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唇足綱

鎖定
唇足綱(Chilopoda),是節肢動物門多足亞門下屬綱,其下動物通稱為蜈蚣或百足蟲。全世界記載約2800種。頭部前側緣有1對細長的觸角。口器由1對大顎和兩對小顎組成。軀幹部的體節由4片幾丁質板連接而成。側板上具有步足、氣孔和幾丁質化的小片。每一體節有1對步足。
中文名
唇足綱
拉丁學名
Chilopoda
外文名
centipede(英文)
ムカデ綱、唇腳綱(日文)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唇足綱
亞    門
多足亞門
領    域
生命科學

唇足綱簡介

唇足綱(Chilopoda)第1體節的步足特化成唇足類特有的顎足,也稱毒顎,呈鉗狀。唇足類喜歡陰暗潮濕的生境,行動迅速,肉食性,獵取小動物的能力很強。分佈範圍廣泛,與温度和濕度的關係密切。
唇足綱

唇足綱形態特徵

唇足綱動物蜈蚣
唇足綱動物蜈蚣(7張)
唇足亞綱下分2亞綱4目:即①整形亞綱。下分地蜈蚣目和蜈蚣目。②改形亞綱。下分石蜈蚣目和蚰蜒目。
頭部前側緣有1對細長的觸角。口器由1對大顎和兩對小顎組成。第1小顎扁短,第2小顎呈觸鬚狀。
形態唇足綱軀幹部的體節由 4片幾丁質板、背板、腹板和左、右側板連接而成。側板上具有步足、氣孔和幾丁質化的小片。
每一體節只有 1對步足。步足由基節、轉節、前股節、股節、脛節、跗節和前跗節組成。第 1體節的步足特化成唇足類特有的顎足也稱毒顎,顎足呈鉗狀,仍保留着步足分節的基本構造,主要用以捕食。最末體節的步足較長,伸向後方,呈尾狀。
身體最末兩步足之間有由1~2個體節組成的生殖節;後者很小,常有極小的生殖肢。

唇足綱棲息環境

唇足類 唇足類
唇足綱全部種類是肉食性動物。蜈蚣體型較粗壯,體色深(深紫藍色、深褐綠色或棕褐色),顎肢強大,適於在枯枝落葉層及地表遊走捕食,也會出現在上層土中。地蜈蚣是完全的土壤生活型,其體型細長,淺黃色就是對潛入土壤深層的適應。石蜈蚣的步足較長,行動敏捷,適應在枯枝落葉層中或其表面活動。蚰蜒卵是產在土中並自行孵化的,故在土壤中見到的只是其未成形的幼體 [1] 

唇足綱生活習性

唇足類喜歡陰暗潮濕的生境,行動迅速,肉食性,獵取小動物的能力很強。
唇足類也有分泌化學防禦物質的種類,如歐洲常見的 Pachymerium ferrugineum胸板上的小孔能分泌一種苦杏仁氣味的氫氰酸。
本綱動物的分佈範圍廣泛,與温度和濕度的關係密切。如土中生活的地蜈蚣和許多石蜈蚣,由於體形細小表面積大,抵禦乾燥能力差,與温度條件比較,濕度更重要,它們能夠生活在極寒冷的地方,但在高温乾燥的地方卻不多。蚰蜒(即錢串)和蜈蚣常常出現在地表,因此温度對它們分佈的影響更為顯著:熱帶、亞熱帶很多,寒冷地方很少。中國華中、華南地區,氣候温暖、雨量充沛,都有唇足類分佈。在華北及東北地區僅有耳孔蜈蚣小型的類羣。還有若干唇足類棲息在岩溶地區的洞穴中。在海濱潮間帶區雖然有潮汐的劇烈變化,也有若干唇足類生存。
唇足綱 唇足綱
唇足類中的蚰蜒行動迅速,氣管集中,幾千個單眼聚集在一起構成偽複眼,甚至在庭院和住室中也往往出現。唇足類中的蜈蚣只有4對單眼,雖然視力很差,但行動卻很迅速,不論爬行、捕食或是尋找棲息的處所,主要依靠1對觸角。
體形細小的地蜈蚣有時能侵入人體而出現假寄生的現象。例如厚股蜈蚣能侵入小兒的生殖道內,從而引起劇烈的疼痛。

唇足綱分佈範圍

唇足綱
唇足綱(20張)
唇足綱( Chilognatha)的動物分佈範岡廣泛,但不同種類對温度和濕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地蜈蚣和許多石蜈蚣,對濕度要求更高,它們能夠生活在極寒冷的地方,但在高温乾燥的地方卻不多。蚰蜒(即錢串)和蜈蚣對温度有較高要求:熱帶、亞熱帶很多,寒冷地方很少。中國華中、華南地區氣候温暖、雨量充沛,都有唇足類分佈。在華北及東北地區僅有耳孔蜈蚣小型的類羣-還有若干唇足類棲息在岩溶地區的洞穴中。在海濱潮間帶區雖然有潮汐的劇烈變化,也有若干唇足類生存 [2] 

唇足綱分類特徵

唇足綱是細長形的、腹背扁平的、多體節的、顎肢能分泌毒液的多足類動物。與其他多足類的區別在於以下兩點:①每個體節只有1對步足,是與倍足綱最基本的區別;②步足15對以上,區別於只有15對以下的綜合綱、蠣蛾綱等。唇足綱有4目:步足31對以上為地蜈蚣目(Geophilomorpha);21~31對為蜈蚣目(Scolopendromorpha);15對步足、氣門在兩側的為石蜈蚣目(Lithobimorpha);15對足而氣門在背面的為蚰蜒目(Scutigermorpha)。前兩目屬整形亞綱,在發育過程中不改變形體,幼體和成體形態一樣;後兩者屬改形亞綱,幼體的體節與步足少於成體的。石蜈蚣幼體步足對數,從7-8-10-12對或從4-5-6-7-9-11-13對逐齡增長。唇足綱在全世界約3000種,日本有130多種。在中國則研究甚少,記錄不全,各土壤動物調查報告都沒有相關的詳細資料 [1] 

唇足綱下級分類

以往將唇足綱根據成長模式分成異形亞綱(Anamorpha,或稱為改形亞綱,含石蜈蚣目和蚰蜒目)與整形亞綱(Epimorpha,含地蜈蚣目和蜈蚣目),而缽頭蜈蚣目的地位則不確定。現在的進化分析使用分子和形態學支持以前的分類方式,整形亞綱仍為Pleurostigmophora演化支下的單系羣,不過異形亞綱是並系羣。
根據DNA和蛋白質分析可將唇足綱分為背孔形(Notostigmophora,也可譯作背孔亞綱、背孔門類)和側孔形(Pleurostigmophora,也可譯作側孔亞綱、側孔門類)兩個演化支,前者包含蚰蜒目,後者包含其它四個目,兩者的主要差異是Notostigmophora在中央背上有氣門。
地蜈蚣目已被用來討論進化的發展限制。地蜈蚣隨物種的不同有各種數量的節數,它們如同所有的蜈蚣,都只能有奇數對的腳,而且在地蜈蚣目當中,節數範圍從27到191節,絕無偶數。 [16] 

唇足綱異形亞綱

異形亞綱(Anamorpha),也稱改形亞綱,不具育幼行為,幼體的體節數較成體來得少,成體均有15對足。
蚰蜒目
地中海蚰蜒(Scutigera coleoptrata) 地中海蚰蜒(Scutigera coleoptrata)
蚰蜒目(Scutigeromorpha),或稱有盾目,是背孔形(Notostigmomorpha)演化支下唯一的分類羣,特徵是在每個背板上有一個單一氣門,一些種類的蚰蜒在中央背線上有不成對、較靠近背板後側的氣門。唇足綱的另一個演化支側孔形(Pleurostigmomorpha)在氣門的演化上更為先進,其下物種的體側有更多的氣門。
蚰蜒目現存分為三個科,Latzeliidae已滅絕:
  • Psellioididae
  • 蚰蜒科(Scutigeridae)
  • Scutigerinidae
Pselliodidae科只含幾個物種,都屬於Sphendononema屬,它們分佈於新熱帶界和熱帶非洲。 [5]  Scutigerinidae科包含四個物種,分別屬於ScutigerinaMadagassophora屬,分佈於非洲南部和馬達加斯加。 [6]  其餘所有的蚰蜒物種都屬於蚰蜒科,其下分為兩個亞科:蚰蜒亞科(Scutigerinae)和Thereuoneminae亞科。 [7] 
石蜈蚣目
歐洲石蜈蚣(Lithobius forficatus) 歐洲石蜈蚣(Lithobius forficatus)
石蜈蚣目(Lithobiomorpha)與蚰蜒目一樣在成熟時都有15節的軀幹。石蜈蚣已失去複眼,只剩一個或一組單眼,有些甚至沒有眼睛。它們有成對的氣門,可以在體側找到。每一段有腳的節都有一個獨立的背板。石蜈蚣的觸角和足比蚰蜒來得短。
石蜈蚣目底下包含兩個科:
  • 長腳石蜈蚣科(Henicopidae,或稱為單孔蜈蚣科)
  • 石蜈蚣科(Lithobiidae) [8] 
缽頭蜈蚣目
缽頭蜈蚣目(Craterostigmomorpha),又稱杯蜈蚣目,本目底下僅1科,即缽頭蜈蚣科(Craterostigmidae),僅包含兩個現存的物種,都屬於缽頭蜈蚣屬(Craterostigmus)。其地理分佈範圍僅侷限於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它們的成長過程只有兩個階段,第一次蜕皮從12節成長到15節。由於缽頭蜈蚣目的低多樣性,加上其界於原始蜈蚣和較進化的整形亞綱蜈蚣間的特殊演化地位,它們被類比為像鴨嘴獸一樣在單一演化支上的倖存者。 [9] 
由於缽頭蜈蚣和整形亞綱蜈蚣一樣具有育幼的行為,因此科學家兩者共同置於Phylactometria這個演化支下。育幼行為被認為與蜈蚣的胸孔有關,胸孔會分泌黏稠或有毒的分泌物,可以驅除掠食者和寄生蟲。在泥盆紀地層發現的Devonobius化石上發現了這類胸孔,於是該古生物被歸入此演化支,使本演化支的起源時間可追溯至375萬年前以上。 [3-4] 

唇足綱整形亞綱

整形亞綱(Epimorpha),具有育幼行為,幼體與成體體節數相同。
蜈蚣目
哈氏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哈氏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蜈蚣目(Scolopendromorpha),其物種又稱“熱帶蜈蚣”(tropical centipedes),身體分為21至23節(Scolopendropsis duplicata是例外,有39或43節),以及同樣對數的腳。它們的觸角分節數達17以上。
蜈蚣目包含五個科:
  • 蜈蚣科(Scolopendridae)
  • 盲蜈蚣科(Cryptopidae)
  • 棘盲蜈蚣科(Scolopocryptopidae,或稱尖盲蜈蚣科)
  • 單眼蜈蚣科(Mimopidae,或稱小目蜈蚣科)
  • 冥蜈蚣科(Plutoniumidae)
幾乎所有蜈蚣科物種的頭部兩側都各有4只單眼;單眼蜈蚣科只含單眼蜈蚣屬(Mimops)一屬,其頭部兩側各只有1只單眼,而其他三科的蜈蚣都沒有眼睛。 [10-11] 
地蜈蚣目
地蜈蚣目(Geophilomorpha),其物種的身體有27個以上的體節附有一對腳。它們都沒有眼睛,也都沒有視覺。地蜈蚣的每個有腳的節上都有氣門,其它目的蜈蚣僅於第3、5、8、10、12和14節上有氣門。觸角分為14節。 [12-13] 
本目的物種多樣性最高,包含180個屬約1260個物種。其下分為兩個亞目:
①扁平亞目(Placodesmata)
  • 長頭地蜈蚣科(Mecistocephalidae) [15] 
②無帶亞目(Adesmata)
  • 地蜈蚣總科(Geophiloidea)
  • 地蜈蚣科(Geophilidae,含Aphilodontidae、粗節地蜈蚣科(Chilenophilidae)、Linotaeniidae、Dignathodontidae和Macronicophilidae)
  • 西蘭蜈蚣科(Zelanophilidae)
  • 節額蜈蚣科(Gonibregmatidae,含Neogeophilidae和Eriphantidae)
  • 革地蜈蚣總科(Himantarioidea)
  • 小頭地蜈蚣科(Oryidae)
  • 革地蜈蚣科(Himantariidae)
  • 有顎齒地蜈蚣科(Schendylidae,含投射蜈蚣科(Ballophilidae))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