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勒

(戰國末期楚國辭賦家)

鎖定
唐勒(約前290年—約前223年),生卒年均不詳,戰國時期楚國人,和宋玉景差同時,其文采過人,善辭賦,與宋玉、景差二人齊名。
所處時代
戰國(楚國)
出生地
楚國
出生日期
公元前 290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 223年
本    名
唐勒
外文名
Tang Le
民    族

唐勒人物簡介

唐勒,生卒年均不詳,也僅知他是楚國人,和宋玉景差同時。在世年代,約自周赧王二十五年,至秦始皇二十四年間。生平事蹟大都不可考,所能知的,亦不過他也是楚王的一個侍臣罷了。《漢書藝文志》載有唐勒賦四篇,今都亡失。史記稱他好辭而以賦見稱,可見他在楚國和他同時的諸詩人中,他的地位實不下於宋玉和景差。但他比景差更不幸,連疑似的文章,也不曾留給我們一二篇。或因漢人偽造的大言賦中有“楚襄王與唐勒、景差、宋玉遊於陽靈之台”一語,竟以大言賦為三人合作,(見太平御卷六百六十三)簡直是可笑的誤會了。
《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説:“屈原即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

唐勒文獻記載

過去學術界認為傳世的宋玉賦除《九辯》外都不可信,是受了疑古派的影響,而在今天考古發掘發展起來,很多文字資料相繼被發現的情況下,疑古派的弱點和過失已顯示出來。今天我們只有以可靠的材料、科學的方法來重新考察六國之末的歷史,才能弄清從屈原漢賦之間一些作家作品的實際狀況,揭示出這個階段中文學的轉變過程,在這段文學的研究上取得大的突破。
饒宗頤先生的《唐勒及其佚文—楚辭新資料》(刊九洲大學中國文學會《中國文學論集》第九號),尚未見到.但從題目看,饒先生以出土唐勒此殘篇為“文”而非“賦”,非常正確。
關於該篇篇名,因首簡背面之上端有“唐革”二字,羅福頤先生據《詩·斯干》“如鳥斯革”,“革”字韓詩作“勒”的事實,釋為“唐勒”,為作者署名,姑題為“唐勒賦”,而慨嘆“賦之篇目終不可曉”,吳九龍定篇名為“唐勒”。湯漳平認為“篇題似應作《御賦》”,因而稱作《唐勒賦·御賦》。譚家健則説,“唐勒”二字“無疑是該作篇題”,因為“從整個臨沂漢簡看凡單獨書寫及題於簡背者,尚未見有作者署名的例子”。
“唐勒”當是書名。先秦時個人著書並無作者所取的專名,最普遍的是作者的姓氏後上“子”、“氏”、“公”等字(如《莊子》、《服氏》、《蔡公》),或作者名後加“子”(如《韓非子》、《尹文子》、《公孫龍子》),或作者尊稱後加“書”、“春秋”、“兵法”之類字眼(如《商君書》、《左氏春秋》、《孫子兵法》),還有的只稱其名(如《鄧析》、《李克》、《甯越》),或一般稱謂(如《魏文侯》)。此風氣至漢初猶存(《漢書·藝文志》所著錄《賈誼》、《晃錯》、《曹羽》等是證).以此例之,《唐勒》應是書名.所以,以為此篇篇名作“唐勒賦”者未妥.或以為包括此篇在內的全書名作“唐勒賦”,似亦未妥.因為一則簡上只作“唐革(勒)”,並無“賦”字,二則出土唐勒此文並不是賦.
吳九龍確定為唐勒賦的3561簡上只有三個字:“論義御”。羅福頤將它接在首簡(018釣之後.實則此二斷簡文意並不連貫。)我以為“論義御”三字是本篇篇名,按銀雀山出土漢簡篇名的一般書寫位置,應在篇末。從可以確定的本篇各殘簡看,本篇中心是論“義御”的。《管子·心術》雲:“義者,謂各處其宜也.”“論義御”的“義御”正是以駕御之術為喻,説明治理天下應“虛靜無為”,使人各處其宜。故我以為此篇應是《唐勒》一書中的《論義御》篇。
夫獵者託車輿之安,用六馬之足,使王良佐髻,則身不勞而易及輕獸矣。今釋車輿之利,捐六馬之足與王良之御,而下走逐獸,則雖樓季之足無時及獸矣.……國者,君之車也。勢者,君之馬也。夫不處勢以禁誅擅愛之臣,而必德厚以與下齊行事民,是皆不乘君之車,不因馬之勢,釋車而下走也。
“物能化謂之神.”又説:有神自在身,一往一來,莫之能思.失之必亂,得之必治,精將自來。精想思之.寧念治之,嚴容畏敬.精得至定.得之而勿舍,耳目不淫,心無他圖.正心在中.萬物得度。
《論義御》所表現與此完全一致。

唐勒影視形象

2015年電視劇《羋月傳》:張雨劍飾演唐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