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代樂舞

鎖定
中國唐代樂舞繼承前代傳統,融入外來新風,獲得了長足發展,成為燕樂舞文化的高峯,創造了在中國藝術史上享有盛譽的樂舞藝術 。
中文名
唐代樂舞
時    代
唐代
舉    例
《九部樂》

唐代樂舞分類

傳統樂舞
繼承前代的傳統樂舞,並加以發展的。如《九部樂》、《十部樂》中的《清商樂》;《立部伎》中的《安樂》、《太平樂》;軟舞類的《烏夜啼》(起於南朝宋代);歌舞大麴中的《玉樹後庭花》(起於南朝陳代);歌舞戲中的《踏搖娘》、《蘭陵王入陣曲》(皆起於北齊)。
新創樂舞
唐代新創的樂舞。如吸收傳統武舞的《破陣樂》、《大定樂》,以及有名的《聖壽樂》等。唐代新創的大麴,是音樂、舞蹈 、 詩歌三者結合的大型多段體樂舞套曲 。 唐崔令欽《教坊記》列有唐大麴46種。盛唐樂舞熔南北技藝於一爐 ,集中外文化於一體。《十部樂》以中原樂舞為主體,兼吸收異域文化特徵。據《新唐書·禮樂志》,這十部樂為燕樂、清商 、西涼 、天竺 、龜茲 、疏勒、康國、安國、高麗、高昌等。十部樂舞中,除了燕樂、清商為中原樂舞,西涼為這種結合的產物,其他七部都是外來樂舞,南至印度支那,北到撒馬爾罕。唐代還不斷從四方選擇異域樂舞,有獻來的,如劍南節度使韋皋獻來的《南韶奉聖樂》,驃國獻來的《驃國樂》等;有率兵出征的將軍或執節通好的使臣帶回的,天寶年間封常清西征就帶回一種《輪台舞》,後又傳入日本。

唐代樂舞價值意義

唐代樂舞作為吸收異域優秀文化和傳播中華文明的載體,為中外人民友好交流作出了貢獻。

唐代樂舞保護計劃

陝西省歌舞劇院是目前國內唯一從事唐樂舞藝術傳承的專業表演團體,三十餘年來用於該項工作的資金非常有限,基本靠日常演出維持,政府的專項財政投入甚少。眼下唐樂舞演出維艱,舞台簡陋,服飾陳舊,器具殘缺,演職人員待遇低下,隊伍流失,整體生存狀況堪憂。

唐代樂舞保護措施

實行了院團文藝體制改革,以期將唐樂舞推向市場,作為文化產業的龍頭,做大做強。

唐代樂舞保護內容

唐代樂舞的形制、演奏、演唱、舞蹈的歷史沿革,經典舞段、樂曲、歌曲的研究整理發掘。
十年保護目標:
按計劃分級、分階段傳承、整理、發掘唐代樂舞,建立唐代樂舞研究中心,着力恢復和繼承唐代樂舞原有的形制規模、表演範式,使古代樂舞的經典性得到傳承和保護。
五年保護計劃:
2011年收集整理、挖掘彙總相關史料、典籍、文獻、遺存;按照“非遺”保護的要求,建立檔案系統和研究機構
2012年考察唐樂舞現今的存在及分佈;摸清地域、人員、團體、演藝、內容等狀況
2013年內引外聯,加強樂舞人才培養;建立具有規模的專業性樂舞傳承培訓基地
2014年重點研究整理《九部樂》《十部樂》;恢復其中的部分章節曲目
2015年初步實現對唐樂舞形制規模、表演範式的復原;使傳承效果有明顯的改觀,有比較精彩的舞台呈現
五年主要保護措施:
1、從唐樂舞的歷史資料入手,縷出其傳承發展的基本脈絡。
2、調查摸清唐樂舞目前的存在狀況。
3、建立唐樂舞傳承保護單位和傳承人才演藝培訓基地。
4、重點研究和整理對部分經典樂舞的傳承。
5、初步實現對唐樂舞形制規模的復原呈現。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