唐古拉山系地區地處中低緯度,太陽高度較大,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空氣稀薄、水汽、塵埃等雜質含量少,太陽輻射強度大,因此太陽輻射能資源豐富。在那曲、獅泉河、唐古拉山堙口等地,都不止一次出現總輻射強度大於太陽常數(2.0Cal/平方釐米·min)的記錄。根據實測資料,該山系東部地區的昌都(海拔3241米)太陽總輻射能為145kCal/平方釐米·a,中部的那曲(4507米)為162kCal/平方釐米·a,西部的獅泉河(海拔4278米)太陽總輻射能則高達193kCal/平方釐米·a。因此,就該區太陽總輻射能的空間分佈而言,有自東向西逐步增加的趨勢。
該區豐富的太陽輻射能資源為農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這是因為:就光質和光量看,該區紫外線強,可抑制作物徒長,不易倒伏;有利於殺死某些病菌和微生物,作物的病蟲害較輕。同時,由於太陽輻射強,紅外線也很強,植物的葉綠素不易吸收,但它所產生的熱效應部分彌補了低温的缺陷,對動植物均有好處。尤其是該區因太陽輻射強度大而導致的可見光強,特別是生長季的總輻射和光合有效輻射多,能充分滿足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需要,為作物的穩產、高產創造了有利條件。從發展的觀點看,太陽能作為一種新能源,在該區發展的前景廣闊。 [9] 

唐古拉山脈風能資源

唐古拉山系地區人口稀少,勞力缺乏,進一步發展農牧業生產,在燃料和動力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利用風能資源。該區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有6—10個月平均風速達3—7米/秒。安多縣年平均風速達5.2米/秒,其中10月到次年的5月為6米/秒左右,全年8級以上的大風日數約為140天,平均兩天中就有一天大風。改則年大風日數更是高達200天以上。這樣大而穩定的風速,具有較高的利用價值。有資料表明:若安裝不同直徑的風力發動機,以35°N、海拔4500米的實際空氣密度為0.75kg/米計,安裝直徑為1.5米的小風力發動機,風速為3米/秒時,可獲17kg·米/秒的風能;當風力增大到7米/秒時,可獲得風能227kg·米/秒。若安裝大直徑的風力發動機,將獲得的風能更大。 [9] 

唐古拉山脈物產資源

唐古拉山脈擁有的高寒草原與草甸均是放牧犛牛、綿羊等牲畜的天然草場,其礦產資源有鐵、煤等,地熱資源較豐富。 [4] 

唐古拉山脈礦產資源

唐古拉山系地區藴藏着相當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唐古拉山在上升隆起的過程中有含煤層生成,並有鐵、鉻、鎂等黑色金屬礦和有色金屬礦生成以及水晶礦的生成。在喀喇崑崙山山地,伴隨着地殼的運動,也形成了豐富的錫、鎢、砂金等金屬礦。同時,整個山系從西到東都有較多的熱泉出露,其中在唐古拉山和昌都市熱泉的出露尤為集中,顯示了該區豐富的地熱資源。另外,該區眾多的內陸湖泊中又有大量的天然鹼、芒硝、石鹽等非金屬礦生成。 [9] 

唐古拉山脈旅遊資源

措那湖
錯那湖
錯那湖(8張)
措那湖是安多及青藏鐵路沿線最著名的景點之一,是遊客進入安多所見的第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湖的東面,青藏鐵路與寧靜美麗的神湖貼身而過,最近處只有幾十米。在此還設立有觀景台。它是高原淡水湖和怒江的源頭湖,面積約400平方千米,海拔4650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 [2] 
發源於此的怒江、聯通河,在藍天白雲和一望無垠的草原的映襯下,夏季清澈碧綠的措那湖顯得分外美麗。山水相映。唐古拉山脈南部河溪均匯入措那湖再流入怒江。 [2] 
措那湖車站是全線最亮麗的旅遊觀光車站之一。東距美麗的神湖僅20米,車站設計為六股道,站台長500米,平均寬度30米左右。走上站台即可近在咫尺飽覽多姿多彩的湖光山色。當地正在開發以牧家樂、民俗村為主的家庭旅遊項目。 [2] 
安多
唐古拉山脈景觀(二)
唐古拉山脈景觀(二)(20張)
安多,藏語意為“末尾或下部的岔口”。它地處西藏北部的唐古拉山腳下。無數高原山峯逶迤連綿,高低起伏,向東還有可可西里山。境內湖泊與河流交匯縱橫,有長江、怒江和色林錯的源流水系從這裏流過。西鄰羌塘高原無人區,空氣稀薄,晝夜温差大,四季不分明,多風雪天氣。安多光伏電站則是世界海拔最高、國內裝機容量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工程,裝機容量達100千瓦。 [2] 
安多是藏北重要的交通樞紐,是青藏公路和安獅公路的會合處。縣城所在的帕那鎮坐落在河谷的出口,再向前就是開闊的草原。青藏公路3429千米的標誌,在安多縣城邊,公路邊建有運輸服務站。 [2] 
鐵路自唐古拉山口前行,抵達入藏後的第一個城鎮安多。安多藏語意為“末尾或下部的岔口”。 [7] 
那曲卓瑪峽谷
晨曦中的唐古拉山 晨曦中的唐古拉山 [8]
卓瑪峽谷風景區在離拉薩230千米的那曲縣古格鄉境內,距109國道11千米處。這一處海拔約4700米的峽谷地帶,遠離塵世侵擾,林木蒼綠、花香襲人,湖光山色、生機盎然。峽谷風景區全長約15千米,呈南北走向,一側雪山巍峨、銀裝素裹,宛若仙女披上了潔白的羽衣;另一側則灌木葱蘢、百花溢香、生機盎然。純淨的雪山冰川融化成了一條清澈的谷間山溪,伴你而行,彷彿走進了世外桃源。 [2] 
桑丹康桑雪山
雄偉的桑丹康桑雪山在藏北的眾多山峯中,較為著名。它是西藏25座最高的山峯之一。從北面看桑丹康桑雪山,形同銀色帷帳;從南面看,形似寶座上的君王;從東面看,儼若晶塔;從西面看,猶如銀獅躍空。隨着季節的變換,山峯呈現不同的色彩:夏日乳色,冬季銀色,春秋白且亮。 [2] 
夯錯湖自然保護區
夯錯地處那曲鎮南35千米,縣城南側的青藏公路西側,羅瑪鄉境內。距拉薩市295千米,交通較為便利。湖中有4個小島嶼,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只各種鳥(白野鴨、黃野鴨、水鳥等)棲息繁殖,自然景觀誘人。當地政府擬在湖南岸一半島上建碼頭,在一座較大的島嶼建碼頭和茶館,購置遊艇,在湖邊建草原風情園,讓遊客領略藏北風情,度假娛樂。 [2] 
古露
古露位於那曲縣的南部,是藏南地區進入藏北的門户,青藏公路穿境而過,南鄰當雄縣,離那曲鎮100千米,距拉薩220千米。這裏風光秀麗,有雪山、草原、温泉、高原沼澤地、拉薩河源頭、千年古剎等自然景觀,彙集了那曲美景。 [2] 
羌塘草原
羌塘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獨特,野生動物資源豐富,並因其特有性和生態脆弱性而具有極其重要的保護價值,保護羌塘草原包括鳥類在內的珍稀動物,已經成為國家的重點項目。

唐古拉山脈歷史文化

唐古拉山脈人文風俗

藏北人普遍食用的主食是青稞、小麥和豌豆,吃得最多的野生植物是人蔘果黃蘑菇。經常食用的乳製品有酸奶和奶渣。 [2] 
羌塘自然保護區 羌塘自然保護區 [6]
對牧人而言主營養有三樣,肉、酥油和奶酪;主飲品以酥油茶為主,輔之以清茶、奶茶;主甜食也有三樣,紅糖、白糖、蜂蜜,任何食品不可缺少的是鹽。大米也越來越多地走進牧民家庭。節日時飲青稞酒,啤酒在城鎮已較為流行。
一般日飲五次茶,即早茶、上午茶、中午茶、晚茶、睡前茶,吃三頓飯。夏季晝長或牧忙季節,也會吃四頓飯。喝早茶時抓點糌粑,加上些細奶渣;中午抓糌粑,外加酸奶、肉丁湯或手抓肉;晚上大多食各種粥。藏北人非常好客,有客人的時候,或節日、宗教活動、結婚、賽馬,甚至春天聽到第一聲鳥鳴、第一次春雷等場合,都會盡可能豐盛的家宴一次。 [2] 
畜牧業是當地牧民唯一的生產手段和生活來源,他們住牛皮帳篷、穿羊皮藏袍、吃牛羊肉、燒牛糞、運輸使用犛牛,過着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由於牧民人口的不斷增長,牲畜的增加,超出了長江源頭草場所能承受的能力,再加上自然環境的影響,草場逐年退化,迫使許多牧民舉家遷徙到海拔更高、自然條件更惡劣的雪山山腰去放牧,放牧高度已超過冰舌,達到海拔5500米植物生長極限高度。 [5] 

唐古拉山脈故事傳説

唐古拉山脈景觀(一)
唐古拉山脈景觀(一)(20張)
相傳,當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當來到唐古拉山時,被漫天的大雪所阻而無法前行,無奈之時,經隨行僧人的點教,公主將其乘坐金轎上的蓮花座留下鎮風驅雪,這才得以安然過山。 [1] 
當年成吉思汗,率領大軍欲取道青藏高原進入南亞次大陸,卻被唐古拉山擋住去路。惡劣的氣候和高寒缺氧,致使大批人馬死亡。所向披靡的成吉思汗,只能望山興嘆,敗退而歸。
14世紀,西方世界才第一次得到了對這片高原真實與虛構的描述,探險家、傳教士和登山者接踵而至。 [1] 

唐古拉山脈古格王朝遺址

該遺址位於距阿里首府獅泉河280千米的札達縣。它始建於公元10世紀前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札達縣城18千米。該遺址依山而建,上部是王宮,中部是寺廟,下部的洞窟羣是民居和出家人修行的地方。寺廟的壁畫是古格王朝遺址的精華,遺址的殘牆斷壁極富歷史感。 [9] 

唐古拉山脈札達土林

從札達縣城至古格遺址,-路壯觀的土林地貌令人感到從未有過的震撼。100多萬年前,這裏還是個大湖。由於造山運動,湖盆升高,水位下降,加上風侵雨蝕,地質變遷,終於形成了今日奇特的土林地貌。如遇風雲變幻,天氣時晴時陰,土林更顯得神秘莫測。 [9] 

唐古拉山脈保護研究

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
在唐古拉山系所屬地區中,大致有以下4個動物自然保護區,即羌塘高原珍稀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申扎黑頸鶴繁殖地自然保護區、芒康滇金絲猴自然保護區和類烏齊長毛嶺馬鹿自然保護區。以下分述之。 [9] 
羌塘高原珍稀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
此區位於85'13'—91*15'E、31*44'—36°32'N之間,總面積為247120平方千米,保護區絕大部分地區屬於北羌塘。該區以保護完整的高原自然景觀和特有的高原動物區係為目的。
“羌塘”藏語為“北方空地”之意。這裏,遼闊的湖濱平原是高原野生動物的主要棲息地,也是有蹄類動物奔跑、求偶、嬉戲的樂園,區內的山峯和谷地為野犛牛、西藏野驢、藏羚、棕熊、雪豹、兔猻、岩羊、草原雕、藏雪雞、斑頭雁等為珍稀的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藏身、避敵、避風地。因此,在羌塘建立保護區是一些有遠見的中外科學家的共同心願。因為這裏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幾塊未開發的區域之一,其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絕不亞於南部非洲。目前,由於人口的增加和經濟活動的深入,“羌塘無人區”已經成為一個歷史的概念,亂捕濫獵野生動物的現象時有發生,極需儘快建立一套完整的保護區管理體系,以保護世界上最珍稀的動物羣落和獨特的動物羣系在區內繁衍發展。 [9] 
申扎黑頸鶴繁殖地自然保護區
該區位於30°17'—31°40'N、85“32'—89°31'E,總面積為4×10°平方千米,境內僅沼澤水域面積就有>1.4×10平方千米。同時,還有7條長約70千米以上的較大內流河、20多個5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其中最大的色林錯水域面積為1640平方千米,素有“西藏第二大湖”之稱。本保護區以保護珍貴的鶴類及其繁殖地為目的,其最主要的保護鳥類為黑頸鶴。
黑頸鶴,藏語為“宗宗”,深受藏民喜愛,視為吉祥鳥。它是世界上15種鶴類中最後發現的惟一一種高原鶴。申扎黑頸鶴繁殖地自然保護區湖泊眾多,沼澤密佈,水草豐茂,黑頸鶴的主要食物——魚、藻類等水生生物繁多,尤其是沼澤中生長的水生植物紅線草、黃花水毛良等是黑頸鶴喜食的食物之一。有利的自然地理條件為黑頸鶴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因此,這裏能成為黑頸鶴理想的繁殖地。
此保護區除主要保護鳥類黑頸鶴外,還有其他的珍稀野生動物,如藏羚、棕熊、岩羊、西藏野驢、巖鴿、斑頭雁等。 [9] 
芒康滇金絲猴自然保護區
該保護區位於28°51'—29*35'N、98°21'—98°59E,總面積為1853平方千米。該區核心部分為原始森林,面積為888平方千米。整個地區森林的覆蓋率為48%。區內的主山脊均在海拔4500米以上,而河谷地區海拔僅有2300—3000米,相對高差達2000—2500米,谷坡坡度在35°以上。原始森林多分佈於兩坡的山腰地段,山下為乾熱的河谷植被,上部是草甸。雪線較高,無終年積雪,因受西南季風的影響,冬季該區温暖、乾燥,夏季降水較多。就降水的垂直分佈而言,河谷低地降水較少,氣温高,蒸發量大,氣候乾燥,年降水量為400—500毫米,蒸發量卻在1200毫米以上;隨高度的升高,降水量增加,海拔3600—4200米處降水量可達600—800毫米,氣候濕潤。因此,該區氣候、植被的垂直帶譜明顯。
如前所述,這裏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為滇金絲猴的生存提供了條件。因此,該保護區主要是以保護滇金絲猴為目的。據調查,滇金絲猴的分佈中心在芒康,種羣基本穩定在600只左右並呈增長趨勢。因該自然保護區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區內還有許多其他的珍稀動物分佈,其中有獼猴、貉、黑熊、小熊貓、水鹿、雉鶉、血雉等多種動物。 [9] 
類烏齊長毛嶺馬鹿自然保護區
該保護區位於31°18'—31°30'N、95°47'—96°16'E,屬於橫斷山脈北端,瀾滄江上游較大支流紫曲河谷,總面積為637平方千米。從地貌上看,該區處在橫斷山峽谷向高原湖盆的過渡地帶,區內山體完整,呈渾圓狀,坡度在20—25°之間,上游最高峯不超過6000米,最低處海拔約為4000米,相對高差為500—1000米。同時,這裏坡面的侵蝕程度也較小。由於地理條件、氣候因素的影響,區內的植被變化從東南向西北由圓柏及雲杉林到灌叢,再到草甸,因此有馬鹿生存的良好環境。本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動物為馬鹿。
馬鹿,藏語為“夏瓦”,是大型珍貴的藥用動物,其鹿茸、鹿鞭、鹿尾、鹿筋、鹿肉、鹿脯都具有藥用價值。馬鹿大部時間都活動在海拔3800—5000米的地區。冬季由高山草甸帶下遷至避風的山谷或向陽的山坡或山地森林中活動。除馬鹿外,該區還有獼猴、石貂、水懶、普氏原羚、白唇鹿等珍稀動物。 [9] 

唐古拉山脈社會生活

唐古拉山脈人口和民族

唐古拉山系所屬地區氣候條件惡劣,人類的生存環境嚴酷,故該區域內人口稀少是區域的重要特徵之一。尤其是羌塘高原更是人跡罕至,人稱“藏北無人區”。但是,就區域內部的差異而言,人口的分佈仍不均衡,存在着東、西部較多,中部較少的特點。一般而言,東部的昌都市、青海的玉樹以及那曲的東部人口的密度稍大,平均人口密度約為4.6人/平方千米。西部的阿里地區部分縣(如普蘭、札達、噶爾等地)人口也稍多;中部(包括阿里地區的改則和那曲地區的安多、班戈、雙湖等地)因地處藏北高原的腹地,氣候條件十分惡劣,因此人口密度最小,僅為0.2人/平方千米。
該區的居民以藏族為主。在西部的喀喇崑崙山地區有巴爾蒂斯族、拉達克斯族和普爾希基族等少數民族分佈,信奉西藏佛教和伊斯蘭教。在東部橫斷山區的芒康鹽井一帶有納西族、白族、怒族和傈僳族分佈。 [9] 

唐古拉山脈城鎮和交通

唐古拉山地區人口稀少,故城鎮分佈稀疏,主要的城鎮有昌都、玉樹、那曲和獅泉河,它們分別是本地區的專員公署所在地和區域交通、經濟、文化中心。其城鎮的佈局與該區人口的分佈相一致。唐古拉山西段為面積廣大的高寒荒漠,屬至今尚無人類定居的“無人區”,因此城鎮集中分佈於該山系的東部與西部。東部的主要城鎮有昌都市(昌都、芒康、江達、丁青、察雅、類烏齊、八宿、左貢等)、玉樹地區(莫雲、雜多等)、那曲地區的東部(那曲、聶榮、比如、索縣、嘉黎、巴青等)。西部地區的主要城鎮有阿里地區(獅泉河、普蘭、札達、噶爾、革吉等)。中部地區的主要城鎮有改則(阿里地區)、安多、班戈、申扎(那曲地區)。該區的城鎮多分佈在谷地中。
該區的交通主要是公路,主要公路有兩條;一是由拉薩穿過唐古拉山口,再經格爾木到西寧的青藏公路;二是由拉薩經阿里地區的獅泉河,再經葉城到喀什的新藏公路。該兩條公路分別從該區的西部和東部穿過,已成為促進該區經濟發展的大動脈。青藏鐵路的二期工程格爾木一拉薩段修成後,沒有鐵路交通的歷史宣告結束。 [9] 

唐古拉山脈農牧業

唐古拉山地區東西跨度大,南北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區域差異顯著。按照農業生產要突出地域特色、發揮區域優勢的要求,根據農業區劃的原則,可將該山系所在地域劃為4個農業區,即藏東北牧區、藏西北牧區、藏西農牧區和藏東農林牧區。另外,上述4個農業區的劃分有很多優點。一是藏北牧區雖連成一片,但內部區別明顯:青藏公路以東,屬寒冷半濕潤氣候,以蒿草為主的草甸草場和灌叢草甸草場佔優勢,牲畜以犛牛為主;青藏公路以西,以寒冷半乾旱和乾旱氣候為主,以禾草為主的草原草場佔優勢。兩者在牲畜發展方向和草場的利用改造上都不盡相同,所以劃分為藏東北牧區和藏西北牧區。二是阿里的西部地區大部是農牧交錯,屬春作一熟農牧類型,但牧業比重很大,實際是半農半牧性質。加上地處西部邊陲,位置重要,從政治、經濟和歷史方面考慮自成單元為好,故劃為藏西農牧區。三是藏東三江流域構成另一個特殊地理單元。它位於中國橫斷山的西半部,農業生產情況複雜,從河谷到山嶺,從南部到北部,垂直和水平差異並存,多種農業類型交錯分佈,農、林、牧都有一定的地位,成為本地區的特色,所以劃為藏東農林牧區。 [9] 
參考資料
  • 1.    唐古拉山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3-05-02]
  • 2.    唐古拉山  .青海通[引用日期2013-08-27]
  • 3.    萬天豐. 《中國大地構造學綱要》. 地質出版社. 2004.6. ISBN 7-116-03991-0.
  • 4.    唐古拉山脈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引用日期2013-11-13]
  • 5.    唐古拉山脈  .中國華文教育網[引用日期2013-08-27]
  • 6.    羌塘草原:崑崙、唐古拉山脈之間  .中國西藏網[引用日期2013-08-27]
  • 7.    安多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3-09-10]
  • 8.    唐古拉山  .西藏旅遊資訊網 [引用日期2013-08-27]
  • 9.    中國山河全書 中國的山脈 第十一章 喀喇崑崙山一唐古拉山山系985頁
  • 10.    東方主編,中國地理簡單學,山東教育出版社,2017.02,第32頁
  • 11.    李明森等編,中國大百科全書  普及本  中國山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01,第7頁
  • 12.    青海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青海省志 自然地理志,黃山書社,1995.08,第51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